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四)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浙江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四)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 以下是《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1)第一章目录。其中“……”处最恰当的子目是
第-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起源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金属的冶炼 社会大分工 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 …… 国家产生
A. 氏族制度的形成 B.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D. 采集和狩猎生活
2. 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 )
A. 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 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 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 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
3. 阅读下表。由此可推知,辽朝的科举制( )
辽太宗 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
辽圣宗 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
A. 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做法 B. 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 增强了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4.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时期 秦汉 汉晋魏 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 ① ② ③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④、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①州②道⑧府④厅 B. ①道②路③厅④府
C. ①州②道③路④府 D. ①路②府③道④厅
5. 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也有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依据材料可知,汉口镇( )
①得益于优越的水陆交通 ②商业分工日趋繁细
③城市布局体现传统礼制 ④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咸丰(1850-1861年)初年,清政府针对军兴省份的地方督抚制定了“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的原则,允许战时统兵将领“就地筹饷”。这一举措
A. 冲击了中央权威体系 B. 增强了地方自治能力
C. 适应了对外战争需要 D. 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7. 革命文献是近代仁人志士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有力佐证。仔细阅读如表信息,下列著作、作者和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革命军》 邹容 “中华共和国万岁”
B 《与妻书》 孙中山 “天下人谋永福也”
C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陈望道 “社会革命完全为无产阶级革命”
D 《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
A. A B. B C. C D. D
8. 1914年至1919年,上海工人共举行85次罢工。当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各厂工人纷纷罢工,并宣称:“吾辈数十万人,愿牺牲生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马克思主义已深入工人群体
③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④推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9. 如图宣传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巩固人民政权的运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有( )
①杨根思 ②罗盛教 ③杨善洲 ④雷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10. 近年来,中国抢抓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发挥理念、制度、应用、数据、市场等方面优势,全面助力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数字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减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这说明( )
A. 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 现代科技孕育新的增长点
C. 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 D. 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11. 莎草纸以尼罗河的特产植物莎草制作而成,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出口物资。下列项中,同属古代埃及人的成就的是( )
A. 印章文字 B. 那尔迈调色板 C. 《天方夜谭》 D. 《吉尔伽美什》
12. 印第安人认为:“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欧洲人则认为:“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这里的“他”开辟的航海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昔日强大的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羸弱不堪,荷兰与瑞典被正式承认为独立的国家,法国则强于西欧,瑞典傲视欧洲东北部,新教德意志逐渐崛起。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
A.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B. 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 结束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 改变了欧洲格局奠定维也纳体系
14. 在生死存亡关头,俄国出现了所谓的“农民的布列斯特”。由于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该经济政策( )
A.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 B. 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 D. 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调整经济部门结构成为欧美主要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战后至50年代,主要是推动发展港口、铁路、公路、煤炭和钢铁等部门;60年代,重点在加强专业化调整,扩大公司规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推动传统工业结构向新科技产业结构方面转移和发展。材料表明,战后欧美主要国家( )
A. 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开支 B.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普遍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二、选择题(共5小题)
16. 如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一览表,该表可以用来证明(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祭祀次数 频次
元 98 0 /
明 276 14 19.7
清 268 30 8.9
A. 民族文化认同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B. 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 王朝的长短取决于民族文化政策 D.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17. 康有为上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发问:“吾国行专制政体,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周礼》中的“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 )
A. 反对“中体西用” B. 坚守传统文化
C 要求废旧立新 D. 主张托古改制
18.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对“中间地带”国家进一步加以区分,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亚、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下列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外交成就是( )
A. 按“一边倒”方针与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C.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之间关系的突破 D. 结束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19. 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这一新的国际秩序,在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际秩序’。”该秩序( )
A.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B. 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C. 使外交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D. 具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色彩
20.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21.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据此可知( )
A. 两者都主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B. 两者都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C. 两者都运用多元视角解释历史叙述 D.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史学传统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
23. “协和万邦”是中华传统文化始终秉持和践行的人文取向和价值理念。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格局大智慧(节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感叹:“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回望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的西方世界观始终无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7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周初统治者“协和万邦”的制度创新并陈述该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立足中国‘和’文化,构建和平世界”为题,论述回答“基辛格感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4. 人类要存在下去,武力必须不再作为政治的手段。如何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应成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30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后,现代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150年后,极具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了19世纪欧洲神圣同盟以及欧洲均势的建立。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
——据刘成《和平学》等整理
材料二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统计表(1986~1999)
——Peter.Wallensteen《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材料三 20世纪末,多极世界已成定局,人类已融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历史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了,需要全人类共同推进。历史已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逆转。人类今后的任务,就是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求同存异,共赴未来,为全人类的共同幸福团结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战争”前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联合国安理会制止大型武装冲突的作为。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人类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2024届浙江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四)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 以下是《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1)第一章目录。其中“……”处最恰当的子目是
第-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第四节 文明产生 金属的冶炼 社会大分工 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 …… 国家的产生
A. 氏族制度的形成 B.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D. 采集和狩猎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部分处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应该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阶段,B项正确;氏族制度和采集狩猎生活都出现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之前,排除AD项;王位世袭制出现于国家产生之后,排除C项。故选B项。
2. 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 )
A. 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 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 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 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信息可知,秦国在巴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分封制与郡县制,体现巴蜀地区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而是郡县制与羁縻制度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对巴蜀一带的行政管理而不是华夏文化认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国对巴蜀地区的不同统治方式,而不是体现郡与诸侯国的分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 阅读下表。由此可推知,辽朝的科举制( )
辽太宗 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
辽圣宗 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
A. 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做法 B. 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增强了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廖朝时期。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辽朝时期效仿汉族政权实行科举制,并且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这就增强了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辽朝效仿汉族政权实行科举制,没有继承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并没有没有完成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辽朝科举制的实行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和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时期 秦汉 汉晋魏 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 ① ② ③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④、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①州②道⑧府④厅 B. ①道②路③厅④府
C. ①州②道③路④府 D. ①路②府③道④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实行州郡县;唐朝实行道州县,宋代是路州县,元朝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C项正确;ABD项中的内容与表格信息是不相符的,排除。故选C项。
5. 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也有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依据材料可知,汉口镇( )
①得益于优越的水陆交通 ②商业分工日趋繁细
③城市布局体现传统礼制 ④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期的中国。据材料“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可得出商业分工日趋繁细,②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汉口镇”位于湖北省,但却有“徽州巷、广东巷、江苏巷”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商帮在汉口镇内的聚集,④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汉口镇的交通情况,仅据该材料无法得出①,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汉口镇呈现的特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能体现传统礼制,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 咸丰(1850-1861年)初年,清政府针对军兴省份的地方督抚制定了“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的原则,允许战时统兵将领“就地筹饷”。这一举措
A. 冲击了中央权威体系 B. 增强了地方自治能力
C. 适应了对外战争需要 D. 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旨强调晚晴政府允许地方各省自筹军需,放宽了对地方经济的限制,必然增强地方经济实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对中央权威构成威胁,故本题选择A项。B项表述错误,题目侧重考查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晚清地方自治是在清末新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无中生有,题目仅仅指出“就地筹饷”,并没有体现出对外战争的需要。D项说法错误,晚清财政危机一直未能解决。
7. 革命文献是近代仁人志士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有力佐证。仔细阅读如表信息,下列著作、作者和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革命军》 邹容 “中华共和国万岁”
B 《与妻书》 孙中山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C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陈望道 “社会革命完全为无产阶级革命”
D 《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革命军》为邹容所作,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A项正确;《与妻书》的作者为革命党人林觉民,排除B项;《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为蔡和森于1921年2月所著,排除C项;“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出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14年至1919年,上海工人共举行85次罢工。当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各厂工人纷纷罢工,并宣称:“吾辈数十万人,愿牺牲生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马克思主义已深入工人群体
③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④推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各厂工人纷纷罢工”可知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①正确;根据材料“吾辈数十万人,愿牺牲生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得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③、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支持学生运动,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已深入工人群体,②错误;排除B项;A、D两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
9. 如图宣传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巩固人民政权的运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有( )
①杨根思 ②罗盛教 ③杨善洲 ④雷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依据图片内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可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杨根思、罗盛教等英雄模范人物,①②正确,A项正确;杨善洲于2018年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雷锋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③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0. 近年来,中国抢抓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发挥理念、制度、应用、数据、市场等方面优势,全面助力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数字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减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这说明( )
A. 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 现代科技孕育新的增长点
C. 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 D. 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就业形态,孕育着新的增长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现代科技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科技进步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莎草纸以尼罗河的特产植物莎草制作而成,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出口物资。下列项中,同属古代埃及人的成就的是( )
A. 印章文字 B. 那尔迈调色板 C. 《天方夜谭》 D. 《吉尔伽美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结合所学可知,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印章文字属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文学作品,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2. 印第安人认为:“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欧洲人则认为:“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这里的“他”开辟的航海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功臣”可以判断出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因此②正确,B符合题意;①是迪亚士开辟的航线,A排除;③是达伽马开辟的航线,C排除;④是麦哲伦船队开辟的航线,D排除。故选B。
13.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昔日强大的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羸弱不堪,荷兰与瑞典被正式承认为独立的国家,法国则强于西欧,瑞典傲视欧洲东北部,新教德意志逐渐崛起。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
A.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B. 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 结束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 改变了欧洲格局奠定维也纳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出现了众多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这说明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得到发展,A项正确;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排除B项;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不能一概而论,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有过重要的斗争与变迁,宗教改革后天主教的影响力也有明显削弱,排除C项;维也纳体系是在拿破仑战败后的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础上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在生死存亡关头,俄国出现了所谓的“农民的布列斯特”。由于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该经济政策( )
A.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 B. 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 D. 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俄国)。据材料“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及“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之下,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在缴纳了粮食税后可以交换手头的粮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和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排除CD项。故选A项。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调整经济部门结构成为欧美主要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战后至50年代,主要是推动发展港口、铁路、公路、煤炭和钢铁等部门;60年代,重点在加强专业化调整,扩大公司规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推动传统工业结构向新科技产业结构方面转移和发展。材料表明,战后欧美主要国家( )
A. 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开支 B.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普遍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材料所述政府推动调整经济部门结构,属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项正确;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指的是扩大邮电﹑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强化国 家干预,而非坚持市场经济,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国 家干预,而非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选择题(共5小题)
16. 如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一览表,该表可以用来证明(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祭祀次数 频次
元 98 0 /
明 276 14 19.7
清 268 30 8.9
A. 民族文化认同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B. 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 王朝的长短取决于民族文化政策 D.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清朝相对于元明两朝来看,祭祀黄帝陵的频次显著增加,这主要和清朝宣扬自身正统的需要有关,是为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A项夸大了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元朝灭亡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C项错在夸大民族文化政策的作用,排除。故选D项。
17. 康有为上给光绪帝奏折中发问:“吾国行专制政体,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周礼》中的“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 )
A. 反对“中体西用” B. 坚守传统文化
C. 要求废旧立新 D. 主张托古改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根据“《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可知,康有为将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与中国的儒学经典联系起来,体现了托古改制,D项正确;康有为是借助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宣传近代西方民主,而不是反对“中体西用”,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并不坚守传统文化,排除B项;康有为是通过托古改制,因此并不主张废旧,排除C项。故选D项。
18.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对“中间地带”国家进一步加以区分,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亚、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下列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外交成就是( )
A. 按“一边倒”方针与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C.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之间关系的突破 D. 结束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根据材料“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为中国外交工作确定了战略目标,这一时期,我国除加强同第一中间地带国家的合作外,还加强了同第二中间地带国家的联系与合作,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之间关系的突破,C项正确;“一边倒”方针是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时间是建国初期,而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美国不属于“中间地带”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这一新的国际秩序,在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际秩序’。”该秩序( )
A.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B. 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C. 使外交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D. 具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叶(欧洲)。据材料“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和所学可知,该秩序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个欧洲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建立起来近代以来的国际法标准,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封建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实力多级均势的状态,并非公平正义的,排除A项;1920年国际联盟才提出集体安全体制,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才开启外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可知,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材料之意,错误;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B项排除;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
21.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据此可知( )
A. 两者都主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B. 两者都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C. 两者都运用多元视角解释历史叙述 D.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史学传统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及所学可知,古希腊处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状态,希罗多德强调历史记载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意图是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史学传统的影响,D项正确;司马迁并未主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运用多元视角解释历史叙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
【答案】(1)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
(2)变化:在曲折中迅速提升。
曲折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粮食在建国初期增产有限提升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了调整。
(3)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可从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等饭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在曲折中迅速提升。曲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粮食在建国初期增产有限;提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了调整等角度分析原因。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知,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根据材料“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可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23. “协和万邦”是中华传统文化始终秉持和践行的人文取向和价值理念。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格局大智慧(节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感叹:“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回望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的西方世界观始终无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7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周初统治者“协和万邦”的制度创新并陈述该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立足中国‘和’文化,构建和平世界”为题,论述回答“基辛格感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1)制度创新: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或贵族等级分封制)。
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2)
观点:中华文明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追求世界和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论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代中国。
制度创新:据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或贵族等级分封制)。
基本特征:据材料“国、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小问2详解】
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现代中国和世界。
观点:审问题“立足中国‘和’文化,构建和平世界”为题,要求“观点明确”,据材料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观点:中华文明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追求世界和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论述:可从背景、表现、意义等角度回答。“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是背景;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是表现和意义;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24. 人类要存在下去,武力必须不再作为政治的手段。如何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应成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30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后,现代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150年后,极具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了19世纪欧洲神圣同盟以及欧洲均势的建立。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
——据刘成《和平学》等整理
材料二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统计表(1986~1999)
——Peter.Wallensteen《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材料三 20世纪末,多极世界已成定局,人类已融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历史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了,需要全人类共同推进。历史已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逆转。人类今后的任务,就是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求同存异,共赴未来,为全人类的共同幸福团结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战争”前后国际关系体系变化。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联合国安理会制止大型武装冲突的作为。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人类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答案】(1)变化:现代国际外交体系初步形成;主权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逐渐成为主流
预期: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约束来维护和平,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结果:和平会议和国际禁律没有维护和平,19世纪的欧洲仍然经历了多次冲突和战争。
(2)评价:在1986至1999年期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制止大型武装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参差不齐。一方面,安全理事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解决特定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冲突,例如针对非洲与前南斯拉夫等地的冲突。而这些决议通常要求冲突各方停止敌对行动,进行和平谈判,并在必要时实施武器禁运或经济制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安全理事会在实际执行其决议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特别是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对立,经常导致对安理会决议的执行力度不足。此外,安全理事会的反应往往滞后于冲突的发展,而且在实施和平维持行动时也常常受限于资源和授权的范围。
总体而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这一时期内对于防止和结束大型武装冲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多种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安全理事会自身机制的局限性,其成效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3)有力因素: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
必然性:历史经验的反思;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日渐重要;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现代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国际外交体系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一“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权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根据材料一“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逐渐成为主流。
第二小问预期,根据材料二“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约束来维护和平,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第三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一“150年后,极具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了19世纪欧洲神圣同盟以及欧洲均势的建立。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会议和国际禁律没有维护和平,19世纪的欧洲仍然经历了多次冲突和战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首先,做出总评。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中安理会决议的总比例有4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86至1999年期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制止大型武装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参差不齐;在积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欧洲的大型武装冲突9次, 安全理事会关于欧洲的大型武装冲突的决议数量有7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安全理事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解决特定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冲突,例如针对非洲与前南斯拉夫等地的冲突。而这些决议通常要求冲突各方停止敌对行动,进行和平谈判,并在必要时实施武器禁运或经济制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在消极方面,亚洲的大型武装冲突22次, 安全理事会关于亚洲的大型武装冲突的决议数量有4次,而亚洲的安理会决议比例为1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安全理事会在实际执行其决议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特别是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对立,经常导致对安理会决议的执行力度不足。此外,安全理事会的反应往往滞后于冲突的发展,而且在实施和平维持行动时也常常受限于资源和授权的范围。
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中心。如,总体而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这一时期内对于防止和结束大型武装冲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多种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安全理事会自身机制的局限性,其成效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三“20世纪末,多极世界已成定局,人类已融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历史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了,需要全人类共同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根据材料三“人类今后的任务,就是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求同存异,共赴未来,为全人类的共同幸福团结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
第二小问必然性,根据材料一“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经验的反思;根据材料三“20世纪末,多极世界已成定局,人类已融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统计表(1986~199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日渐重要;根据材料三“历史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了,需要全人类共同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根据材料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以及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四)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