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卷
(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2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而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华夏族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郡县制的确立
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以下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为政以德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3.秦朝修筑驰道、汉朝发行五铢钱、元朝设立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客观上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加强君主专制
4.公元6世纪时,我国就有著作记载“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观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一著作最有可能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求》
C.《兰亭集序》 D.《史记》
5.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6.江苏太仓出土的明代儒医陈良绍墓志记载:“永乐中膺荐使海外诸国。凡所经历触目感怀,辄形诸赋咏。”据此可以判断墓主人曾跟随( )
A.张骞通西域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清朝的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C.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8.对下图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运动的胜利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9.洋务运动中,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北洋武备学堂培养了近千名近代军事指挥员。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培养了近代人才 B.建成了近代海军 C.确立了军事强国地位 D.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10.下图漫画《国民之真相》(局部)发表于20纪初,推动图中所示国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推动思想解放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织
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提供良机的是( )
A.洋务运动蓬勃开展 B.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 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12.一位红军战士的日记中记载:“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川边根据地而斗争。”材料中的“中央指示”精神最有可能来自于(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3.下图是革命艺术家彦涵1944年创作的新门神年画,生动反映了八路军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受到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该作品重在( )
A.激励军民效法古人保家卫国 B.动员根据地民兵参加八路军抗战
C.宜传民众拥护国共合作抗日 D.号召军民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决战
14.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到统一再到分离的过程。下列事件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6.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将举办“金字塔之颠:古埃及文明大展”,展览中可能出现的文物是( )
A.绘有象形文字的棺椁 B.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C.国王汉谟拉比的雕像 D.哈拉帕出土的青铜器
17.“拿破仑是伟大的,因为他高于革命,制止了革命名义的滥用,保留了一切正确的东西,诸如公民平等、言论出版自由,正是因此才获得了政权。"这一观点表明拿破仑 ( )
A.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推翻法国封建专制制度
C.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领导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18.如图创作于1942年的美国,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该漫画反映了( )
A.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日本对美作战取得胜利 D.美国嘲讽日本对美宣战
19.1959——1969年,欧洲共同体六国之间相互贸易发展迅速,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同一时期的美国。这反映了( )
A.西欧经济超过了美国 B.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经济进入滞涨期 D.西欧实现了联合自强
20.“从1945年至1991年,民族独立国家达94个,其规模和影响可谓空前。”这反映了( )
A.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 B.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增强
C.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扩展 D.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第I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21.东汉时,宦官 改进造纸术。11世纪中期,匠人 发明活字印刷术。
22.1953年底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后 带领党和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3. 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成功登陆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6分,第25题10分,第26题8分,共24分。
2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不断迁入中原,为汉族输送了新鲜血液。各民族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史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写下了精彩的不朽篇章。
——据国家民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唐代存在的三个多世纪中,虽各民族间时有战事和矛盾,民族关系有盛衰和强弱之变,但总体上来看,唐朝统治者始终奉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怀柔”的态度,达到了远国来降,四方朝贡的目的,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贡献了时代力量。
——据李敏、韩雨笑《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四: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据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孝文帝改革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唐朝统治者的“怀柔”态度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体现。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概述其共同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5.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号角,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不畏不屈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1926年)
材料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1939年)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
材料四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1994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怎样的时代诉求?为了实现这样的诉求,当时国共合作发动了哪一场军事行动?
(2)材料二的歌曲创作于哪一历史时期?随后,为了“保卫华北”,粉碎敌人的“扫荡”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发动了哪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获得了什么赞誉?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写下诗篇”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色经典歌曲中蕴含了哪些永恒的时代精神?(答出一点即可)
26.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三: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价格从没这样低过。1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价格不到25美分,1蒲式耳玉米7美分……200个一箱的苹果,假设它们都是毫无瑕疵的,40美分。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四:20世纪30年代,为了构建一个长久的强国,希特勒急于得到资源。问题是,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其进入大西洋与美国、非洲和亚洲开展贸易,因此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丝绸之路的东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他做出了一个以数百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促使美洲作物传播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洲作物对清朝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2年美国出现“饥荒”的历史背景。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走出这一困局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做出的“以数百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的理解并用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江苏省无锡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卷 解析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而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华夏族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郡县制的确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C项正确;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排除A项;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以下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为政以德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3.秦朝修筑驰道、汉朝发行五铢钱、元朝设立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客观上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详解】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维护国家统一;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维护国家统一;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维护国家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A项正确;题干和削弱地方权力无关,排除B项;只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抵抗外来侵略入侵,排除C项;题干和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公元6世纪时,我国就有著作记载“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观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一著作最有可能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求》
C.《兰亭集序》 D.《史记》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观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该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排除A项;《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所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C项;《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B项。
5.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C项正确;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江苏太仓出土的明代儒医陈良绍墓志记载:“永乐中膺荐使海外诸国。凡所经历触目感怀,辄形诸赋咏。”据此可以判断墓主人曾跟随( )
A.张骞通西域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代儒医陈良绍”、“永乐中膺荐使海外诸国。凡所经历触目感怀,辄形诸赋咏”可知,墓主人曾跟随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永乐时期,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是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文天祥抗元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明朝中后期,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不是出使海外,排除D项。故选C项。
7.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清朝的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C.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D
【详解】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6年,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巩固边疆的措施,与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巩固边疆的措施,不能体现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对下图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运动的胜利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图片可知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战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图片中没有销烟的场景,排除B项;题干图片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C项;题干图片可知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洋务运动中,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北洋武备学堂培养了近千名近代军事指挥员。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培养了近代人才 B.建成了近代海军 C.确立了军事强国地位 D.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答案】A
【详解】由材料“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近代军事指挥员”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培养了大量管理、技术和军事人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建成近代海军的信息,比如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改变我国军事弱国地位,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见洋务运动没有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下图漫画《国民之真相》(局部)发表于20纪初,推动图中所示国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推动思想解放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织
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过去之国民蜷伏在君主专制下”“现在之国民权利竞争”和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推动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势力,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提供良机的是( )
A.洋务运动蓬勃开展 B.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 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1913至1921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究其原因是因为欧洲列强忙于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展是19世纪60—90年代,排除A项;政局稳定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2.一位红军战士的日记中记载:“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川边根据地而斗争。”材料中的“中央指示”精神最有可能来自于(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可知,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因此其最可能来自遵义会议,D项正确;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与赤水关系不大,排除A项;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其与赤水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下图是革命艺术家彦涵1944年创作的新门神年画,生动反映了八路军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受到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该作品重在( )
A.激励军民效法古人保家卫国 B.动员根据地民兵参加八路军抗战
C.宜传民众拥护国共合作抗日 D.号召军民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决战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1944年”“八路军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受到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在即,抗战已经到了决战时刻,该年画意在号召军民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决战,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鼓励军民效法古人保家卫国,排除A项;题干中民兵和八路军通力合作,不是民兵参加八路军,排除B项;依据题干年画上"抗战胜利””军民合作”等信息可知该作品宣传军民合作抗日,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抗日,排除C项。故选D项。
14.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到统一再到分离的过程。下列事件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渡江战役结束后蒋介石退往台湾,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华民国承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和各种不平等条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关,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将举办“金字塔之颠:古埃及文明大展”,展览中可能出现的文物是( )
A.绘有象形文字的棺椁 B.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C.国王汉谟拉比的雕像 D.哈拉帕出土的青铜器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A项正确;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排除B项;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排除C项;哈拉帕是古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排除D项。故选A项。
17.“拿破仑是伟大的,因为他高于革命,制止了革命名义的滥用,保留了一切正确的东西,诸如公民平等、言论出版自由,正是因此才获得了政权。"这一观点表明拿破仑 ( )
A.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推翻法国封建专制制度
C.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领导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拿破仑是伟大的,因为他高于革命,制止了革命名义的滥用,保留了一切正确的东西,诸如公民平等、言论出版自由,正是因此才获得了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保障了人权,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项;《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排除C项;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8.如图创作于1942年的美国,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该漫画反映了( )
A.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日本对美作战取得胜利 D.美国嘲讽日本对美宣战
【答案】D
【详解】据题干“1942年的美国、日本对美作战”和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迎来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漫画反映了美国嘲讽日本对美宣战是不自量力的行动,D项正确;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已经发动了对美战争,排除A项;该漫画嘲讽的是日本对美作战,没有体现日本国内的反战运动,排除B项;漫画开水上的字是日本对美作战,看不出对美作战取得了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9.1959——1969年,欧洲共同体六国之间相互贸易发展迅速,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同一时期的美国。这反映了( )
A.西欧经济超过了美国 B.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经济进入滞涨期 D.西欧实现了联合自强
【答案】D
【详解】据题干“1959——1969年,欧洲共同体六国之间相互贸易发展迅速,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同一时期的美国”并结合所学,这表明欧洲共同体成立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西欧实现联合自强,D项正确;欧洲经济超过美国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欧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美国经济进入滞涨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C项;故选D项。
20.“从1945年至1991年,民族独立国家达94个,其规模和影响可谓空前。”这反映了( )
A.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 B.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增强
C.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扩展 D.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1945年至1991年,民族独立国家达94个,其规模和影响可谓空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独立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D项正确;“开始兴起”说法错误,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独立解放运动,排除A项;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都不代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增强”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并不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例如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填空题
21.东汉时,宦官 改进造纸术。11世纪中期,匠人 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 蔡伦 毕昇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因此,①处填写“蔡伦”。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因此,②处填写“毕昇”。
22.1953年底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后 带领党和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答案】 周恩来 习近平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进入21世纪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3. 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成功登陆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 斯大林格勒 诺曼底
【详解】根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德军节节败退,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综合题
2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不断迁入中原,为汉族输送了新鲜血液。各民族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史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写下了精彩的不朽篇章。
——据国家民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唐代存在的三个多世纪中,虽各民族间时有战事和矛盾,民族关系有盛衰和强弱之变,但总体上来看,唐朝统治者始终奉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怀柔”的态度,达到了远国来降,四方朝贡的目的,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贡献了时代力量。
——据李敏、韩雨笑《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四: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据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孝文帝改革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唐朝统治者的“怀柔”态度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体现。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概述其共同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做法: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2)体现: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允许少数民族人士重要官职;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任答两点即可)
(3)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作用:有效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平是主流。(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做法:根据设问要求“孝文帝改革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94年,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根据“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史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写下了精彩的不朽篇章”,可得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等。
(2)体现:根据材料二信息“唐朝统治者始终奉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怀柔’的态度,达到了远国来降,四方朝贡的目的,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贡献了时代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方式:根据材料三信息“达赖金印”“班禅金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故可得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越过天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故可得出:镇压少数民族叛乱。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有效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即可。根据所学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可知,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平是主流。
25.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号角,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不畏不屈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1926年)
材料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1939年)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
材料四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1994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怎样的时代诉求?为了实现这样的诉求,当时国共合作发动了哪一场军事行动?
(2)材料二的歌曲创作于哪一历史时期?随后,为了“保卫华北”,粉碎敌人的“扫荡”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发动了哪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获得了什么赞誉?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写下诗篇”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色经典歌曲中蕴含了哪些永恒的时代精神?(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反帝反封建/打到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2)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
(4)设立经济特区;南方谈话。
(5)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时代诉求:根据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军事行动: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
(2)历史时期:根据材料“《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1939年)”和所学可知,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进攻:根据材料“为了‘保卫华北’,粉碎敌人的‘扫荡’和封锁”和所学可知,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打起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3)目的:根据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赞誉: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战斗,最终打退了敌人,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画了一个圈”、“写下诗篇”和所学可知,“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写下诗篇”是指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材料四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和“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分别指设立经济特区和南方谈话。
(5)时代精神: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
26.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三: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价格从没这样低过。1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价格不到25美分,1蒲式耳玉米7美分……200个一箱的苹果,假设它们都是毫无瑕疵的,40美分。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四:20世纪30年代,为了构建一个长久的强国,希特勒急于得到资源。问题是,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其进入大西洋与美国、非洲和亚洲开展贸易,因此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丝绸之路的东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他做出了一个以数百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促使美洲作物传播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洲作物对清朝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2年美国出现“饥荒”的历史背景。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走出这一困局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做出的“以数百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的理解并用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答案】(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
原因:解决了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
(3)历史背景: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
措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4)内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5)理解: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论证:清朝初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出现了“康乾盛世”。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题意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传播到了亚洲、非洲等地,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物种之间也实现了交流。
(2)影响:根据材料“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分析可知清朝粮食产量增加。
原因:根据材料“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分析可知美洲作物传入中国,解决了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
(3)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932年”和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1933年,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出现农产品价格下降。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4)内容:根据材料“希特勒”“以数百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5)理解:综合分析明清时期、美国经济大危机可知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论证: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中国古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出现盛世局面作答。如:清朝初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出现了“康乾盛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无锡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