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二O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历史试题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经典古籍《韩非子》的描述 B. 燧人氏的神话传说
C. 龙骨山发掘出的烧骨和灰烬堆 D. 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的推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C项是考古发掘的遗物,是研究北京人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对于研究北京人来说是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神话传说具有虚构成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推测具有主观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
A. 战乱导致士人四处游说 B. 孔子是传统思想的源头
C. 诸子百家在争鸣中互鉴 D. 儒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关系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之间不是熟识关系就是师徒关系,因而诸子百家在争鸣中互相学习和借鉴,C项正确;题干中的关系图无法体现出士人的四处游说,排除A项;关系图只是体现出各个思想家的关系,并不能得出孔子是传统思想的源头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的关系图不仅有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有其他流派的代表人物,关系图中各个人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排除D项。故选C项。
3. 秦朝统一后推行户籍制度,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迁移须经官府批准后登记。还令百姓申报土地面积,作为收租的依据。这些措施的实施( )
A. 标志着皇帝制的建立 B. 强化了对民众的控制
C. 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说明郡县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令百姓申报土地面积”可知,秦朝统一后建立户籍制度,对男子的年龄等信息进行登记,重点强调土地信息,这有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强化对民众的控制,B项正确;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但与民众年龄等关系不大,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清朝,排除C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但与民众年龄等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 2024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悬泉汉简的最新发现。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悬泉置遗址,共计2.3余枚,记录了汉代驿站一一悬泉置的“使者相忘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悬泉汉简见证了( )
A. 政治制度的完善 B. 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 人口大规模迁徙 D.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悬泉置遗址”“使者相忘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并结合所学可知,悬泉汉简发现与甘肃地区,其在丝绸之路上,且记载了商旅往来的情况,体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B项正确;汉代政治制度的完善体现在中外朝制度、推恩令等的实施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汉代是大一统王朝,且人口大规模迁移与商旅往来并不一致,排除C项;汉朝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与西方地区联系才得以加强,文景之治出现时丝绸之路并未开通,排除D项。故选B项。
5. 有学者认为: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构成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三国鼎立的形成 B. 西晋的短暂统一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分析可得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奠定了北朝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三国鼎立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没有“胡化”,排除A项;西晋的短暂统一在北朝之前,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南方,南朝统治地区,不是北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唐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科举制正式确立 B. 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景德镇成为瓷都 D. 方田均税法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勤于政事,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科举制正式确立是在隋炀帝时期,以设立进士科为标志,排除A项;景德镇称为著名的瓷都是在宋朝,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
7. 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 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 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 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 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海外华人》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推断郑和( )
A.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B. 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C. 遵循天朝上国理念 D. 洞察东南沿海地区的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华夏危矣”可知,郑和强调了海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明朝政府一定要重视南洋地区,且说明南洋地区关系国家安危,这反映了郑和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B项正确;对外贸易并不体现华夏安危,其主张加强与南洋往来,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其体现天朝上国理念,但与郑和对南洋的观点无关,排除C项;东南沿海地区的危机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倭寇横行方面,但郑和强调的是加强与南洋往来,与沿海危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 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
A. 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
C. 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D.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表明这一时期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B项正确;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特征开始于春秋末期,这也与货币经济形态的开始活跃相同步,与题干内容中明朝时期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与题干内容中明朝时期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与我国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亦即了解“边情”。材料表明( )
A.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地理科学研究开始兴起
C. 主权意识日益增强 D.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关注边疆地区局势,编著边疆史地著作,体现了当时中国部分进步人士主权意识日益增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官方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民间学者编著一些关于边疆地区的史地著作,与地理学研究兴起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895—1900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之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以上变化说明( )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列强完全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1895—1900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之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和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开设工厂,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A项正确;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干中反映的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投资建厂不符,排除B项;列强完全掌控中国经济命脉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题干中反映的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的一组资料。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内容是( )
A. 西方科技的引进 B. 风俗习惯的变化
C. 民族意识觉醒 D. 实业救国的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著作,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时务报》是维新人士创办的报刊,《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体现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资政新篇》强调引进西方科技,《青年杂志》等与此无关,排除A项;风俗习惯与《资政新篇》关系不大,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的主张,与《资政新篇》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与下图形势直接相关的著作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论持久战》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地图信息“革命根据地及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可知,该图是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体现这一时根据地的发展,这一时期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观体现了根据地的发展,A项正确;《论持久战》写于抗战时期,与中华苏维埃等不符,排除B项;《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与中华苏维埃等不符,排除C项;《论十大关系》写于新中国成立后,此时已经没有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淞沪会战——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台儿庄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期间,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 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中,工科占比最多,其次是师范类;农林类、文科类占比较小。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高等学校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充分体现了“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B项正确;工科占比最多,无法体现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并非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且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C项;图片展示的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在三年困难时期,安徽一些地区的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1961年安徽省委在调查后进行了试点和推广。甘肃、浙江、四川也进行了自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增产,效果很好。此材料反映出地方政府( )
A.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B. 彻底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C.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没有贯彻执行八字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安徽一些地区的农民……甘肃、浙江、四川也进行了自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增产,效果很好”可知,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1961年,安徽和甘肃等地的一些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普遍增产,而这些行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A项正确;“彻底纠正”说法错误,当时很多地区还在进行“大跃进”,排除B项;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八字方针实行于1961—196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许多正准备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商人,听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情况后,纷纷改投深圳,在台湾影响较大的西陵电子、普腾电子等大中型企业的董事会也来到深圳考察投资环境。这反映了( )
A. 设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B. 加入WTO扩大了开放
C. 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 D. 外商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许多正准备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商人,听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情况后,纷纷改投深圳,在台湾影响较大的西陵电子、普腾电子等大中型企业的董事会也来到深圳考察投资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WTO,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与外商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下表为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体育思想,其目的是( )
代表人物 体育思想的特点
苏格拉底 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高尚的灵魂,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终身体育
柏拉图 音乐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心灵主宰身体,体育美即心灵美
亚里士多德 身体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体育课注重人格教育
A. 推动民主政治 B. 适应商业发展
C. 服务对外扩张 D. 塑造公民品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高尚的灵魂、心灵美、人格教育”可知,古希腊哲学家的体育思想注重人格的培养,塑造公民的品格,D项正确;题干中体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体育思想,没有提到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古希腊哲学家的体育思想注重人格的培养,没有提到与商业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对外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认为世界并非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可以通过人发生“奇迹般”地改变。这反映出当时( )
A.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B. 绘画艺术蓬勃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D.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认为世界并非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可以通过人发生‘奇迹般’地改变”和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题干这种新哲学体现了对人的能力和作用的肯定,与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相契合,C项正确;租地农场开始出现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变化,与哲学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更多地体现在艺术领域,与哲学观点的关联性不强,排除B项;近代科学从16世纪开始,与15世纪的这种哲学观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0. “这场革命较为彻底地荡涤本国封建污泥浊水的同时,也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革命中推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成为指引历史前进的光辉旗帜。”该革命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拉美独立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是一场彻底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并未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并未震撼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排除B项;拉美独立战争并未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这些措施客观上( )
A. 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 B. 导致幕府统治动摇
C. 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D. 刺激日本对外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地税改革中税收负担的加重,使农民破产进入城市,为了生存会进入到资本主义企业中从事劳动,明治政府的地税改革客观上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C项正确;明治政府的地税改革客观上导致农民阶层破产,但没有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排除A项;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导致幕府统治动摇”说法错误,排除B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实现富国强兵,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与题干涉及的地税改革影响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18—1919年,商业广告在苏俄《真理报》上近乎消失。1922年7月30日《真理报》第169号的第6版的广告专版中,出现了糖业广告、啤酒广告、农产品广告等商业广告,这种广告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D.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1918—1919年,商业广告在苏俄《真理报》上近乎消失。1922年7月30日《真理报》第169号的第6版的广告专版中,出现了糖业广告、啤酒广告、农产品广告等商业广告”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两个五年计划是1928——193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3. 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②飞机和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入使用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④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规模空前的浩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并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①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和坦克都首次使用,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进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规模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进程,④正确。综上,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错误,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24. 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观察如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分区占领德国,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B. 冷战阴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C. 美苏大国争霸,促使西欧走向联合 D. 欧洲政局动荡,热战冲突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地图“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二战结束后,在冷战的背景下,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因此题干地图反映了二战后,冷战阴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美苏大国争霸是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之一,但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不符,排除C项;热战冲突指的是战争,德国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25. ChatGPT 作为最新的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智能对话、知识总结,再次实现了技术刷新。与此同时,ChatGPT 热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这反映了( )
A. 世界各国重视对最新科技的研发 B.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技术的传播
C. 科技的运用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D.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到ChatGPT作为最新的智能机器人,虽然具有智能对话和知识总结等功能,但也引发了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这表明现代科技的发展既带来了便利和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虽然ChatGPT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并不能确定世界各国都重视对最新科技的研发,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并未提及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传播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叙述了ChatGPT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没有明确指出科技的运用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 唐朝高僧________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明朝著名将领________率军平定了东南地区的倭患。
【答案】 ①. 鉴真 ②. 戚继光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友好交流。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率军平定了东南地区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分别填写:鉴真;戚继光。
27. ______是中国同盟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确立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 ①. 三民主义 ②. 毛泽东思想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中国同盟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8. __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完成出舱任务。
【答案】 ①. 1970 ②. 2008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完成出舱任务。
29.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________》,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 ①. 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 宅地法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0. 1993年,______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995年1月1日,________正式成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 ①. 欧盟 ②. 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欧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5个小题,共40分)
31.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其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怀柔”民族政策的具体史实并指出元朝对台湾的“直接的管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
【答案】(1)史实:册封南诏、回纥、靺鞨,文成公主入藏。
措施: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2)特点:统治者高度重视;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设置行政机构管辖;采取怀柔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
(3)共同影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实:据材料一“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采取怀柔政策,主要表现有册封南诏、回纥、靺鞨,文成公主入藏等。
措施:据材料一“”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小问2详解】
特点:据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可知,统治者高度重视;据材料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实行政教合一”可知,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据材料二“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可知,设置行政机构管辖;据材料二“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可知,采取怀柔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
【小问3详解】
共同影响:据材料一“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可知,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
32. 社会思想的变化推动着政治变革的发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并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摘自《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界别 立场 学界 军界 政界 商界 新闻界 工界 警界 未注身份 合计
以俄国为友 371 7 7 5 7 4 2 94 497
以美国为友 72 2 2 1 0 0 0 30 107
票数总计 443 9 9 6 7 4 2 124 604
——摘编自杨天宏《“大革命”前夕的社会心理变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出现原因的认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答案】(1)评析:对新文化运动出现原因的认识是:认为出版界人士的提倡。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是:辛亥革命成果给国人带来希望;帝国复辟和军阀混战使人们希望破灭;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彻底改变旧思想,引进民主和科学。
意义:思想大变动,爱国运动。
(2)现象:中国各界以俄国为友的民意比以美国为友的高。
原因: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被美国操纵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在美国主导下,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针对中国的《九国公约》,让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因此,中国各界以俄国为友的民意比以美国为友的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评析:根据材料一“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并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可得出,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出现原因的认识是:认为出版界人士的提倡。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因此,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是:辛亥革命成果给国人带来希望;帝国复辟和军阀混战使人们希望破灭;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彻底改变旧思想,引进民主和科学。
意义:根据材料一“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并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可概述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思想解放的大变动,是一次爱国运动。
【小问2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的得票数,俄国:497,美国:107,可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中国各界以俄国为友的民意比以美国为友的高。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美国操纵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因此,中国各界以俄国为友的民意比以美国为友的高的原因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被美国操纵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在美国主导下,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针对中国的《九国公约》,让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1969年底世界上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49个,其中西欧北美只有法国等6个国家。到1976年底,已经猛增到113个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基本都已和中国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实行了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改变战争不可转变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二个转变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中国改变过去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从十个方面阐释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政策和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了归纳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出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重要事件和新局面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一庙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答案】(1)重要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舞台;对改革开放和外交事业继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开;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重要事件:据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促进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影响:据材料一“到1976年底,已经猛增到113个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基本都已和中国建交”可知,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结合所学可知,对改革开放和外交事业继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小问2详解】
原因:据材料二“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开;结合所学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推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旧制度的灵活性来自两次革命对当权者的规训,而发达的商业传统对工业技术革命具有内在需要,以至于工业利益能够左右政府的政策。在18世纪晚期,英国而不是此外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任剑涛《工业衰退的帝国挽歌》
材料二:制成品出口的高增长,为英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压缩乃至消了除海外市场上当地竞争者成长的空间,并为英国辅之以武力征服等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国际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印度、埃及、阿根廷、西印度群岛……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由此沦为了向英国提供初级产品的“行星国家”。
——摘编自梅新育《帝国夕阳:不列颠“世界工厂”与贸易霸权的挽歌》
材料三: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后,对第二次产业革命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够敏感,每年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巨大财富不是投到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而是输出国外,当美国和德国开始把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工业动力和动力机时,英国工业部门却墨守陈规,止步不前,不愿在设备更新上投资。
——摘编自孙杭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及其作用。(5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的原因。
【答案】(1)有利条件: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率先开展并最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制造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作用:英国利用工业优势建立了世界经济霸权;重塑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原因:英国不重视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美、德两国积极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发展迅速,与英国激烈竞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据材料“在18世纪晚期,英国而不是此外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可知,率先开展并最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据材料二“制成品出口的高增长,为英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可知,制造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知识可知,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作用:据材料二“为英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压缩乃至消了除海外市场上当地竞争者成长的空间”可知,英国利用工业优势建立了世界经济霸权;据材料二“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由此沦为了向英国提供初级产品的‘行星国家’”可知,重塑了国际分工体系;结合所学世界市场的知识可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小问2详解】
原因:据材料三“对第二次产业革命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够敏感……是输出国外”“英国工业部门却墨守陈规,止步不前,不愿在设备更新上投资”可知,英国不重视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据材料三“美国和德国开始把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工业动力和动力机”可知,美、德两国积极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发展迅速,与英国激烈竞争。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体系似乎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经济大危机进一步削弱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亚洲和非洲独立运动中的很多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导都在欧洲和美国接受过自由、自决和民族主权的观念。1945年以后,殖民地世界里人民为赢得独立以及为赢得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1)材料一中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体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兴起的两股巨大政治力量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并指出二战后民族主义运动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含义。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答案】(1)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政治力量: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及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2)原因:一战削弱了主要殖民国家的实力和威望;经济危机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亚非独立运动的兴起;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3)含义: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4)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
【解析】
【小问1详解】
体系:根据材料一“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体系似乎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政治力量:根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因此,战后兴起的两股巨大政治力量分别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及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经济大危机进一步削弱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亚洲和非洲独立运动中的很多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导都在欧洲和美国接受过自由、自决和民族主权的观念。1945年以后,殖民地世界里人民为赢得独立以及为赢得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可以概括出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是:一战削弱了主要殖民国家的实力和威望;经济危机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亚非独立运动的兴起;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影响:根据材料二“1945年以后,殖民地世界里人民为赢得独立以及为赢得国家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二战后民族主义运动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二“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含义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小问4详解】
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二O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历史试题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经典古籍《韩非子》的描述 B. 燧人氏的神话传说
C. 龙骨山发掘出的烧骨和灰烬堆 D. 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的推测
2.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
A. 战乱导致士人四处游说 B. 孔子是传统思想的源头
C. 诸子百家在争鸣中互鉴 D. 儒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3. 秦朝统一后推行户籍制度,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迁移须经官府批准后登记。还令百姓申报土地面积,作为收租的依据。这些措施的实施( )
A. 标志着皇帝制的建立 B. 强化了对民众的控制
C. 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说明郡县制的建立
4. 2024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悬泉汉简的最新发现。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悬泉置遗址,共计2.3余枚,记录了汉代驿站一一悬泉置的“使者相忘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悬泉汉简见证了( )
A. 政治制度的完善 B. 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 人口大规模迁徙 D.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5. 有学者认为: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构成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三国鼎立的形成 B. 西晋的短暂统一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6.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唐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科举制正式确立 B. 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景德镇成为瓷都 D. 方田均税法推行
7. 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 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 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 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 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8. 《海外华人》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推断郑和( )
A.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B. 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C. 遵循天朝上国理念 D. 洞察东南沿海地区的危机
9. 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
A. 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
C. 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D.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10. 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亦即了解“边情”。材料表明( )
A.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地理科学研究开始兴起
C. 主权意识日益增强 D.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潮流
11. 1895—1900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之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以上变化说明( )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列强完全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2.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的一组资料。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内容是( )
A. 西方科技的引进 B. 风俗习惯的变化
C. 民族意识觉醒 D. 实业救国的实践
13. 与下图形势直接相关的著作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论持久战》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淞沪会战——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台儿庄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5. 如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 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6. 在三年困难时期,安徽一些地区的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1961年安徽省委在调查后进行了试点和推广。甘肃、浙江、四川也进行了自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增产,效果很好。此材料反映出地方政府( )
A.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B. 彻底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C.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没有贯彻执行八字方针
17. 许多正准备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商人,听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情况后,纷纷改投深圳,在台湾影响较大的西陵电子、普腾电子等大中型企业的董事会也来到深圳考察投资环境。这反映了( )
A. 设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B. 加入WTO扩大了开放
C. 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 D. 外商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18. 下表为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体育思想,其目的是( )
代表人物 体育思想的特点
苏格拉底 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高尚的灵魂,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终身体育
柏拉图 音乐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心灵主宰身体,体育美即心灵美
亚里士多德 身体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体育课注重人格教育
A. 推动民主政治 B. 适应商业发展
C. 服务对外扩张 D. 塑造公民品格
19. 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认为世界并非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可以通过人发生“奇迹般”地改变。这反映出当时( )
A.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B. 绘画艺术蓬勃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D.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
20. “这场革命较为彻底地荡涤本国封建污泥浊水的同时,也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革命中推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成为指引历史前进的光辉旗帜。”该革命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拉美独立战争
21. 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这些措施客观上( )
A. 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 B. 导致幕府统治动摇
C. 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D. 刺激日本对外扩张
22. 1918—1919年,商业广告在苏俄《真理报》上近乎消失。1922年7月30日《真理报》第169号的第6版的广告专版中,出现了糖业广告、啤酒广告、农产品广告等商业广告,这种广告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D.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23. 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②飞机和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入使用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④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规模空前的浩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4. 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观察如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分区占领德国,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B. 冷战阴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C. 美苏大国争霸,促使西欧走向联合 D. 欧洲政局动荡,热战冲突加剧
25. ChatGPT 作为最新的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智能对话、知识总结,再次实现了技术刷新。与此同时,ChatGPT 热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这反映了( )
A. 世界各国重视对最新科技的研发 B.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技术的传播
C. 科技的运用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D.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 唐朝高僧________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明朝著名将领________率军平定了东南地区的倭患。
27. ______是中国同盟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确立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8. __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完成出舱任务。
29.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________》,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0. 1993年,______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995年1月1日,________正式成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5个小题,共40分)
31.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其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怀柔”民族政策的具体史实并指出元朝对台湾的“直接的管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
32. 社会思想的变化推动着政治变革的发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并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摘自《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界别 立场 学界 军界 政界 商界 新闻界 工界 警界 未注身份 合计
以俄国为友 371 7 7 5 7 4 2 94 497
以美国为友 72 2 2 1 0 0 0 30 107
票数总计 443 9 9 6 7 4 2 124 604
——摘编自杨天宏《“大革命”前夕的社会心理变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出现原因的认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1969年底世界上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49个,其中西欧北美只有法国等6个国家。到1976年底,已经猛增到113个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基本都已和中国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实行了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改变战争不可转变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二个转变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中国改变过去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从十个方面阐释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政策和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了归纳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出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重要事件和新局面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一庙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3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旧制度的灵活性来自两次革命对当权者的规训,而发达的商业传统对工业技术革命具有内在需要,以至于工业利益能够左右政府的政策。在18世纪晚期,英国而不是此外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任剑涛《工业衰退的帝国挽歌》
材料二:制成品出口的高增长,为英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压缩乃至消了除海外市场上当地竞争者成长的空间,并为英国辅之以武力征服等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国际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印度、埃及、阿根廷、西印度群岛……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由此沦为了向英国提供初级产品的“行星国家”。
——摘编自梅新育《帝国夕阳:不列颠“世界工厂”与贸易霸权的挽歌》
材料三: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后,对第二次产业革命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够敏感,每年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巨大财富不是投到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而是输出国外,当美国和德国开始把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工业动力和动力机时,英国工业部门却墨守陈规,止步不前,不愿在设备更新上投资。
——摘编自孙杭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世界工厂”有利条件及其作用。(5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的原因。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体系似乎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经济大危机进一步削弱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亚洲和非洲独立运动中的很多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导都在欧洲和美国接受过自由、自决和民族主权的观念。1945年以后,殖民地世界里人民为赢得独立以及为赢得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1)材料一中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体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兴起的两股巨大政治力量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并指出二战后民族主义运动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含义。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