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中学集团化(共同体)办学成员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无答案)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内。
1.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如图所示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 )
河南三峡出土的彩陶盆 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A.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 B.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
C.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 D.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3.以下有关秦始皇的史料,能够证明的观点是( )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以“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铜钱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
A.郑樵:诗书之焚,非秦皇之过也。 B.柳翼谋:始皇时代之法制,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
C.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D.贾谊:秦王怀贪鄙之心,以暴虐为天下始。
4.(汉武帝后)这些郡总是穿插在诸侯国之间,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土地完全隔开,有时连单个诸侯国的土地都不能连成片,并且直属于中央的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削弱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力量 B.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C.利用诸侯国牵制郡县的权力 D.使尊崇儒术政策得以推行
5.题5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此表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西晋时的疆域比西汉小 B.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6.《大唐新语》中记载,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材料反映了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繁荣的对外贸易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多彩的文学艺术
7.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合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8.积水潭是元朝大运河的码头,南方的粮食、木材经此进入大都。“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鹅鸭市、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这一带。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大都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元朝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大都重回全国经济重心 D.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9.据记载,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承写当日所奉上谕,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各部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回事”,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表明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实行了文化专制政策 C.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D.大兴文字狱制造冤案
10.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C.帝国主义侵华政策转变 D.帝国主义势力遭到打击
11.郭嵩焘于1875年受命出使英国后,他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的见闻写成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民主制度。该书少量印发给当朝官员阅读后遭遇众人口诛笔伐,朝廷将其书毁版。这表明( )
A.洋务运动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 B.清政府与英国外交关系的恶化
C.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12.1905年,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特举办第一次运动会,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该运动会反映了( )
A.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 B.近代学制的完善 C.师夷长技的自强精神 D.革命道路的探索
13.…“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4.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15.20世纪20年代初,不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就连国民党人中亦不乏热衷者。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戴季陶等不仅阅读、翻译,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B.新思潮与旧思潮的斗争激烈
C.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合作具备一定思想条件
16.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土地政策也进行了适当调整,指出: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等等。中共做出上述调整的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国家记忆》栏目中曾讲述《支前民兵董长松》“1944年4月,正值日寇肆虐,董长松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老乡为前线八路军运输物资。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自己的支前工作,用小推车支援解放军 ”董长松同志是千千万万支前人员中的一位。董长松等人积极支援前线深刻表明( )
A.支援前线让人感到无比光荣 B.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C.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物质匮乏 D.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不同时期革命
18.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D.维护了“一五”计划的成果
19.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提高决策科学性 B.权力具有至上性 C.强调制度稳定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
20.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有力的外部环境 B.稳定的国内形势 C.决策者的作用 D.人民群众的愿望
21.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我们党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
A.全面为民造福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22.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
A.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23.10—11世纪的欧洲,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城市。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
A.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B.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C.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D.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24.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主要在艺术领域成果突出 B.推动欧洲科学文化思想的繁荣
C.让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目的
25.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6.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27.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到:“罗斯福新政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28.当亚洲和欧洲燃起战火时,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打破美国人迷梦的是( )
A.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国“闪电战”占领波兰 D.《联合国家宣言》
29.题29表史实的出现,是由于( )
时间 事件
1999年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加入北约
2004年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个国家正式加入北约
2009年 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
题29表北约三次东扩简表
A.欧洲走向一体化 B.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C.世界走向多极化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0.近年来,随着“美国优先”和“英国脱欧”,美英在孤立主义、单边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正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说明( )
A.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发展 B.世界贸易组织失去作用
C.全球化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D.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波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3小题14分)
31.明朝的海洋政策存在着一个十分突出的奇怪现象,其影响颇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部分)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谨以金银、织金……灯烛等物、布弛佛寺,以充供养。
——《布拖锡兰山佛寺碑》碑文(部分)
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锡兰)国。贵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惱.布施于其寺。赏赐国王亚烈苦亲儿,诏谕之。围王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材料二
资料一 “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 《王言赓武自选集》
资料二 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资料三 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明帝国何以错失海洋时代》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材料一中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府废止远洋航行的主要原因。(6分)
(3)观察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结合材料三,概括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
32.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1840年,打破了过去“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社会长期封闭的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就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属于中国的现代化,但一次次的尝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就有了“主心骨”。
——唐洲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二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历史人物
第一组 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第二组 林则徐、邓世昌、张自忠、黄继光
第三组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
第四组 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和“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有了‘主心骨’”的历史事件。(4分)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组历史人物,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0字左右)(8分)
33.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政治格局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前者的口号是“返回美好的从前”,后者的口号是“向西方学习,以与西方作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弱、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面是九年级学生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搜集的资料。
①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和殖民地面积统计表
项目 排名
英 法 德 美
经济 1860年工业产量排名 1 2 3 4
1913年工业产量排名 3 4 2 1
政治 1913年殖民地面积排名 1 2 4 5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凡尔赛条约》 ④《九国公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期的亚洲,通过“调整和适应”成功抵抗西方侵略,并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两方面,各举一例史实说明“欧洲霸权的削弱”。(6分)
(3)请任选下列两种视角之一,从材料三中选取视角对应的支撑材料(填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视角1: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视角2:世界格局的演变
选取材料:________(填序号) 选取材料:________(填序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中学集团化(共同体)办学成员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