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卷(五)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 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 道小题,每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以下图片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 猪纹陶钵 D.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D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建造了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成就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学巨著,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面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清朝( )
A. 辉煌灿烂,领先世界 B. 国家巩固,社会进步
C. 危机凸显,走向衰败 D. 国力滞后,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研究主题是危机凸显,落后潮流,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清朝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如政治腐败,思想上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等,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C项正确;“辉煌灿烂,领先世界”与题干“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不符,排除A项;“国家巩固,社会进步”与题干“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不符,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4. 6月3日,是我国每年“禁毒宣传月”的开始,历史上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在广州虎门开始销毁收缴的鸦片。领导这次斗争的民族英雄是(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A项正确;关天培清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的大清名将,排除B项;左宗棠是洋务运动领导人,排除C项;邓世昌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面图示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也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D项正确;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技术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图是20世纪初部分火柴公司的火柴盒设计,其信息集中体现了这些企业( )
A.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B. 具有社会责任感
C. 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 注重产品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20世纪初部分火柴公司的火柴盒设计的“救国”“提倡国货挽回利益”,这体现出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关注,B项正确;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在图片中体现,排除C项;注重产品的质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图是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如图中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益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数据图可知,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A项正确;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84年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进程,下列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A. 民族团结 B. 祖国统一 C. 国防建设 D. 外交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根据“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反映的是澳门回归。根据“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故题干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祖国统一,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祖国统一问题,没有反映民族团结,排除A项;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没有体现国防建设、外交成就,排除CD项。故选B项。
9.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提到:“一切重大事务都交给公民大会审议并裁决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津贴制”。他描述的是( )
A. 印度的种姓制度 B. 雅典的民主政治
C. 古罗马的共和制 D. 西欧的庄园法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切重大事务都交给公民大会审议并裁决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津贴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通过抽签产生,B项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公民大会,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与题干“实行有限任期制、津贴制”不符,排除C项;西欧的庄园法庭没有公职人员,与题干“一切重大事务都交给公民大会审议并裁决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津贴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陈宏同学搜集整理了部分科技成果,制作了下面时间轴。其中①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 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建立 建立火力发电站
B. 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 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C. 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建立 发明早期发电机
D. 使机器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 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成为工厂的主要动力来源,使机器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19世纪中期,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的白炽灯泡成为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D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在进入19世纪后,建立火力发电站为点灯提供能源,促进电灯的广泛使用,这与“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项;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成为工厂的主要动力来源,与推动英国重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故选D项。
11. 1933年,美国设立公共工程署,其人员组成一半从救济名册上划拨,其余从各地方招聘机关的失业者中挑选。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 整顿金融 B. 复兴工业 C. 扩大出口 D. 增加就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立公共工程署”结合所学可知,此举属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来缓解失业的压力,D项正确;整顿金融的措施是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誉,排除A;复兴工业方面的措施是《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B项;设立公共工程署,投资新建公共设施,与扩大出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20世纪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产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霸权主义得到遏制 B.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 C.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国际关系日益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霸权主义得到遏制,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国际关系日益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江南经济区不仅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具有的地位,而且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江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进步。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朝后期,情况有了变化,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材料一图A 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得到大规模开发,①处_____是东晋的都城,南朝时,这里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这场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图B时期兴起的江西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西欧中世纪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抗争,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答案】(1) ①. 建康 ②. 安史之乱 ③. 景德镇 ④. 武力斗争
(2)影响:加强了国家对南方的依赖;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表现: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秧马的使用;经济作物在南方也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认识:国家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政局息息相关;经济重心南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定都在建康;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北宋时期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西欧中世纪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抗争,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江南经济区不仅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具有的地位,而且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江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南方的依赖;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表现:根据材料“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朝后期,情况有了变化,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秧马的使用;经济作物在南方也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小问3详解】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政局息息相关;经济重心南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等。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革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地分析 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走出各种困境,排除各种干扰,最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邬春红《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被执行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过火。所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就集中表现在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军队里,在1921年2-3月爆发了所谓的“喀琅施塔得叛乱”。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脱出轨道,于是,迅速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修正和调整。斯大林在论证向超速工业化转变时强调:“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等
(1)列举材料一图中“法令”的一项内容。根据材料一文字,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
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作出了修正和调整”背景。这一“修正和调整”与哪一经济政策有关 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苏联“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取得的成果。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对苏联模式进行评价。
(3)苏联于哪一年解体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苏联的兴衰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原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运用;俄国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国内存在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的执行引起人们不满,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②成果: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评价:利: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弊: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3)年份:1991年。
启示:发展经济必须兼顾民生;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追求速度;要避免个人崇拜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容:根据图片信息“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原因:根据材料“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运用;俄国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俄国和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小问2详解】
①背景:根据材料“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被执行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过火。所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就集中表现在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军队里,在1921 年2-3 月爆发了所谓的“喀琅施塔得叛乱”。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脱出轨道”可知,在国内战争结束;国内存在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的执行引起人们不满,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列宁修正和调整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1921年春开始,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②成果:根据材料“斯大林在论证向超速工业化转变时强调:“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苏联工业落后的情况,斯大林于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评价:要辩证的评价斯大林模式,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利: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弊: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小问3详解】
年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聚变推动了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启示:从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再到是斯大林模式和苏联解体,我们可以知道:发展经济必须兼顾民生;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追求速度;要避免个人崇拜等。
15. “三农”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1927年7月中旬,武汉国民党领袖汪精卫等,发出了“和平分共”的命令。中共中央报之以反抗措施,国共两党自1924年以来的合作局面,历经种种危机之后,至此画上了句号。“革命动力只是工农”,理论上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为依靠的。但实际上,这一方针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共与国民党关系破裂后只能从事地下工作,在城市及工矿企业中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被迫将全部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 富农 贫农 中农
1937年 16.42% 21.92% 17.92% 41.69%
1942年 10.17% 10.17% 19.37% 49.14%
材料三
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土改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新中国峥嵘岁月: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 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四 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003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01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八七会议确定了哪一方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的原因。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表格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并指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文字中“土地改革运动”是在哪一法律文献指导下进行的 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改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的主要表现。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的主要阶段。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1)方针: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共发动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的失败;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城市地下斗争遭遇重大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现象: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有所减少,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相应地增加了土地。
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历史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主要表现: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主要阶段: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特点:时间上,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形式上,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内容上,不断深化、丰富;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发展性。
主题名称:发展农业 推动复兴;农业强国家强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原因:根据材料“1927年7月中旬,武汉国民党领袖汪精卫等,发出了“和平分共”的命令。中共中央报之以反抗措施,国共两党自1924年以来的合作局面,历经种种危机之后,至此画上了句号。“革命动力只是工农”,理论上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为依靠的。但实际上,这一方针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共与国民党关系破裂后只能从事地下工作,在城市及工矿企业中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共发动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的失败;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城市地下斗争遭遇重大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率起义军达到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之后不断的开拓和建设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小问2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中体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可知,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有所减少,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相应地增加了土地。
土地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小问3详解】
法律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主要表现:根据材料“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土改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所学知上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小问4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可知,时间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体现了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形式上,从小岗村开始推广到全国,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内容上,从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到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等可知,不断深化、丰富;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发展性。
主题名称: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围绕农村和农业进行的改革和土地革命,因此可以确定其主题是:发展农业 推动复兴;农业强 国家强等。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卷(五)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 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 道小题,每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以下图片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 猪纹陶钵 D.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2.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文化,成就斐然。下列成就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 下面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清朝( )
A. 辉煌灿烂,领先世界 B. 国家巩固,社会进步
C. 危机凸显,走向衰败 D. 国力滞后,社会动荡
4. 6月3日,是我国每年“禁毒宣传月”的开始,历史上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在广州虎门开始销毁收缴的鸦片。领导这次斗争的民族英雄是(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5. 下面图示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6. 下图是20世纪初部分火柴公司的火柴盒设计,其信息集中体现了这些企业( )
A. 进入发展黄金时期 B. 具有社会责任感
C. 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 注重产品的质量
7. 如图是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如图中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益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 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进程,下列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A. 民族团结 B. 祖国统一 C. 国防建设 D. 外交成就
9.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提到:“一切重大事务都交给公民大会审议并裁决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津贴制”。他描述的是( )
A. 印度的种姓制度 B. 雅典的民主政治
C. 古罗马的共和制 D. 西欧的庄园法庭
1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陈宏同学搜集整理了部分科技成果,制作了下面时间轴。其中①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 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建立 建立火力发电站
B. 促进了英国重工业发展 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C. 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建立 发明早期发电机
D. 使机器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 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11. 1933年,美国设立公共工程署,其人员组成一半从救济名册上划拨,其余从各地方招聘机关失业者中挑选。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 整顿金融 B. 复兴工业 C. 扩大出口 D. 增加就业
12. 20世纪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产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霸权主义得到遏制 B.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 C.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国际关系日益缓和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江南经济区不仅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具有的地位,而且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江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进步。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朝后期,情况有了变化,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材料一图A 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得到大规模开发,①处_____是东晋的都城,南朝时,这里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这场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图B时期兴起的江西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西欧中世纪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抗争,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革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地分析 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走出各种困境,排除各种干扰,最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邬春红《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被执行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过火。所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就集中表现在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军队里,在1921年2-3月爆发了所谓的“喀琅施塔得叛乱”。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脱出轨道,于是,迅速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修正和调整。斯大林在论证向超速工业化转变时强调:“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等
(1)列举材料一图中“法令”的一项内容。根据材料一文字,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
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作出了修正和调整”的背景。这一“修正和调整”与哪一经济政策有关 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苏联“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取得的成果。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对苏联模式进行评价。
(3)苏联于哪一年解体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苏联的兴衰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15. “三农”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1927年7月中旬,武汉国民党领袖汪精卫等,发出了“和平分共”的命令。中共中央报之以反抗措施,国共两党自1924年以来的合作局面,历经种种危机之后,至此画上了句号。“革命动力只是工农”,理论上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为依靠的。但实际上,这一方针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共与国民党关系破裂后只能从事地下工作,在城市及工矿企业中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被迫将全部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 富农 贫农 中农
1937年 16.42% 21.92% 17.92% 41.69%
1942年 10.17% 10.17% 19.37% 49.14%
材料三
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土改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新中国峥嵘岁月: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 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四 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003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01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八七会议确定了哪一方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的原因。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表格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并指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文字中的“土地改革运动”是在哪一法律文献指导下进行的 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改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的主要表现。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的主要阶段。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