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二十一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答案)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二十一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年高考
考点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广东卷题组
1.(2023广东,8,3分)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其他卷题组
2.(2023浙江1月选考,20,3分)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21福建,9,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4.(2022北京,9,3分)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2022福建,9,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
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
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6.(2020天津,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4分)
7.(2023河北,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 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商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 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 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秦 统一使用小篆
汉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 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唐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宋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元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清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 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考点2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2021北京,20,12分)考古与历史
材料一 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材料三 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
(1)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4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8分)
2.(2021福建,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1)和中共七大会址(图2,属于延安革命遗址的一部分)。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8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作用
1.(2024届清华大学11月份学术能力诊断,1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宫,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约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两个机构的建设(  )
A.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保留了希腊城邦的特征
考法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2.(前瞻考·《泰山生态保护条例》颁布的意义)(2023广东湛江二模,10)2017年,山东省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保障
3.(前瞻考·文化遗产保护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意义)(2023广东阶段性检测,16)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顶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考法3 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及其对人类文化共享的作用
4.(2024届浙江百校调研,21)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敦煌壁画的著名故事重新绘制并拍摄为动画片《九色鹿》。下图为今天看到的壁画原图(图1)和动画片的图画(图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1属于第一手史料,图2属于第二手史料
B.图2真实地还原了图1的原貌
C.图1只有历史研究价值,图2只有传播价值
D.图2有助于图1的传播和普及
5.(前瞻考·现代科技手段与文化遗产)(2023广东肇庆期末,11)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某公司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在开发的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中,还可以实现互联网上“游故宫”。由此可知(  )
A.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B.信息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
C.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D.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限时拔高练
15分钟 23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1.(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一模,7)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陆续开设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新式学校。这些学堂的开设(  )
A.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 B.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
C.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 D.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
2.(2024届广东惠州二调,10)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考试正式开始。当年全国共有210所高等学校、162个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10 708人。此次考试在当时(  )
A.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3.(2024届广东部分名校12月联考,16)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选始于2014年。2023年9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主席表示,全球150多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经过历史检验,持续造福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典范。当月,该组织授予中国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中心”牌匾。由此可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之一是(  )
               
A.仍具现实功能 B.彰显人定胜天意识
C.凝聚工匠精神 D.服务农业精耕细作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4.(2024届广东江门调研,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来,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成立时间 13—16世纪 19世纪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自由教育与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校长、教师为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摘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第二十一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年高考
考点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广东卷题组
1.(2023广东,8,3分)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答案 A 
其他卷题组
2.(2023浙江1月选考,20,3分)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3.(2021福建,9,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答案 B 
4.(2022北京,9,3分)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A 
5.(2022福建,9,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
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
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答案 C 
6.(2020天津,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4分)
答案 (1)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
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排;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
简评:略。
7.(2023河北,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 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商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 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 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秦 统一使用小篆
汉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 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唐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宋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元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清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 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略
解析 试题要求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作答,所以在提取信息与确定论题时,应揭示出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汉字与书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表现,也极大地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作答时,首先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时期中多角度灵活选取材料,如秦代“统一使用小篆”、唐代“选官要求‘楷书遒美’”、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清代“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或者“汉字与书法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简化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角度,然后确定论题。在论述过程中,学生必须突出汉字、书法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考点2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2021北京,20,12分)考古与历史
材料一 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材料三 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
(1)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4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8分)
答案 (1)参考要点
①继承: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二者都以历史研究为目标。
②发展:考古学使用了田野考古方法;研究的主要对象从青铜器和石刻转变为考古发掘资料。
(2)示例
考古成果有助于研究中外交往。
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敦煌悬泉置邮驿遗址”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为研究汉至唐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南海1号”沉船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材料。
2.(2021福建,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1)和中共七大会址(图2,属于延安革命遗址的一部分)。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理由: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意义: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后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是党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作用
1.(2024届清华大学11月份学术能力诊断,1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宫,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约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两个机构的建设(  )
A.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保留了希腊城邦的特征
答案 A 
考法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2.(前瞻考·《泰山生态保护条例》颁布的意义)(2023广东湛江二模,10)2017年,山东省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保障
答案 D 
3.(前瞻考·文化遗产保护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意义)(2023广东阶段性检测,16)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顶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答案 B 
考法3 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及其对人类文化共享的作用
4.(2024届浙江百校调研,21)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敦煌壁画的著名故事重新绘制并拍摄为动画片《九色鹿》。下图为今天看到的壁画原图(图1)和动画片的图画(图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1属于第一手史料,图2属于第二手史料
B.图2真实地还原了图1的原貌
C.图1只有历史研究价值,图2只有传播价值
D.图2有助于图1的传播和普及
答案 D 
5.(前瞻考·现代科技手段与文化遗产)(2023广东肇庆期末,11)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某公司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在开发的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中,还可以实现互联网上“游故宫”。由此可知(  )
A.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B.信息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
C.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D.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答案 B 
限时拔高练
15分钟 23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1.(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一模,7)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陆续开设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新式学校。这些学堂的开设(  )
A.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 B.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
C.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 D.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
答案 A 
2.(2024届广东惠州二调,10)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考试正式开始。当年全国共有210所高等学校、162个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10 708人。此次考试在当时(  )
A.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答案 C 
3.(2024届广东部分名校12月联考,16)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选始于2014年。2023年9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主席表示,全球150多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经过历史检验,持续造福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典范。当月,该组织授予中国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中心”牌匾。由此可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之一是(  )
               
A.仍具现实功能 B.彰显人定胜天意识
C.凝聚工匠精神 D.服务农业精耕细作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4.(2024届广东江门调研,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来,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成立时间 13—16世纪 19世纪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自由教育与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校长、教师为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摘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教会的支持。(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
(2)趋势:办学的世俗化;人才培养的技术化(专业化);学生的大众化;教师职业化。(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影响:培养了人才,推动工业革命发展;有利于英国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冲击了宗教权威,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二十一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