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

(19)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冷战开启后的美国,“从遏止苏联的全球战略出发,推行扶植西德的政策,与法国基于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争夺欧洲主导地位的考虑而提出的肢解、削弱德国的主张尖锐对立。法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的援助,政治上不得不仰承美国鼻息”。在这一背景下,法国( )
A.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集体防御体系 B.放弃对联邦德国的强硬政策
C.暗中支持印度支那的民族自决运动 D.积极响应苏联地区扩张战略
2.1947年2月至1949年1月,德国美占区的民意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被访者首先希望有一个能保证经济发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选举权、新闻自由和经济自由,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准备放弃基本自由权利,以换取经济保证。这反映了( )
A.战争创伤的持续影响 B.美德经济矛盾凸显
C.自由主义出现新变化 D.德国深陷冷战漩涡
3.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过程中,东欧各国及其共产党内的部分领导人对这一计划表示感兴趣,尤以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最为积极。这一现象加剧了苏联的警惕。苏联认为,只有军事上的影响是不够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的一致性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据此可推知( )
A.社会主义改革暂时受挫 B.深化苏联模式势在必行
C.美苏的对抗趋于白热化 D.授助计划诱导东欧剧变
4.1953年,苏联把部分过去由中央主管的企业下放给加盟共和国,并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定货。同时,要求必须改进企业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刺激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做法旨在( )
A.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 解决传统的经济模式弊端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 加快苏联工业化建设步伐
5.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1960年,英国主导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此可知,英国试图( )
A.抵制欧洲联合进程 B.强化自由主义贸易
C.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D.维护英国大国地位
6.1960年,新奥尔良6岁的黑人小女孩鲁比·布里奇斯在警察的护送下,入学曾经只允许白人学生就读的学校。她的妈妈说:“她为所有非裔美国人的孩子迈出了这一步。”这反映出( )
A.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结束 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成效
C.美国已经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D.美国人民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7.1951年,联邦德国企业中雇员监事(从事企业监管工作)人数从2人扩大到全体监事的1/2,并在董事会设置工人经理,形成劳资对等共决模式。1976年后,对等共决模式被推广到更多企业。这种做法( )
A.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逐步完善 B.表明工人阶级政治地位开始提升
C.有助于战后联邦德国稳定发展 D.有效解决了企业中劳资矛盾问题
8.1979年,苏联制定了工业管理新举措: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5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这些举措的制定(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目性 B.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C.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9.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 B.美苏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C.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失败 D.苏联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10.1980年,艾滋病在美国出现后,苏联和东欧国家认为“艾滋病是美国军方制造的生物武器”,暗示“美国士兵是最危险的病毒携带者”。198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部分西方科学家抛出“艾滋病自然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据此可知( )
A.西方科学家缺乏科学研究精神 B.非洲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C.美苏生物科学研究的分歧严重 D.病毒溯源成为冷战的工具
11.从下表可推断出的历史信息是( )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业趋于衰落B.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
C.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D.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2.下表为20世纪不同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各类产品占比演变统计表
时间 农产品 工业品 文艺产品 电脑软件
60年代 52.8% 45.6% 0.7% 0.9%
80年代 42.7% 32.5% 12.7% 12.1%
90年代 37.6% 30.8% 14.8% 16.8%
这实质上( )
A.否定了美国冷战时代外交路线 B.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C.认可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 D.彰显了西方大国软文化入侵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成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理论,基本模型如图所示。
——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型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模型中两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型,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的理论基点,是认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尽管吴先生未做明确论述,但仍能从其诸多行文中感受到整体世界史观富含的内在逻辑。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整体世界”涵义非常明确,即人类各阶段社群的活动范围和认知范围整体化;它是开放的,即每代人都有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其二、各个阶段的“世界”都呈整体化趋向,历史是“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逐步成为全世界历史的。其三、整体内部是不平衡的、呈现差异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别;整体各部分间的联系,也有疏密和强度差异,即使20世纪的整体化世界。内部格局也不断演变……
——刘景华: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述评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20世纪下半叶(二战后)的“整体化世界”与“内部格局不断演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结构完整、史论结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冷战开始时间是1947年,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加速推进西欧的联合,法国属于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依赖美国援助,不得不响应美国的政策,推动法德矛盾的化解,B项正确。依据所学,法国是北约最初十二成员国之一,排除A项;C项的叙述与史实和材料均不相符;法国属于北约成员国,没有支持和响应苏联的地区扩张,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二战结束后初期,德国的民众对于发展经济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此宁愿暂时放弃政治层面的自由权利,以此来换取经济保证,由此说明自由主义出现了新变化,更注重经济层面,而暂时忽略了政治层面,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自由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不是战争创伤带来的持续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美德之间的矛盾,而且此时美德在经济上的矛盾并不凸显,排除B项;此时德国的民众是更注重发展经济,并不能体现德国深陷冷战旋涡,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马歇尔计划。A.材料未体现出社会主义改革暂时受挫,故A错误;B.根据材料中“只有军事上的影响是个够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的一致性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警惕,这说明苏联模式势在必行,故B正确;C.材料未体现出美苏的对抗趋于白热化,故C错误;D.材料未体现出援助计划诱导东欧剧变,故D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有关知识。A.材料并未体现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故排除。B.根据材料中“下放给……的工作”可知,这些做法旨在解决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促进苏联经济的改善,故正确。C.材料并未体现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排除。D.材料并未体现加快苏联工业化建设步伐,故排除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5.答案:D
解析:A.抵制欧洲联合的进程,只能反映出材料一部分的意思;B.英国倡导成立欧洲自由联盟,并不是真的要强化自由贸易,而是要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C.材料明显体现出是三环外交,所以不是孤立政策;D.英国之所以外交,从根本上来讲是要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故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材料中黑人小女孩进入曾经只允许白人学生就读的学校学习,就是黑人民权运动斗争的结果,B项正确;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才确认了种族隔离政策违法,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黑人民权运动取得成效,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黑人民权运动,选项中“美国人民”范围过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联邦德国的这种做法是让更多的工人参与到企业监督和管理中来,这有助于缓和劳资矛盾,从而实现社会稳定有助于战后联邦德国的稳定发展,C项正确;这种做法是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代议制民主的完善,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有效解决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给企业经营活动较大的余地、促进技术改造、给予科技人员必要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职工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所述改革措施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而非具有盲目性,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改革举措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说法绝对,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由“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陷于停滞,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矛盾激化,反映了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A项正确;虽然苏联经济存在问题,但此时期苏联的经济并没有被“拖垮”,且导致材料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苏联经济的情况并非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而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活力受到压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艾滋病在美国出现后,苏联和东欧国家认为“艾滋病是美国军方制造的生物武器”,可知疾病溯源成为攻击对方的方式之一,说明在两极格局对峙之下,美苏争霸采用了一切除战争以外的手段攻击对方,即病毒溯源成为冷战的工具,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科学家是否对艾滋病进行了研究,不能得出西方科学家缺乏科学研究精神,排除A项;材料知识说明艾滋病可能起源于非洲,未涉及美苏两国对非洲的争夺,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分歧不是生物学研究,而是两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90年与1950年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相比,农业、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总体都在下降,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在上升,第三产业的兴起带来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新变化,D项正确;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降低并不意味着农业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涉及中间阶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的文艺产品和电脑软件的占比逐渐增加,这表明西方文化在向巴西传播,彰显了西方大国软文化入侵,D项正确;题干表格主要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各类产品占比的演变,与冷战时代的外交路线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表格中体现了一些科技产品的出口,但这只是表象,排除B项;表格数据不能直接体现对美国在拉美地区霸权的认可,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在纺织业、采矿业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应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系列新型工业部门的出现,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科学的发展,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又对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解析:题目要求根据“根据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杜会的互动理论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出个观点”,可根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再分析科技对推动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再论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把这几个要素联系在一起。论述时要注意强调这种互动不是单身的,而是相互双向的。论述过程中可以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应用的相关史实,如牛顿力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磁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与第三次科技革命,阐述清楚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即可。
14.答案:示例:
20世纪下半叶,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二战后,体系化、制度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经济区域集团化也在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各国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解析:首先,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如20世纪下半叶,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其次,围绕“整体化世界”具体展开论述,其具体表现从经济上看,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再次,围绕“内部格局不断演变”具体展开论述,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政治上,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