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中历史2025届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课件 讲义 练习四份打包)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
(1)建立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
8世纪中期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稳定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
经济 繁荣 ①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灿烂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帝国
(1)扩张
(2)统治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经济 ①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3.南亚的国家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了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与地区。
(2)笈多帝国: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
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4.东亚国家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开始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庄园制的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③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10世纪初,高丽王朝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实行土地国有和科举制度,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14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8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的经贸,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⑤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都曾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⑥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创新,实现了本土化。(√)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P22)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提示 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观察教材P24“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图: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贸易。
③“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摘自教材P24)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苏丹穆罕默德是最高统治者,有绝对的权威。
④观察教材P25“日本武士(绘画作品)”图: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对12—19世纪日本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实行幕府统治。
必考概念——拓视野
大化改新:646年,古代日本社会的政治变革运动。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知识点二 古代非洲与美洲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西非的班图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
②阿克苏姆王国是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建立的古代非洲文明古国。(√)
③欧洲基督教的传入,促进了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东非国家的兴起。(×)
④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⑤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位于现在的中美洲。(×)
挖掘教材——学思用
观察教材P28“古代非洲的国家”地图:古代非洲国家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有何特点?
提示 主要分布在沿河和沿海地区。
主题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5年2考]
1.大化改新后土地制度的发展 (2023·湖南高考,12)
2.古代阿拉伯文化 (2021·福建高考,12)                
视角 文明交流——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贡献
史料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
《阿拉伯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
视角 图文证史——中日文明的互鉴
史料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②的思想。
解读
主旨 史料呈现了日本大化改新的成果
细读 ①日本文字中“平假名”来源于中文汉字的草书,圆溜溜的。“片假名”来源于中文汉字的楷书,有棱有角 ②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不断更迭,而日本王朝一直保持不变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当时日本对吸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
提示 态度: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国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中国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
特点: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
 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主题二 古代非洲和美洲  [5年3考]
1.非洲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2023·海南高考,10)
2.阿兹特克都城特诺奇蒂特兰 (2023·浙江6月选考,11)
3.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 (2023·浙江1月选考,11)
视角 问题探史——古代非洲文明
史料 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墙厚5米,高10米,里面有很多石头建造的高塔、王宫和公共建筑物,它是位于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庞大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期是其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大约有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石建筑群的周围。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国王控制着内地与沿海之间的贸易并对贸易征税。他们组织黄金、象牙、奴隶和土特产品从产地运到沿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13—15世纪大津巴布韦的社会发展状况。
提示 城市建筑水平较高;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大津巴布韦创造出了较高的区域文明。
视角 史料证史——玛雅文明的成就
史料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明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至少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提示 成就:发明表意文字;取得与欧洲类似的天文学成就。
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
1.历史解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古文明的特点
2.历史解释——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3“学思之窗”改编)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  )
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整体发达
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城中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业交易品,这说明了当时巴格达城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即印证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9“历史纵横”改编)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记载表明(  )
A.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古代中国文明促进了非洲发展
C.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非交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知,中非交往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故选C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8“史料阅读”改编)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据此可知摩加迪沙(  )
A.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
B.农业的发展较快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D.工商业比较繁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可以看出摩加迪沙的布匹非常出名,并且远销埃及等地,说明摩加迪沙的工商业比较繁荣,D项正确。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9“学思之窗”改编)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在这里,学者强调(  )
A.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
B.农业手工业是文明的主要成果
C.文明起源是多中心的
D.农业畜牧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可知农业起源有多个地区,即文明起源是多中心的,C项正确;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与材料“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文明的主要成果进行比较,体现不出农业手工业是文明的主要成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畜牧业,排除D项。故选C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 中古时期日本的土地改革
1.(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答案 B
解析 日本太政官说的话体现出当时日本人口增长,田地数量不足,需要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由后代继承,这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私有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10世纪时,日本的庄园制度逐渐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 古代非洲的司法实践
2.(2023·海南高考,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答案 A
解析 谚语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当地谚语具有法律箴言的作用,这表明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立法,排除B项;谚语影响司法实践并不是程序公开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审判中遵循先例的内容,排除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烟台模拟)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花拉子密(780—850年)汲取古代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参照新的观测资料,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850—929年)在古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长期的天体观测,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即地球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状。这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
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D.科学革命在阿拉伯帝国率先兴起
答案 A
2.(2023·江苏南通三模)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和“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文化、古希腊文化和阿拉伯自身民族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
3.(2023·湖北六校高三期中)《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
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各地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汇,故选C项;欧亚非各地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只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前已经贯通,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只是相对周边地区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相比世界的文化难以达到最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
4.(2024·重庆一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提及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与纲要下册第47页“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相吻合,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阿拉伯文化”不合史实,欧洲学习的是希腊文化,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是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时空不符,排除C项;6世纪中期之后,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衰落,文化也随之衰落,排除D项。
5.(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苏丹并不亲自参与朝政,但却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在场又不在场的氛围,从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
6.(2023·广东惠州高三12月联考)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答案 C
解析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教俗、制度、币样,重用东罗马贵族等,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故选C项;这些做法意图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是为了缓和突厥人与当地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主要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只能说明罗马皇帝在部分欧洲地区,尤其是东罗马帝国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排除D项。
7.(2023·山东名校联盟三模)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答案 C
解析 根据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使用现金缴纳田赋,使“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可知,这一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地区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物价变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印度征收现金田赋,拥有土地的农民都要征收,封建剥削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征收现金的影响,社会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2024·江苏扬州调研)有学者指出,日本“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种“契约关系”(  )
A.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 B.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状态
C.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可得这种“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是主从契约关系,不是平等关系,排除B项;材料叙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无法强化中央集权体制,且根据所学知识,幕府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不同阶层关系无法体现,且被统治阶层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排除D项。
9.(2024·江苏南京盐城调研)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可知,10世纪,逐渐形成庄园,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故选A项;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10世纪日本逐渐形成庄园,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排除D项。
10.(2023·重庆联考)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务本莫过于孝”,可知当时朝鲜王朝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朝鲜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华文化对朝鲜地区的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广泛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
11.(2023·广东高三12月联考)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说明在古代(  )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答案 A
解析 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得以在非洲传播开来,这说明对外贸易对非洲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穆斯林商人在非洲加奥、加纳、马里、桑海的贸易和传教并不意味着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不能说明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不能说明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排除D项。
12.(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桑海帝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在尚能知道的十二个部落中存在职业分工,如瓦利、特内等部落是铁匠;盐矿和金矿的开采,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这反映出此时桑海帝国(  )
A.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B.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C.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桑海帝国时期,其农业和手工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并且手工业存在众多职业分工,反映出桑海帝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B项。
13.(2023·辽宁协作校高三期末)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羽蛇神库库尔坎神庙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下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的形象,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推知,玛雅人(  )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供奉神灵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将羽蛇神到来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祈祷农业丰收,将播种与神联系在一起,说明玛雅人重视农业生产,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但仅凭“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看不出玛雅历法的精准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采取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且材料不涉及其耕作工具和方式,无法说明其精耕细作,排除B项;玛雅人重视供奉神灵,但其无法反映材料的全部信息,如“雨季”“播种玉米的时节”等,排除D项。
14.(2024·北京朝阳区模拟)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的集权帝国”“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建造了数千千米的驿道系统,但是印加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故选C项。
1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都城,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
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
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实现了分层管理,有中央对地方的巡查和地方向中央的述职,可见其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君权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印加帝国的地方管理模式,没有体现印加帝国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等,排除C项;联邦制由美国创立,排除D项。
16.(2023·山东济南高三期中)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C.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揭示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印第安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可得,由于印第安人远离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导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比亚洲、欧洲落后一步,加上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致使印第安人和外界的交流很少,最终使得他们比世界其他地方落后,这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3·江西南昌5地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朝国家体制下,新兴农民以名田为基础,强化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在不断的阶级分化中,其中的佼佼者最终成长为日本中世的中坚力量,即领主阶层。这些新兴的领主阶层一边抵抗着来自君主的强硬的干涉,一边加强对土地的所有权。即使律令国家的基础已经崩塌,但遗留下来的影响过于强大,这些开创新时代的阶层不得不寄生于王朝国家中,利用国家的权威支配农民阶层,扩大势力。到了12世纪末的源平之战时,源氏和平氏组织起来的武力集团几乎都由职业性武士组成,他们与处在顶端的武家统领以土地契约为媒介结成主从关系,这种以等级制度为轴心构建的战斗组织才是中世性质的武士团,这种集团具有强烈的团结意识。1192年,源赖朝建立起镰仓幕府,日本正式进入武士阶级专政时期。
——摘编自郭娜《日本武士阶级源流论考》
材料二 将军—大名—武士,这种自上而下结成的主从关系,是幕藩体制下武士阶级内部关系的主轴,忠与义,是这一关系里最核心的思想,即所谓:“顾其身,得主人,尽奉公之忠,交友厚信,慎独身,专于义。”江户时代,由于幕府严禁各藩间往来,藩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藩内武士的家名、家禄、家业均具有世袭性质,一身一家的荣辱与藩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藩即家即国,对于一般武士如此,对于藩主也是如此。江户中期以后,“义”这一概念普遍流行,武士阶级由对于具体主君的忠诚转化为对主君地位的忠诚,“藩国”这一“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这就意味着藩主和臣下同样对天下兴亡负有责任。按照人(社会)与自然秩序合一的法则即秩序合理主义来排列社会秩序,这是武士阶级价值伦理的基本特征。这一法则在阶级内部的价值观念上表现在对天皇—将军—大名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等级高下的排定,在阶级间的伦理观念上则表现为对士农工商诸阶级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荣卑秩序的排列。
——摘编自李文《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的基本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武士阶层专政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日本武士阶级的价值观念。
答案 (1)庄园经济壮大了地方豪强力量;社会混乱,中央集权被削弱;武士集团之间的武力兼并重组;武土集团内部严格的等级秩序的建立。
(2)忠义观念;家国意识;天下意识;阶级服从观念。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
(1)建立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____
622年 穆罕默德迁居________建立政权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
8世纪中期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稳定 ①最高统治者_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
经济 繁荣 ①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都城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灿烂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帝国
(1)扩张
(2)统治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________,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经济 ①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连接_____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3.南亚的国家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了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与地区。
(2)笈多帝国: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
宗教 以____________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______担任
4.东亚国家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开始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____国家。
②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庄园制的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____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________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③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10世纪初,高丽王朝模仿中国唐朝建立____________制,实行土地国有和科举制度,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14世纪末,________建立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
③8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
④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的经贸,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
⑤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都曾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
⑥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创新,实现了本土化。(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P22)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试答                                     
                                    
                                    
②观察教材P24“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图: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试答                                     
                                    
                                    
③“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摘自教材P24)这说明了什么?
试答                                     
                                    
                                    
④观察教材P25“日本武士(绘画作品)”图: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对12—19世纪日本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必考概念——拓视野
大化改新:646年,古代日本社会的政治变革运动。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听课笔记                                     
                                    
                                    
                                    
                                    
                                    
知识点二 古代非洲与美洲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西非的班图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  )
②阿克苏姆王国是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建立的古代非洲文明古国。(  )
③欧洲基督教的传入,促进了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东非国家的兴起。(  )
④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
⑤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位于现在的中美洲。(  )
挖掘教材——学思用
观察教材P28“古代非洲的国家”地图:古代非洲国家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有何特点?
试答                                     
                                                                  
主题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5年2考]
1.大化改新后土地制度的发展(2023·湖南高考,12)
2.古代阿拉伯文化(2021·福建高考,12)                
视角1 文明交流——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贡献
史料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
《阿拉伯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试答                                     
                                    
                                    
视角2 图文证史——中日文明的互鉴
史料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②的思想。
解读
主旨 史料呈现了日本大化改新的成果
细读 ①日本文字中“平假名”来源于中文汉字的草书,圆溜溜的。“片假名”来源于中文汉字的楷书,有棱有角 ②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不断更迭,而日本王朝一直保持不变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当时日本对吸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
试答                                     
                                    
                                    
 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主题二 古代非洲和美洲[5年3考]
1.非洲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2023·海南高考,10)
2.阿兹特克都城特诺奇蒂特兰(2023·浙江6月选考,11)
3.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2023·浙江1月选考,11)
视角1 问题探史——古代非洲文明
史料 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墙厚5米,高10米,里面有很多石头建造的高塔、王宫和公共建筑物,它是位于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庞大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期是其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大约有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石建筑群的周围。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国王控制着内地与沿海之间的贸易并对贸易征税。他们组织黄金、象牙、奴隶和土特产品从产地运到沿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13—15世纪大津巴布韦的社会发展状况。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玛雅文明的成就
史料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明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至少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试答                                     
                                    
1.历史解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古文明的特点
2.历史解释——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3“学思之窗”改编)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  )
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整体发达
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9“历史纵横”改编)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记载表明(  )
A.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古代中国文明促进了非洲发展
C.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非交流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8“史料阅读”改编)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据此可知摩加迪沙(  )
A.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
B.农业的发展较快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D.工商业比较繁荣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9“学思之窗”改编)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在这里,学者强调(  )
A.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
B.农业手工业是文明的主要成果
C.文明起源是多中心的
D.农业畜牧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中古时期日本的土地改革
1.(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命题点2 古代非洲的司法实践
2.(2023·海南高考,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课后完成 训练26(共62张PPT)

26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
古代非洲与美洲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伊斯兰教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
(1)建立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____
622年 穆罕默德迁居________建立政权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
8世纪中期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麦地那
(2)统治
政治 稳定 ①最高统治者_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
经济 繁荣 ①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都城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灿烂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哈里发
巴格达
2.奥斯曼帝国
(1)扩张
(2)统治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________,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经济 ①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连接_____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苏丹
伊斯坦布尔
亚欧
3.南亚的国家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了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与地区。
(2)笈多帝国: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
宗教 以____________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______担任
伊斯兰教
苏丹
穆斯林
4.东亚国家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开始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____国家。
②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庄园制的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____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________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中央集权
源赖朝
主从
③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10世纪初,高丽王朝模仿中国唐朝建立____________制,实行土地国有和科举制度,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14世纪末,________建立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三省六部
李成桂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
③8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
④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的经贸,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
⑤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都曾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
⑥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创新,实现了本土化。(  )

助学助考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P22)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提示 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观察教材P24“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图: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贸易。
③“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摘自教材P24)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苏丹穆罕默德是最高统治者,有绝对的权威。
④观察教材P25“日本武士(绘画作品)”图: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对12—19世纪日本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实行幕府统治。
必考概念——拓视野
大化改新:646年,古代日本社会的政治变革运动。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知识点二 古代非洲与美洲
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阿克苏姆王国
黄金
班图
玉米
浮动园地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西非的班图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  )
②阿克苏姆王国是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建立的古代非洲文明古国。(  )
③欧洲基督教的传入,促进了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东非国家的兴起。(  )
④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
⑤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位于现在的中美洲。(  )
×
助学助考

×
×
×
挖掘教材——学思用
观察教材P28“古代非洲的国家”地图:古代非洲国家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有何特点?
提示 主要分布在沿河和沿海地区。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5年2考]
主题二 古代非洲和美洲  [5年3考]
主题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5年2考]
1.大化改新后土地制度的发展 (2023·湖南高考,12)
2.古代阿拉伯文化 (2021·福建高考,12)                
视角
文明交流——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贡献
史料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
视角
图文证史——中日文明的互鉴
史料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②的思想。
解读
主旨 史料呈现了日本大化改新的成果
细读 ①日本文字中“平假名”来源于中文汉字的草书,圆溜溜的。“片假名”来源于中文汉字的楷书,有棱有角
②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不断更迭,而日本王朝一直保持不变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当时日本对吸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
提示 态度: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国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中国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
特点: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
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主题二 古代非洲和美洲 [5年3考]
1.非洲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2023·海南高考,10)
2.阿兹特克都城特诺奇蒂特兰 (2023·浙江6月选考,11)
3.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 (2023·浙江1月选考,11)
视角
问题探史——古代非洲文明
史料 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墙厚5米,高10米,里面有很多石头建造的高塔、王宫和公共建筑物,它是位于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庞大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期是其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大约有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石建筑群的周围。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国王控制着内地与沿海之间的贸易并对贸易征税。他们组织黄金、象牙、奴隶和土特产品从产地运到沿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13—15世纪大津巴布韦的社会发展状况。
提示 城市建筑水平较高;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大津巴布韦创造出了较高的区域文明。
视角
史料证史——玛雅文明的成就
史料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明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至少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提示 成就:发明表意文字;取得与欧洲类似的天文学成就。
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
1.历史解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古文明的特点
2.历史解释——
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D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3“学思之窗”改编)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  )
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整体发达
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城中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业交易品,这说明了当时巴格达城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即印证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
【练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9“历史纵横”改编)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记载表明(  )
A.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古代中国文明促进了非洲发展
C.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非交流
解析 据材料“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知,中非交往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故选C项。
C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8“史料阅读”改编)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据此可知摩加迪沙(  )
A.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 B.农业的发展较快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D.工商业比较繁荣
解析 据材料“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可以看出摩加迪沙的布匹非常出名,并且远销埃及等地,说明摩加迪沙的工商业比较繁荣,D项正确。
D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9“学思之窗”改编)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在这里,学者强调(  )
A.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 B.农业手工业是文明的主要成果
C.文明起源是多中心的 D.农业畜牧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解析 由材料“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可知农业起源有多个地区,即文明起源是多中心的,C项正确;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与材料“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文明的主要成果进行比较,体现不出农业手工业是文明的主要成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畜牧业,排除D项。故选C项。
C
命题点
【练 高考真题//明考向】
中古时期日本的土地改革
1.(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解析 日本太政官说的话体现出当时日本人口增长,田地数量不足,需要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由后代继承,这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私有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10世纪时,日本的庄园制度逐渐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B
命题点
古代非洲的司法实践
2.(2023·海南高考,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解析 谚语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当地谚语具有法律箴言的作用,这表明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立法,排除B项;谚语影响司法实践并不是程序公开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审判中遵循先例的内容,排除D项。
A
课时精练
A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烟台模拟)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花拉子密(780—850年)汲取古代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参照新的观测资料,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850—929年)在古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长期的天体观测,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即地球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状。这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
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D.科学革命在阿拉伯帝国率先兴起
B
2.(2023·江苏南通三模)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解析 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和“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文化、古希腊文化和阿拉伯自身民族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
C
3.(2023·湖北六校高三期中)《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 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解析 据材料“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各地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汇,故选C项;欧亚非各地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只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前已经贯通,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只是相对周边地区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相比世界的文化难以达到最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
B
4.(2024·重庆一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解析 题干提及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与纲要下册第47页“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相吻合,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阿拉伯文化”不合史实,欧洲学习的是希腊文化,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是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时空不符,排除C项;6世纪中期之后,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衰落,文化也随之衰落,排除D项。
D
5.(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解析 由材料“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苏丹并不亲自参与朝政,但却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在场又不在场的氛围,从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
C
6.(2023·广东惠州高三12月联考)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解析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教俗、制度、币样,重用东罗马贵族等,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故选C项;这些做法意图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是为了缓和突厥人与当地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主要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只能说明罗马皇帝在部分欧洲地区,尤其是东罗马帝国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排除D项。
C
7.(2023·山东名校联盟三模)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解析 根据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使用现金缴纳田赋,使“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可知,这一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地区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物价变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印度征收现金田赋,拥有土地的农民都要征收,封建剥削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征收现金的影响,社会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A
8.(2024·江苏扬州调研)有学者指出,日本“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种“契约关系”(  )
A.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 B.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状态
C.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
解析 据材料“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可得这种“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是主从契约关系,不是平等关系,排除B项;材料叙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无法强化中央集权体制,且根据所学知识,幕府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不同阶层关系无法体现,且被统治阶层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排除D项。
A
9.(2024·江苏南京盐城调研)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解析 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可知,10世纪,逐渐形成庄园,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故选A项;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10世纪日本逐渐形成庄园,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排除D项。
A
10.(2023·重庆联考)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解析 据材料“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务本莫过于孝”,可知当时朝鲜王朝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朝鲜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华文化对朝鲜地区的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广泛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
A
11.(2023·广东高三12月联考)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说明在古代(  )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解析 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得以在非洲传播开来,这说明对外贸易对非洲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穆斯林商人在非洲加奥、加纳、马里、桑海的贸易和传教并不意味着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不能说明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不能说明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排除D项。
B
12.(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桑海帝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在尚能知道的十二个部落中存在职业分工,如瓦利、特内等部落是铁匠;盐矿和金矿的开采,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这反映出此时桑海帝国(  )
A.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B.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C.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桑海帝国时期,其农业和手工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并且手工业存在众多职业分工,反映出桑海帝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B项。
C
13.(2023·辽宁协作校高三期末)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羽蛇神库库尔坎神庙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下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的形象,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推知,玛雅人(  )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供奉神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将羽蛇神到来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祈祷农业丰收,将播种与神联系在一起,说明玛雅人重视农业生产,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但仅凭“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看不出玛雅历法的精准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采取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且材料不涉及其耕作工具和方式,无法说明其精耕细作,排除B项;玛雅人重视供奉神灵,但其无法反映材料的全部信息,如“雨季”“播种玉米的时节”等,排除D项。
C
14.(2024·北京朝阳区模拟)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的集权帝国”“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建造了数千千米的驿道系统,但是印加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故选C项。
B
1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都城,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
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 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实现了分层管理,有中央对地方的巡查和地方向中央的述职,可见其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君权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印加帝国的地方管理模式,没有体现印加帝国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等,排除C项;联邦制由美国创立,排除D项。
B
16.(2023·山东济南高三期中)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C.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揭示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解析 据材料“印第安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可得,由于印第安人远离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导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比亚洲、欧洲落后一步,加上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致使印第安人和外界的交流很少,最终使得他们比世界其他地方落后,这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3·江西南昌5地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朝国家体制下,新兴农民以名田为基础,强化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在不断的阶级分化中,其中的佼佼者最终成长为日本中世的中坚力量,即领主阶层。这些新兴的领主阶层一边抵抗着来自君主的强硬的干涉,一边加强对土地的所有权。即使律令国家的基础已经崩塌,但遗留下来的影响过于强大,这些开创新时代的阶层不得不寄生于王朝国家中,利用国家的权威支配农民阶层,扩大势力。到了12世纪末的源平之战时,源氏和平氏组织起来的武力集团几乎都由职业性武士组成,他们与处在顶端的武家统领以土地契约为媒介结成主从关系,这种以等级制度为轴心构建的战斗组织才是中世性质的武士团,这种集团具有强烈的团结意识。1192年,源赖朝建立起镰仓幕府,日本正式进入武士阶级专政时期。
——摘编自郭娜《日本武士阶级源流论考》
材料二 将军—大名—武士,这种自上而下结成的主从关系,是幕藩体制下武士阶级内部关系的主轴,忠与义,是这一关系里最核心的思想,即所谓:“顾其身,得主人,尽奉公之忠,交友厚信,慎独身,专于义。”江户时代,由于幕府严禁各藩间往来,藩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藩内武士的家名、家禄、家业均具有世袭性质,一身一家的荣辱与藩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藩即家即国,对于一般武士如此,对于藩主也是如此。江户中期以后,“义”这一概念普遍流行,武士阶级由对于具体主君的忠诚转化为对主君地位的忠诚,“藩国”这一“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这就意味着藩主和臣下同样对天下兴亡负有责任。按照人(社会)与自然秩序合一的法则即秩序合理主义来排列社会秩序,这是武士阶级价值伦理的基本特征。这一法则在阶级内部的价值观念上表现在对天皇—将军—大名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等级高下的排定,在阶级间的伦理观念上则表现为对士农工商诸阶级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荣卑秩序的排列。
——摘编自李文《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的基本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武士阶层专政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日本武士阶级的价值观念。
答案 (1)庄园经济壮大了地方豪强力量;社会混乱,中央集权被削弱;武士集团之间的武力兼并重组;武土集团内部严格的等级秩序的建立。
(2)忠义观念;家国意识;天下意识;阶级服从观念。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节内


束训练26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烟台模拟)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花拉子密(780—850年)汲取古代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参照新的观测资料,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850—929年)在古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长期的天体观测,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即地球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状。这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
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D.科学革命在阿拉伯帝国率先兴起
2.(2023·江苏南通三模)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3.(2023·湖北六校高三期中)《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
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4.(2024·重庆一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5.(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6.(2023·广东惠州高三12月联考)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7.(2023·山东名校联盟三模)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8.(2024·江苏扬州调研)有学者指出,日本“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种“契约关系”(  )
A.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
B.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状态
C.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
9.(2024·江苏南京盐城调研)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10.(2023·重庆联考)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11.(2023·广东高三12月联考)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说明在古代(  )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2.(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桑海帝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在尚能知道的十二个部落中存在职业分工,如瓦利、特内等部落是铁匠;盐矿和金矿的开采,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这反映出此时桑海帝国(  )
A.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B.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C.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3.(2023·辽宁协作校高三期末)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羽蛇神库库尔坎神庙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下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的形象,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推知,玛雅人(  )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供奉神灵
14.(2024·北京朝阳区模拟)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1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都城,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
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
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
16.(2023·山东济南高三期中)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C.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揭示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二、非选择题
17.(2023·江西南昌5地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朝国家体制下,新兴农民以名田为基础,强化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在不断的阶级分化中,其中的佼佼者最终成长为日本中世的中坚力量,即领主阶层。这些新兴的领主阶层一边抵抗着来自君主的强硬的干涉,一边加强对土地的所有权。即使律令国家的基础已经崩塌,但遗留下来的影响过于强大,这些开创新时代的阶层不得不寄生于王朝国家中,利用国家的权威支配农民阶层,扩大势力。到了12世纪末的源平之战时,源氏和平氏组织起来的武力集团几乎都由职业性武士组成,他们与处在顶端的武家统领以土地契约为媒介结成主从关系,这种以等级制度为轴心构建的战斗组织才是中世性质的武士团,这种集团具有强烈的团结意识。1192年,源赖朝建立起镰仓幕府,日本正式进入武士阶级专政时期。
——摘编自郭娜《日本武士阶级源流论考》
材料二 将军—大名—武士,这种自上而下结成的主从关系,是幕藩体制下武士阶级内部关系的主轴,忠与义,是这一关系里最核心的思想,即所谓:“顾其身,得主人,尽奉公之忠,交友厚信,慎独身,专于义。”江户时代,由于幕府严禁各藩间往来,藩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藩内武士的家名、家禄、家业均具有世袭性质,一身一家的荣辱与藩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藩即家即国,对于一般武士如此,对于藩主也是如此。江户中期以后,“义”这一概念普遍流行,武士阶级由对于具体主君的忠诚转化为对主君地位的忠诚,“藩国”这一“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这就意味着藩主和臣下同样对天下兴亡负有责任。按照人(社会)与自然秩序合一的法则即秩序合理主义来排列社会秩序,这是武士阶级价值伦理的基本特征。这一法则在阶级内部的价值观念上表现在对天皇—将军—大名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等级高下的排定,在阶级间的伦理观念上则表现为对士农工商诸阶级多元并存状态的认可和荣卑秩序的排列。
——摘编自李文《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
的基本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武士阶层专政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日本武士阶级的价值观念。
训练26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
1.A
2.B [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和“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文化、古希腊文化和阿拉伯自身民族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
3.C [据材料“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各地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汇,故选C项;欧亚非各地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只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前已经贯通,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只是相对周边地区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相比世界的文化难以达到最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
4.B [题干提及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与纲要下册第47页“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相吻合,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阿拉伯文化”不合史实,欧洲学习的是希腊文化,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是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时空不符,排除C项;6世纪中期之后,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衰落,文化也随之衰落,排除D项。]
5.D [由材料“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苏丹并不亲自参与朝政,但却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在场又不在场的氛围,从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
6.C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教俗、制度、币样,重用东罗马贵族等,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故选C项;这些做法意图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是为了缓和突厥人与当地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主要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只能说明罗马皇帝在部分欧洲地区,尤其是东罗马帝国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排除D项。]
7.C [根据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使用现金缴纳田赋,使“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可知,这一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地区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物价变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印度征收现金田赋,拥有土地的农民都要征收,封建剥削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征收现金的影响,社会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A [据材料“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可得这种“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是主从契约关系,不是平等关系,排除B项;材料叙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无法强化中央集权体制,且根据所学知识,幕府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不同阶层关系无法体现,且被统治阶层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排除D项。]
9.A [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可知,10世纪,逐渐形成庄园,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故选A项;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10世纪日本逐渐形成庄园,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排除D项。]
10.A [据材料“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务本莫过于孝”,可知当时朝鲜王朝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朝鲜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华文化对朝鲜地区的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广泛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
11.A [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得以在非洲传播开来,这说明对外贸易对非洲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穆斯林商人在非洲加奥、加纳、马里、桑海的贸易和传教并不意味着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不能说明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不能说明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排除D项。]
12.B [据题干可知,在桑海帝国时期,其农业和手工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并且手工业存在众多职业分工,反映出桑海帝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B项。]
13.C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将羽蛇神到来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祈祷农业丰收,将播种与神联系在一起,说明玛雅人重视农业生产,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但仅凭“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看不出玛雅历法的精准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采取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且材料不涉及其耕作工具和方式,无法说明其精耕细作,排除B项;玛雅人重视供奉神灵,但其无法反映材料的全部信息,如“雨季”“播种玉米的时节”等,排除D项。]
14.C [据材料“16世纪的集权帝国”“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建造了数千千米的驿道系统,但是印加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故选C项。]
15.B [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实现了分层管理,有中央对地方的巡查和地方向中央的述职,可见其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君权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印加帝国的地方管理模式,没有体现印加帝国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等,排除C项;联邦制由美国创立,排除D项。]
16.B [据材料“印第安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可得,由于印第安人远离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导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比亚洲、欧洲落后一步,加上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致使印第安人和外界的交流很少,最终使得他们比世界其他地方落后,这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故选B项。]
17.(1)庄园经济壮大了地方豪强力量;社会混乱,中央集权被削弱;武士集团之间的武力兼并重组;武土集团内部严格的等级秩序的建立。
(2)忠义观念;家国意识;天下意识;阶级服从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中历史2025届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课件 讲义 练习四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