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下 1.选择题(56道)含答案解析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下
1.选择题(56道)含答案解析
1.(22-23七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隋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丰功伟绩名垂千古。2001年,在英国《卫报》评选出的世界百位帝王中,隋文帝在中国皇帝中居首位。他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主要原因是他( )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凿运河,功高盖世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23-24七年级下·贵州黔南·期末)在“学习强国”《送流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吴王夫差征战中原开凿邗沟,岁月不居,邗沟流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了他卓绝的想象力,决定在中华大地上再拉出一道超长的“伤口”。“一道超长的‘伤口’”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灵渠 D.通惠河
3.(22-23七年级下·福建莆田·期末)隋炀帝取得帝位后,大兴土木工程,修筑宫殿,征发大量老百姓服役,每月役使民工约200万人。材料说明隋炀帝( )
A.不恤民力 B.优柔寡断 C.助纣为虐 D.乐不思蜀
4.(22-23七年级下·北京通州·期末)下侧目录节选自一本人物传记,他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
第八章 求谏与纳谏 第一节 “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一)鼓励极言规谏 (二)直谏者首推魏征 第二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22-23七年级下·安徽蚌埠·期末)对下图人物评价较为客观的是( )
A.爱惜人才 B.昏庸无道 C.穷兵黩武 D.不理朝政
6.(22-23七年级下·广东韶关·期末)据《旧唐书》记载,他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唐玄宗每逢选官用人必间:“风度得如他否 ”为此,北宋时期,修建了风度楼以此来纪念他。他既是唐朝著名的贤相,又是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岭南诗祖”,他在《望月怀远》诗中写下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请问他是 ( )
A.侯安都 B.张九龄 C.惠能 D.余靖
7.(22-23七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 )
A.战而后和 B.设立机构 C.息事宁人 D.和亲政策
8.(22-23七年级下·安徽安庆·期末)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喜穿“胡服”(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这说明了唐都长安( )
A.商业繁荣 B.风气开放 C.布局规整 D.市坊分离
9.(21-22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下列组图是张老师上课的PPT,他将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主题是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发展 C.民族关系 D.文学艺术
10.(22-23七年级下·广东江门·期末)唐代相扑既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上的一种娱乐和竞技项目。后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B.特别重视军事训练
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D.商品贸易范围扩大
11.(22-23七年级下·四川达州·期末)《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创作水平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下列图片中哪一位是唐僧的原型人物?( )
A. B.
C. D.
12.(22-23七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黄巢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65万人。这一现象表明( )
A.唐朝统治不得人心 B.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C.安史之乱不得人心 D.唐末人口不断增长
13.(22-23七年级下·贵州遵义·期末)揭示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史实与结果对应不正确的是( )
史实 结果
A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B 外戚、宦官专权 导致社会混乱,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C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D 宋朝设置通判 分散了知州的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
A.A B.B C.C D.D
14.(23-24七年级下·贵州黔南·期末)北宋中期,积弊千端。朝廷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综合国力日渐衰微,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势,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新法,史称( )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周世宗改革 D.孝文帝改革
15.(22-23七年级下·福建泉州·期末)如下图所示的机构设置,说明宋初( )
A.实行重文轻武 B.皇权得到加强 C.践行三权分立 D.行政效率提高
16.(22-23七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内容
17.(22-23七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材料中两次“和议”( )
A.扩大了北宋疆土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D.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18.(22-23七年级下·河北保定)下图为女真进士题名碑(局部)。碑文字体方正,是女真政权仿照汉字革新的一种文字。该题名碑可用来研究( )

A.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 B.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C.民族政权间文化交流 D.元昊创制了西夏文字
19.(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末)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灭亡北宋的是( )
A.金军 B.辽军 C.蒙古军 D.清军
20.(22-23七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某某同学要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他查阅、收集的资料有:诗歌《满江红》,郾城大败金军主力的文字、地图等资料,你认为这位同学要讲的故事是( )
A.文天祥的故事 B.岳飞的故事
C.陆秀夫的故事 D.寇准的故事
21.(22-23七年级下·黑龙江绥化·期末)宋金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 )
A.割让土地 B.屈辱称臣 C.贡纳岁币 D.战败议和
22.(22-23七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对下图反映的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

图1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3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A.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B.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C.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D.明朝的海上对外贸易远远比唐朝繁荣
23.(22-23七年级下·山西临汾·期末)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下列发明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作用是( )

图一 图二
A.借助畜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B.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C.为唐宋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技术支持
24.(22-23七年级下·甘肃陇南·期末)英语中china 一词的发音来源于中国宋朝时期的昌南镇。昌南镇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瓷都后来改名为( )
A.定窑 B.钧窑 C.哥窑 D.景德镇
25.(22-23七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下列图片截取自《清明上河图》,从中我们可得知宋朝( )

售卖衣服和雨具的店铺 卖各色点心的店铺
A.商业贸易繁荣 B.饮食文化发达
C.城市布局整齐 D.娱乐生活丰富
26.(22-23七年级下·广东东莞·期末)为了确保商人出海顺利,宋朝政府主持兴办祈风与祭海活动:宋太宗还曾遣内侍八人携带诏书,前往海外邀请外商来华贸易。这体现宋朝( )
A.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C.政府支持对外贸易 D.海外贸易竞争激烈
27.(22-23七年级下·四川眉山·期末)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以下可以为这一结论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
A.出现晋商和徽商 B.纸币成为全国发行的主币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8.(22-23七年级下·河北邢台·期末)电影是近代产生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电影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反映不同时代的内容。“看电影,学历史”,下图影片反映的史事是( )

“澶渊之盟”的达成 B.女真族的崛起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雅克萨之战
29.(22-23七年级下·河北邢台·期末)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是( )
A.英勇不屈 B.自力更生 C.独立自主 D.顾全大局
30.(22-23七年级下·四川眉山·期末)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这一制度(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速了统治阶层的衰落
C.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D.壮大了地方诸侯的势力
31.(22-23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元宣政院具有增减改易藏族地区行政机构的职能,负责该地区的重大案件审理、军事行动与佛教事务等。这说明宣政院的设立( )
A.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B.见证了蒙古与吐蕃的联姻与会盟
C.标志着元朝廷直接管辖西藏地区 D.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32.(22-23七年级下·河南·期末)元朝时期各民族通婚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央政府还承认当地土著贵族,任命当地的民族领头人为宣慰使、宣抚使,这在维持地方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措施表明( )
A.元朝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元朝时期的民族矛盾消失
C.元朝时期各民族得到进一步融合 D.元朝时期各民族一律平等
33.(22-23七年级下·广东韶关·期末)“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古巷悠悠风采秀,榕风竹韵慰萦思。”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汇聚之地,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它是( )
A.黄埔古巷 B.珠玑古巷 C.南华禅寺 D.相江书院
34.(22-23七年级下·江西南昌·期末)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他的词慷慨豪放,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当中的一个英雄豪杰人物奋发激越的情怀,表达了当时大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他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柳永 D.辛弃疾
35.(22-23七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列诗歌属于描写宋代百姓欢度元旦(今春节)场景的是( )
A.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6.(22-23七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宋元时期人们的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如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刘郁的《西使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文化繁荣 B.中外交通发达
C.商业贸易拓展 D.社会风气开放
37.(23-24七年级下·贵州黔南·期末)宋代读书风气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为读书风气的盛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的是( )
A.宋初最高统治者积极倡导读书 B.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导向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38.(22-23七年级下·福建莆田·期末)北宋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火炮火药,仍属于纵火性兵器;南宋时,演变为爆炸性武器。这说明火药广泛运用于( )
A.军事领域 B.交通领域 C.外交礼仪 D.节日庆典
39.(2022·河南焦作·一模)下图是河南省两处古迹遗存,它们反映出中原地区( )
A.悠久的星象观测史 B.先进的建造技术
C.高超的耕作水平 D.精准的测绘水平
40.(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某史书中记载了对一位帝王的评价:“……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他( )
A.“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统一全国 B.施行行省制度,强化皇权
C.成立东厂,加强君主专制 D.派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国威
41.(22-23七年级下·云南保山·期末)下图是明朝政府的改制图,明太祖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黄帝负责,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改制前) (改制后)
A.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统一人们的思想 D.进一步强化皇权
42.(23-24七年级下·贵州黔南·期末)如图是藏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博物馆的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这份试卷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明朝唯一一份殿试卷子真品,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关于明朝八股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②内容由八个部分组成
③禁锢人们的思想 ④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3.(22-23七年级下·河北邢台·期末)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 )
A.远航次数多 B.船队规模大 C.所到地区广 D.持续时间久
44.(22-23七年级下·山西运城·期末)明穆宗、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的“倭患”已烟消云散。材料反映的海上贸易繁荣景象是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戚继光抗倭 B.岳飞抗金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45.(22-23七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明清时期皇城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布局凸显了明清时期( )
A.封建统治衰弱 B.建筑水平高超
C.专制皇权加强 D.城市功能单一
46.(22-23七年级下·河南许昌·期末)李时珍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编写出《本草纲目》;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编写了《天工开物》。由此可知这两人活动都( )
A.推动手工业发展 B.注重实践探索
C.促进了医学进步 D.带动科技创新
47.(22-23七年级下·海南海口·期末)明代长篇小说兴起。《水浒传》讲的是
①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
②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西游记》讲述了
③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
上述序号分别为( )
A.宋、唐、汉 B.汉、唐、宋 C.宋、汉、唐 D.唐、宋、汉
48.(22-23七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当时仅江南苏淞地区,十分之九的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租赋之重使佃农“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这说明明朝灭亡的原因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君主统治暴虐 C.刑罚异常严苛 D.自然灾害严重
49.(22-23七年级下·福建莆田·期末)下表反映了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特点是( )
时期 顺治 康熙 乾隆
治理 方式 册封 五世达赖 设置 台湾府 平定 大、小和卓判乱
A.笼络安抚 B.恩威并重 C.一致对外 D.武力解决
50.(22-23七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现象,具体表现有( )
A.开始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 B.大都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实现 D.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
51.(22-23七年级下·贵州铜仁·期末)雍正时设立的这一机构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计,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即使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特旨,也不准进入值房。甚至其帘前窗外、廊道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材料中的“这一机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52.(22-23七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乾隆皇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为此乾隆皇帝为维护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重文轻武 B.实行文化专制
C.重视文化教育 D.重视编修经籍
53.(22-23七年级下·福建泉州·期末)下图画面所示内容说明清朝( )

广州十三行
A.严重摧残中国文化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抵御西方列强侵略
54.(22-23七年级下·福建莆田·期末)清代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共同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这些思想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边疆地区的危机 D.闭关锁国的严格实行
55.(22-23七年级下·四川眉山·期末)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考试的推动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大一统局面形成
56.(22-23七年级下·福建莆田·期末)2023年4月,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亮相中国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向全国展示了莆仙戏等13项非遗的独特魅力。莆仙戏是莆田市的一张历史名片。放眼全国,体现中国戏曲精华,被誉为“国剧”的是( )
A.元曲 B.徽剧 C.昆曲 D.京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项正确;开凿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B项;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的是唐太宗,排除C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是宋太祖,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邗沟流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了他卓绝的想象力,决定在中华大地上再拉出一道超长的“伤口”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指的是隋朝时期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B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修建的,排除A项;秦朝修建灵渠,排除C项;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从题干内容可知,隋炀帝取得帝位后,大兴土木工程,每月征发大量民工服役,这体现了隋炀帝的不恤民力,A项正确;“优柔寡断”形容的是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这与题干中隋炀帝每月征发大量民工服役无关,排除B项;“助纣为虐”大致意思是帮助坏人做坏事,隋炀帝征发大量民力服役是在自己的意志下进行的,并非帮助其他人执行,排除C项;“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这与题干中隋炀帝每月征发大量民工服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直谏者首推魏征”结合所学可知,魏征为人耿直不阿,多次告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视民如水,视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唐初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是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的盛世,B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C项;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爱惜人才,重用贤能,重视经济发展,减轻百姓负担,A项正确;武则天励精图治,历史上称她的统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她并不是昏庸无道的皇帝,排除B项;武则天统治时期,并未穷兵黩武,排除C项;武则天勤于政事,并非不理朝政,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张九龄是唐朝宰相之一,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B项正确;侯安都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惠能是名僧,余靖,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可知,将公主外嫁以促进民族关系,这体现的和亲政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战和、设立机构,排除AB项;进行和亲是主动积极的外交行动,不是息事宁人,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据题干材料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舞”及所学可知,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商业繁荣,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代长安城布局规整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坊分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诗、书法、绘画,这是文学艺术,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政治制度,筒车体现的是经济发展,文成公主入西藏体现的是 民族关系,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的项目传播到日本,而且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民族交往,排除A项;仅仅通过材料内容没法体现特别重视军事训练,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唐朝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C项正确;A项反映内容与玄奘西游天竺无关,排除A项;僧一行是测量本初子午线的,排除B项;鉴真是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数据可知,起义军队的迅速扩大,正是人们对唐朝统治不满的表现。故黄巢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65万人,这一现象表明唐朝统治不得人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黄巢起义发展迅速,唐朝统治不得人心,排除B项;黄巢起义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黄巢起义发展迅速,无法体现唐末人口不断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因此史实与结果对应不正确的是“安史之乱,唐朝灭亡”,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外戚、宦官专权,导致社会混乱,东汉王朝走向衰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朝设置通判,分散了知州的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因循守旧,积贫积弱。皇帝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A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国,排除B项;周世宗改革发生在后周,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北宋初年,为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用分化事权的办法,这样就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权力的分割,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A项;中国古代是皇帝专制,不是三权分立,排除C项正确;分化事权,官员增加,这样,行政效率就降低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可知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影响,C项正确;“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是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A项;“澶渊之盟”订立的过程,是指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澶渊之盟”订立的内容是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及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有利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议有利于保持边境的稳定,没有扩大北宋疆土,排除A项;材料所述和议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但不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所述和议有利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不能推动全国的统一进程,北宋也没有建立大一统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由题干“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字体方正,是女真政权仿照汉字革新的一种文字”可知,女真政权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该题名碑可用来研究民族政权间文化交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和丝绸之路,排除AB项;题干描述的是女真族和元昊创立的西夏政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灭亡北宋的是金军,A项正确;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北宋灭亡于1127年,排除 B项;蒙古军灭亡的金、西夏、南宋,排除C项;清军灭亡的是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B项正确;南宋灭亡后,南宋大臣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坚持抗元斗争,排除AC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宋金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和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中,宋军获胜,辽军撤军,宋给辽岁币;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金和议中,南宋战败,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所以,宋金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贡纳岁币,C项正确;没有割让土地,排除A项;澶渊之盟中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没有屈辱称臣,排除B项;澶渊之盟中宋军获胜,没有战败议和,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由于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热条件好,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南方的经济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南移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的海上对外贸易远远比唐朝繁荣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曲辕犁,图二为秧马。二者都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农业发展,B项正确;二图中不涉及畜力,排除A项;二者出现时,唐宋已经统一,排除C项;题干要求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作用,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技术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年间,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D项正确;定窑、钧窑、哥窑都是宋朝五大名窑之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售卖衣服和雨具的店铺、卖各色点心的店铺”可知,图片描述的是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A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饮食文化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代城市布局的信息,宋代的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布局整齐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娱乐生活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6.C
【详解】根据“为了确保商人出海顺利,宋朝政府主持兴办祈风与祭海活动;宋太宗还曾遣内侍八人携带诏书,前往海外邀请外商来华贸易”可知,材料反映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支持对外贸易,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宋朝造船技术如何,排除A项;宋朝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反映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竞争激烈,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达到高峰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了纸币交子,纸币的出现,既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晋商和徽商是明朝时期出现的商帮,排除A项;宋代的纸币只出现在四川等部分地区,并未全国发行,排除B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宋代科技发展的表现,不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与辽国之间,排除A项;女真族崛起的领导者是耶律阿骨打,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清朝和沙俄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期间,他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岳飞的忠诚、勇敢、坚毅的精神和文天祥宁死不屈、忠贞爱国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学习,A项正确;自力更生,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与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不符,排除B项;独立自主,意为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他人控制或支配,与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不符,排除C项;顾全大局,意为从整体利益出发,不使其受损,与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0.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A项正确;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不出加速了统治阶层的衰落,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元朝行省制度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壮大了地方诸侯的势力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1.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具有增减改易藏族地区行政机构的职能”“负责该地区的重大案件审理、军事行动”等内容可知,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可以直接管辖西藏行政、军事等事务,这说明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元朝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辖西藏地区,C项正确;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与元朝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设置宣政院,没有反映蒙古与吐蕃的联姻与会盟,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2.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朝时期各民族通婚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央政府还承认当地土著贵族,任命当地的民族领头人为宣慰使、宣抚使,这在维持地方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知,材料体现了元朝的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A项正确;元朝时期的民族矛盾消失说法错误,“消失”说法绝对,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元朝的民族政策的合理性,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元朝的民族政策的合理性,未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33.B
【详解】据题干“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珠玑古巷——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称,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0多个,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因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B项正确;黄埔古巷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排除A项;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排除C项;相江书院,前身是濂溪书院,创办于宋代,是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4.D
【详解】根据材料“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他的词慷慨豪放,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当中的一个英雄豪杰人物奋发激越的情怀,表达了当时大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和所学可知,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积极参与抗金斗争,D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的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并没有活到金人南下侵略中原的靖康时代,排除A项;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代表,她的词委婉、细腻、清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柳永是婉约派词人代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5.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春节的热闹局面,D项正确;“粽包分两警,艾束著危冠”描写的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排除A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清明节的场景,排除B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描写的是中秋节的场景,排除C项。故选D项。
3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元时期人们的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如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刘郁的《西使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随着国际交往深入,也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就记载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拓展,C项正确;市民文化繁荣,与题干内容“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不符,排除A项;中外交通发达,与题干内容“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不符,排除B项;社会风气开放,与题干内容“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7.C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读书风气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为读书风气的盛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读书风气的盛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C项正确;统治者积极倡导读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导向属于政治因素,不是物质条件,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是制度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38.A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火炮火药,仍属于纵火性兵器;南宋时,演变为爆炸性武器”和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爆炸性武器适用于战场,A项正确;交通领域使用交通工具,而不是爆炸性武器,排除B项;外交礼仪用不到爆炸性武器,排除C项;节日庆典用烟花炮竹,而不是爆炸性武器,排除D项。故选A项。
39.A
【详解】河洛古国北斗九星遗存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郑州登封观星台是元代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古迹遗存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们对星象的观测,说明中原地区星象观测历史悠久,A项正确;河洛古国北斗九星遗存、郑州登封观星台无法体现建造技术的先进,排除B项;两处古迹遗存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们对星象的观测,无法体现高超的耕作水平,也不能反映测绘水平的精准,排除CD项。故选A项。
40.A
【详解】根据材料“崛起布衣,西汉以后所未有也”,结合所学可知,指的就是明朝的朱元璋,而朱元璋正是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下,最终统一全国的,A项正确;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的忽必烈,排除B项;成立东厂的是明成祖朱棣,排除C项;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是明成祖朱棣,排除D项。故选A项。
4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明太祖题干做法的实质是进一步强化皇权,D项正确;“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是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排除A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排除B项;“统一人们的思想”不是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2.C
【详解】由“这份试卷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明朝唯一一份殿试卷子真品,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发展到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要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C项正确;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制约了科举制度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3.C
【详解】根据“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广的特点,C项正确;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说明远航次数多,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船队规模大,排除B项;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到公元1433年,表明持续时间久,排除D项。故选C项。
44.A
【详解】根据题干“倭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A项正确;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排除C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A项。
45.C
【详解】由材料“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的两侧”可知,这主要凸显了明清时期的皇权尊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北京城的建筑也突显了这一政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封建统治衰弱,排除A项;建筑水平高超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城市功能单一,排除D项。故选C项。
46.B
【详解】据材料“李时珍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二者都注重实践,书籍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自考察的结果,B项正确;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天工开物》与医学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书籍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4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长篇小说兴起,《水浒传》讲的是宋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西游记》讲述了唐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8.A
【详解】根据材料“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们奢侈成风,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绝大部分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而且租赋之重使农民几乎无法生活下去,造成大量流民的出现,明朝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导致明末农民起义,明朝农民起义而灭亡,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土地兼并和赋役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没有体现君主统治暴虐、也没有涉及刑罚严苛和自然灾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9.B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治理方式,顺治时期册封五世达赖,康熙时期设置台湾府,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治理边疆地区治理方式有册封、设置机构、平定叛乱等,由此可知,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特点是恩威并重,B项正确;笼络安抚,与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不符,排除A项;一致对外,武力解决,与顺治时期册封五世达赖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现象,具体表现有,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比如,徽商、晋商,D项正确;宋代开始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明清时期没有大都,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实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5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均系朝廷军政大计,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即使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特旨,也不准进入值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体现出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均是管理地方事务,不是中央机构,排除CD二项。故选B项。
52.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项正确;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材料是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体现不出重视文化教育,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是重视编修经籍,排除D项。故选B项。
53.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在广州十三行进行外贸,这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文字狱严重摧残中国文化,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雅克萨保卫战、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排除ACD项。故选B项。
5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清代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共同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材料中这些思想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重农抑商,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信息“清代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共同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没有联系,排除B项;边疆地区的危机,与题干信息“清代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共同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没有联系,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与题干信息“清代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共同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戏曲繁荣,世俗化气息浓厚,因此题干中“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题干戏曲是一种娱乐,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B项;题干戏曲是一种娱乐,不涉及对外交往和大一统局面形成,排除CD项。故选A项。
56.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D项正确;元曲盛行于元朝,排除A项;徽剧和昆曲都不是“国剧”,排除BC项。故选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下 1.选择题(56道)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