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八年级历史(开卷)
1.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由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由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第5页答题表中,或者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七大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2. 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道:“……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 南京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3. 史料一般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数字化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 B. 《长津湖》电影
C. 《开国大典》油画 D. 香港回归仪式亲历者的回忆
4.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 抗美援朝时期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原因 D. 意义
6. 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 )
A. 轻工业 B. 农业 C. 重工业 D. 商业
7.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8.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9. 土地改革后,面对农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问题,我国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是( )
A. 走合作化道路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引进国外资金
10.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这种局面,中共中央提出( )
A.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D. “调整、巩固、整顿、提升”
12. 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
A.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13. 一些流行词汇独具时代特色。1958年的流行词汇是( )
A. 大跃进、人民公社 B. 真理标准、解放思想
C. 改革开放、深圳特区 D. 阶级斗争、公私合营
14. 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下图空白处应填写(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南方谈话
C. 形成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D. 中共八大的召开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内改革开始于( )
A. 城市 B. 国有企业 C. 农村 D. 私营企业
16. 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7.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 )
A. 开放经济特区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建立市场经济 D. 分田包产到户
18.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反映了邓小平主张( )
A. 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实行对外开放
C. 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 发展先进科技
19. 21世纪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是( )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建交
C.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B.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C.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 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1. 邓小平最早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是在(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南方谈话 D. 中共十四大
22. 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思想理论成果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23.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六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24. 小王同学正在读一篇文章,文章的子标题分别是: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 )
A. 伟大的历史转折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对外开放 D.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新中国成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都北京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描述的是哪一场战争?请列举出该战争中我国涌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
(3)根据材料三,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两项工业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1978年《人民日报》
材料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以上社论内容与哪一会议的召开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第一扇“窗”指是哪一城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形成了什么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愿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怎样的努力?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
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6倍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革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农村逐步推开了哪一制度?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实行有何意义?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八年级历史(开卷)
1.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由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由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第5页答题表中,或者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次会议( )
A. 中共七大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B项正确;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排除A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 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道:“……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 南京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C项正确;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当时祖国大陆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此前祖国大陆已实现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 史料一般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数字化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 B. 《长津湖》电影
C. 《开国大典》油画 D. 香港回归仪式亲历者的回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长津湖》电影和《开国大典》油画,属于图像史料,排除BC项;香港回归仪式亲历者的回忆,属于口碑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 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这个战役历时40多天,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向不足4平方千米的我军阵地上,倾泻近200万颗炸弹和炮弹,使上甘岭化为一片焦土,山头高度被削低2米,志愿军坚守阵地,击退敌军900多次冲击,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故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D。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原因 D. 意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材料主要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排除AC项;土地改革的意义是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 )
A. 轻工业 B. 农业 C. 重工业 D. 商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应的发展轻工业,不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排除A项;相应的发展农业业,不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排除B项;相应的发展商业,不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8.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其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D项。故选B项。
9. 土地改革后,面对农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水利问题,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问题,我国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是( )
A. 走合作化道路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引进国外资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农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水利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A项正确;实行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措施,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一大二公”,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的时间及内容不符,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与材料的时间及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排除A项;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不属于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这种局面,中共中央提出( )
A.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D. “调整、巩固、整顿、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1960年,党和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12. 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
A.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一些英雄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的共同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A符合题意;B、C和D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时代精神,排除。故选A。
13. 一些流行词汇独具时代特色。1958年的流行词汇是( )
A. 大跃进、人民公社 B. 真理标准、解放思想
C. 改革开放、深圳特区 D. 阶级斗争、公私合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A项正确;真理标准、解放思想出现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排除B项;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阶级斗争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公私合营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下图空白处应填写(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南方谈话
C. 形成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D. 中共八大的召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A项正确;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排除B项;形成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C项;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召开,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内改革开始于( )
A. 城市 B. 国有企业 C. 农村 D. 私营企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首先开始”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C项正确;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排除A项;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排除B项;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私营企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国有企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进入90年代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革,D项正确;根据材料“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三大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发展的高指挥、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核心而展开,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农村的公有化程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 )
A. 开放经济特区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建立市场经济 D. 分田包产到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B项正确;开放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是在1980年,排除A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分田包产到户是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8.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反映了邓小平主张( )
A. 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实行对外开放
C. 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 发展先进科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国家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强调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B项正确;AC项属于对内改革方面,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排除AC项;材料没有强调发展先进科技,而且强调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排除D项。故选B项。
19. 21世纪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是( )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建交
C.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D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B.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C.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 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史实是指对历史内容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个人感彩.观点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体现了个人情感态度,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明显是作者对邓小平的评价,属于观点,C项正确;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是对基本事实的叙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 邓小平最早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是在(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南方谈话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C项正确;中共八大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成果,并充分予以肯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思想理论成果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六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小王同学正在读一篇文章,文章的子标题分别是: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 )
A. 伟大的历史转折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对外开放 D.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梦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2014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可知,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D项正确;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腐败是危害党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可知,这是反腐倡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新中国成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都北京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描述的是哪一场战争?请列举出该战争中我国涌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
(3)根据材料三,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两项工业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答案】(1)历史事件: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任选两个即可)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首都北京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结合所学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指开国大典。
意义: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小问2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二“一个觉醒了、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并结合所学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英雄人物:结合所学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人物,可举例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人。(任选两个即可)
【小问3详解】
成就:根据材料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并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成就可知,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结合所学一五计划完成的影响可知,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1978年《人民日报》
材料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以上社论内容与哪一会议的召开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形成了什么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愿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怎样的努力?
【答案】(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窗:深圳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努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会议:根据材料一“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这个社论内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意义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小问2详解】
窗:根据材料二“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并结合所学经济特区的设置可知,这里的第一扇“窗”是指深圳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格局:结合所学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问3详解】
基本内涵:结合所学中国梦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道路:结合所学中国梦的相关知识可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努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
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6倍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革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农村逐步推开了哪一制度?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实行有何意义?
【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是土地改革。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小问2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二“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可知,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小问3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根据材料三中的“这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6 倍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