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隋唐 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 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明朝 以职业定户籍,造“黄册”
清朝 摊丁入亩,户籍永停编审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秦汉 县下设乡和里。乡里制度基本为后世所沿袭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秦汉 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建立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①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②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主要形式
储粮赈灾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优抚弱 势群体 尊重高龄老人;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宗族救助 宗族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特点
(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②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④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⑤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民间组织实施。宋朝以后,政府和宗族的作用逐渐增大。(×)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摘自教材P99)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提示 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
②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提示 “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发赋役的依据。
③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
④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摘自教材P100)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增加赋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强调国家备荒的必要性。
必考概念——拓视野
编户齐民: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知识点二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古希腊 时期 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西欧封 建社会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城市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 西方 (1)英国:1835年,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2)美国: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3)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二战后 (1)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决策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②古代希腊受民主政治制度影响,基层治理实行村社自治。(√)
③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庄园是主要基层单位。同时,教会在社会治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管理的共同特点,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放弃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提示 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7)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什么特点?
提示 管理市场化。
必考概念——拓视野
社区组织:一般被认为是关注社区需求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实现社会公正和社区公共目标而开展活动的各类非营利组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5年5考]
1.貌阅之法与户籍管理 (2023·浙江1月选考,4)
2.宋朝户籍制度:主户与客户 (2023·湖北高考,4)
3.明代的基层治理 (2023·全国乙卷,27)
4.保甲制度 (2023·广东高考,5)
5.清代社会治理的特点 (2023·山东高考,16)
视角 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梁慧《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史和特点分析》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提示 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
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罚、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视角 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史料 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提示 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国家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视角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史料 明初里甲制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和管理职能。《教民榜文》记载:“民间子弟七八岁者,或十三岁者,此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早令讲读三编大诰,诚以先入之言为主,使知避凶趋吉,日后皆称贤人君子,为良善之民”。清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并与乡约相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
提示 明朝:明朝里甲制兼具社会管理与社会教化职能。清朝:具有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维护社会治安职能的保甲制合一;基层机构社会管理与乡约教化职能相结合。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的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主题二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5年4考]
1.中世纪德意志的自治城市 (2023·北京高考,12)
2.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 (2023·浙江6月选考,15)
3.联邦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 (2022·湖北高考,16)
4.德国的济贫改革 (2019·北京高考,40)
视角 英国的乡村治理
史料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
提示 以庄园为核心,安排庄园的生产活动;处理好庄园内部的社会关系;贵族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
视角 近代欧洲的社区治理
史料 欧洲早期的救济工作发挥了社区的重要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
——摘编自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
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社区治理”的特点。
提示 从社会救济入手;将社会福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自上而下推行;带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视角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
史料 现代福利国家是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救济贫困不同,最早见于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北欧国家是从自治、互助福利体系发展起来的,其他国家则从1930年起,如荷兰、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是由政府提供支持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现代“福利国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原因和特点。
提示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和受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特点: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实行福利政策的国家不断增加;政府提供的福利范围逐步扩大。
历史解释——西方社区管理的模式、特点和作用
(1)模式
①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主要职能为协调以及提供保障。
②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较为紧密。
③混合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自治型与行政型的综合。
(2)特点
①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密切合作。
②法律法规健全,社区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运行。
③服务理念突出,社区设计、设施建设强调人性化。
④资金渠道较广,政府购买和公益捐赠成为主渠道。
⑤专业要求较高,社区工作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素质。
(3)作用
①有利于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在提供就业、缓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③既节省了政府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又提高了效率。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教材知识”改编)《商君书·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史料阅读”改编)《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
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
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
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可知,周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积蓄粮食的重要性,以应对“凶旱水溢”的自然灾害而能够使“民无菜色”,说明周代具备了储粮备荒的救荒意识,故B项正确;虽然周代的储粮备荒体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加强中央政府的职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具有储粮备荒的意识,并不能实际上解决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故D项错误。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学思之窗”改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答案 C
解析 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专门律文规定,体现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政府对贫苦无依人群的救助,但不能说当时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排除A项;题干中为法律规定,不能体现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排除B项;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明朝的生产力也达不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史料阅读”改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B.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构
C.基层具有自治色彩
D.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答案 C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1.(2023·浙江1月选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在西晋时期实行,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
2.(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保甲制度形成了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军事管理功能,可以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改变了传统户籍制度以个人为单位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乡民便携家散去”的弊端,故选B项。
3.(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状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2024·辽宁葫芦岛调研)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D项。
2.(2023·江苏盐城三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命为私属,婢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
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
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主干信息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这一措施从长远来看,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便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
3.(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籍帐’制度……民户……向政府申报……基层官员……上报至户部”可知,“籍帐”制度通过民户、基层官员、户部逐级上报的形式进行户籍管理,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征发赋役,故选A项。
4.(2024·云南昆明模拟)宋代户籍制度中的主客户以有无常产、是否承担国家税役负担为划分依据。乡村主户又根据土地、财产等物力的多寡划分为五等,三等以上的富裕户占主户10%左右。客户比例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此现象( )
A.促成土地租佃制产生
B.加重了客户的赋税负担
C.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
D.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松对户籍制度的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租佃制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排除A项;宋代户籍制度是按户等进行纳税,并没有加重客户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宋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排除C项。
5.(2024·山东滨州调研)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 C
解析 所谓“流民”,是封建统治时期,因天灾或专制皇权压榨而破产,被迫逃往外地的农民,流民的聚集容易引发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是不利的。结合材料“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重编里甲,新造黄册”可知,明代对流民除了给予耕牛、种子、口粮让他们返回原籍外,还重新编写名册,编排里甲让流民重新归入“编户齐民”的封建统治秩序,避免出现农民起义等情况,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6.(2023·湖南永州三模)下表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据表可知,当时( )
乡 里 乡长 人数 保正 人数 乡保管辖 村庄数 距城 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
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数据直观的反映出乡长人数少,但管理的村庄多且距离远,说明当时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农村的情况,不涉及城市,因此不能判定城市和农村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仅凭人数不能得出“严格规定”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乡保的具体职责划分,排除D项。
7.(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绅董的出现( )
A.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造成了中央权力下移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可知,绅董的出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故选D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所以不会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A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所以不会影响中央权力,排除B项;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所以不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
8.(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5月测试)明朝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加强地方治理 B.推动礼法结合
C.规范地方行政 D.弘扬儒家文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可知该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地方治理,故选A项;推动礼法结合是地方治理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老人制”不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是一个基层组织,不能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弘扬儒家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D项。
9.(2024·江苏扬州中学模拟)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
A.推动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
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经济性会社有了很大发展,这些经济性会社在社会救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民间力量对社会治理作出的贡献,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在明朝后期就已出现,排除A项;明朝时期,善堂、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就已经开始兴起,清朝经济性会社并非“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排除B项;清朝经济性会社属于民间的慈善机构,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减少了政府基层治理的成本,排除C项。
10.(2024·山东淄博调研)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村民会议……管理人员……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自己管理村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故选C项。
11.(2024·江苏南通如皋模拟)据下表可知,近代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 )
18世纪 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
1835年 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年 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 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A.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B.扩大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C.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到19世纪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地方自治,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可知地方自治不断向民主化转变,故选C项;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与19世纪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大,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
12.(2023·山东济南高三上期末)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以来,长期坚持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强制收容和强制劳动。20世纪初,济贫法的功能逐步被国家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取代。这一变化体现了英国(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劳动力资源过剩
C.治理理念的进步 D.阶级斗争的激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从单纯的救济逐渐发展到保险制度,说明治理理念不断进步,故选C项;保险制度的发展说明国家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过去自由主义的观念,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过剩的说法与“强制劳动”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救济制度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D项。
13.(2024·北京丰台区调研)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这一规定说明英国( )
A.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
B.社会救济具有惩戒性质
C.基层治理措施日益完善
D.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解析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834年,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据题干可知,《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且“贫民习艺所”的环境恶劣,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说明这一规定具有惩戒性质,故选B项。
14.(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十)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相继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 )
A.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反映出工人政党左右德国政坛
C.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得益于其对广阔殖民地的搜刮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人政党左右不了德国政坛,排除B项;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层面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排除C项;结合所学,德国是资本主义后发国家,在19世纪末时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主要被英、法等资本主义先发国家占据,德国殖民地稀少,排除D项。
1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
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社会矛盾加剧。因此,材料中提到“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故选C项;二战后“福利国家”才建立,排除A项;20世纪初,西方国家并未抛弃自由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各国在国内采取的措施,与民族矛盾、殖民统治无关,排除D项。
16.(2024·江苏南京、盐城模拟)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
类别 享受对象 资金来源
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主要是农民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
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企业福利费留成
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学生等 国家预算支出
A.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
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可知,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中,保障对象有农民、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学生等,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且涉及农村和城市,覆盖面广,较为完善,反映了我国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乡里组织在全国得以确立,典型的乡里组织大概延续到唐代初期(乡组织的规模如下表所示),这一时期,一县所辖一般为3—5乡,也有两县共管一乡的极端情况。从唐代中期到北宋中期,里逐渐成为乡村实际的最高和最重要的组织,“诸乡置里正,(主)赋役”。
秦汉至隋唐多级政区户籍统计
时期 相关记载 每乡平均规模
秦汉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约12 500户
两晋 “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 500—2 500户
隋唐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约500户
——据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整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豪族对部民的支配,唐中后期以来民间宗教兴起导致的正统与非法的神权体系交织,给国家政权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宋以来乡绅势力的形成,实现了知识与经济实力结合并杂糅于官权。乡绅是一支特别的富民势力,他们对乡村社会中公共事业、事务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民之间的介体,包括乡绅在内的中间力量成为维护政权意识形态与保证民众生存利益的双重代言人。
——摘编自谷更有《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权力体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体系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古代任一历史时期,具体说明这一决定性因素对该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
答案 (1)特点:基层组织划分趋于精细化;中央权力对基层的渗透增强;官方力量和民间自治力量相互交织;深受主流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教化职能突出。
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2)示例一 时期:唐中后期。
说明:唐中期以来,农村主流经济形态从国有土地上的小农户生产转变为大地产制和租佃制的结合。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大量农户逃离原籍沦为佃户或流民,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唐初的基层治理体系难以为继,国家用以资产为基础的两税法取代以人丁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赋役征发对象的调整也带来了基层组织(官吏)职能的变化。乡绅经济势力逐渐膨胀,并通过科举功名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力和文化话语权,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示例二 时期:明至清中叶。
说明:明至清中叶,小农经济和庶族地主的租佃式田庄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两种经济形态既塑造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决定了政府对基层治理模式的选择。这一时期,具有科举“功名”身份的乡绅,继续充当着中央权力和民间自治权力的中介;随着明清人头税的逐步废除,庶族地主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受到来自基层官吏更多的监督;土地兼并和农村封建剥削的加重,使民众从外来宗教(基督教等)及本土民间宗教中(白莲教等)寻求精神慰藉,冲击了传统主流价值观,封建政权通过利用村规乡约宣讲“圣谕”等形式加强了对基层的思想控制。第48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形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隋唐 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________
元朝 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__”
明朝 以职业定户籍,造“黄册”
清朝 摊丁入亩,户籍____________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秦汉 县下设乡和里。____________基本为后世所沿袭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________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秦汉 建立________________,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建立__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________
明朝 王守仁推行__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①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_______ ②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主要形式
储粮赈灾 汉朝建立________制度;隋唐时期,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优抚弱 势群体 尊重高龄老人;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宗族救助 宗族设立________、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特点
(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____________。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
②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
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
④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
⑤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民间组织实施。宋朝以后,政府和宗族的作用逐渐增大。(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摘自教材P99)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试答
②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试答
③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试答
④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摘自教材P100)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试答
⑤《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试答
必考概念——拓视野
编户齐民: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知识点二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古希腊 时期 依靠村社进行,____________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西欧封 建社会 (1)________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________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____________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 西方 (1)英国:1835年,确立了近代____________制度 (2)美国: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3)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____________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二战后 (1)________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____________、土地政策等地方决策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1951年2月,《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
②古代希腊受民主政治制度影响,基层治理实行村社自治。( )
③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庄园是主要基层单位。同时,教会在社会治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管理的共同特点,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
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放弃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试答
②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7)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什么特点?
试答
必考概念——拓视野
社区组织:一般被认为是关注社区需求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实现社会公正和社区公共目标而开展活动的各类非营利组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5年5考]
1.貌阅之法与户籍管理(2023·浙江1月选考,4)
2.宋朝户籍制度:主户与客户(2023·湖北高考,4)
3.明代的基层治理(2023·全国乙卷,27)
4.保甲制度(2023·广东高考,5)
5.清代社会治理的特点(2023·山东高考,16)
视角1 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梁慧《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史和特点分析》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试答
视角2 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史料 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试答
视角3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史料 明初里甲制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和管理职能。《教民榜文》记载:“民间子弟七八岁者,或十三岁者,此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早令讲读三编大诰,诚以先入之言为主,使知避凶趋吉,日后皆称贤人君子,为良善之民”。清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并与乡约相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
试答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的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主题二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5年4考]
1.中世纪德意志的自治城市(2023·北京高考,12)
2.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2023·浙江6月选考,15)
3.联邦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2022·湖北高考,16)
4.德国的济贫改革(2019·北京高考,40)
视角1 英国的乡村治理
史料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
试答
视角2 近代欧洲的社区治理
史料 欧洲早期的救济工作发挥了社区的重要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
——摘编自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
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社区治理”的特点。
试答
视角3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
史料 现代福利国家是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救济贫困不同,最早见于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北欧国家是从自治、互助福利体系发展起来的,其他国家则从1930年起,如荷兰、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是由政府提供支持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现代“福利国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原因和特点。
试答
历史解释——西方社区管理的模式、特点和作用
(1)模式
①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主要职能为协调以及提供保障。
②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较为紧密。
③混合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自治型与行政型的综合。
(2)特点
①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密切合作。
②法律法规健全,社区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运行。
③服务理念突出,社区设计、设施建设强调人性化。
④资金渠道较广,政府购买和公益捐赠成为主渠道。
⑤专业要求较高,社区工作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素质。
(3)作用
①有利于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在提供就业、缓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③既节省了政府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又提高了效率。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教材知识”改编)《商君书·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史料阅读”改编)《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
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
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
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学思之窗”改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史料阅读”改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B.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构
C.基层具有自治色彩
D.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1.(2023·浙江1月选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2.(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3.(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课后完成 训练48(共68张PPT)
第
48
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目
录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编户齐民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形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隋唐 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________
元朝 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__”
明朝 以职业定户籍,造“黄册”
清朝 摊丁入亩,户籍____________
客户
诸色户计
永停编审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秦汉 县下设乡和里。____________基本为后世所沿袭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________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乡里制度
里甲制
(2)社会治理
秦汉 建立____________,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建立_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________
明朝 王守仁推行__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①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_______
②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主要形式
储粮赈灾 汉朝建立________制度;隋唐时期,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优抚弱 势群体 尊重高龄老人;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宗族救助 宗族设立________、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常平仓
义田
(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____________。
保证粮食供应
维护统治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
②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
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
④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
⑤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民间组织实施。宋朝以后,政府和宗族的作用逐渐增大。( )
√
助学助考
√
√
√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摘自教材P99)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提示 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
②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提示 “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发赋役的依据。
③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
④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摘自教材P100)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增加赋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强调国家备荒的必要性。
必考概念——拓视野
编户齐民: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知识点二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古希腊时期 依靠村社进行,____________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西欧封建社会 (1)________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________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____________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西方 (1)英国:1835年,确立了近代____________制度
(2)美国: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3)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____________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二战后 (1)________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____________、土地政策等地方决策
村社大会
庄园
城市
基督教会
自治市
自治市镇
社区
城市规划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济贫法
德国
社会保障法
生产力
财政负担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1951年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
②古代希腊受民主政治制度影响,基层治理实行村社自治。( )
③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庄园是主要基层单位。同时,教会在社会治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管理的共同特点,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
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放弃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
√
助学助考
√
√
√
√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提示 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7)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什么特点?
提示 管理市场化。
必考概念——拓视野
社区组织:一般被认为是关注社区需求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实现社会公正和社区公共目标而开展活动的各类非营利组织。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5年5考]
主题二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5年4考]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5年5考]
1.貌阅之法与户籍管理 (2023·浙江1月选考,4)
2.宋朝户籍制度:主户与客户 (2023·湖北高考,4)
3.明代的基层治理 (2023·全国乙卷,27)
4.保甲制度 (2023·广东高考,5)
5.清代社会治理的特点 (2023·山东高考,16)
视角
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梁慧《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史和特点分析》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提示 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
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罚、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视角
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史料 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提示 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国家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视角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史料 明初里甲制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和管理职能。《教民榜文》记载:“民间子弟七八岁者,或十三岁者,此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早令讲读三编大诰,诚以先入之言为主,使知避凶趋吉,日后皆称贤人君子,为良善之民”。清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并与乡约相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
提示 明朝:明朝里甲制兼具社会管理与社会教化职能。清朝:具有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维护社会治安职能的保甲制合一;基层机构社会管理与乡约教化职能相结合。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的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主题二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5年4考]
1.中世纪德意志的自治城市 (2023·北京高考,12)
2.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 (2023·浙江6月选考,15)
3.联邦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 (2022·湖北高考,16)
4.德国的济贫改革 (2019·北京高考,40)
视角
英国的乡村治理
史料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
提示 以庄园为核心,安排庄园的生产活动;处理好庄园内部的社会关系;贵族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
视角
近代欧洲的社区治理
史料 欧洲早期的救济工作发挥了社区的重要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
——摘编自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
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社区治理”的特点。
提示 从社会救济入手;将社会福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自上而下推行;带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视角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
史料 现代福利国家是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救济贫困不同,最早见于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北欧国家是从自治、互助福利体系发展起来的,其他国家则从1930年起,如荷兰、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是由政府提供支持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现代“福利国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原因和特点。
提示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和受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特点: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实行福利政策的国家不断增加;政府提供的福利范围逐步扩大。
历史解释——西方社区管理的模式、特点和作用
(1)模式
①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主要职能为协调以及提供保障。
②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较为紧密。
③混合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自治型与行政型的综合。
(2)特点
①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密切合作。
②法律法规健全,社区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运行。
③服务理念突出,社区设计、设施建设强调人性化。
④资金渠道较广,政府购买和公益捐赠成为主渠道。
⑤专业要求较高,社区工作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素质。
(3)作用
①有利于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在提供就业、缓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③既节省了政府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又提高了效率。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B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教材知识”改编)《商君书·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练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史料阅读”改编)《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 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
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 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
解析 由材料信息“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可知,周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积蓄粮食的重要性,以应对“凶旱水溢”的自然灾害而能够使“民无菜色”,说明周代具备了储粮备荒的救荒意识,故B项正确;虽然周代的储粮备荒体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加强中央政府的职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具有储粮备荒的意识,并不能实际上解决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故D项错误。
B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学思之窗”改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解析 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专门律文规定,体现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政府对贫苦无依人群的救助,但不能说当时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排除A项;题干中为法律规定,不能体现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排除B项;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明朝的生产力也达不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C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史料阅读”改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B.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构
C.基层具有自治色彩
D.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
【练 高考真题//明考向】
1.(2023·浙江1月选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解析 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在西晋时期实行,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
C
2.(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保甲制度形成了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军事管理功能,可以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改变了传统户籍制度以个人为单位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乡民便携家散去”的弊端,故选B项。
B
3.(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解析 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状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A
课时精练
D
一、选择题
1.(2024·辽宁葫芦岛调研)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解析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D项。
C
2.(2023·江苏盐城三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命为私属,婢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
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
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 据材料主干信息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这一措施从长远来看,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便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
A
3.(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 据材料“‘籍帐’制度……民户……向政府申报……基层官员……上报至户部”可知,“籍帐”制度通过民户、基层官员、户部逐级上报的形式进行户籍管理,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征发赋役,故选A项。
D
4.(2024·云南昆明模拟)宋代户籍制度中的主客户以有无常产、是否承担国家税役负担为划分依据。乡村主户又根据土地、财产等物力的多寡划分为五等,三等以上的富裕户占主户10%左右。客户比例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此现象( )
A.促成土地租佃制产生 B.加重了客户的赋税负担
C.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 D.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松对户籍制度的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租佃制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排除A项;宋代户籍制度是按户等进行纳税,并没有加重客户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宋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排除C项。
C
5.(2024·山东滨州调研)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 所谓“流民”,是封建统治时期,因天灾或专制皇权压榨而破产,被迫逃往外地的农民,流民的聚集容易引发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是不利的。结合材料“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重编里甲,新造黄册”可知,明代对流民除了给予耕牛、种子、口粮让他们返回原籍外,还重新编写名册,编排里甲让流民重新归入“编户齐民”的封建统治秩序,避免出现农民起义等情况,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C
6.(2023·湖南永州三模)下表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据表可知,当时( )
乡 里 乡长人数 保正人数 乡保管辖村庄数 距城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 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解析 材料中的数据直观的反映出乡长人数少,但管理的村庄多且距离远,说明当时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农村的情况,不涉及城市,因此不能判定城市和农村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仅凭人数不能得出“严格规定”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乡保的具体职责划分,排除D项。
D
7.(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绅董的出现( )
A.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造成了中央权力下移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解析 据材料“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可知,绅董的出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故选D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所以不会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A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所以不会影响中央权力,排除B项;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所以不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
A
8.(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5月测试)明朝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加强地方治理 B.推动礼法结合
C.规范地方行政 D.弘扬儒家文化
解析 据材料“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可知该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地方治理,故选A项;推动礼法结合是地方治理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老人制”不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是一个基层组织,不能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弘扬儒家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D项。
D
9.(2024·江苏扬州中学模拟)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
A.推动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
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经济性会社有了很大发展,这些经济性会社在社会救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民间力量对社会治理作出的贡献,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在明朝后期就已出现,排除A项;明朝时期,善堂、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就已经开始兴起,清朝经济性会社并非“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排除B项;清朝经济性会社属于民间的慈善机构,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减少了政府基层治理的成本,排除C项。
C
10.(2024·山东淄博调研)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解析 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村民会议……管理人员……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自己管理村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故选C项。
C
11.(2024·江苏南通如皋模拟)据下表可知,近代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 )
18世纪 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
1835年 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年 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 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A.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B.扩大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C.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到19世纪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地方自治,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可知地方自治不断向民主化转变,故选C项;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与19世纪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大,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
C
12.(2023·山东济南高三上期末)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以来,长期坚持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强制收容和强制劳动。20世纪初,济贫法的功能逐步被国家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取代。这一变化体现了英国(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劳动力资源过剩
C.治理理念的进步 D.阶级斗争的激化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从单纯的救济逐渐发展到保险制度,说明治理理念不断进步,故选C项;保险制度的发展说明国家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过去自由主义的观念,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过剩的说法与“强制劳动”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救济制度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D项。
B
13.(2024·北京丰台区调研)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这一规定说明英国( )
A.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 B.社会救济具有惩戒性质
C.基层治理措施日益完善 D.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834年,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据题干可知,《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且“贫民习艺所”的环境恶劣,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说明这一规定具有惩戒性质,故选B项。
A
14.(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十)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相继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 )
A.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反映出工人政党左右德国政坛
C.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得益于其对广阔殖民地的搜刮
解析 据材料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人政党左右不了德国政坛,排除B项;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层面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排除C项;结合所学,德国是资本主义后发国家,在19世纪末时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主要被英、法等资本主义先发国家占据,德国殖民地稀少,排除D项。
C
1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 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社会矛盾加剧。因此,材料中提到“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故选C项;二战后“福利国家”才建立,排除A项;20世纪初,西方国家并未抛弃自由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各国在国内采取的措施,与民族矛盾、殖民统治无关,排除D项。
B
16.(2024·江苏南京、盐城模拟)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
类别 享受对象 资金来源
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主要是农民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
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企业福利费留成
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学生等 国家预算支出
A.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
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可知,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中,保障对象有农民、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学生等,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且涉及农村和城市,覆盖面广,较为完善,反映了我国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乡里组织在全国得以确立,典型的乡里组织大概延续到唐代初期(乡组织的规模如下表所示),这一时期,一县所辖一般为3—5乡,也有两县共管一乡的极端情况。从唐代中期到北宋中期,里逐渐成为乡村实际的最高和最重要的组织,“诸乡置里正,(主)赋役”。
秦汉至隋唐多级政区户籍统计
时期 相关记载 每乡平均规模
秦汉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约12 500户
两晋 “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 500—2 500户
隋唐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约500户
——据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整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豪族对部民的支配,唐中后期以来民间宗教兴起导致的正统与非法的神权体系交织,给国家政权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宋以来乡绅势力的形成,实现了知识与经济实力结合并杂糅于官权。乡绅是一支特别的富民势力,他们对乡村社会中公共事业、事务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民之间的介体,包括乡绅在内的中间力量成为维护政权意识形态与保证民众生存利益的双重代言人。
——摘编自谷更有《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
权力体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体系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特点:基层组织划分趋于精细化;中央权力对基层的渗透增强;官方力量和民间自治力量相互交织;深受主流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教化职能突出。
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古代任一历史时期,具体说明这一决定性因素对该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
答案 示例一 时期:唐中后期。
说明:唐中期以来,农村主流经济形态从国有土地上的小农户生产转变为大地产制和租佃制的结合。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大量农户逃离原籍沦为佃户或流民,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唐初的基层治理体系难以为继,国家用以资产为基础的两税法取代以人丁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赋役征发对象的调整也带来了基层组织(官吏)职能的变化。乡绅经济势力逐渐膨胀,并通过科举功名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力和文化话语权,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示例二 时期:明至清中叶。
说明:明至清中叶,小农经济和庶族地主的租佃式田庄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两种经济形态既塑造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决定了政府对基层治理模式的选择。这一时期,具有科举“功名”身份的乡绅,继续充当着中央权力和民间自治权力的中介;随着明清人头税的逐步废除,庶族地主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受到来自基层官吏更多的监督;土地兼并和农村封建剥削的加重,使民众从外来宗教(基督教等)及本土民间宗教中(白莲教等)寻求精神慰藉,冲击了传统主流价值观,封建政权通过利用村规乡约宣讲“圣谕”等形式加强了对基层的思想控制。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本
节内
容
结
束训练48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
1.(2024·辽宁葫芦岛调研)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2.(2023·江苏盐城三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命为私属,婢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
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
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3.(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2024·云南昆明模拟)宋代户籍制度中的主客户以有无常产、是否承担国家税役负担为划分依据。乡村主户又根据土地、财产等物力的多寡划分为五等,三等以上的富裕户占主户10%左右。客户比例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此现象( )
A.促成土地租佃制产生 B.加重了客户的赋税负担
C.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 D.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
5.(2024·山东滨州调研)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6.(2023·湖南永州三模)下表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据表可知,当时( )
乡 里 乡长 人数 保正 人数 乡保管辖 村庄数 距城 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
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7.(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绅董的出现( )
A.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造成了中央权力下移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8.(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5月测试)明朝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加强地方治理 B.推动礼法结合
C.规范地方行政 D.弘扬儒家文化
9.(2024·江苏扬州中学模拟)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
A.推动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
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
10.(2024·山东淄博调研)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11.(2024·江苏南通如皋模拟)据下表可知,近代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 )
18世纪 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
1835年 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年 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 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A.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B.扩大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C.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12.(2023·山东济南高三上期末)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以来,长期坚持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强制收容和强制劳动。20世纪初,济贫法的功能逐步被国家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取代。这一变化体现了英国(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劳动力资源过剩
C.治理理念的进步 D.阶级斗争的激化
13.(2024·北京丰台区调研)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这一规定说明英国( )
A.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
B.社会救济具有惩戒性质
C.基层治理措施日益完善
D.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4.(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十)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相继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 )
A.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反映出工人政党左右德国政坛
C.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得益于其对广阔殖民地的搜刮
1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
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16.(2024·江苏南京、盐城模拟)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
类别 享受对象 资金来源
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主要是农民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
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企业福利费留成
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学生等 国家预算支出
A.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
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乡里组织在全国得以确立,典型的乡里组织大概延续到唐代初期(乡组织的规模如下表所示),这一时期,一县所辖一般为3—5乡,也有两县共管一乡的极端情况。从唐代中期到北宋中期,里逐渐成为乡村实际的最高和最重要的组织,“诸乡置里正,(主)赋役”。
秦汉至隋唐多级政区户籍统计
时期 相关记载 每乡平均规模
秦汉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约12 500户
两晋 “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 500—2 500户
隋唐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约500户
——据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整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豪族对部民的支配,唐中后期以来民间宗教兴起导致的正统与非法的神权体系交织,给国家政权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宋以来乡绅势力的形成,实现了知识与经济实力结合并杂糅于官权。乡绅是一支特别的富民势力,他们对乡村社会中公共事业、事务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民之间的介体,包括乡绅在内的中间力量成为维护政权意识形态与保证民众生存利益的双重代言人。
——摘编自谷更有《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
权力体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体系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古代任一历史时期,具体说明这一决定性因素对该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
训练48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D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D项。]
2.C [据材料主干信息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这一措施从长远来看,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便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
3.A [据材料“‘籍帐’制度……民户……向政府申报……基层官员……上报至户部”可知,“籍帐”制度通过民户、基层官员、户部逐级上报的形式进行户籍管理,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征发赋役,故选A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松对户籍制度的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租佃制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排除A项;宋代户籍制度是按户等进行纳税,并没有加重客户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宋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排除C项。]
5.C [所谓“流民”,是封建统治时期,因天灾或专制皇权压榨而破产,被迫逃往外地的农民,流民的聚集容易引发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是不利的。结合材料“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重编里甲,新造黄册”可知,明代对流民除了给予耕牛、种子、口粮让他们返回原籍外,还重新编写名册,编排里甲让流民重新归入“编户齐民”的封建统治秩序,避免出现农民起义等情况,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6.C [材料中的数据直观的反映出乡长人数少,但管理的村庄多且距离远,说明当时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农村的情况,不涉及城市,因此不能判定城市和农村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仅凭人数不能得出“严格规定”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乡保的具体职责划分,排除D项。]
7.D [据材料“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可知,绅董的出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故选D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所以不会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A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所以不会影响中央权力,排除B项;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所以不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
8.A [据材料“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可知该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地方治理,故选A项;推动礼法结合是地方治理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老人制”不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是一个基层组织,不能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弘扬儒家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经济性会社有了很大发展,这些经济性会社在社会救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民间力量对社会治理作出的贡献,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在明朝后期就已出现,排除A项;明朝时期,善堂、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就已经开始兴起,清朝经济性会社并非“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排除B项;清朝经济性会社属于民间的慈善机构,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减少了政府基层治理的成本,排除C项。]
10.C [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村民会议……管理人员……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自己管理村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故选C项。]
11.C [根据题干信息,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到19世纪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地方自治,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可知地方自治不断向民主化转变,故选C项;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与19世纪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大,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从单纯的救济逐渐发展到保险制度,说明治理理念不断进步,故选C项;保险制度的发展说明国家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过去自由主义的观念,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过剩的说法与“强制劳动”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救济制度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D项。]
13.B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834年,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据题干可知,《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且“贫民习艺所”的环境恶劣,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说明这一规定具有惩戒性质,故选B项。]
14.A [据材料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人政党左右不了德国政坛,排除B项;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层面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排除C项;结合所学,德国是资本主义后发国家,在19世纪末时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主要被英、法等资本主义先发国家占据,德国殖民地稀少,排除D项。]
1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社会矛盾加剧。因此,材料中提到“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故选C项;二战后“福利国家”才建立,排除A项;20世纪初,西方国家并未抛弃自由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各国在国内采取的措施,与民族矛盾、殖民统治无关,排除D项。]
16.B [根据表格信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可知,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中,保障对象有农民、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学生等,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且涉及农村和城市,覆盖面广,较为完善,反映了我国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故选B项。]
17.(1)特点:基层组织划分趋于精细化;中央权力对基层的渗透增强;官方力量和民间自治力量相互交织;深受主流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教化职能突出。
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2)示例一 时期:唐中后期。
说明:唐中期以来,农村主流经济形态从国有土地上的小农户生产转变为大地产制和租佃制的结合。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大量农户逃离原籍沦为佃户或流民,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唐初的基层治理体系难以为继,国家用以资产为基础的两税法取代以人丁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赋役征发对象的调整也带来了基层组织(官吏)职能的变化。乡绅经济势力逐渐膨胀,并通过科举功名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力和文化话语权,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示例二 时期:明至清中叶。
说明:明至清中叶,小农经济和庶族地主的租佃式田庄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两种经济形态既塑造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决定了政府对基层治理模式的选择。这一时期,具有科举“功名”身份的乡绅,继续充当着中央权力和民间自治权力的中介;随着明清人头税的逐步废除,庶族地主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受到来自基层官吏更多的监督;土地兼并和农村封建剥削的加重,使民众从外来宗教(基督教等)及本土民间宗教中(白莲教等)寻求精神慰藉,冲击了传统主流价值观,封建政权通过利用村规乡约宣讲“圣谕”等形式加强了对基层的思想控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中历史2025届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48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件 讲义 练习四份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