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2022-2023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A C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A B B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A B D C D C B A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 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半坡遗址。(1分)同意,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反映半坡人会制造彩陶,进行渔猎经济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夏朝(1分);商朝处于奴隶制社会,奴隶生活境遇悲惨。(2分)
军事、制陶(2分)东汉时期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极具时代特色。(2分)
陶器的制作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陶器记载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等。(2分)
32【答案】
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2分)
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汉武帝时期民族互动、认同的发展。(2分);
张骞通西域。(2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4分)
民族交往交流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促进中华民族实现复兴(2分);平等、民主。(2分)
33【答案】
(1)北方:半坡遗址(或大汶口遗址等)
南方:河姆渡遗址(或良渚遗址等)。 (2分)
(2)铁农具(或铁犁)和牛耕技术。(2分) 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转型等(2分)
(3)兴修水利工程。(1分) 李冰。(1分) 使耕地面积扩大,农业丰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分)
(4)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社会相对于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等。(任意一点2分,共4分)2022年下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人打制石器常用的剥片技术以砸击法为主,还有锤击法、碰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锤、雕刻器、砍砸器和石砧等。上述材料表明北京人( )
A.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B.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C.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D.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
2.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3.梁启超说: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知,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 B. 由一个民族不断演化而形成
C.部落之间不断攻伐不断合并形成 D.部落与部落联合繁衍而形成
4. 《周易·系辞下》记载: “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船被用于治理黄河水患 B.该时期已产生造船技术
C. 中国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D.黄帝时期传说不足为信
5.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七年级历史—1—
6.《易·革·彖辞》中有: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这里的“汤”是指商汤, “武”是指周武。由此可以得出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原因是 ( )
A. 实行暴政,失去人心 B. 商汤周武,雄才伟略
C. 部落推举,民主禅让 D. 世袭更替,家传天下
7.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 ( )
A. 统治阶级残暴 B. 饮酒之风盛行
C. 青铜工艺高超 D. 分封制度确立
8.右表信息说明了周朝( )
西周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A. 阶级矛盾尖锐 B. 中央集权加强
C. 等级制度森严 D.宗法观念浓厚
9.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数百个演变到后期的十几个。这说明 ( )
A.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C. 历史正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不断建立
10.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
A.激化阶级矛盾 B.加强了地方管理
C.提高了人口数量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1.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孔子的教育主张与这一要求相似的是( )
A. “仁者爱人” B. 因材施教 C. “有教无类” D.学思结合
12.秦统一前,诸侯割据纷争,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十分严重,如“羊”就有20多种写法。为了方便交流和统治,宰相李斯负责全国“书同文”。请问规定的是哪一种“文”为统一文字 ( )
A. 甲骨文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
七年级历史—2—
1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
A.阿房宫遗址 B.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C.孟姜女的传说 D. 小说《大秦帝国》
1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15.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C.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D.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
16.武帝设立刺史,让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又运用行政手段制约监察权力的膨胀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这一做法有利于 ( )
A.整肃吏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裁减冗官 D.解决王国问题
17.秦汉时期是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这一时期, “大一统”的理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即所谓“天下若一”。下列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秦长城的组织修建 B.秦朝郡县制的确立
C.休养生息政策实施 D.汉武帝时北击匈奴
18.在甘肃敦煌的阳关遗址博物馆中,游客会看到两千年的“护照”———阳关关照。“关照”就是通关文牒,上书出关人名、时间、事项。这一物品的出现得益于( )
A.盐铁专卖的实行 B. “文景之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 “光武中兴”
19.丝绸之路开通后,汉代的连弧纹铜镜、丝绸、瓷器传到阿富汗北部,同时在该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的中国丝绸和漆器。这表明丝绸之路 ( )
A.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B.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C.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D.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20.下表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光武中兴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三国鼎立局面 D.八王之乱局面
七年级历史—3—
21.“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这副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
A. 张仲景 B. 扁鹊 C. 华佗 D. 李时珍
22.洛阳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等等都是佛教艺术文化乃至中华艺术文化的珍宝。这说明 ( )
A.佛教进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 B.佛教的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23.近年来,随着河南安阳高陵的发掘以及高陵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曹操又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如为高陵遗址博物馆撰写关于曹操的解说词,可入选的是( )
A.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逐渐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C.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D.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24.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 “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反映出对此 ( )
A.文学作品纯属虚构 B.史料价值需要甄别
C.史书记载真实可靠 D.历史事实难以重现
25.下图是某同学的复习笔记,该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6.在某一次历史活动中,某同学找出了以下历史线索,该线索的主题是 (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社会变革
C.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七年级历史—4—
27.下图是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其中填写正确的是( )
A. 宋 B. 北魏 C. 北齐 D. 陈
28.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29.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 )
A.北方政局混乱导致经济衰落
B.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
C.贸易兴盛刺激外来物种增加
D.南方政府大力发展果树种植
30.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积累了很多经验。谚语有云: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这与贾思勰的哪项主张相符( )
A.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B.改进工具,改良技术
C.多种经营,综合发展 D.重视农业,劝课农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 31 题12分, 32题14 分, 33题14分, 共40分)
31.某校七年级同学准备布置“陶器一文明之光”的主题展览,请你一起完成任务。(12分)
【原始文明】
七年级历史—5—
(1)请指出入面鱼纹彩陶盆的出土遗址名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图一简要说明理由。 (3分)
【奴隶制文明】
材料二:
【封建制文明】
材料三:
图一:它们曾经鲜衣怒马来,却“生
活”在地下世界,被黑暗吞噬2200多年, 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愤,两肩高耸,
直到1974年的“一束光”,将它们照亮, 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
惊艳世人。然而光彩照人的颜色,在地 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
下岁月的磨砺和出土后的加速老化中, 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东汉击鼓
消失殆尽,只留下由8000多个真人大小 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
的俑,组成的土黄色军团,人称秦始皇 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
(3)材料中图一从侧面反映了秦朝哪方面的发展情况 图二反映了东汉的什么社会特征 (4分)
【感悟文明】
(4)中国制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用智慧与汗水,演绎了一部辉煌的千年历史。完成布展后请谈谈你的感悟。 (2分)
32.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战争交融】
材料一: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楚、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的历史发展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分)
【互动交融】
材料二: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2)材料二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4分)
【汉化交融】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分)
【交流交融】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4分)
七年级历史—7—
3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栗和泰均发现于中国。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根据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一中"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的遗址代表。 (南北方各写一例) (2分)
材料二 如下图
(2)材料二中两图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它们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4分)
材料三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描写都江堰:"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3)都江堰的建成反映了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哪一方面内容 材料三中的"此公"是谁 根据材料,请概括都江堰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4分)
材料四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七年级历史—8—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2022-2023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