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
历史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玉器,不论是材质还是形制完全相同,还有部分玉器具有浓郁的良渚文化特征。此外,所出土的彩陶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风格。由此可见,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
A.其玉器没有明显的本土特征 B.是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中心
C.体现了中国史前的文化交融 D.已出现跨区域商业贸易买卖
2.《史记》中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以上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D.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3.复旦大学团队对北周武帝遗骸股骨样本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体内砷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再结合史料记载,进一步验证了北周武帝死于中毒的说法。这说明( )
A.传统考古发掘已被时代所淘汰 B.科技考古技术可取代文献研究
C.历史研究能完全依赖科技手段 D.科技考古有助于探求历史真相
4.隋炀帝开通运河并沿堤遍植柳树,促使《水调》《柳枝》等曲调形式产生。这些乐曲后来演变成广为流传的词牌名《水调歌头》《杨柳枝》等。由此可见大运河( )
A.对宋词创作有一定影响 B.其价值集中在文化领域
C.是宋词创作的主要题材 D.改变了文人创作的方式
5.《唐会要 杂录》载:“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与以上局面相关的是( )
A.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 B.西域正式归入中央统辖
C.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
6.相比前代,宋代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造成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农业发展的停滞
7.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为据,对唐、宋诗(词)人籍贯分布情况统计制图如下,颜色深的地方是诗(词)人数量集中的地方。唐宋诗(词)人分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末北方战乱 B.江南自然环境优越
C.经济重心南移 D.隋朝的大运河开凿
8.明朝人曾评论某种制度:“元末各省专恣(专横放肆)不相救,以底于亡。”该评论( )
A.否定了元朝中央机构的设置 B.认为地方权力过大威胁统治
C.指出了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改变了明朝的地方管理方式
9.我国曾诞生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徐光启 D.宋应星
10.广彩瓷是清朝时期专供外销的瓷器,当中出现了不少的奶壶和马克杯。奶壶是西方社会的日常用具,而马克杯是西方喝啤酒的酒具,不同于我国传统酒具。这说明( )
A.清朝废除了闭关锁国政策 B.广彩瓷生产迎合西方市场需求
C.中外贸易商品只有广彩瓷 D.广彩瓷的生产由西方国家主导
11.题11表为康熙二十年的土地及田赋统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地区 田地(亩) 税银(两) 税米麦(石)
全国总计 6078432001 24449724 4331131
江南 44800647 4137854 3327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 7.37 16.92 76.84
题11表
A.赋税过于繁重 B.人地矛盾严重 C.农业政策支持 D.土地疏于开垦
12.李鸿章曾指出:“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浚(疏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 ”在此主张下,李鸿章创办(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13.题13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项目式学习时搜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题13表
A.屈辱——逐渐走向亡国深渊 B.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C.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之路
14.清光绪帝曾下诏:“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详筹兴革”。与此诏令相关的历史事件( )
A.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1912年列宁曾评价辛亥革命:“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由此可知,列宁( )
A.重视并拉拢中国革命力量 B.忽视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
C.认为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 D.从思想层面肯定辛亥革命
16.题16图是《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的目录。这说明( )
A.编者注重对青年思想引领 B.青年群体力量逐渐壮大
C.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成熟 D.青年积极参与救亡图存
17.题17图是近代史某事件的重要节点。下列诗句与之相关的是( )
A.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B.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C.冲破围剿别赣江,辗转五省横乌江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据此,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A.日出东方——开国大典 B.星火燎原——中共一大
C.力挽狂澜——南昌起义 D.灯塔指引——中共七大
19.题19图为荣氏兄弟工商业发展示意图。下列关于荣氏企业解释合理的是( )
A.产业以轻工业为主 B.曲折发展保持上升
C.大大冲击外来资本 D.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0.山西长治的一个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加入了合作社,可是一直心有顾虑:“要是伙在一起,收成不知怎样呢?”思考再三,后来要退社。山西还有一个农民,因为外出没能及时加入高级社,在听到全村人都入社的消息后,连夜赶回要求“无论如何不能把我留在社外”。这反映( )
A.农业合作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热情高涨
C.农民对待社会主义改造态度各异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困难重重
21.前CNN驻北京首席记者迈克 奇诺伊曾这样评价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历史事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彼此孤立和对立后,握手言和,向彼此敞开大门。”该历史事件(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成为了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C.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22.拉姆齐法庭案卷记载:“领主应在比金路上建一座桥,但他没有这么做。”1353年,领主被迫修建该桥。而此前领主曾挖掘沟渠,阻断了通行,陪审团亦对其提出了指控。由此可见( )
A.领主的利益得到法律保障 B.农民法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C.领主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D.农民力量壮大并威胁领主
23.某著作上曾写道:“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他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这种思想主张广泛流行于( )
A.15世纪的意大利 B.17世纪的英国
C.18世纪的法国 D.19世纪的美国
24.在中世纪,“胡椒袋”是欧洲有钱人的外号,胡椒面在称重时要关紧大门,以免被过堂风吹跑。到了18世纪时荷兰人有时把大量胡椒烧毁或投入大海,以保证价格不跌。这种变化( )
A.加速荷兰失去海上霸权 B.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
C.助推欧洲生产方式变革 D.帮助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25.乔尔 莫吉尔指出“要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那时发生,就必须从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寻找答案”。以下成就属于莫吉尔所说的答案的是( )
A.瓦特改进蒸汽机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C.牛顿的科学发现 D.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26.史末资私下曾对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说:“《凡尔赛条约》充满着一些细小的、比较不重要的规定,这些规定达不到有用的目的,却只会不必要地惹人生气。”这说明《凡尔赛条约》( )
A.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B.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新体系
C.使德国被分区占领 D.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27.1921年列宁指出: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俄国开始( )
A.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D.征收固定粮食税
28.题28表是不同名人对甘地的评价。这说明( )
丘吉尔 甘地先生令人作呕,他曾是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来的律师,现在东方作出苦行僧样子,半裸着总督府游行,却出名了
爱因斯坦 (甘地)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邪恶势力结盟
题28表
A.立场不同导致对人物的认识不同 B.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评价客观合理
C.爱因斯坦科学贡献大评价更可信 D.历史人物经历错综复杂故难以评价
29.题29图漫画名为《活力少年》。漫画中,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庆祝一个1942年即将诞生的被称为“联合”(unity)的新生儿。墙上挂着斯大林和蒋介石的画像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确定了二战后国际秩序 B.英美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C.意识形态分歧完全消除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30.人工智能(AI)已经走入了普通大众的视野,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跟AI相关的产品。比如ChatGPT、AI美颜、AI换脸等。下列科技中为AI的研发奠定基础的是( )
A.电气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B.信息技术的发展
C.5G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 D.生物科技的革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33小题各14分,共40分。
3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尚书 牧誓》
题31图为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材料二
战国铁锄(农具)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唐代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
唐代时流传入我国的东罗马帝国货币 元朝宣政院印 清朝中央政府颁发给西藏政府的金奔巴瓶
题31表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2)从材料二中任意选择两个或以上文物,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32.广东地区涌现出众多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他们极大地推动并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题32表广东籍近代历史名人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 邓世昌(1849—1894),广东广府人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人
题32表
材料二 广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得风气之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精神”,加上发达的教育、深厚的国学底蕴以及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孕育了广东近代人才。这批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精英人物,他们不仅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为近代广东和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尹可雨《近代广东人才的特色及成因》
材料三 袁庚,出生于广东宝安县大鹏区水贝村的一个海员家庭。……1981年袁庚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给保守僵化的守旧思想带来了强大冲击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蛇口工业区很快发展起来,各项改革举措开全国风气之先。袁庚主政下的蛇口当时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摘编自《纪念袁庚:向前走,莫回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人物,归纳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广东人才辈出的原因。(4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背景。(4分)
33.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题33-1表英国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
时期(年) 1787—1815 1816—1820 1821—1840 1841—1845 1846—1865
高工资农业区 10.5 19.9 9.2 7.4 13.9
矿业区 20.1 26.3 25.3 13.4 0
工厂区 32.1 25.1 36.5 39.7 47.1
材料二 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美国东部地区出现男性劳动力匮乏问题,于是女性成为工厂首选……工厂支付的工资一般高于家庭生产和家政行业,对于渴望经济自由的女性产生巨大吸引力……在固定的工资结构下,女性通常只能挣到男性工资的45%到50%。
——据[美]斯文 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10年8月 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通过了决议:把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这一节日得以确立并广泛推行的背后,是各国妇女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斗争
一战期间 (英国)各地妇女选举权组织活跃起来,向议会派遣代表团,约见内阁大臣……终于,《人民代表法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通过,授予年满30周岁的女性户主选举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文章
题33-2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女性劳动力的处境。(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世界妇女事业的成就。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妇女解放事业中得到的启示。(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