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5月第三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7课(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由此可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的职能是()
A.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B.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C.会议代表涉及不同的阶层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首歌曲成为新中国的代国歌是在()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开国大典
C.全国解放后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下图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币,西藏的和平解放()
A.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B.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D.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某班同学正在编排历史情景剧:“1951年,青年杨某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军,赴朝作战。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积极投入到川藏公路的建设,因表现优异,荣获部队表彰。”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历史事件有()
A.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B.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计划、三大改造D.抗美援朝、第一个五计划
5.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由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①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③建成武汉长江大桥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通过了《共同纲领》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
8.年份 9.工农业总产值
10.农业 11.轻工业 12.重工业
13.1949 14.70 15.22.1 16.7.9
17.1952 18.56.9 19.27.8 20.15.3
21.1956 22.48.7 23.29.6 24.21.7
A.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8.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②土地改革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该时段是()
A.1911--1918年B.1949-1956年C.1958-1965年D.1978--1985年
10.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八大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D.伟大的历史转折
11.1979年春节,安徽凤阳小岗村一农户自拟了一副春联:“家家户户忙生产,高高兴兴庆丰收。”下列横批中最合适的是()
A.当家做主喜 B.翻身解放乐 C.包干到户好 D.对外开放活
12.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以上可见,全面小康()
A.关键在于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C.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有利于中国社会均衡发展
13.以下从左至右所列四个城市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4.如图反映了中国关税平均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我国()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15.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6.下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年代尺,其中③处对应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七大B.中共十九大C.中共十八大D.“大跃进”运动
17.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A.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B.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C.积极推进金融领域改革D.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18.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反映,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是()
A.新中国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B.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C.红卫兵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D.中国梦精准扶贫“两个一百年”
19.广东省内3个民族自治县,2019年开始“粤省事”平台新增少数民族特色服务和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提供旅游信息查询、多个民生事项便捷办理等服务。这一举措旨在促进()
A.人民当家作主B.民族共同繁荣C.加强民族融合D.实行多党合作
20.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的国防建设的措施有()
①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②“辽宁舰”交接入列
③第二炮兵部队的组建④“两弹一星”的成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如表统计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时间点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据此说明新中国()
时间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1959年 14 5 15 2
1969年 15 20 16 2
1979年 28 39 29 17
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D.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围剿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表述与下图相符的周恩来外交语言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D.中日之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3.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分歧消除B.中美两国结为同盟
C.中美两国结束敌对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4.如下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2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B.社会主义原则C.“九二共识”D.相互尊重原则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13分)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转折之路】
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2分)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2分)“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2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2分)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1分)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27.(10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傅高义先生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该书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形式上类似传记。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个人,而是要写一个时代。全书以1978—1992年这14年作为重点,着力描画了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称之为“邓小平时代”。
材料二 石广生口述的《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回顾》2001年11月,石广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以下是其部分口述内容: “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1983年1月,国务院作出决定,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战略……当然,那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也是我们加速谈判的一个重要动因。”
(1)《邓小平时代》把1978—1992年称为“邓小平时代”,请结合史实论证1992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至少两例史实)(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决定加快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主要原因。(4分)
(3)史料按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原始资料)和二手史料(间接资料)。请据此标准将两则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材料序号)(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毛泽东见尼克松毛泽东会见田角中荣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在捍卫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说出20世纪70年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写出两项即可)(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捍卫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什么?(2分)试分析其原因。(2分)
(4)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2分)
(5)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开国大典标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A项正确;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全国解放后”这一时间不准确,排除C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没有确定代国歌,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据题干“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可知。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C符合题意;渡江战役标志着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排除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排除B;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故选:C。
4.D
【解析】根据“赴朝作战”可知,杨某某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计划,修建了川藏公路,D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排除AB项;根据“赴朝作战”可知,杨某某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第一个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①不符合题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汽车,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②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③符合题意;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属于一五计划成就,④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6.D
【解析】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排除A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排除B项;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农业比例下降、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上升,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下降、重工业上升等,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A项正确;1949到1956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能说明1956到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是在1950年代末,排除C项;1949到1956年间工农业生产总值以增长为主,没有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事件使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土地改革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含义①②的选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解析】由统计图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至消亡,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故选B;1911--1918年,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可能消亡,排除A;1958-1965年,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C;1978--1985年,我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C
【解析】根据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所以题干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C项正确;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在1953-1957年进行的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B项;伟大的历史转折反映的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分田保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推广到全国,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C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当家作主了,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让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排除B项;1980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建立了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全面小康,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在全面,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短板,十三五期间,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上,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缺,一步都不能慢,依据题干材料中关键词语“全面”、“平衡”、“持续”等信息,可知全面小康有利于中国社会均衡发展,D项正确;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内地,这样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关税平均税率的变化情况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1999年,我国不断自主地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表明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市场不断扩大,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未涉及城市改革深入展开,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特区相继建立,排除C项;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根据题干中“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C项正确;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198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在19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在199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这次会议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中共十七大,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大跃进”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失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解析】中共十八以来,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A符合题意;BCD都是对内改革,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
18.D
【解析】新中国、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流行词汇,排除A;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排除B;红卫兵、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流行词汇,排除C。
19.B
【解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体现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富裕,B项正确;材料与人民当家作主、民族融合及多党合作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②符合题意;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的组建,③符合题意;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④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①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排除含①的ABD项。故选C项。
21.C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有关,C项正确;仅从材料看不出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建交国家数量变化与中国影响力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国是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与之前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万隆会议的周恩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体现是中国与越南的外交,排除C项;“中日之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体现是中国与日本的外交,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解析】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中美两国分歧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两国结为同盟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解析】观察图示可知,1999年以来,澳门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实现了与内地的同步发展,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一国两制”具有伟大生命力,助推了澳门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澳门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未反映它与广东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澳门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没有反映“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澳门回归后建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岸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因此九二共识的达成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C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致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相互尊重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1)“文化大革命”(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村)(1分);深圳(1分)
(4)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任答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可知,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之苦”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的严重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中“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通过材料三“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我们可以判断邓小平采取的措施是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探索出来的,1978年,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深圳市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所以第一扇“窗”指的是深圳。
(4)本题是主观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等等。
27.(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分)
(2)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4分)
(3)一手史料:材料三;二手史料:材料二(2分)。
【详解】(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1992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
(2)原因:根据材料三“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可归纳出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根据“同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可归纳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
(3)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是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三“2001年11 月,石广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属于一手史料;材料二“傅高义先生的著作《邓小平时代》”是后人所著,属于二手史料。
28.(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分)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2分)
(3)港澳回归(2分);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分)
(4)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2分)
(5)国家利益。
【详解】(1)中国声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成就:根据材料二“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近20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根据材料二“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香港、澳门能够回归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得港澳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4)组织:结合所学知,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通过了《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故中国参加的国际性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参加的区域性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
(5)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5月第三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