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学者所描述的这种现象( )
A. 有利于维系周王朝的地方统治 B. 促进宗法关系的深入发展
C. 说明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 D. 增强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有 “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这说明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国家陷入分裂割据,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易导致国家分裂,不是维系周王朝的地方统治,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削弱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确立这一过程反映了( )
A. 思想主导了社会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C. 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 D. 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思想为政治服务,百家争鸣反映了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国家统一,因此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反映中国在政治上从分裂走向了统一,B项正确。社会大变革主导思想变化,排除A项; 材料不止论述儒家一家思想,排除C项;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逐渐走向融合和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 史载,宋太祖在后花园挟弓弹雀,不满意臣僚奏事坏了他的兴致,遂以钺柄撞落大臣的两个牙齿,大臣将牙齿拾起并揣入怀中,宋太祖说:“汝将此齿去讼我也 ”大臣回答说:“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于是宋太祖怒气全消,赏赐慰劳大臣一番让他离去了。这说明( )
A. 宋太祖追求享乐、昏庸无道 B. 史官秉笔直书对皇权有所约束
C.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 D. 宋初君臣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通过史官的作用向宋太祖进谏,并且得到皇帝的认可,这说明史官秉笔直书对皇权有所约束,B项正确;“宋太祖追求享乐、昏庸无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宋初君臣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 明代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对奏章拟作批客草稿,用小票书贴于奏疏面进星皇帝,称为票拟。皇帝如同意内阁草拟奏章,即亲自成交司礼太监以石朱笔照批于章疏下发,称为批红;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拟,称为改票。这( )
A 杜绝了官员腐败 B. 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
C. 完善了决策机制 D.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丞相以后,内阁大学士和司礼太监按照皇帝旨意行使权力,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项正确;“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完善了”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君主权力的强化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陈旭麓说:“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些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宗藩体制已经解体 B. 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C. 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 师夷长技观念开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英差距中思考,有利于促进师夷长技观念开启,D项正确;宗藩体制已经解体,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宗藩体制尚存,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开眼看世界,没有体现国家实力的增强,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材料没有描述此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与“1921”“上海”“红船”等关键词有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国民大革命 D. 长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上海)。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B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开始国民大革命,1934年开始长征,ACD项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取得胜利,且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第三次长沙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大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指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该战役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B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之前,排除A项;太原会战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之前,排除C项;台儿庄大捷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分别与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领导人会晤,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出新中国( )
A. 外交关系取得突破 B. 开始主导国际事务
C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 塑造世界大国形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积极协调越、中、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可知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外交关系的构建,排除A项;开始主导国际事务,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中国推进会议的作用,而非展示中国形象,排除D项。故选C项。
9.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
A. 古代文明有多元性特征 B. 神话故事不具备史学价值
C. 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D. 东西方洪水神话具有共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概括得出结论是:东西方的洪水神话故事具有共性,有比较普遍的程式,D项正确;多元强调的是差异性,而材料强调的是共性,排除A项;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古时候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思想体系具有很重要的史学意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文明产生这一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1-13世纪,西欧的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或赎买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市民阶层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的地位,城市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王权的强化与国家的统一。据此推知,西欧城市自治( )
A. 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B. 为议会制出现奠定基础
C. 确立了王权专制统治 D.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市民阶层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的地位,城市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王权的强化与国家的统一”可知,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王权强化,这样有利于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D项正确;城市自治不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巩固,排除A项;市民阶层支持王权强化,这不利于议会制度的出现,排除B项;西欧的城市自治是强化了王权专制,而不是“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观察如图,下列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印加人在①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B. 玛雅人在②处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C. 阿兹特克人在③处发明“浮动园地”
D. 班图人在④处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在②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B项正确;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但用位于③处,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在①处发明“浮动园地”,排除C项;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人开凿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知早期欧洲殖民扩张( )
A. 遭到亚非各地人们的顽强抵抗 B. 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有限
C. 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不同 D. 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早期欧洲人在亚非活动范围有限,欧洲文化对亚非地区的影响很小,B项正确;“遭到顽强抵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相同点,非不同影响,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欧洲文化对亚非地区的影响很小,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石的社会政治秩序。”此革命( )
A. 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B. 推动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 促使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年后的法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可知此次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波澜曲折,不仅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体,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较为彻底的铲除了封建残余,排除C项;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法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相继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基本完成了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属于旧式民族运动。这些运动( )
A. 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B. 完成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任务
C. 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D. 表明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相继发生民族独立运动,虽然各地民族独立运动各不相同,但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与材料“拉丁美洲完成了独立,但并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不符,排除B项;非洲属于旧式民族运动,不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排除C项;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阶层不尽相同,无法得出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二战后,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消除 B. 取消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C. 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 D. 在金融和贸易等领域国际协调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加强了在金融、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制度化和有序化,D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排除A项;福利制度是二战后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改革变化内容,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时,这些国家减少福利但没有取消福利,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6. 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前提条件是( )
A. 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B.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C. 改变对国际资本和市场依赖 D. 打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第三世界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A项正确;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提也是实现民族独立,排除B项;改变对国际资本和市场依赖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不是前提条件,排除C项;打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不是前提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二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确实为思想界带来一次大解放,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从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
——摘编自仓理新《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出版产业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材料二 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用太阳取代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均以太阳为中心转动。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什么经历巨大的苦难,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这句话以前也有其他人说过,但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向神学挑战”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哥白尼的宇宙观。结合所学,概括“这场宇宙论革命”在近代思想领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找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经济学基础和提出“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著作名称,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
【答案】(1)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打破了宗教的束缚,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提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宇宙观:日心说。
影响: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秘密:剩余价值。
名称:《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意义: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人要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禁欲主义,打破了宗教的束缚,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人是否得救取决于自身信仰是否虔诚,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抨击了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行为,否定了教会对于个人灵魂得救的中介作用,动摇了罗马教会的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宇宙观:根据材料二“哥白尼用太阳取代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均以太阳为中心转动”可知,哥白尼的宇宙观是日心说。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二“哥白尼用太阳取代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思想,从理论根基上否定了教会的理论,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小问3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秘密:根据材料三“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可知,秘密是剩余价值。
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它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容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概括。故答案是《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意义:根据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知,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答案】(1)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任答3点)
原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任答2点)
(2)背景:城市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病”的出现(人口密集、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成本高、生活舒适度下降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缩短了城乡距离。(任答2点)
(3)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任答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十万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得出,速度快、规模大;据材料一中城市化发展的时间1750-1851,可知,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展开;据材料一“英国的近代城市化无先例可循”得出,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处于自由主义时期,所以英国城市化又具有“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据材料一“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第二小问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原因,结合近代英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从政治上说,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经济上说,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可知,城市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病”的出现;根据材料二“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可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可知,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缩短了城乡距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到2017年(中国)。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等;根据材料三“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管理能力等。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西方桥梁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以“西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西亚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和亚欧大陆的中段,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古代文明,在东西方文化的保存、交流与传播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也扩散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也传播到中国。印度科学文化成就,如数字、医学等,通过阿拉伯帝国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印度,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的造纸术、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古代西亚、中亚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自身文明之间也互生出多元的特色,本土的文明也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题意要求,以“西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为题,写一篇小论文。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从西亚的地理环境,如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和亚欧大陆的中段,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古代文明,在东西方文化的保存、交流与传播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西亚在文明交流中的具体史实和作用,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也扩散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也传播到中国。印度科学文化成就,如数字、医学等,通过阿拉伯帝国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印度,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的造纸术、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概括总结即可。2024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学者所描述的这种现象( )
A. 有利于维系周王朝的地方统治 B. 促进宗法关系的深入发展
C. 说明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 D. 增强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
2.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确立这一过程反映了( )
A. 思想主导了社会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C. 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 D. 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
3. 史载,宋太祖在后花园挟弓弹雀,不满意臣僚奏事坏了他的兴致,遂以钺柄撞落大臣的两个牙齿,大臣将牙齿拾起并揣入怀中,宋太祖说:“汝将此齿去讼我也 ”大臣回答说:“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于是宋太祖怒气全消,赏赐慰劳大臣一番让他离去了。这说明( )
A. 宋太祖追求享乐、昏庸无道 B. 史官秉笔直书对皇权有所约束
C.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 D. 宋初君臣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4. 明代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对奏章拟作批客草稿,用小票书贴于奏疏面进星皇帝,称为票拟。皇帝如同意内阁草拟奏章,即亲自成交司礼太监以石朱笔照批于章疏下发,称为批红;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拟,称为改票。这( )
A. 杜绝了官员腐败 B. 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
C. 完善了决策机制 D.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5. 陈旭麓说:“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些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宗藩体制已经解体 B. 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C 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 师夷长技观念开启
6. 与“1921”“上海”“红船”等关键词有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国民大革命 D. 长征
7. 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取得胜利,且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第三次长沙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大捷
8.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分别与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领导人会晤,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出新中国( )
A. 外交关系取得突破 B. 开始主导国际事务
C.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 塑造世界大国形象
9.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
A. 古代文明有多元性特征 B. 神话故事不具备史学价值
C. 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D. 东西方洪水神话具有共性
10. 11-13世纪,西欧的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或赎买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市民阶层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的地位,城市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王权的强化与国家的统一。据此推知,西欧城市自治( )
A. 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B. 议会制出现奠定基础
C. 确立了王权专制统治 D.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11.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观察如图,下列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印加人在①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B. 玛雅人在②处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C. 阿兹特克人在③处发明“浮动园地”
D. 班图人在④处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知早期欧洲殖民扩张( )
A. 遭到亚非各地人们的顽强抵抗 B. 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有限
C. 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不同 D. 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13. “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石的社会政治秩序。”此革命( )
A. 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B. 推动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 促使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14.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相继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基本完成了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属于旧式民族运动。这些运动( )
A. 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B. 完成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任务
C. 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D. 表明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 二战后,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消除 B. 取消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C. 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 D. 在金融和贸易等领域国际协调加强
16. 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前提条件是( )
A. 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B.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C. 改变对国际资本和市场依赖 D. 打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第二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确实为思想界带来一次大解放,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从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
——摘编自仓理新《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出版产业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材料二 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用太阳取代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均以太阳为中心转动。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什么经历巨大的苦难,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这句话以前也有其他人说过,但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向神学挑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哥白尼的宇宙观。结合所学,概括“这场宇宙论革命”在近代思想领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找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经济学基础和提出“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著作名称,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西方桥梁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以“西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