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1.(22-23高二下·河南商丘·期末)从空间维度上观察,西周的封藩建卫与商朝一样,也以王朝直属的周邦为中心,实行内服和外服分区管理。所不同的是,西周的分区管理模式与商朝相比,显得更加细密,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这主要是由于西周( )
A.实现了对地方事务的直接管控 B.广泛实行宗法分封制度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权 D.完成了中央集权的构建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建立了比商朝更加细密的统治模式,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没有实现对地方事务的直接管控,排除A项;西周并不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权,排除C项;西周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22-23高二下·陕西宝鸡·期末)下表反映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九卿及其职责(部分)。这反映出秦朝中央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
官职 职责
廷尉 掌刑罚,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卫尉 掌皇宫的警卫部队
奉常 掌宗庙礼仪
少府 掌供皇室的“山海地泽之税”
A.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B.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
C.通过分权制衡削弱丞相权力 D.“家天下”的色彩明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皇宫、宗庙、皇室”代表的是皇帝及皇帝为首的皇族,而据材料“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奉常掌‘宗庙’礼仪”“少府掌供‘皇室’的‘山海地泽之税’”,可得出秦朝九卿的主要职责是围绕皇帝展开的,由此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服务于皇权的特点,即“家天下”的色彩明显,D项正确;A项史实正确,但材料不涉及地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九卿部分职能,不涉及“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三公的设置体现了通过分权削弱丞相权力,九卿不能体现这一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3.(22-23高二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即“出纳帝命,敷奏万机”的尚书省、“服侍左右,顾问应对”的门下省、起草诏书和政令的中书省、常在皇帝左右并审核诏书的集书省以及掌管图书章奏的秘书省。梁武帝此举旨在( )
A.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C.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D.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梁武帝分割了中枢机构的权力,其意在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中枢机构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权则是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排除B项;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2-23高二下·辽宁铁岭·期末)明世宗因孝宗张皇后曾抑其母蒋氏,而迁怒于张皇后的兄弟张延龄。四谕内阁及首辅张璁,命其票拟处张延龄死刑。张璁先后上十三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由此可知,
明代( )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内阁首辅代行丞相职权 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四谕内阁及首辅张璁,命其票拟处张延龄死刑。张璁先后上十三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可知,皇帝对张延龄的不满,在经过内阁首辅上疏劝解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说明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皇权的限制,并不是服从皇权的需要,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内阁首辅代行丞相职权,排除C项;明代的决策方式仍是君主专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22-23高二下·山东东营·期末)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6.(22-23高二下·四川眉山·期末)雅典英雄时代,提修斯进行改革,设立一个中央管理机关,规定雅典公民权利和新的法律保护;德拉古改革,制定成文法;梭伦变法,雅典法律得到大发展;至克利斯提尼的改革雅典城邦制最终完成。由此可见雅典( )
A.通过不断改革建立城邦制 B.人民权利随着改革而增加
C.国家制度通过征战而形成 D.领土面积经战争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本题材料可知,经过提修斯、德拉古、克利斯提尼等多次改革,最终建立了城邦制,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雅典城邦制的建立过程,并未涉及人民的权利,排除B项;国家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而形成,而不是征战,排除C项;材料强调雅典城邦制的建立,无法体现其领土面积经战争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7.(22-23高二下·湖南·期末)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B.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C.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29年至公元前2年(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后,掌握了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表明屋大维的“元首”制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B项正确;元首制下,元老院的权力被弱化,排除A项;元首制的建立,没有维护共和传统,排除C项;元首制的确立,不是罗马进入鼎盛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8.(22-23高二下·河北张家口·期末)有学者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时,认为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会长期并立,双方权力互为消长,构成了近代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同时封建制度严格划分权力与职责,存在着许多由契约保障的特权,西欧自主的商业城市及市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认为促进西欧中世纪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 )
A.多元化社会结构 B.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
C.商品经济的推动 D.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会长期并立,双方权力互为消长,构成了近代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同时封建制度严格划分权力与职责,存在着许多由契约保障的特权,西欧自主的商业城市及市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该学者注重王权和教会的长期并立、封君封臣制度及城市的作用,其意在强调多元化社会结构在西欧中世纪社会转型中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王权和教会
的长期并立、封君封臣制度并未体现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和C项;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涵盖整个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9.(22-23高二下·贵州铜仁·期末)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作了详细调查和登记。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城市自治 B.强化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86年英国。材料反映了英王命令封建主效忠自己,并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信息登记确保对土地的控制,这样做显然会有利于加强王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086年,此时明显是中世纪,民族国家是在近代建立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进行土地登记,不利于发展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0.(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上述观念( )
A.体现移民对英国的认同 B.反映出联邦制的弊端
C.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建构 D.加强南北方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0年(美国)。根据材料“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可知,美国的13个州有自己的宪法,各州也没有统一的美国人意识,地方在政治与民族观念上都有相当的独立性,这对地方保留一定权利的联邦制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对英国的认同,且当时处于独立战争时期,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选择联邦制的原因,并非联邦制弊端,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州之间的差异,不能体现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1.(22-23高二下·陕西汉中·期末)宋教仁被刺前夕曾口述《代草国民党大政见》,表示:“夫今日政治现象即错乱而无头脑,而国民意思亦无统系条理之可寻,则建设良政治之第一步,首宜提纲挈领,发为政见,公布天下……吾党此届选举已占优胜,是国民所期望吾党者股……”,由此可知,当时的国民党( )
A.积极开展政党竞争 B.主张启迪国民智慧
C.强调凝聚政治共识 D.要求重订革命纲领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要想改变当今政治的种种乱象,关键在于首宜提纲挈领,发为政见,公布天下,可知当时的国民党强调凝聚政治共识,这样国民就有条理政治也有头脑了,C项正确;积极开展政党竞争与材料吾党此届选举已占优胜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关键在于首宜提纲挈领,发为政见,公布天下不是启迪国民智慧,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在发为政见,公布天下,不是重订革命纲领,排除D项。故选C项。
12.(22-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1937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把红色中华通讯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并在华北、晋绥、山东等地相继成立分社。1940年12月,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可以用日语和英语广播。同时,还在边区和国统区分别创办了《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这些举措(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有力促进了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C.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崩溃 D.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7年和1940年(中国)。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把红色中华通讯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可以用日语和英语广播。同时,还在边区和国统区分别创办了《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的措施有利于扩大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促进国内外社会对中共团结抗日的认可,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工作重心转移是1949年,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国共联合抗日,排除C项;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22-23高二下·湖南·期末)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对官僚资本本质有清醒认识 B.致力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奉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的错误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中共中央认识到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必要性,主张保护和发
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业的保护,而非对官僚资本,排除A项;1947年不存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改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4.(22-23高二下·浙江嘉兴·期末)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文件中的“军事行动”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期间 B.解放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反“围剿”斗争期间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材料所述“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发生于解放战争期间,B项正确;设置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与北伐战争、反“围剿”斗争关系不大,排除A项、D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暂停土地革命,改为实行减租减息,与材料所述“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15.(22-23高二下·湖北·期末)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 )
A.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 D.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正向题。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草案经全民讨论后,再由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A项正确;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1982年宪法的通过并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6.(22-23高二下·北京昌平·期末)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至明朝(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制;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为明朝的赋税制度;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为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7.(22-23高二下·山东威海·期末)关于迁都问题,孝文帝认为洛阳乃“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其心腹大臣拓跋澄也表示“伊洛中区,均为天下所据”。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 )
A.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 B.强化了政权的正统性
C.开启了政权的汉化进程 D.争取到汉族地主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伊洛中区,均为天下所据”,可知,北魏统治者认为洛阳是帝都,同时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迁都洛阳,可以宣示政权的合法性,B项正确;“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仅从对迁都问题的讨论,无法得出“开启政权的汉化过程”,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汉族地主的争取,排除D项。故选B项。
18.(22-23高二下·吉林长春·期末)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
A.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B.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C.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D.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
尤非朝廷之福”可知,程颢认为青苗法造成转运司盘剥人民,逐利风气日兴,尚德之风渐衰,即说明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王安石改革的弊端,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是否改变宋代积贫局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青苗法破坏了社会风气,不是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9.(22-23高二下·四川遂宁·期末)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务实理性妥协的一面
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康有为开始主张开议院,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议会制度会遇到较大阻力,进而才提出设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制度局,这体现了康有为务实理性妥协的一面,B项正确;根据所学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不成熟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康有为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把改革希望放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最终导致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的设议院等是西方政治制度,不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0.(22-23高二下·广东揭阳·期末)1980-1992年,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GDP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1992年(深圳)。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80-1992年,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因此得益于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而深圳是经济特区,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中西方的地方治理和法律教化
1.(22-23高二下·贵州安顺·期末)中国历代的王朝都存在出于各种目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迁移的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籍也有关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的记载。秦汉此举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统一国家的民族融合 B.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 D.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秦汉政府将豪强富户迁徙到首都附近,方便对其监督控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适应巩固统治需要,D项正确;秦汉将地方豪强迁徙到首都附近,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并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排除A项;秦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控制豪强的目的并非在于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2-23高二下·四川宜宾·期末)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 )
A.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C.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意在加强户籍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主客户之间矛盾被激化,主客户比例变化主要涉及百姓跟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于主客户比例变化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主客户确实涉及户籍管理,但是客户比例下降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客户比例下降主要目的是什么,排除D项。故选B项。
3.(22-23高二下·广东东莞·期末)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职业世袭,比较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职业是世袭的,不允许更换变动,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力度,加强了社会控制,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市民文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制度,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22-23高二下·辽宁·期末)元朝法律规定:“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无告者,于养济院收养。应收养而不收养,不应收养而收养者,罪其守宰,按治官常纠察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各地普遍设立养济院,这些养济院都是由官府经营管理的。由此可知,元代( )
A.社会维稳渗透民本思想 B.行政法律法规繁杂严酷
C.官府极力扩大财政收入 D.社会救济的主体多元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无告者,于养济院收养”“各地普遍设立养济院,这些养济院都是由官府经营管理的”并结合所学,材料涉及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法律,不涉及其他方面的法律,不能得出元代行政法律法规繁杂严酷,排除B项;社会救济和优抚会增加政府支出,不是在极力扩大财政收入,排除C项;据材料“养济院都是由官府经营管理的”不能得出社会救济主体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德国采用国家立法强制推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由雇主和雇员依法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医疗保险金,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家属看病就医。这表明,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
A.注重调动社会力量 B.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C.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D.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现代(德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德国的医疗保险采用国家立法强制推行,且要求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金,说明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注重调动社会力量,A项正确;德国医疗保险调动社会力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材料未区分德国不同民众的社会保险,不能得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德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排除D项。故选A项。
6.(22-23高二下·湖南郴州·期末)如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 )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逊(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 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
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的两个诺贝奖获得者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分别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这就要求在“福利国家”的创建中,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B项正确;据材料“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可知,福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两位诺贝奖获得者对“福利国家”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贫富差距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不能全面说明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22-23高二下·甘肃白银·期末)有学者指出,美国最初是由移民组成的拥有自治权利的殖民地市镇,然后在市镇基础上陆续建成13个分散的殖民地,美国独立革命是由13个互不相属的殖民地联合起来进行的。该观点可用来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实践基础 B.移植了古希腊的村社体制
C.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 D.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独立前,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拥有自治权利的殖民地市镇,美国独立战争就是由13个互不相属的殖民地联合起来进行的,这说明美国在独立前就有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美国独立前,已是拥有13个独立殖民地的自治联合体,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实践基础,排除A项;材料并未表现出古希腊的村社体制,排除B项;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排除D项。故选C项。
8.(22-23高二下·安徽滁州·期末)20世纪80年代,马萨诸塞州15家政府机构向1200多个非营利组织购买了约有200余种服务项目并纳入到了社会服务体系中,英国的一些民间基金会、社区企业、志愿者组织等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运作中。这些现象( )
A.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基层的缩影 B.反映社区治理呈现单一化
C.是权力制衡原则在基层的体现 D.体现社区治理趋向市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马萨诸塞州15家政府机构向1200多个非营利组织购买了约有200余种服务项目并纳入到了社会服务体系中,英国的一些民间基金会、社区企业、志愿者组织等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运作中。”可知,20世纪80年代,政府机构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项目纳入到了社会服务体系中,并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运作,体现了社区治理不再是政府独大,而是趋向市场化,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现象,是政府减少干预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社区治理呈多渠道,多样化,而非单一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衡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 C.以礼入律 D.轻罪重罚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犯应判重刑之罪而宜减轻的,服减轻的刑罚,犯应判轻刑之罪而应加重的,服加重的刑罚,各种刑罚的轻重可以有所变通,这实际上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类推适用,以礼入律,体现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法律,一种更社会化、大众化的法律规范,C项正确;原情定罪是追究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论心定罪是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人性化处理,轻罪重罚是以严刑酷法等为特征的刑罚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22-23高二下·辽宁铁岭·期末)秦朝时,已有针对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门法律。如针对抵押借贷的问题,秦简《法律问答》中即规定:“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以人身为抵押),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费二甲(处以价值相当于两副战甲的罚款)。”这一规定( )
A.侵犯了债权人利益 B.利于保护小农经济 C.阻碍了货币的流通 D.带有奴隶制的残余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以人身为抵押),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费二甲(处以价值相当于两副战甲的罚款)”可知,秦朝针对抵押借贷的问题设置了专门的法律,明确规定债权人不能强制抵押债务人的人身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对债权人利益的侵犯,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间借贷行为对货币流通的阻碍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对债务人的保护,奴隶制社会强调以人身作保,扣押债务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1.(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董仲舒对子报父仇之类冷酷的血族复仇持宽容态度,对儿子违逆父亲却极力斥责,如在判决父亲犯罪、儿子该不该告发时,他认为儿子不应该告发父亲,其思想在士大夫之中引起高度认同。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体现了轻罪重罚原则 B.开创以经注律的传统
C.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D.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作为司法判断依据,其提出的涉及父子关系判例的主张明显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这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儒家化,C项正确;材料中判例间的差异是由于父子关系的异位造成的,而非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一些判例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但不体现以经注律,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司法的过程,只是提到了一些判例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排除D项。故选C项。
12.(22-23高二下·四川自贡·期末)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贯彻了国家经济理念 B.实为古今道德准绳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嘉庆年间(中国)。据本题材料“乡规民约”、“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可知,这些规定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助推公序良俗建设,D项正确;材料是维护社会秩序,不是经济理念,排除A项;这些规定只是清嘉庆年间的,材料中没有对其他时期的影响,不能证明是古今道德准绳,排除B项;经世致用指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
选D项。
13.(22-23高二下·浙江衢州·期末)对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②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③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近代西方的法律规定,判决之前的某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应该给予相应的公共保护,体现了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和无罪推定原则,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与司法的关系,不能得知立法与司法独立,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先例的遵循,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22-23高二下·安徽芜湖·期末)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后世司法实践确立了( )
A.司法独立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程序公正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4年(欧洲)。据材料可知,被告人在未被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当被视为无罪的人,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体现,B项正确;司法独立原则是指司法实践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排除A项;权力制衡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排除C项;程序公正原则是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条例及其他政策时应遵循公正合理的程序(流程)安排,排除D项。故选B项。
15.(22-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早期的罗马法规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 )
A.法律制度严密规范 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
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 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时期。
据材料“早期的罗马法规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可知,早期罗马法重视誓言对订立契约的作用。这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征,D项正确;罗马法重视誓言的作用,誓言有真有假,而不是强调法律的严密规范,排除A项;材料强调誓言的作用,誓言不能决定公开公正,同时也不是强调保护个人权益,排除BC项。故选D项。
16.(22-23高二下·四川成都·期末)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欧洲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对法治提出了较高要求。这表明罗马法在当时复兴是因为( )
A.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奠定近代欧洲法治基础
C.完善了城市法律体系 D.适应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欧洲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对法治提出了较高要求”可知,12世纪,在欧洲城市中,经济有所发展,对于市民管理、税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就在这样背景下,罗马法在欧洲复兴,D项正确;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治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商业发展繁荣推动罗马法复兴,没有体现欧洲城市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7.(22-23高二下·安徽宣城·期末)1950年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及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1956年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这表明我国的劳模评选( )
A.符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B.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
C.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D.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及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的评选标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C项正确;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排除A项;劳模评选的标准与时代要求有关,不会完全统一,排除B项;长期不合理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8.(22-23高二下·广东清远·期末)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
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目的是褒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上形成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风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项正确;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这一立法的主要目的不是团结民主党派成员、少数民族人士、港澳台湾同胞等群体,巩固爱国统一战线,而是要表彰英雄模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时代精神,排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且主要内容是褒奖杰出人士,而非检举、惩治不良不法分子,排除D项。故选C项。
19.(22-23高二下·贵州黔南·期末)2023年,贵州“村超”(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爆火“出圈”,每场比赛都有上万观众,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社会各界名人踊跃点赞,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被媒体称为“世界级体验”。这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 )
A.需依托当地物质文化遗产 B.需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C.要不断品牌化商业化 D.只能借助网络大力宣传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社会各界名人踊跃点赞,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州举办足球比赛,不仅有比赛,还有民族歌舞、民俗比赛,引来全国各地的观众,网络热度高,而“村超”之所以可以“出圈”,在于它不仅有传统文化,也有时尚的新鲜事物,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B项正确;民俗比赛等并不是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乡村文化建设要兼顾传统与时尚,没有体现商业化,排除C项;只能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0.(22-23高二下·江西九江·期末)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疫苗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这是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坚持疫苗的战略性和公益性,体现最严格的监管,提出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严于一般药品生产的准入制度。这反映出( )
A.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 B.我国医药创新能力获得了明显进步
C.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扩大 D.公正执法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坚持疫苗的战略性和公益性,体现最严格的监管,提出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严于一般药品生产的准入制度”结合所学可知,2018年,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对疫苗高度重视,反映了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医药方面的创新能力,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提及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扩大 ,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正执法,排除D项。故选A项。
中西方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2-23高二下·河南驻马店·期末)秦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
A.官印赐予制度程序较完备
B.选官制度承袭了先秦模式
C.为官之道必精通法家思想
D.国家权力强化的特征明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的官员必须有国家颁发的官印,这是为官的凭证,这一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官员的控制,彰显国家权力强化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官印的重要性,没有说官印赐予的完整程序,排除A项;材料说的不是选官方式,而是国家对官员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印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为官之道必须精通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22-23高二下·辽宁朝阳·期末)上封事制度源于汉代,是一种密封奏章,具有“不关尚书”的特点。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成帝时,帝舅王凤权势更胜石显(元帝时的中书令),京兆尹王章借日蚀之机奏封事,“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这说明,汉代上封事制度的实行( )
A.为选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 B.顺应了国家增强治理效能的需要
C.有效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D.折射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密封奏章”,“不关尚书”,“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上封事制度,官员可以推荐某些重要官职人员,并能弹劾外戚等权贵,这顺应了国家增强治理效能的需要,B项正确;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且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有效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3.(22-23高二下·四川绵阳·期末)东汉时期,察举的选举名额由原来的不论郡国大小、人口多少每年举两人,变为以人口多少作为察举的比率,例如二十万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等。这说明当时( )
A.官僚制度日益规范 B.自由投考成为潮流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选官方式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察举的选举名额由原来的不论郡国大小、人口多少每年举两人,变为以人口多少作为察举的比率”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名额的变动,按照人口的比例划分名额,体现的是更加合理与规范,A项正确;材料中依然是由名额限制,只是分配名额标准的变化,而非自由投考,排除B项;此时的察举制,仍然是推举,对社会阶层的流动作用不大,排除C项;选官方式依然是察举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22-23高二下·福建厦门·期末)建安末年,刘麂上《论治道表》,提出官吏考课“皆当以事,不得依名”,陟黜以垦田增减、盗贼发兴和人口多少为标准,曹操对此倍加赞许。这主要因为该建议( )
A.增加了户口田亩的数量 B.强化了察举制的实施
C.彰显了唯才是举的精神 D.消除了社会动荡因素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皆当以事,不得依名”、“陟黜以垦田增减、盗贼发兴和人口多少为标准,曹操对此倍加赞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认为官员的升迁应该看他实际的治理效果,彰显了唯才是举的精神,C项正确;这个建议无法直接增加户口田亩的数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排除B项;“消除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22-23高二下·山东滨州·期末)708年,兵部尚书韦嗣立上疏建议从刺史、县令中提拔台、省京官,为此,唐政府发布敕令,“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量与外官。外官中有清慎著称者,量与京职”,逐步形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惯例。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官员的从政素养 B.缩小了州县署官的职权
C.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 D.加强了中央三省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可知,唐朝对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规定:中央台省官员需要有地方从政的经历,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从政素养,A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州县官职权的变化,排除B项;“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台省官员的选拔范围,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中央三省权力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22-23高二下·湖北武汉·期末)下表为唐代部分官员履行职责时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据此可以说明唐代( )
部门 职责 所需知识
兵部 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甲仗之政令 地理、数学、冶金
礼部 掌天下礼仪祭祀享贡举之政令 天文、数学、医学、农学、地理
工部 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数学、农学、建筑、水利
A.自然科学的进步 B.官员综合素质提升
C.官僚政治的发展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兵部、礼部、工部等部门的官员需掌握对应的专业知识,这体现了唐朝官僚政治下对官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唐朝不同部门官员需掌握不同的专业知识,不能据此推断自然科学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涉及官员的专业素质,没有涉及综合素质,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对儒家思想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7.(22-23高二下·山西吕梁·期末)下表是部分朝代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所占的比例。下表反映出( )
朝代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15% 4% 17.2% 24.5% 46.1%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C.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D.察举制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实质题。时空是:北宋科举制。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后,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说明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封建社会,官员依然有特权,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制影响,且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22-23高二下·陕西商洛·期末)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 ,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 B.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C.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给事中能够对不恰当的决策进行封驳、监督,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行政决策中的失误,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不是规范六部的职权,排除A项;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六部行政职能的监督,但材料信息没有说目的是完善官吏监督体制,排除B项;据所学,六科给事中主要是起到监察作用,并不是中枢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9.(22-23高二下·辽宁铁岭·期末)康熙帝多次南巡均把江南作为必经之地。在南巡过程中,康熙帝曾下口谕增加进学和乡试的名额,以接受诗赋进献、考试记名等方式选拔士子;另外,康熙帝对江南地区具有号召力的文人学士的创作采取宽大、包容的态度。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满汉文化互鉴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D.巩固清朝统一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在南巡过程中,康熙帝曾下口谕增加进学和乡试的名额,以接受诗赋进献、考试记名等方式选拔士子……康熙帝对江南地区具有号召力的文人学士的创作采取宽大、包容的态度。”可知,康熙皇帝在南巡过程中重视对江南文人学士的选拔及任用,这有助于增强南方士子对清王朝政权的认同,从而巩固清朝的统一局面,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满汉文化互鉴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康熙皇帝对南方文人学士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南巡过程中康熙皇帝对江南士子的选拔,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拓宽人才选拔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10.(22-23高二下·广东佛山·期末)历代正史大都编撰良吏传以记录和传扬优秀官吏的政绩,如汉代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隋代赵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倡导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 B.崇儒弃法以树立天理权威
C.奖励农桑以缓和阶级矛盾 D.依靠乡绅以实现基层自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根据材料“历代正史大都编撰良吏传以记录和传扬优秀官吏的政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王朝宣传和记录优秀官吏的政绩,其目的是倡导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维护其政治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宣扬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没有体现崇儒弃法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缓和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吏治建设,而非依靠乡绅,排除D项。故选A项。
11.(22-23高二下·安徽滁州·期末)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说明美国( )
A.公务管理与国家政治分离 B.文官政治的存在杜绝了腐败现象
C.公务系统的收入有所提升 D.公务人员在政府中发挥主体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83年(美国)。据材料“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可知美国通过法律条文规定,公务人员与国家政治分离,且并不会受到歧视,A项正确;“杜绝了腐败现象”,表述绝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务系统的收入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务管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无法判定公务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2.(22-23高二下·贵州铜仁·期末)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一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 )
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
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将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即文官不会随着政党的更替而下台,这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项正确;英国的这种做法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国王此时属于统而不治的虚君,并不会干预行政事务,排除C项;英国的这种做法旨在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3.(22-23高二下·河南南阳·期末)自1980年到1987年,英国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多数由首相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任命的。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背离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C.行政部门实现了官员选用分离 D.官员任用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1987年的英国。根据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考试录用、常任、政治中立。材料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英国白金汉宫的文官多数由首相及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任命,说明英国政府背离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文官政治的发展情况,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政府背离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未涉及官员选用分离与科技革命,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4.(22-23高二下·广东江门·期末)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不得进行政治性捐款和参与任何政党活动,也不得因拒绝从事这类活动而遭免职。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扩大政党政治的影响力 B.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推进行政运作的中立化 D.贯彻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82年美国。据材料,《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原因被免职,不得参与任何政党活动,目的是实现文官与政党的分离,使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C项正确;材料所述规定有利于减少而非扩大政党政治对文官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文官管理而非选拔,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
排除D项。故选C项。
15.(22-23高二下·辽宁·期末)清末,朝廷曾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留学生回国后,通过考核可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时人称之为“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 B.迎合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C.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材料中清末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把近代教育与科举制结合起来,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A项正确;材料中的针对留学生而设立进士、举人出身,毕竟是沿袭传统科举考试,并非崇洋媚外,排除B项;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性,清末教育改革没有实现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排除C项;清末教育改革根源于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6.(22-23高二下·湖北咸宁·期末)据1903年《大公报》报道,下年乡试前夕,“(京师)大学堂两馆(指仕学、师范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这反映出( )
A.旧式选官制度妨碍近代化 B.清末新政亟待启动
C.京师大学堂管理有待改进 D.新式媒介夸大其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03年(中国)。据材料“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可知在新式教育的冲击下,传统的科考制度受到巨大的冲击,且成为近代化的阻碍,A项正确;清末新政在1901年就已开始,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京师大学堂的管理问题,排除C项;材料所示报道,是对当时实际的描述,并不是夸大其词,排除D项。故选A项。
17.(22-23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如表是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前三届高等文官考试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情况,由此可知( )
届别 时间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第一届 1931年 2185人 101人 4.6%
第二届 1933年 2639人 102人(首次录取2名女性) 3.9%
第三届 1935年 3941人 251人(包括3名女) 6.4%
A.文官任用程序在不断完善 B.甄别制度有利于保持行政连续性
C.文官选拔具有开放性趋向 D.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31年-1935年(中国)。依据表格可知,从1931年到1935年报考人数和录取率不断提高,从没有女性到连续两届都有女性,说明文官选拔的开放性增强,C项正确;题干是文考考试选拔,不是任用过程及程序,排除A项;甄别制度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选拔的女性数量相对较少,尽管女性录取率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不能据此说明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8.(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国民政府考试院规定:公务员考试时,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考题由典试人员加倍命题,在公布试题时,连委员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题目。考试期间,派巡视员和监视主任随时巡查。这些做法( )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B.体现对文官实行严格甄别
C.意在提升考试院地位 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组织监考和加强巡视的做法,意在防止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保证考试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是对考试组织的管理,并非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考试是为了招录公务员,而甄别决定公务员是否留任,排除B项;这是考试院内部的考试规则,与考试院地位的提升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9.(22-23高二下·江苏徐州·期末)北洋政府颁布的《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该要旨( )
A.找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确立了体育立国的基本国策
C.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 D.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可知,《颁定教育要旨》主张国民教育体育与德智育并重,体现了全面发展的
教育理念,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D项正确;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颁定教育要旨》主张体育与德智育并重,并非“体育立国”,排除B项;《颁定教育要旨》重视体育,不能说明已经“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排除C项。故选D项。
20.(22-23高二下·贵州六盘水·期末)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有利于健全干部管理体制
C.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D.提升了公务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十四大召开后(中国)。据本题材料“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人事干部管理制度,这加快了公务员制度的推行,C项正确;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确立的,排除A项;材料推行的是公务员制度,而非干部管理体制,排除B项;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提升公务员文化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22-23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汉武帝以前,西南夷部落多“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经济文化都很落后。而汉明帝时的益州西部都尉郑纯“为政清洁,化行夷貊,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美德。天子嘉之,即以为永昌太守”。这一变化主要说明汉代( )
A.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得到增强 B.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点
C.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 D.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体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汉武帝以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与中原地区也缺乏密切往来,而汉明帝时期官员郑纯在当地为政清廉,教化百姓,得到百姓的拥护,由此反映出汉朝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得到增强,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郑纯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教化,并不是体现因俗而治或灵活多变,排除B、C项;题干没有体现边疆治理与内地的管理趋于一体化,没有对内地与边疆治理进行
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
2.(22-23高二下·河北石家庄·期末)西汉为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设“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②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政
③在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④赐给使臣“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题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根据题干信息“西北边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向边疆地区移民,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即日本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④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④,进而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汉高祖七年,陈平为解平城之围重贿匈奴阏氏。阙氏劝谏冒顿单于撤兵时称“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又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这段话表明当时匈奴( )
A.否认汉匈并立的政治格局 B.承认中原政权的合法地位
C.转向农耕生活的普遍倾向 D.实现入主中原的政治理想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时期。根据材料“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可知,匈奴阏氏认为汉政权具有神明保佑,匈奴无法长久控制获取的汉地,这体现了匈奴对中原政权合法地位的承认,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汉匈并立的政治格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匈奴转向农耕生活的普遍倾向,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匈奴入主中原的政治理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22-23高二下·湖北武汉·期末)图是出土于今甘肃地区的一方金印,该物品能够印证( )
A.世家大族对曹魏政权的影响较大 B.曹魏沿用汉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C.该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D.曹魏对甘肃地区政治影响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时期(中国)。据图片可知,该金印上刻有“魏归义氐候”,据材料可知,该金印出土于甘肃地区,说明曹魏对甘肃地区政治影响增强,D项正确;该金印上刻有“魏归义氐候”,说明金印涉及少数民族,不涉及世家大族,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推知曹魏沿用汉朝的边疆治理措施,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该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项。故选D项。
5.(22-23高二下·浙江金华·期末)1971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乾陵章怀太子(655年—684年)墓道东壁上发现了《礼宾图》。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观察图片,其中左边3人最有可能来自( )

A.典属国 B.鸿胪寺 C.理藩院 D.提督四夷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 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所以左边接待外宾的3人最有可能来自鸿胪寺,B项正确;典属国是秦汉时期,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的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掌管译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22-23高二下·贵州六盘水·期末)朝贡贸易是周朝“诸侯朝聘”礼制在外交上的延伸。与邻国“宗藩关系”确立后,“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使入贡者获得丰厚的“回赐”。据此可知,推行朝贡贸易旨在( )
A.促进了双向经济文化交流 B.展现中原王朝的富庶
C.维护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D.获取大量的奇珍异宝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朝贡贸易是周朝‘诸侯朝聘’礼制在外交上的延伸。与邻国‘宗藩关系’确立
后,‘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使入贡者获得丰厚的‘回赐’”可知,题干考查的是中原王朝通过“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因此材料所述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C项正确;促进了双向经济文化交流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展现中原王朝的富庶是目的之一,但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获取大量的奇珍异宝并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22-23高二下·广东云浮·期末)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可知,北宋与西夏战争,北宋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最终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B项正确;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对北宋在经济方面的依赖,没有体现相互依赖,排除D项。故选B项。
8.(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辽史 ·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种二元化的行政体系( )
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认同 B.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
C.适应了民族发展的差异 D.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根据材料“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辽朝设置了南北官制,对少数民族和汉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这体现了国家政策适应民族发展差异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各民族间文化心理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汉制对契丹政权的影响,无法得出契丹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B项;辽朝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2-23高二下·辽宁·期末)18世纪末,乾隆帝对英国使节“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的行为大为不满;针对英方扩大贸易的诉求,他也明确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这说明当时( )
A.英国使节的要求隐含着殖民动机 B.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着阻碍
C.乾隆帝极力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D.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以中国为中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末(中英)。据材料“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可知,在传统朝贡贸易和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中英之间商品以及文化的交流存在着阻碍,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的殖民动机,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朝贡思想和天朝上国思想对中英之间的阻碍,并不能看出其对国家主权的极力维护,排除C项;仅从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无法判定全球性的贸易网络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0.(22-23高二下·湖南·期末)清朝时期,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压迫和奴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领渥巴锡毅然率全族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乾隆帝亲自接见了渥巴锡,将其部众安插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由伊犁将军管辖。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
A.推动了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 B.孤立了噶尔丹分离主义分子
C.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使我国避免了大分裂大动荡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渥巴锡率部回到祖国,并受到妥善安置,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看,土尔扈特部回归后被安置在新疆地区,而非蒙古地区,排除A项;土尔扈特的回归和噶尔丹分裂势力无关,排除B项;即使没有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我国也不会陷入大分裂大动荡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1.(22-23高二下·安徽芜湖·期末)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B.提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奠定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欧洲)。据本题材料“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B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A项;只要有利益的纷争,欧洲各国的矛盾就会存在,不会因为一个文件而解决,排除C项;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2.(22-23高二下·福建龙岩·期中)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爆发后,贞德成为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是法国赢得英法百年战争的关键,也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在思想上准备了条件。据此可知,英法百年战争( )
A.推动了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进程 B.结束了西欧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根源 D.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和法国。材料表明在百年战争中贞德成了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并且这成为了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可知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拿破仑,排除A项;根据所学百年战争之后西欧大国间也有混战的情况,排除B项;百年战争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13.(22-23高二下·安徽亳州·期末)1920年生效的《国际联盟条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制度化方面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保护体系,目前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关于少数民族保护的制度设计便是对国际联盟最先创设的这一制度的继承。据此可知,国际联盟的这些条款( )
A.实现了世界各民族自决与平等 B.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C.成为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工具 D.具有丰富国际法理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0年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制度化方面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保护体系”、“目前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关于少数民族保护的制度设计便是对国际联盟最先创设的这一制度的继承。”可知国联的这些条款在国际法领域实现了创新,D项正确。“各民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少数民族保护,与世界殖民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系这些条款对战争国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4.(22-23高二下·广东汕头·期末)读下表
人物 主张
郑观应(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可知,两者认为弱国是不会在国际法中受益的,只有强国才能受益于国际法,体现出两者对富国强兵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两者对富国强兵的看法,并不是学习国际法上的分歧,排除A项;两者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并没有分歧,排除C项;国际法维护各国利益,但是强国更能受益,并不是维护强国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5.(22-23高二下·重庆·期末)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用法律限制战争权。《非战公约》规定,“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事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由此推知( )
A.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 B.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C.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D.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十世纪上半叶,从《非战公约》到《联合国宪章》,增加了对发动战争的制约因素,即安理会可以采取必要的空海陆军事行动来维护和平,这是在二战后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力量增强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不能说明国家利益冲突不可
避免,排除B项;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但不能体现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排除D项。故选A项。
16.(22-23高二下·河南·期末)1951年9月10日,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会在故宫举行,多个模型展示了6个少数民族的美好生活。其中西康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是:“人民政府帮助他们创造了新彝文。同时因为人民政府实行了正确的贸易政策,使他们的羊毛等生产品也得到了畅销。”这一展览会的举行( )
A.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B.呈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果
C.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D.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1年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故宫展览少数民族文物、图片等,这显示了民族平等的政策,而大凉山彝族的生活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而且取得了成效。因此上述展览有助于展现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成效,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1851年,西藏尚未成立自治区政府,排除B项;展览会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对结果的呈现,而非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排除C项;1951年我国尚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而且属于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7.(22-23高二下·福建龙岩·期末)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45年10月(中国)。据材料“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可知在1945年,中共就已对内蒙的自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是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于1947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22-23高二下·云南文山·期末)2020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期间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要求我们(  )
A.确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确保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权利
C.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充分行使自治权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 习近平强调在国家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都要共同前进。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C项正确;建国初我国确立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建国初确定了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权利,排除B项;建国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保障少数民族依法行使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9.(22-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1960年5月,毛泽东表示:“我们不感到英国对我们是个威胁,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划分“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1.(22-23高二下·河南商丘·期末)从空间维度上观察,西周的封藩建卫与商朝一样,也以王朝直属的周邦为中心,实行内服和外服分区管理。所不同的是,西周的分区管理模式与商朝相比,显得更加细密,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这主要是由于西周( )
A.实现了对地方事务的直接管控 B.广泛实行宗法分封制度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权 D.完成了中央集权的构建
2.(22-23高二下·陕西宝鸡·期末)下表反映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九卿及其职责(部分)。这反映出秦朝中央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
官职 职责
廷尉 掌刑罚,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卫尉 掌皇宫的警卫部队
奉常 掌宗庙礼仪
少府 掌供皇室的“山海地泽之税”
A.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B.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
C.通过分权制衡削弱丞相权力 D.“家天下”的色彩明显
3.(22-23高二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即“出纳帝命,敷奏万机”的尚书省、“服侍左右,顾问应对”的门下省、起草诏书和政令的中书省、常在皇帝左右并审核诏书的集书省以及掌管图书章奏的秘书省。梁武帝此举旨在( )
A.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C.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D.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4.(22-23高二下·辽宁铁岭·期末)明世宗因孝宗张皇后曾抑其母蒋氏,而迁怒于张皇后的兄弟张延龄。四谕内阁及首辅张璁,命其票拟处张延龄死刑。张璁先后上十三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由此可知,明代( )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内阁首辅代行丞相职权 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5.(22-23高二下·山东东营·期末)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6.(22-23高二下·四川眉山·期末)雅典英雄时代,提修斯进行改革,设立一个中央管理机关,规定雅典公民权利和新的法律保护;德拉古改革,制定成文法;梭伦变法,雅典法律得到大发展;至克利斯提尼的改革雅典城邦制最终完成。由此可见雅典( )
A.通过不断改革建立城邦制 B.人民权利随着改革而增加
C.国家制度通过征战而形成 D.领土面积经战争不断扩大
7.(22-23高二下·湖南·期末)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B.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C.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8.(22-23高二下·河北张家口·期末)有学者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时,认为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会长期并立,双方权力互为消长,构成了近代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同时封建制度严格划分
权力与职责,存在着许多由契约保障的特权,西欧自主的商业城市及市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认为促进西欧中世纪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 )
A.多元化社会结构 B.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
C.商品经济的推动 D.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
9.(22-23高二下·贵州铜仁·期末)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作了详细调查和登记。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城市自治 B.强化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10.(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上述观念( )
A.体现移民对英国的认同 B.反映出联邦制的弊端
C.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建构 D.加强南北方间的矛盾
11.(22-23高二下·陕西汉中·期末)宋教仁被刺前夕曾口述《代草国民党大政见》,表示:“夫今日政治现象即错乱而无头脑,而国民意思亦无统系条理之可寻,则建设良政治之第一步,首宜提纲挈领,发为政见,公布天下……吾党此届选举已占优胜,是国民所期望吾党者股……”,由此可知,当时的国民党( )
A.积极开展政党竞争 B.主张启迪国民智慧
C.强调凝聚政治共识 D.要求重订革命纲领
12.(22-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1937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把红色中华通讯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并在华北、晋绥、山东等地相继成立分社。1940年12月,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可以用日语和英语广播。同时,还在边区和国统区分别创办了《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这些举措(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有力促进了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C.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崩溃 D.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13.(22-23高二下·湖南·期末)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对官僚资本本质有清醒认识 B.致力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奉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的错误
14.(22-23高二下·浙江嘉兴·期末)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
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文件中的“军事行动”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期间 B.解放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反“围剿”斗争期间
15.(22-23高二下·湖北·期末)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 )
A.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 D.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16.(22-23高二下·北京昌平·期末)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17.(22-23高二下·山东威海·期末)关于迁都问题,孝文帝认为洛阳乃“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其心腹大臣拓跋澄也表示“伊洛中区,均为天下所据”。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 )
A.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 B.强化了政权的正统性
C.开启了政权的汉化进程 D.争取到汉族地主支持
18.(22-23高二下·吉林长春·期末)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
A.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B.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C.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D.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19.(22-23高二下·四川遂宁·期末)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务实理性妥协的一面
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0.(22-23高二下·广东揭阳·期末)1980-1992年,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GDP
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西方的地方治理和法律教化
1.(22-23高二下·贵州安顺·期末)中国历代的王朝都存在出于各种目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迁移的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籍也有关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的记载。秦汉此举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统一国家的民族融合 B.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 D.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需要
2.(22-23高二下·四川宜宾·期末)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 )
A.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C.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意在加强户籍管理
3.(22-23高二下·广东东莞·期末)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4.(22-23高二下·辽宁·期末)元朝法律规定:“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无告者,于养济院收养。应收养而不收养,不应收养而收养者,罪其守宰,按治官常纠察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各地普遍设立养济院,这些养济院都是由官府经营管理的。由此可知,元代( )
A.社会维稳渗透民本思想 B.行政法律法规繁杂严酷
C.官府极力扩大财政收入 D.社会救济的主体多元化
5.(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德国采用国家立法强制推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由雇主和雇员依法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医疗保险金,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家属看病就医。这表明,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
A.注重调动社会力量 B.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C.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D.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6.(22-23高二下·湖南郴州·期末)如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逊(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 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
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
7.(22-23高二下·甘肃白银·期末)有学者指出,美国最初是由移民组成的拥有自治权利的殖民地市镇,然后在市镇基础上陆续建成13个分散的殖民地,美国独立革命是由13个互不相属的殖民地联合起来进行的。该观点可用来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实践基础 B.移植了古希腊的村社体制
C.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 D.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8.(22-23高二下·安徽滁州·期末)20世纪80年代,马萨诸塞州15家政府机构向1200多个非营利组织购买了约有200余种服务项目并纳入到了社会服务体系中,英国的一些民间基金会、社区企业、志愿者组织等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运作中。这些现象( )
A.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基层的缩影 B.反映社区治理呈现单一化
C.是权力制衡原则在基层的体现 D.体现社区治理趋向市场化
9.(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 C.以礼入律 D.轻罪重罚
10.(22-23高二下·辽宁铁岭·期末)秦朝时,已有针对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门法律。如针对抵押借贷的问题,秦简《法律问答》中即规定:“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以人身为抵押),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费二甲(处以价值相当于两副战甲的罚款)。”这一规定( )
A.侵犯了债权人利益 B.利于保护小农经济 C.阻碍了货币的流通 D.带有奴隶制的残余
11.(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董仲舒对子报父仇之类冷酷的血族复仇持宽容态度,对儿子违逆父亲却极力斥责,如在判决父亲犯罪、儿子该不该告发时,他认为儿子不应该告发父亲,其思想在士大夫之中引起高度认同。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体现了轻罪重罚原则 B.开创以经注律的传统
C.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D.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12.(22-23高二下·四川自贡·期末)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贯彻了国家经济理念 B.实为古今道德准绳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13.(22-23高二下·浙江衢州·期末)对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②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③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22-23高二下·安徽芜湖·期末)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后世司法实践确立了( )
A.司法独立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程序公正原则
15.(22-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早期的罗马法规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 )
A.法律制度严密规范 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
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 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6.(22-23高二下·四川成都·期末)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欧洲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对法治提出了较高要求。这表明罗马法在当时复兴是因为( )
A.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奠定近代欧洲法治基础
C.完善了城市法律体系 D.适应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17.(22-23高二下·安徽宣城·期末)1950年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
及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1956年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这表明我国的劳模评选( )
A.符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B.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
C.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D.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
18.(22-23高二下·广东清远·期末)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19.(22-23高二下·贵州黔南·期末)2023年,贵州“村超”(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爆火“出圈”,每场比赛都有上万观众,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社会各界名人踊跃点赞,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被媒体称为“世界级体验”。这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 )
A.需依托当地物质文化遗产 B.需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C.要不断品牌化商业化 D.只能借助网络大力宣传
20.(22-23高二下·江西九江·期末)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疫苗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这是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坚持疫苗的战略性和公益性,体现最严格的监管,提出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严于一般药品生产的准入制度。这反映出( )
A.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 B.我国医药创新能力获得了明显进步
C.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扩大 D.公正执法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
中西方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2-23高二下·河南驻马店·期末)秦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
A.官印赐予制度程序较完备
B.选官制度承袭了先秦模式
C.为官之道必精通法家思想
D.国家权力强化的特征明显
2.(22-23高二下·辽宁朝阳·期末)上封事制度源于汉代,是一种密封奏章,具有“不关尚书”的特点。元帝
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成帝时,帝舅王凤权势更胜石显(元帝时的中书令),京兆尹王章借日蚀之机奏封事,“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这说明,汉代上封事制度的实行( )
A.为选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 B.顺应了国家增强治理效能的需要
C.有效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D.折射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3.(22-23高二下·四川绵阳·期末)东汉时期,察举的选举名额由原来的不论郡国大小、人口多少每年举两人,变为以人口多少作为察举的比率,例如二十万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等。这说明当时( )
A.官僚制度日益规范 B.自由投考成为潮流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选官方式根本改变
4.(22-23高二下·福建厦门·期末)建安末年,刘麂上《论治道表》,提出官吏考课“皆当以事,不得依名”,陟黜以垦田增减、盗贼发兴和人口多少为标准,曹操对此倍加赞许。这主要因为该建议( )
A.增加了户口田亩的数量 B.强化了察举制的实施
C.彰显了唯才是举的精神 D.消除了社会动荡因素
5.(22-23高二下·山东滨州·期末)708年,兵部尚书韦嗣立上疏建议从刺史、县令中提拔台、省京官,为此,唐政府发布敕令,“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量与外官。外官中有清慎著称者,量与京职”,逐步形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惯例。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官员的从政素养 B.缩小了州县署官的职权
C.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 D.加强了中央三省的权力
6.(22-23高二下·湖北武汉·期末)下表为唐代部分官员履行职责时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据此可以说明唐代( )
部门 职责 所需知识
兵部 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甲仗之政令 地理、数学、冶金
礼部 掌天下礼仪祭祀享贡举之政令 天文、数学、医学、农学、地理
工部 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数学、农学、建筑、水利
A.自然科学的进步 B.官员综合素质提升
C.官僚政治的发展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7.(22-23高二下·山西吕梁·期末)下表是部分朝代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所占的比例。下表反映出( )
朝代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15% 4% 17.2% 24.5% 46.1%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C.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D.察举制推动了民族交融
8.(22-23高二下·陕西商洛·期末)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 ,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 B.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C.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9.(22-23高二下·辽宁铁岭·期末)康熙帝多次南巡均把江南作为必经之地。在南巡过程中,康熙帝曾下口谕增加进学和乡试的名额,以接受诗赋进献、考试记名等方式选拔士子;另外,康熙帝对江南地区具有号召力的文人学士的创作采取宽大、包容的态度。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满汉文化互鉴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D.巩固清朝统一局面
10.(22-23高二下·广东佛山·期末)历代正史大都编撰良吏传以记录和传扬优秀官吏的政绩,如汉代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隋代赵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倡导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 B.崇儒弃法以树立天理权威
C.奖励农桑以缓和阶级矛盾 D.依靠乡绅以实现基层自治
11.(22-23高二下·安徽滁州·期末)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说明美国( )
A.公务管理与国家政治分离 B.文官政治的存在杜绝了腐败现象
C.公务系统的收入有所提升 D.公务人员在政府中发挥主体作用
12.(22-23高二下·贵州铜仁·期末)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一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 )
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
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
13.(22-23高二下·河南南阳·期末)自1980年到1987年,英国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多数由首相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任命的。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背离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C.行政部门实现了官员选用分离 D.官员任用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
14.(22-23高二下·广东江门·期末)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不得进行政治性捐款和参与任何政党活动,也不得因拒绝从事这类活动而遭免职。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扩大政党政治的影响力 B.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推进行政运作的中立化 D.贯彻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15.(22-23高二下·辽宁·期末)清末,朝廷曾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留学生回国后,通过考核可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时人称之为“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 B.迎合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C.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6.(22-23高二下·湖北咸宁·期末)据1903年《大公报》报道,下年乡试前夕,“(京师)大学堂两馆(指仕学、师范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这反映出( )
A.旧式选官制度妨碍近代化 B.清末新政亟待启动
C.京师大学堂管理有待改进 D.新式媒介夸大其词
17.(22-23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如表是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前三届高等文官考试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情况,由此可知( )
届别 时间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第一届 1931年 2185人 101人 4.6%
第二届 1933年 2639人 102人(首次录取2名女性) 3.9%
第三届 1935年 3941人 251人(包括3名女) 6.4%
A.文官任用程序在不断完善 B.甄别制度有利于保持行政连续性
C.文官选拔具有开放性趋向 D.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8.(22-23高二下·河南安阳·期末)国民政府考试院规定:公务员考试时,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考题由典试人员加倍命题,在公布试题时,连委员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题目。考试期间,派巡视员和监视主任随时巡查。这些做法( )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B.体现对文官实行严格甄别
C.意在提升考试院地位 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19.(22-23高二下·江苏徐州·期末)北洋政府颁布的《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该要旨( )
A.找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确立了体育立国的基本国策
C.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 D.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
20.(22-23高二下·贵州六盘水·期末)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有利于健全干部管理体制
C.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D.提升了公务员的文化素质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22-23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汉武帝以前,西南夷部落多“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经济文化都很落后。而汉明帝时的益州西部都尉郑纯“为政清洁,化行夷貊,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美德。天子嘉之,即以为永昌太守”。这一变化主要说明汉代( )
A.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得到增强 B.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点
C.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 D.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体化
2.(22-23高二下·河北石家庄·期末)西汉为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设“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②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政
③在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④赐给使臣“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汉高祖七年,陈平为解平城之围重贿匈奴阏氏。阙氏劝谏冒顿单于撤兵时称“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又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这段话表明当时匈奴( )
A.否认汉匈并立的政治格局 B.承认中原政权的合法地位
C.转向农耕生活的普遍倾向 D.实现入主中原的政治理想
4.(22-23高二下·湖北武汉·期末)图是出土于今甘肃地区的一方金印,该物品能够印证( )
A.世家大族对曹魏政权的影响较大 B.曹魏沿用汉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C.该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D.曹魏对甘肃地区政治影响增强
5.(22-23高二下·浙江金华·期末)1971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乾陵章怀太子(655年—684年)墓道东壁上发现了《礼宾图》。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观察图片,其中左边3人最有可能来自( )

A.典属国 B.鸿胪寺 C.理藩院 D.提督四夷馆
6.(22-23高二下·贵州六盘水·期末)朝贡贸易是周朝“诸侯朝聘”礼制在外交上的延伸。与邻国“宗藩关系”确立后,“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使入贡者获得丰厚的“回赐”。据此可知,推行朝贡贸易旨在( )
A.促进了双向经济文化交流 B.展现中原王朝的富庶
C.维护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D.获取大量的奇珍异宝
7.(22-23高二下·广东云浮·期末)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8.(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辽史 ·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种二元化的行政体系( )
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认同 B.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
C.适应了民族发展的差异 D.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9.(22-23高二下·辽宁·期末)18世纪末,乾隆帝对英国使节“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
多有陈乞”的行为大为不满;针对英方扩大贸易的诉求,他也明确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这说明当时( )
A.英国使节的要求隐含着殖民动机 B.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着阻碍
C.乾隆帝极力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D.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以中国为中心
10.(22-23高二下·湖南·期末)清朝时期,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压迫和奴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领渥巴锡毅然率全族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乾隆帝亲自接见了渥巴锡,将其部众安插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由伊犁将军管辖。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
A.推动了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 B.孤立了噶尔丹分离主义分子
C.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使我国避免了大分裂大动荡
11.(22-23高二下·安徽芜湖·期末)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B.提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奠定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基本原则
12.(22-23高二下·福建龙岩·期中)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爆发后,贞德成为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是法国赢得英法百年战争的关键,也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在思想上准备了条件。据此可知,英法百年战争( )
A.推动了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进程 B.结束了西欧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根源 D.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13.(22-23高二下·安徽亳州·期末)1920年生效的《国际联盟条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制度化方面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保护体系,目前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关于少数民族保护的制度设计便是对国际联盟最先创设的这一制度的继承。据此可知,国际联盟的这些条款( )
A.实现了世界各民族自决与平等 B.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C.成为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工具 D.具有丰富国际法理论的作用
14.(22-23高二下·广东汕头·期末)读下表
人物 主张
郑观应(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
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15.(22-23高二下·重庆·期末)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用法律限制战争权。《非战公约》规定,“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事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由此推知( )
A.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 B.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C.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D.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
16.(22-23高二下·河南·期末)1951年9月10日,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会在故宫举行,多个模型展示了6个少数民族的美好生活。其中西康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是:“人民政府帮助他们创造了新彝文。同时因为人民政府实行了正确的贸易政策,使他们的羊毛等生产品也得到了畅销。”这一展览会的举行( )
A.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B.呈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果
C.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D.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
17.(22-23高二下·福建龙岩·期末)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18.(22-23高二下·云南文山·期末)2020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期间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要求我们(  )
A.确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确保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权利
C.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充分行使自治权
19.(22-23高二下·广西桂林·期末)1960年5月,毛泽东表示:“我们不感到英国对我们是个威胁,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划分“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这反映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 B.中国政府积极拓展外交空间
C.中国已摒弃了意识形态斗争 D.美苏两极格局优势地位变化
20.(22-23高二下·山东威海·期末)1954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并提出“中国、苏联、英国和其他各大国都靠拢些,也包括美国在内”。毛泽东这一认识( )
A.立足于国内建设的需要 B.调整了“一边倒”政策
C.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 D.践行了“求同存异”方针
中西方的货币与赋税制度
1.(22-23高二下·安徽芜湖·期末)宋代出现了各种由官府和民间提供信用担保的票据和纸币,包括盐引、茶引、交子,会子等。由此可知,宋朝( )
A.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2.(22-23高二下·甘肃·期末)南宋初期,政府铸钱量日益下降,铜钱不断外流,同时市场上大量出现将铜钱熔铸为铜器出售和私铸劣质铜钱牟利的现象,政府为此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 )
A.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B.源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为纸币广泛流通创造了条件 D.宣告南宋政府的信用破产
3.(22-23高二下·浙江嘉兴·期末)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该币制改革( )
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而出台 ②将白银收归国有并禁止银元流通
③是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开始施行的标志 ④客观上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提供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2-23高二下·贵州黔西·期末)下表所示为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A.纸币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北宋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5.(22-23高二下·辽宁丹东·期末)截至2023年,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还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这反映了( )
A.美元失去国际主导货币地位 B.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升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基本建立 D.人民币发展得益于货币多元化
6.(22-23高二下·四川宜宾·期末)《隋书·食货志》载,“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北魏则长期“钱币无所周流”,民间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交易。反映这一时期( )
A.社会经济发展大幅衰退 B.北方只能用谷帛支付
C.货币使用仅限对外贸易 D.货币流通条件不成熟
7.(22-23高二下·福建福州·期末)下图是元朝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这一统计图反映了( )

A.政治统一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B.货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C.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政局联系密切
D.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8.(22-23高二下·湖北·期末)民俗钱(如下图)是以吉祥厌胜为目的使用的一种特殊钱形物,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但不具有货币职能,不参与流通。民俗钱的流行与发展( )
A.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有利于儒家价值观的世俗化 D.与选官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9.(22-23高二下·广西河池·期末)1947年夏季,解放区各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和物资交流日益增多,但各解放区当时流通的货币有300种之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机动作战也带来很大困难。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党滥发货币导致币制混乱 B.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的原因
C.解放区货币统一工作的紧迫性 D.经济发展有赖于货币的稳定
10.(22-23高二下·江苏淮安·期末)下图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造成货币使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地域性特色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政局稳定指数的差异 D.统治者货币政策
11.(22-23高二下·河南新乡·期末)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12.(22-23高二下·贵州遵义·期末)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开始形成。该体系确立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这种新的汇率制度( )
A.使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B.促进世界多极化出现
C.最大限度保证美国利益 D.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13.(22-23高二下·河南南阳·期末)下表为1938-1978年世界货币储备的构成情况(单位:%)。据此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 )
A.英美等货币集团长期各自为政 B.美元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C.英镑体系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 D.经济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14.(22-23高二下·江西九江·期末)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殖民地推行“虚金本位制”。殖民地的货币在当地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英镑。殖民地须把当地货币同英镑固定比价,并在英国存放黄金。上述做法意在( )
A.扩大世界市场 B.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C.打击金本位制 D.维持英国金融霸权
15.(22-23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佣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16.(22-23高二下·福建泉州·期末)宋代政府将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既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又将其与有“常产”的主户区别对待。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17.(22-23高二下·山东东营·期末)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
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8.(22-23高二下·广东云浮·期末)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保证丁税收入,把战乱期间逃亡之人的丁银匀于现丁之中,以致农民“稍可存活者,丁至数两。即贫无立锥者,亦每丁一两矣”。这说明清初( )
A.赋税主要征收对象存在反复 B.丁税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财源
C.摊丁入亩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D.赋役制度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19.(22-23高二下·江西九江·期末)如表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地租形态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时期 实物租 货币租
乾隆年间 80% 28.7%
嘉庆年间 75.1% 34.9%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C.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D.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20.(22-23高二下·贵州六盘水·期末)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多次进行调整(如下图)。据此推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旨在( )
A.增加国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率
C.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D.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