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文水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
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内蒙古、晋、陕三省区交界的黄河沿岸地区,发现了几十座龙山时代的石城聚落遗址。其中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的石茆古城遗址,分为外城和内城,引人注目的是宏大的建筑规模、复杂的城防设施、数量庞大的精美玉器、农牧交错的地理位置。这说明( )
A. 农牧业的产生是定居生活的前提 B. 黄河流域已显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C. 石峁古城的形成主要服务于经济 D. 部落战争频繁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2. 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 社会矛盾尖锐 B. 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C. 地方战争频发 D. 专制主义走向没落
3. “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 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4. 北宋初年的最高统治者们认为:“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基于此想法,宋朝皇帝的做法是( )
A 采用以文治国 B. 推行强干弱枝 C. 设置二府三司 D. 开创御史监察
5. 顺治三年,魏礼述称:“(福建宁都)下乡闽佃先代相仍,久者耕一主之田,至子孙十余世,近者五、六世,三、四世。”据乾隆刑科题本所记,福建仙游县佃户林正佃种地主陈王里的土地,“议定每年租谷二石二斗,交各房轮收办祭,并在(契)约内载明:如无欠租,不得另付他人耕种,相安已久”。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瓦解 B. 种植业以经济作物为主
C. 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D. 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6. 在192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5个月里,北洋政府参议会共召开临时会议15次,院内临时委员会会议29次,签发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问题向政府提出的“质问文”26次。另外,参议院在这一时期还提出法律案10件,提议案5件,建议案5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政治秩序较为混乱 B. 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宪政观念得到传播 D. 北洋军阀势力扩大
7. 下图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鲁艺木刻工作团所制的木版年画《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 大生产运动密切了根据地军民关系
C. 根据地面临着经济困难 D. 团结抗战力量成为党重要任务
8. 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中国旅行家杜环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该“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的帝国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波斯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罗马帝国
9.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这是因为巴黎公社( )
A. 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 B. 坚持了科学理论指导
C.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D. 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10. “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此规定出自( )
A. 《国际联盟盟约》 B. 《联合国家宣言》
C. 《联合国宪章》 D. 《九国公约》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下列不属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的是( )
A. 世界贸易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欧洲联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时间 主导力量 政治选择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1860—1911年 清政府中的开明派官僚 开明专制化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1911—1913年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早期议会制模式 辛亥革命
1914—1928年 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 以军事强人的组织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 府院之争
1928—1949年 国民党 制度化、具有民族主义、以国民党作为组织基础的现代化模式 国民党一党专制
1949—1976年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978年至今年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中国政治选择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政治选择的影响及启示。
14. 现代化之路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影响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然而它的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去殖民”仅存在于形式上。实际上,殖民时代渗透到非洲、拉美社会经济肌理中的西方工业、商业、金融垄断势力从未离开。非洲政治领袖恩克鲁玛将其定义为“新殖民主义”。时至今日,“新殖民主义”仍广泛存在于新兴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新兴民族国家发展面临挑战。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推进的。吕梁市文水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
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内蒙古、晋、陕三省区交界黄河沿岸地区,发现了几十座龙山时代的石城聚落遗址。其中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的石茆古城遗址,分为外城和内城,引人注目的是宏大的建筑规模、复杂的城防设施、数量庞大的精美玉器、农牧交错的地理位置。这说明( )
A. 农牧业的产生是定居生活的前提 B. 黄河流域已显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C. 石峁古城的形成主要服务于经济 D. 部落战争频繁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石茆古城遗址已经有了宏大的建筑规模、复杂的城防设施、数量庞大的精美玉器、农牧交错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中得出古城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材料提到了农牧业,是说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农牧交错的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排除A项;从材料外城和内城、城防设施、玉器等来看,古城的政治和军事职能明显,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复杂的城防设施可以联系当时战争状况,但根据所学知识,部落战争是服务于权贵阶层,主要目的是争夺财富和权力,材料未体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2. 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 社会矛盾尖锐 B. 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C. 地方战争频发 D. 专制主义走向没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整个秦朝时期,社会舆论和政权认同感混乱,咒秦始皇和秦朝亡国的谶言在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可用于说明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B项;“地方战争频发”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专制主义走向没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 “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 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剑舞的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A项正确;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排除B项;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剑舞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在唐代深受欢迎,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并非是文人雅士的专属,排除D项。故选A项。
4. 北宋初年的最高统治者们认为:“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基于此想法,宋朝皇帝的做法是( )
A. 采用以文治国 B. 推行强干弱枝 C. 设置二府三司 D. 开创御史监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题干所说成为内患的奸邪,主要是指朝廷上的宰辅大臣和握兵权的高级将官。宋初为了分割相权而把晚唐五代时权宜设置过的的枢密使(权力与宰相相当)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极,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C项正确;文官治国并不能限制相权,排除A项;“强干弱枝”指的是消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而不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设立监察性质的御史早在秦朝既已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 顺治三年,魏礼述称:“(福建宁都)下乡闽佃先代相仍,久者耕一主之田,至子孙十余世,近者五、六世,三、四世。”据乾隆刑科题本所记,福建仙游县佃户林正佃种地主陈王里的土地,“议定每年租谷二石二斗,交各房轮收办祭,并在(契)约内载明:如无欠租,不得另付他人耕种,相安已久”。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瓦解 B. 种植业以经济作物为主
C. 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D. 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佃农长期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与佃农签订契约,在佃农不欠租的情况下地主不能另付他人耕种,这体现出永佃制的发展,以及佃农可以根据收益进行经营,反映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租佃制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种植业是否以经济作物为主的信息,排除B项;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 在192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5个月里,北洋政府参议会共召开临时会议15次,院内临时委员会会议29次,签发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问题向政府提出的“质问文”26次。另外,参议院在这一时期还提出法律案10件,提议案5件,建议案5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政治秩序较为混乱 B. 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宪政观念得到传播 D. 北洋军阀势力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参议会共召开临时会议15次,院内临时委员会会议29次,签发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问题向政府提出的‘质问文’26次。另外,参议院在这一时期还提出法律案10件,提议案5件,建议案5件。”这说明当时宪政活动较为活跃,这是宪政民主的实践,C项正确;这是宪政活动的正常体现,不是政治秩序混乱,排除A项;共和思想是指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和北洋军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鲁艺木刻工作团所制的木版年画《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 大生产运动密切了根据地军民关系
C. 根据地面临着经济困难 D. 团结抗战力量成为党的重要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为了解决战士们的后顾之忧以及鼓舞士气,实行代耕队帮助抗属代耕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军民一家亲,中共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体现大生产运动密切了根据地军民关系,B项正确;此时党的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该作品反映出当时大生产运动密切了根据地军民关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该作品反映出当时大生产运动密切了根据地军民关系,未涉及团结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
8. 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中国旅行家杜环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该“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的帝国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波斯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罗马帝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可知,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在商业贸易上沟通东西,是世界贸易的中心,A项正确;波斯帝国的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排除B项;7世纪中期后,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排除C项;4世界末,罗马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9.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这是因为巴黎公社( )
A. 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 B. 坚持了科学理论指导
C.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D. 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A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没有正确使用科学理论,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排除C项;材料主旨“政权建设”,而“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此规定出自( )
A. 《国际联盟盟约》 B. 《联合国家宣言》
C. 《联合国宪章》 D. 《九国公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的决议需要九个理事国投票表决才能生效,这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C项正确;《国际联盟盟约》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正式形成,排除B项;美、英、法、意、日、葡、比、荷和中国北洋政府于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实质上为美帝国主义用“机会均等”的名义压倒对手,进而独占中国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下列不属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的是( )
A. 世界贸易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世贸组织只是一个国际组织,不属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A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属于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B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北美地区的合作组织,排除C项;欧盟是由欧共体发展来,是欧洲的合作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答案】(1)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及18世纪的世界和英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变动,引起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也引起了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改善经济和政治条件,工人运动兴起。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0世纪(美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说明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利于大量移民进入美国。再结合所学可从当时欧洲政局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美国广阔的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为移民提供了便利。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欧洲移民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把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等思想带到各地等方面考虑。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可得出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时间 主导力量 政治选择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1860—1911年 清政府中的开明派官僚 开明专制化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1911—1913年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早期议会制模式 辛亥革命
1914—1928年 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 以军事强人的组织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 府院之争
1928—1949年 国民党 制度化、具有民族主义、以国民党作为组织基础的现代化模式 国民党一党专制
1949—1976年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978年至今年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中国政治选择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政治选择的影响及启示。
【答案】(1)趋势:主导力量不断变化;朝着政治民主化方向发展;涉及的领域较多。
(2)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有利于中国实现民主与富强。启示: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中国)。趋势:据材料图表“主导力量”一栏可得出主导力量不断变化;据材料图表“政治选择”一栏可得出可得出朝着政治民主化方向发展;据材料图表“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一栏可得出涉及的领域较多。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中国)。影响:据材料“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可得出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据材料“早期议会制模式”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实现民主与富强。
本题第二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中国)。结合所学进行情感升华得出启示: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14. 现代化之路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影响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然而它的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去殖民”仅存在于形式上。实际上,殖民时代渗透到非洲、拉美社会经济肌理中的西方工业、商业、金融垄断势力从未离开。非洲政治领袖恩克鲁玛将其定义为“新殖民主义”。时至今日,“新殖民主义”仍广泛存在于新兴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新兴民族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推进的。
【答案】(1)发达国家占主导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新兴民族国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局动荡、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等;新殖民主义的危害。
(2)说明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阶段,围绕基本国情、理论体系、现代化巨大成就等方面作答。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在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影响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然而它的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可得出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据材料“实际上,殖民时代渗透到非洲、拉美社会经济肌理中的西方工业、商业、金融垄断势力从未离开”可得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民族国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局动荡、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等;根据材料“时至今日,‘新殖民主义’仍广泛存在于新兴民族国家”可得出新殖民主义的危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为1978年改革开放和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阶段进行表述,表述可从基本国情、理论体系、现代化巨大成就等方面作答。如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伟大历史决策实施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改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