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真题重05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时间轴如下图中④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2.(202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 )
A.注重门第家世 B.使布衣主导国家政治
C.削弱了统治基础 D.有利于社会公平
3.(2023·河南省商丘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4.(2023·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是( )
A. B.
C. D.
6.(2023·广东省肇庆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旧唐书 崔融传》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它可以佐证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繁荣的商业贸易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开放的社会风气
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下列佳作出自“诗仙”李白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8.(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9.(2023·山东省聊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
B.“五代”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C.“十国”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外加北方的北汉政权
D.“五代十国”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中央掌管军政)长官,同时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由此可知宋代( )
A.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D.分散了机构的权力
11.(2023·山东省滨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王安石推行变法,北方在治理黄河、漳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这得益于( )
A.方田均税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12.(2023·陕西省咸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下列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政权分布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3.(2023·青海省玉树州·七年级期末统考)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这是因为岳飞( )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D.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14.(2023·山东省临沂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湖州的铜镜铸造商号店铺林立,有石家、李家等商号。铜镜大都铸有商标的铭文,如“湖州石家炼铜照子,炼铜每两一百”。至今在全国多地均有湖州镜出土。由以上信息可知北宋时期( )
①湖州一带成为丰饶粮仓 ②手工业、商业兴盛
③商家具有广告竞争意识 ④商品流通的范围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2023·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16.(2023·吉林省松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有较强独立性 B.加强中央集权
C.位于边疆地区 D.利于地方自治
17.(2023·四川省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朝经济繁盛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发达
18.(2023·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19.(2023·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达411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公文达207份。造成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腐败 B.农民起义爆发
C.锦衣卫的设立 D.宰相制度废除
2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该作品有力地批判了( )
A.八股取士的毒害 B.朝廷政治的腐败
C.土地兼并的危害 D.市民文化的没落
21.(2023·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B.旨在彰显明朝国威
C.增进中欧友好往来 D.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22.(2023·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编写了一部关于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冶铸等方面的科技巨著。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2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政”主张 B.建立了“后梁”政权
C.推翻了明朝统治 D.阻止了清军入关
24.(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嘉庆帝在给两广总督颁发的谕旨中说“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骄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为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当知此意,勿令外夷巧取,渐希淳朴之俗”。这体现了( )
A.皇帝的贤能 B.盲目排外的态度
C.清朝的繁荣 D.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25.(2023·新疆乌鲁木齐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2023·湖北省黄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进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典型事件。(1分)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4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2)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权特点是什么?(1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有何特点?(1分)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经过长时期在内与其它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相互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表现?(1分)根据所学知识任写一个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2分)
材料四:
(4)材料四中东北边疆处,清朝对哪个国家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分)最终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什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27.(11分)(2023·河南省信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技术创新】
材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商业创新】
材料四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五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中“公开选拔人才”反映的制度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项发明中的一项,谈谈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2分)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都市商业有何发展变化?(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2分)
28.(15分)(2023·湖南省怀化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收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所示为出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概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使“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2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2分)并根据材料四,简析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2分)
29.(12分)(2023·广东省惠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进程(部分)。
朝代 内容
北魏 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种治病药方、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元朝 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朝 长城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
(2)根据材料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真题重05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时间轴如下图中④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④为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A项正确;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继位,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排除C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继位,废唐,改国号为周,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 )
A.注重门第家世 B.使布衣主导国家政治
C.削弱了统治基础 D.有利于社会公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布衣可以做宰相”“为公卿”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这一制度。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门阀垄断进身之阶的情况,使得寒门布衣也可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晋升高位,成为宰相、公卿之类的高官,有利于社会公平,D项正确;注重门第家世指的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布衣主导国家政治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统治基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河南省商丘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所以反映了唐太宗民为邦本、以民为本,A项正确;唐太宗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士为相,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体现了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体现了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唐太宗多次减免赋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712年即位,在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统治期间开创“开皇之治”,排除A项;626年李世民即位,开创“贞观之治”,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排除A项;秧马属于拔秧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筒车属于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广东省肇庆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旧唐书 崔融传》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它可以佐证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繁荣的商业贸易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开放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旧唐书 崔融传》”“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千舶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唐朝渡口聚集着航行的船舶,庞大的巨轮船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载着货物往返,没有早晚之分,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这段文字说明的是唐朝时期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交易非常繁忙,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文学艺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的社会风气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下列佳作出自“诗仙”李白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佳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套袋诗人李白的佳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佳作。由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c处对应的时间是755-763年,结合所学可知755—763年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发生在627-649年,对应的是a处,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山东省聊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
B.“五代”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C.“十国”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外加北方的北汉政权
D.“五代十国”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即有人参与的观点,D项对“五代十国”和唐末藩镇割据局面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五代十国”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外加北方的北汉政权,ABC三项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中央掌管军政)长官,同时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由此可知宋代( )
A.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D.分散了机构的权力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中央掌管军政)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世人的地位等措施,体现了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C项正确;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只是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包括“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中央掌管军政)长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分散了机构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山东省滨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王安石推行变法,北方在治理黄河、漳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这得益于( )
A.方田均税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北方在治理黄河、漳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和所学知识可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C项正确;方田均税法要求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排除A项;募役法征要求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项;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陕西省咸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下列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政权分布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救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国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定都汴京。按照地理位置可知,D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B项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政权分布示意图,排除B项;根据题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C项均不符合,排除AC项。故选D项。
13.(2023·青海省玉树州·七年级期末统考)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这是因为岳飞( )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D.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率领“岳家军”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被后世传颂,D项正确;南宋并未完成统一,排除A项;组织抗元,宁死不屈是文天祥,排除B项;斥逐沙俄,捍卫统一的是康熙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山东省临沂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湖州的铜镜铸造商号店铺林立,有石家、李家等商号。铜镜大都铸有商标的铭文,如“湖州石家炼铜照子,炼铜每两一百”。至今在全国多地均有湖州镜出土。由以上信息可知北宋时期( )
①湖州一带成为丰饶粮仓 ②手工业、商业兴盛
③商家具有广告竞争意识 ④商品流通的范围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期,湖州的铜镜铸造商号店铺林立,有石家、李家等商号。”可知,北宋时期手工业、商业兴盛;根据材料“铜镜大都铸有商标的铭文,如‘‘湖州石家炼铜照子,炼铜每两一百’”可知,北宋时期商家具有广告竞争意识;根据材料“至今在全国多地均有湖州镜出土”可知,商品流通的范围广,由此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从题干中能看出来在北宋时期湖州经济的繁荣,但不能看出湖州一带成为丰饶粮仓,包含①的ACD项均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2023·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B项正确,排除A项;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排除C项;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吉林省松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有较强独立性 B.加强中央集权
C.位于边疆地区 D.利于地方自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通过实行行省制度,“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独立性与“上下结合”不符,排除A项;行省是对地方的管理制度,C项不正确,排除C项;行省制不是要地方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四川省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朝经济繁盛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发达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又称“瓦肆”“瓦舍”。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C项正确;“瓦舍”是宋朝一些大城市的固定娱乐场所,与隋朝经济繁盛、唐朝民族关系和谐、明清工商业发达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2023·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所以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没有体现驿站最远达欧洲,所以C不符题意;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不是题干材料直接所体现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9.(2023·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达411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公文达207份。造成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腐败 B.农民起义爆发
C.锦衣卫的设立 D.宰相制度废除
【答案】D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的政务负担繁重,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这一变化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也丧失了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政治腐败”不是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在明朝初年,没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该作品有力地批判了( )
A.八股取士的毒害 B.朝廷政治的腐败
C.土地兼并的危害 D.市民文化的没落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由此可知《范进中举》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学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考生所论述的内容必须遵循宋朝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观点。《范进中举》有力地批判了八股取士的毒害,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未体现朝廷政治的腐败,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未阐释市民文化的没落,排除D项。故选A项。
21.(2023·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B.旨在彰显明朝国威
C.增进中欧友好往来 D.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郑和航海路线”,可知该事件应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旨在显示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旨在显示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并没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3·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编写了一部关于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冶铸等方面的科技巨著。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A
【详解】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总结传统科技经验,关于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冶铸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根据题意,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科学家贾思勰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农政全书》,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A项。
2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政”主张 B.建立了“后梁”政权
C.推翻了明朝统治 D.阻止了清军入关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人关,可知阻止了清军入关,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嘉庆帝在给两广总督颁发的谕旨中说“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骄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为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当知此意,勿令外夷巧取,渐希淳朴之俗”。这体现了( )
A.皇帝的贤能 B.盲目排外的态度
C.清朝的繁荣 D.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答案】B
【详解】据材料“至于钟表,不过为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当知此意,勿令外夷巧取,渐希淳朴之俗”可知,嘉庆皇帝对于外国的钟表等盲目排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盲目排外的态度,B项正确;皇帝的贤能、清朝的繁荣、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2023·新疆乌鲁木齐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是《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作品,排除B项;《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排除C项;《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2023·湖北省黄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进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典型事件。(1分)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4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2)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权特点是什么?(1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有何特点?(1分)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经过长时期在内与其它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相互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表现?(1分)根据所学知识任写一个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2分)
材料四:
(4)材料四中东北边疆处,清朝对哪个国家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分)最终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什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
(1)方式:册封;设置机构。(2分,任写2点)事件:文成公主入藏。(1分)
(2)特点:民族政权并立。(1分)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1分)
(3)表现: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1分)史实: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2分,任写1点)
(4)国家:沙俄。(1分)条约:《尼布楚条约》。(1分)
(5)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少数民族改革、民族交往等。(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方式:根据材料一“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可知方式是册封;根据材料一“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方式是设置机构。事件:根据所学直接列举即可,如文成公主入藏。
(2)特点: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权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特点:根据材料二“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可知特点是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3)表现:根据材料三“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可知表现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史实:根据所学直接列举即可: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4)国家:根据材料四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对沙俄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康熙帝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条约:根据所学,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甲第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国家统一、政治制度、民族政策、民族交往等方面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可,如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少数民族改革、民族交往等。
27.(11分)(2023·河南省信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技术创新】
材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商业创新】
材料四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五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中“公开选拔人才”反映的制度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项发明中的一项,谈谈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2分)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都市商业有何发展变化?(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2分)
【答案】
(1)科举制;(1分)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1分)
(2)行省制。(1分)
(3)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发展;火药: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2分,任写1点)
(4)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等;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出现了纸币交子。(4分,任答2点即可)
(5)创新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2分,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的建立。
(2)制度:根据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
(3)作用:根据材料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发展;火药: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4)变化:根据材料四“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可知,宋朝的都市商业的额发展变化有: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等;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出现了纸币交子。
(5)看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新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28.(15分)(2023·湖南省怀化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收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所示为出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概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使“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2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2分)并根据材料四,简析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2分)
【答案】
(1)唐代对外交流活跃(与大食、非洲、东罗马等国家有联系)。(1分)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等。(4分,任答2点即可)
(2)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航海技术的改进、经济繁荣。(4分,任答2点即可)
(3)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2分)
(4)变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2分)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2分)
【详解】
(1)现象:材料一出土于唐朝的墓葬文物,反映了唐朝与大食、非洲、东罗马都有往来,这些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对外交流活跃;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是,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等。
(2)因素:由材料“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可知,“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因素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由材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可知,其因素是经济繁荣;由材料“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可知,其因素是航海技术的改进。
(3)特点:由材料“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可知,时间长;由材料“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可知,次数多、规模大;由材料“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范围广。
(4)变化:由材料“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可知,中国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影响:由材料“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收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29.(12分)(2023·广东省惠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进程(部分)。
朝代 内容
北魏 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种治病药方、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元朝 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朝 长城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
(2)根据材料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答案】
(1)特点:多元一体。(2分)国家:秦朝。(2分)
(2)【示例一】
观点:适当的政策能够促进民族交流。(2分)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流;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明朝在长城附近建立农牧贸易场所,使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4分)
结论:适当的政策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示例二】
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国家与民族的进步。(2分)
论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以来,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4分)
结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以使民族进步,国家发展。(2分)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可归纳出多元一体。国家: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根据“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种治病药方、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可归纳出观点:适当的政策能够促进民族交流。学生可围绕观点,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流;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明朝在长城附近建立农牧贸易场所,使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结论:适当的政策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学生根据材料也可得出其他观点,进行相关的论述即可,如:【示例二】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国家与民族的进步。论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以来,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结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以使民族进步,国家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真题重组卷05(原卷版 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