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5月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题,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早期人类各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并没有密切的联系,D项正确。故选B项。
2. 下表古希腊部分哲学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据表可知,古希腊音乐教育( )
毕达哥拉斯 音乐教育即科学教育,揭示了“数”与“和谐”的基本性质,可净化灵魂。
柏拉图 音乐不应追求愉悦,而应是神圣的、颂扬祖国的、有益于秩序的
亚里士多德 音乐是消遣娱乐、精神享受和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A.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 B. 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功能
C. 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体系 D. 旨在提高公民参政素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根据材料“音乐教育即科学教育...有益于秩序的...是消遣娱乐、精神享受和道德教育的统一体”,可见音乐教育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功能,B项正确;当时并未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音乐教育和参政素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曾经回忆道:“然而,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不安定……我们的人民陷入了绝望……传统的价值观被遗弃,所有人被剥夺了权力,迷失了对现实的认知,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据此推知,塔西佗所说的“那时”指( )
A. 罗马的共和制重新焕发了生机 B. 《十二铜表法》已无存在价值
C. 罗马遇到了国家治理新难题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变成空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然而,从那时起……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元首制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罗马共和国末期面临统治危机,元前27年,屋大维首 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 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据此推知,塔西佗所说的“那时”罗马遇到了国家治理的新难题,C项正确;材料“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表明罗马的共和制遇到了危机,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罗马的国家治理,没有涉及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 有学者指出,从842年《斯特拉斯堡誓言》、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到1356年《朗格多克公社宣言》,“西欧封建主义获得了它的最原始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他的国王逆法律而行时,可以抗拒国王和法官,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他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这反映了( )
A. 领主附庸关系包含原始契约因素 B. 王权削弱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 宗教改革宣扬了民族和国家意识 D. 国君与诸侯间关系持续紧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欧洲,臣民对君主具有反抗的权利(如果君主逆法而行),同时也要履行效忠的义务,其符合原始契约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的领主附庸关系的特点,并未反映王权的强化或削弱,也未反映国君与诸侯间关系 的状况,排除 B、D两项;材料与宗教改革以及民族和国家意识无关,排除C项。故选A 项。
5. 14世纪末16世纪,英国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庄园主将土地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经营农场,在这一进程中,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 B. 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导致了土地市场的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可知,这表明14世纪末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土地农场,表明庄园经济逐渐瓦解,其有利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A项正确;这一现象主要是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而不是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排除B项;这一现象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不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这一现象与土地市场的混乱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 至少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各城市就达成了各种双边条约,这些条约常常规定对方的公民享有在已方境内定居、拥有财产和从事工业、贸易的自由;设立商人法庭,依据商法裁决条约双方公民之间的商事纠纷。据此可知( )
A. 近代国际法体系初步形成 B.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主流
C. 意大利统一条件已成熟 D. 城市自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据材料“意大利各城市就达成了各种双边条约,这些条约常常规定对方的公民享有在已方境内定居、拥有财产和从事工业、贸易的自由;设立商人法庭,依据商法裁决条约双方公民之间的商事纠纷”和所学可知,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并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意大利各城市之间可以达成了各种有利于双边经贸发展的条约,体现了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近代国际法体系初步形成,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流,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统一的条件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7. 《牛津基督教史》的作者认为:“如果说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的基本态势是学习的话,那么在日耳曼西方的基本态势就是教导别人,它传授给日耳曼人的正是它过去从罗马人那里学来的东西。”这一言论认为基督教( )
A.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B. 维护了西欧封建主统治
C. 推动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D. 束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的基本态势是学习”指的是基督教和教会吸收和继承了古代罗马文化,“在日耳曼西方的基本态势就是教导别人”指的是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立的各日耳曼国家从基督教和教会那里学习罗马文化,可见基督教保存了古罗马文化,推动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发展,也即推动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基督教促进民族意识觉醒,不能得出顺应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不能体现维护封建主统治,排除B项;材料肯定基督教的积极作用,未提及教会宣扬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不能得出束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8.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共65个条文,保障英格兰人传统权利。经过几百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大宪章》的条文渐不再适用。十九世纪以来,国会立法废止过时条文。目前,仅少数条文仍在英国法律中。考虑英国社会的今昔,哪些条文最可能仍有法律效力( )
A. “寡妇若想保持单身,只须宣誓未经国王许可就不再婚,即不会被迫改嫁”(第8条)
B. “若无王国议会同意,不可课徵兵役代金,且筹款仅限为国王筹赎金”(第12条)
C. “任何市镇和个人都不可被强迫修建桥梁,但负有固有义务者除外”(第25条)
D. “人民不会被逮捕、监禁或剥夺财产,除非经由陪审团的合法审判”(第39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近现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人民不会被逮捕、监禁或剥夺财产,除非经由陪审团的合法审判”这一条文体现了法治的基本原则,即任何人不得被非法拘禁或剥夺财产,除非经过合法的审判程序,这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因此在现代英国法律中很可能仍然保留其法律效力,D项正确;A项是对妇女的束缚,排除A项;当今英国筹款不需要为国王筹赎金,排除B项;“任何市镇和个人都不可被强迫修建桥梁,但负有固有义务者除外”这样的条文,可能因为与现代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法律框架不一致而被废止,排除C项。故选D项。
9.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 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 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 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材料“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推动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区域文化重构,D项正确;阿拉伯人的统治宗旨是维护自身利益,非促进文化多元化为目的,排除A项;阿拉伯人以武力扩张为主,非文化殖民为主,排除B项;民族意识消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 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 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 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 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时伊斯兰教,排除A项;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天主教,并未涉及其他宗教,无法说明各教派呈均势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 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 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 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 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及所学可知,人类文明从早期到中古时期,各区域基本上呈现出多元、独立发展的态势,区域间的交流则很少;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联系不断加强,世界逐步由分散走向整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A项正确;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必要手段,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因素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关系,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 )
A. 哥伦布航海因未获得黄金而失败 B. 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
C. 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 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据材料“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可知,新航路开辟有经济动因,即发现黄金和香料,据材料“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可知,新航路开辟还有开辟殖民地,扩张领土的政治动因,D项正确;虽然当时人们认为哥伦布航海没有获得黄金,但欧洲人在美洲最终发现了黄金等贵金属,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葡萄牙并非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比亚等航海家的远航主要以政府资助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虽然这四种理论开始完全否定,后来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财产权,但都是将殖民地“财产化”,其目的都在于为殖民者( )
A. 提供占领殖民地的“正当依据” B. 揭示殖民帝国全球扩张的意义
C. 完善国际法赋予的普遍性原则 D. 为殖民地国家争取平等国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近代世界。将殖民地“财产化”实际上是为了殖民国家占据殖民地提供理论依据,以便于他们对外殖民扩张,A项正确;这些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给殖民国家占领殖民地提供理论依据,而非解释殖民帝国全球扩张的意义和完善国际法,排除BC项;殖民国家之间的地位没有明显的差别,“争取平等国际地位”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501——1506年这六年中,从北非亚历山大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重量仅为1496—1498年这三年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六年时间里从西亚贝鲁特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重量不及1496—1498年这三年的六分之一。这集中反映了( )
A. “大航海”的时代背景 B. 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C. 中东地区的殖民地化 D. 三角贸易的消极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1—1506年(世界)。据材料可知, 1501—1506年从北非亚历山大港和西亚贝鲁特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量大幅减少,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即商业革命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中侧重于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选项并非材料集中反映的内容,排除A项;此时中东地区并没有被殖民,排除C项;三角贸易主要是指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与题目中提到的北非和西亚到威尼斯的香料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一文中写道:“(1861年后的俄国)国家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收入,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转嫁给省和县,省和县为了弥补支出便征收新的捐税,而俄国的惯例是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该论述( )
A. 揭示了农奴制下农民的处境 B. 指明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出路
C. 阐明了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 D. 表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61年的俄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信息为恩格斯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论述,“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表明改革并未彻底改善农民的处境,农民负担加重,改革具有不彻底性,C项正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项;恩格斯揭露了俄国的阶级压迫的现状,但并未给其指明正确出路,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7~18世纪,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上层社会和文艺界最时髦的交际语言,各国皇室以在宫廷中讲法语为荣。普鲁士的柏林科学院,在1782年还举办了题为“是什么让法语成为通用语”的论文竞赛。法语成为欧洲的通用语,重要原因在于( )
A.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
C. 天主教会统治力量削弱 D.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西方)。根据材料信息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兴起,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述学说盛行于欧洲,这成为法语广布欧洲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法语在欧洲形成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法语流行不能表示天主教会力量被削弱,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这番话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B. 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C. 为科学社会主义所借鉴 D. 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是指空想社会主义,“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说明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8. 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了机器的推广和普及,因此生铁产量不断增加,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排除BCD。
【点睛】
19.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强调:“革命前夕常见的现象出现了:各种社团和政党以惊人的速度在产生……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新阶段体现在( )
A. 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普遍胜利 B. 新的阶级关系变动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
C.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亚洲觉醒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同样在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新阶段主要体现在新的阶级关系变动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事实,20世纪初只有俄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出现于二战后,排除C项;社会主义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指俄国十月革命,材料还涉及亚洲觉醒,D项概括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0. 20世纪30年代前期,德国纳粹党竭力宣称自己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大无畏战士”,要“铲除世界共产主义”,德国的问题在于“东方生存空间”。上述宣传意在( )
A. 巩固凡尔赛体系 B. 对苏联战略性威慑
C. 迷惑英法美等国 D. 推行绥靖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20世纪30年代前期,德国纳粹党崛起,它还不足以明目张胆地宣传要控制世界,所以将自己的宣传统一到反对共产主义上来,从而有利于迷惑英法美等国,来为自己的扩张争取有利的环境,C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英法为首的世界秩序,凡尔赛体系也不是为了抵制共产主义,这些德国的宣传不是针对凡尔赛体系的,更不是为了巩固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对德国不利,排除A项;德国反共产主义的宣传意在迷惑英法美等国,而非对苏联战略性威慑,排除B项;德国并没有推行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英法推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厨房”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厨房”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还扮演着“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这些反映出当时( )
A. 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 B. 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
C. 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 D. 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厨房”“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可知,当时大国冷战对峙渗透到社会生活层面,说明的是冷战具有隐蔽性,D项正确;中间地带指的是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兴力量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规定:重申和强调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各部门自订的考核方法中应有工作评估标准等等。这些规定意在( )
A. 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B. 保障美国政府公共职务普遍民主化
C. 提高政府官员的福利待遇 D. 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美国)。根据材料“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的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可知,美国高级文官新的考绩制度,按工作表现付酬薪,旨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结合史实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追求效益和效率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目标,传统的文官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这些规定意在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D项正确;这些规定意在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贪污腐败,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所述规定一定程度促进美国政府公共职务的民主化,但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C项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 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 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 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 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和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巴拿马运河所在的中南美洲、苏伊士运河所在的埃及和马六甲海峡,西班牙殖民入侵中南美洲,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马六甲海峡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 近10%的印度裔移民,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故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其他二个区域没有,排除A项;哥伦布没有到达埃及和马六甲海峡,排除B项;中南美洲以拉丁语族的西班牙为主要语言,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874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创立,其研究视角和会议组织长期为西欧国家主导。二战后,该会议中的亚非学者不断增多,举办地也开始更多倾向于非欧洲国家,并于1973年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些变化( )
A. 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 B.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产生
C. 反映了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 D. 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世界)。材料体现了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原来为西欧国家主导变成更多倾向于非欧洲国家,说明亚非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的变化原因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无关,是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产生是1961年产生的,排除B项;材料不是体现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是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在这种秩序下,英国的世俗权力相对式微,罗马教皇及其教廷控制着社会的政治生活,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也没有“忠诚”于国家的思想。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没有所谓的“民族情感”之类的特殊情感等。
——摘自岳蓉《“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研究述评》
材料二(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将其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
——摘编自刘娟《从“先贤祠”看法国“伟人”概念的变迁》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特征。概述为了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强化世俗王权,16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9世纪西方国家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典型特征:①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
③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努力: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2)变化: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或答:人们对国王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
原因:①国家重视塑造民族意识;
②法国大革命传播和弘扬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
【解析】
【详解】(1)典型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 “领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根据材料一“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封建体系。”“英国的世俗权力相对式微,罗马教皇及其教廷控制着社会的政治生活”可得出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强化世俗王权,16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2)变化:根据材料二“王权神圣化”到“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可得出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人们对国王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将其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并且雕刻铭文“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大型浮雕的主题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可得出国家重视塑造民族意识;根据“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国大革命传播和弘扬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法国以及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可得出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们的最初动机只是一种求生存的需要,只是想从领主那里要来人身自由的权利,要来自由经营工商业的权利。他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自己能有新的生活,而不是重入别的领主的枷锁。当他们的个人要求汇聚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指向,取得自治权就成为共同目标,因为城市自治是市民个人自由的前提。
——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830—1880年是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实质性阶段。……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高潮也出现了。1834年《济贫法》改革、1847年《乡镇改革法》、1848年和1875年卫生改革、1870年《公共教育法》等相继出台,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上述每一个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
——张钢,李廷《英国地方政府管理》
材料三
治理模式 主要特征
美国 (1)社区被赋予自主规划和治理的权限;(2)第三部门发展程度较高,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3)借助市场化机制完善社区治理。
英国 (1)建立了政府、NGO、NPO、社区、私人企业等多方的多方互助合作关系;(2)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日本 (1)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2)市民组织和町内会等组织成为了社区居民多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
——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总体趋势。
【答案】(1)作用: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世俗文化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2)历史背景:英国具有城市自治传统;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
(3)趋势: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作用:根据材料一“要来自由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世俗文化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具有城市自治传统;根据材料二时间“1830—1880”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根据材料二“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高潮也出现了……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趋势:根据材料三“建立了政府、NGO、NPO、社区、私人企业等多方的多方互助合作关系”可知,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三“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能力”可知,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根据材料三“市民组织和町内会等组织成为了社区居民多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可知,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埃及有储存档案契约文献的传统,神庙是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曾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公元前270年左右,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索斯特拉图斯受邀设计了后来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岛上的灯塔。图书馆还翻译了众多古代东方文献,赫卡泰乌斯因此才写出了著名的《埃及史》。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学术文化中心,主馆在公元前48年左右毁于罗马人的战火。
——摘编自汪世超《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极其发达,巴格达智慧宫即为其国家图书馆之一、由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下令建造。它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研究的内容包括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语法学。在政府的主持下,当时一流的专家、学者聚集于此,把大量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古籍翻译成阿拉伯语。
——摘编自时冬梅《论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兴盛的主要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智慧宫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共同之处。
【答案】(1)原因:延续了埃及优秀文化传统;亚历山大东征,带来大量希腊等外来文化;众多学者聚集与努力;统治者的大力推动。
(2)共同之处:都由统治者主导修建;都集藏书、翻译与研究功能于一体;都曾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学术文化中心;都保存并推动了文化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埃及)。原因:根据材料一“埃及有储存档案契约文献的传统,神庙是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曾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并结合所学可知,延续了埃及优秀文化传统;亚历山大东征,带来大量希腊等外来文化;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70年左右,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索斯特拉图斯受邀设计了后来成为……法罗岛上的灯塔”可知,众多学者聚集与努力;亚历山大、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大力推动图书馆发展,体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材料二“巴格达智慧宫即为其国家图书馆之一,由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下令建造”可知,都由统治者主导修建;根据材料一“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图书馆还翻译了众多古代东方文献,赫卡泰乌斯因此才写出了著名的《埃及史》”和材料二“它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研究的内容包括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语法学”可知,都集藏书、翻译与研究功能于一体;根据材料一“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材料二“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可知,都曾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学术文化中心;两大图书馆都保存并推动了文化发展。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标题: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
世界历史的多元性在于其本身具有矛盾性,整合与碎裂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又在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形成局部的碎裂,这种整合与碎裂的动态发展推动着历史发展前进。
世界文明的起源是独立而又多元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条件的进步,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逐渐增多。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更是将世界各大洲大洋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世界真正从分散走向了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推动世界各地区文明在交流联系中发展进步。随着各地区文明交流的不断扩大,冲突与摩擦也不断增多。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催生了近代经济因素,促进当地社会不断进步,民族解放运动迎来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第三世界逐渐崛起成为新的政治力量,推动世界历史进程新发展。
整合与碎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动态演变,这是生产力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最终必然会推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诞生与不断发展,推动世界历史走向新的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可知,有学者认为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所谓“整合”指的是世界“由分散到整体”,所谓“碎裂”的例子主要是帝国分裂、国家独立、不同发展模式道路的差异、冲突和矛盾等。可从整合、碎裂、整合与碎裂动态发展三方面中任选一个角度,以“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碎裂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世界的整合与碎裂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等为主题,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以“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为题,首先阐述基本观点:整合与碎裂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整合与碎裂的动态发展推动着历史发展前进。接着结合史实进行论证:整合方面,据材料“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可列举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等;碎裂方面,据材料“庞大帝国的解体……殖民主义的瓦解……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可列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美苏冷战等。最后作总结:整合与碎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动态演变,推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推动世界历史走向新的时代。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5月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题,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类最初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2. 下表古希腊部分哲学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据表可知,古希腊音乐教育( )
毕达哥拉斯 音乐教育即科学教育,揭示了“数”与“和谐”的基本性质,可净化灵魂。
柏拉图 音乐不应追求愉悦,而应是神圣的、颂扬祖国的、有益于秩序的
亚里士多德 音乐是消遣娱乐、精神享受和道德教育统一体。
A.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 B. 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功能
C. 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体系 D. 旨在提高公民参政素养
3.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曾经回忆道:“然而,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不安定……我们的人民陷入了绝望……传统的价值观被遗弃,所有人被剥夺了权力,迷失了对现实的认知,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有能力的元首。”据此推知,塔西佗所说的“那时”指( )
A. 罗马的共和制重新焕发了生机 B. 《十二铜表法》已无存在价值
C. 罗马遇到了国家治理的新难题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变成空谈
4. 有学者指出,从842年《斯特拉斯堡誓言》、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到1356年《朗格多克公社宣言》,“西欧封建主义获得了它的最原始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他的国王逆法律而行时,可以抗拒国王和法官,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他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这反映了( )
A. 领主附庸关系包含原始契约因素 B. 王权削弱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 宗教改革宣扬了民族和国家意识 D. 国君与诸侯间关系持续紧张
5. 14世纪末16世纪,英国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庄园主将土地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经营农场,在这一进程中,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 B. 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导致了土地市场的混乱
6. 至少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各城市就达成了各种双边条约,这些条约常常规定对方的公民享有在已方境内定居、拥有财产和从事工业、贸易的自由;设立商人法庭,依据商法裁决条约双方公民之间的商事纠纷。据此可知( )
A. 近代国际法体系初步形成 B.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流
C. 意大利统一的条件已成熟 D. 城市自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7. 《牛津基督教史》的作者认为:“如果说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的基本态势是学习的话,那么在日耳曼西方的基本态势就是教导别人,它传授给日耳曼人的正是它过去从罗马人那里学来的东西。”这一言论认为基督教( )
A.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B. 维护了西欧封建主统治
C. 推动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D. 束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8.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共65个条文,保障英格兰人传统权利。经过几百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大宪章》的条文渐不再适用。十九世纪以来,国会立法废止过时条文。目前,仅少数条文仍在英国法律中。考虑英国社会的今昔,哪些条文最可能仍有法律效力( )
A. “寡妇若想保持单身,只须宣誓未经国王许可就不再婚,即不会被迫改嫁”(第8条)
B. “若无王国议会同意,不可课徵兵役代金,且筹款仅限为国王筹赎金”(第12条)
C. “任何市镇和个人都不可被强迫修建桥梁,但负有固有义务者除外”(第25条)
D. “人民不会被逮捕、监禁或剥夺财产,除非经由陪审团的合法审判”(第39条)
9.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 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 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 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10. 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 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 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 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 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11. 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 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 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 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 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12.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 )
A. 哥伦布航海因未获得黄金而失败 B. 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
C. 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 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
13. 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虽然这四种理论开始完全否定,后来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财产权,但都是将殖民地“财产化”,其目的都在于为殖民者( )
A. 提供占领殖民地的“正当依据” B. 揭示殖民帝国全球扩张的意义
C. 完善国际法赋予的普遍性原则 D. 为殖民地国家争取平等国际地位
14. 1501——1506年这六年中,从北非亚历山大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重量仅为1496—1498年这三年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六年时间里从西亚贝鲁特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重量不及1496—1498年这三年的六分之一。这集中反映了( )
A. “大航海”时代背景 B. 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C. 中东地区的殖民地化 D. 三角贸易的消极影响
15. 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一文中写道:“(1861年后的俄国)国家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收入,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转嫁给省和县,省和县为了弥补支出便征收新的捐税,而俄国的惯例是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该论述( )
A. 揭示了农奴制下农民的处境 B. 指明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出路
C. 阐明了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 D. 表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
16. 17~18世纪,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上层社会和文艺界最时髦的交际语言,各国皇室以在宫廷中讲法语为荣。普鲁士的柏林科学院,在1782年还举办了题为“是什么让法语成为通用语”的论文竞赛。法语成为欧洲的通用语,重要原因在于( )
A.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
C. 天主教会统治力量削弱 D.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这番话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B. 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C. 为科学社会主义所借鉴 D. 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18. 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C. 电力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9.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强调:“革命前夕常见的现象出现了:各种社团和政党以惊人的速度在产生……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新阶段体现在( )
A. 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普遍胜利 B. 新的阶级关系变动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
C.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20. 20世纪30年代前期,德国纳粹党竭力宣称自己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大无畏战士”,要“铲除世界共产主义”,德国的问题在于“东方生存空间”。上述宣传意在( )
A. 巩固凡尔赛体系 B. 对苏联战略性威慑
C. 迷惑英法美等国 D. 推行绥靖主义政策
2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厨房”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厨房”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还扮演着“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这些反映出当时( )
A. 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 B. 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
C. 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 D. 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
22.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规定:重申和强调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的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各部门自订的考核方法中应有工作评估标准等等。这些规定意在( )
A. 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B. 保障美国政府公共职务普遍民主化
C. 提高政府官员的福利待遇 D. 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3. 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 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 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 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 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24. 1874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创立,其研究视角和会议组织长期为西欧国家主导。二战后,该会议中的亚非学者不断增多,举办地也开始更多倾向于非欧洲国家,并于1973年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些变化( )
A. 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 B.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产生
C. 反映了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 D. 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在这种秩序下,英国的世俗权力相对式微,罗马教皇及其教廷控制着社会的政治生活,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也没有“忠诚”于国家的思想。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没有所谓的“民族情感”之类的特殊情感等。
——摘自岳蓉《“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研究述评》
材料二(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将其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
——摘编自刘娟《从“先贤祠”看法国“伟人”概念的变迁》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特征。概述为了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强化世俗王权,16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9世纪西方国家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们的最初动机只是一种求生存的需要,只是想从领主那里要来人身自由的权利,要来自由经营工商业的权利。他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自己能有新的生活,而不是重入别的领主的枷锁。当他们的个人要求汇聚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指向,取得自治权就成为共同目标,因为城市自治是市民个人自由的前提。
——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830—1880年是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实质性阶段。……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高潮也出现了。1834年《济贫法》改革、1847年《乡镇改革法》、1848年和1875年卫生改革、1870年《公共教育法》等相继出台,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上述每一个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
——张钢,李廷《英国地方政府管理》
材料三
治理模式 主要特征
美国 (1)社区被赋予自主规划和治理的权限;(2)第三部门发展程度较高,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3)借助市场化机制完善社区治理。
英国 (1)建立了政府、NGO、NPO、社区、私人企业等多方的多方互助合作关系;(2)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日本 (1)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2)市民组织和町内会等组织成为了社区居民多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
——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总体趋势。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埃及有储存档案契约文献的传统,神庙是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曾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公元前270年左右,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索斯特拉图斯受邀设计了后来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岛上的灯塔。图书馆还翻译了众多古代东方文献,赫卡泰乌斯因此才写出了著名的《埃及史》。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学术文化中心,主馆在公元前48年左右毁于罗马人的战火。
——摘编自汪世超《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极其发达,巴格达智慧宫即为其国家图书馆之一、由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下令建造。它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研究的内容包括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语法学。在政府的主持下,当时一流的专家、学者聚集于此,把大量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古籍翻译成阿拉伯语。
——摘编自时冬梅《论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兴盛的主要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智慧宫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共同之处。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