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卷(广东深圳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深圳专用)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指出,隋唐时期皇权再度高涨,统治者认为想要将地方大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体制内,最有效且持久的手段就是科举制度。该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科举制是为了
A.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 B.创新国家的政治体制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满足强化皇权的需要
2.并州大地上群星闪耀,名相辈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迹: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树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据以上史料能够推断出
A.狄仁杰作为宰相位高权重 B.狄仁杰处事机敏能言善辩
C.狄仁杰知人善任赏识人才 D.狄仁杰客观公正直言进谏
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占三分之一之多。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河南著名文学家有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这说明河南
A.是唐朝诗歌的起源地 B.是华夏姓氏的发源地
C.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D.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
4.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
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5.“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B.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6.同学们分成两组在“小货币见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整理出下面的学习成果。图中的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
一组成果展示 名称:西夏货币 形制:小平钱,该币铜制泛红,正面铸楷书西夏文字四个,汉语直译为“贞观宝钱”。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 二组成果展示 名称:契丹大字银币 形制:正面刻有契丹文字,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契丹大字脱胎于汉字,即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
A.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B.都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
C.都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权 D.都与宋朝开展了榷场贸易
7.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首民谣反映出
A.百姓对寇准的景仰和爱戴 B.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战争
C.朝中大臣都非常拥护寇准 D.北宋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8.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洋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结束这一局面的事件是
A.朱温建立政权 B.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C.元朝统一全国 D.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
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这些措施
A.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10.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一些街区夜市活跃,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许多餐饮、娱乐场所通宵营业。这表明当时
A.城市人口众多 B.市民阶层壮大
C.都市生活繁华 D.海外贸易兴盛
11.实物史料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下图是从福建省漳州市圣杯屿海域发现的元晚期沉船中的一件瓷器,该海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这一出水瓷器的历史价值
青花瓷香炉(祭祀瓷),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外刻双圈弦纹。
A.可以印证元代手工业渗透异域风情 B.再现了青花瓷复杂的制作流程
C.可用于研究元代制瓷业的技术水平 D.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12.明清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文,并限字数。这实质上
A.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促进了科举制发展
C.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D.禁锢了民众的思想
13.郑和自编的《针位编》是远洋航行的珍贵资料。他还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这体现了郑和远航
A.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B.加强了各国友好交往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推动了航海事业发展
14.明代北京城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北京城的四周布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由此可见北京城
A.格局严谨,凸显皇权 B.人口众多,经济繁华
C.城防坚固,交通不便 D.设计不当,充满迷信
15.乾隆皇帝曾在奏疏中批示道:“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还曾说道“朕中外一视,念其人皆吾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这表明乾隆皇帝
A.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B.具有社会危机意识
C.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注重维护国家统一
16.某校历史社团以“明清时期的社会”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记录了下面的内容。据此推断,其结论应为明清时期
现象一: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结论:
现象二: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现象三:出现了比较成热的手工业工场
现象四: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现象五: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A.思想文化受到禁锢 B.对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人口大量增加
17.明清小说其主题内容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痛斥腐败官吏的,有谴责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还有描写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A.深受民众欢迎 B.凸显儒家思想 C.还原历史真相 D.涉及题材广泛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18.(18分)某校七年级某班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君主专制强化】
材料一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① 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② 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①组织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②组织机构的设置为何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4分)
【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二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661——1766年清代耕地面积变化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2577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29
雍正二年(1724年) 723642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807156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边疆管辖加强】
材料三
图A明长城示意图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杂部,在北部、东部、西
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A所示工程修建的重要意义。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特点。(6分)
【科技文化成就】
材料四
图B 清代《红楼梦》插图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指出《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地位。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4分)
19.(18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唐朝的繁荣与开放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的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编自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1)写出唐朝鼎盛时期的治世名称?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唐朝兴盛原因的分析?简要说明理由?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10分)
(2)据材料一和二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且充分)。(8分)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深圳专用)
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指出,隋唐时期皇权再度高涨,统治者认为想要将地方大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体制内,最有效且持久的手段就是科举制度。该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科举制是为了
A.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 B.创新国家的政治体制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满足强化皇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隋唐时期皇权再度高涨,统治者认为想要将地方大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体制内,最有效且持久的手段就是科举制度”可知,该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科举制可以吸收优秀知识分子进入国家体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与材料“将地方大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体制内”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皇权的作用,而不是对政治体制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将地方大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体制内,不涉及底层人民,体现不出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并州大地上群星闪耀,名相辈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迹: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树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
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据以上史料能够推断出
A.狄仁杰作为宰相位高权重 B.狄仁杰处事机敏能言善辩
C.狄仁杰知人善任赏识人才 D.狄仁杰客观公正直言进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权善才误砍了唐太宗墓前的柏树,唐高宗本意要处死权善才。但是狄仁杰劝高宗因为一株柏树要杀死一个将军会被后人诟病君主不爱惜人才。最后高宗听取了狄仁杰的建议,权善才免于死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狄仁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客观公正,同时面对政事敢于直言进谏,D项正确;材料中狄仁杰作为宰相,向皇帝提出建议,不能体现他独揽大权,位高权重,排除A项;材料中狄仁杰是对皇帝的错误敢于进谏,不是处事机敏,排除B项;材料中狄仁杰不畏皇权,敢于向皇帝进谏,让高宗意识到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功绩,不因一点错误诛杀大将军,使高宗能在千古后不被后世批判,排除C项。故选D项。
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占三分之一之多。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河南著名文学家有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这说明河南
A.是唐朝诗歌的起源地 B.是华夏姓氏的发源地
C.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D.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占三分之一之多”“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河南著名文学家有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可知河南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之一,C正确;题干不仅提到唐朝诗歌,也提到河南在其他朝代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家,A排除;仅凭题干中这些文学家的姓名,不足以得出河南是华夏姓氏的发源地,B排除;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D排除。故选C。
4.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可得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一定程度是使唐王朝不断调整统治策略,延续其发展,B项正确;藩
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不是藩镇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项;危机并没有解决,而是带来的一定的危机,排除C项;唐朝当时并没有走向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5.“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B.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C项正确;社会风气包容开放与“宋代士阶层既是文化主体又是政治主体”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6.同学们分成两组在“小货币见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整理出下面的学习成果。图中的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
一组成果展示 名称:西夏货币 形制:小平钱,该币铜制泛红,正面铸楷书西夏文字四个,汉语直译为“贞观宝钱”。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 二组成果展示 名称:契丹大字银币 形制:正面刻有契丹文字,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契丹大字脱胎于汉字,即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
A.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B.都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
C.都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权 D.都与宋朝开展了榷场贸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该币铜制泛红,正面铸楷书西夏文字四个,汉语直译为“贞观宝钱”。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正面刻有契丹文字,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契丹大字脱胎于汉字,即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可知,图中的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都仿照中原政权创造文字,铸造货币,A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
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能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排除B项;都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权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不出与宋朝开展了榷场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7.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首民谣反映出
A.百姓对寇准的景仰和爱戴 B.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战争
C.朝中大臣都非常拥护寇准 D.北宋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对寇准的景仰与爱戴,A项正确;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较长时间的和平,排除B项;朝中大臣排挤寇准而不是拥护寇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北宋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洋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结束这一局面的事件是
A.朱温建立政权 B.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C.元朝统一全国 D.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B项正确;朱温建立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项;13世纪,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与题干无关,因为清朝是满族,与材料中的蒙古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这些措施
A.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行省制度”“宣政院”“设北庭都元帅府”“设置澎湖巡检司”可知,上述措施均是元朝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元朝对地方的管理措施,体现不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元朝对地方的管理措施,体现不出这些措施有杜绝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0.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一些街区夜市活跃,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许多餐饮、娱乐场所通宵营业。这表明当时
A.城市人口众多 B.市民阶层壮大
C.都市生活繁华 D.海外贸易兴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北宋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C项正确;城市人口众多,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市民阶层壮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市生活繁华,排除B项;题干材料表明都市生活繁华,没有提及海外贸易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11.实物史料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下图是从福建省漳州市圣杯屿海域发现的元晚期沉船中的一件瓷器,该海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这一出水瓷器的历史价值
青花瓷香炉(祭祀瓷),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外刻双圈弦纹。
A.可以印证元代手工业渗透异域风情 B.再现了青花瓷复杂的制作流程
C.可用于研究元代制瓷业的技术水平 D.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外刻双圈弦纹。”,说明青花瓷的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技术高超。因此,瓷器体现的历史价值是可用于研究元代制瓷业的技术水平,C项正确;手工业与瓷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材料中没有说明瓷器体现异域风情,排除A项;材料说明青花瓷的造型精美,未提及青花瓷的制作流程,排除B项;材料说明青花瓷的造型精美,无法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2.明清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文,并限字数。这实质上
A.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促进了科举制发展
C.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D.禁锢了民众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内容必须用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立,并限字数”可知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严重限制了应试者思想的自由发挥,因此禁锢了民众的思想,D项正确;八股文不利于文学的巩固和发展,排除A项;八股文促使科举制走向畸形,排除B项;八股文与社会稳定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3.郑和自编的《针位编》是远洋航行的珍贵资料。他还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这体现了郑和远航
A.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B.加强了各国友好交往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推动了航海事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郑和自编的《针位编》是远洋航行的珍贵资料。他还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有助于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郑和远航时期国力强盛,东南沿海倭患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排除A项;郑和远航加强了各国友好交往表述正确,但是材料体现的内容是《针位编》和制作了《郑和航海图》等促进航海事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排除C项。故选D项。
14.明代北京城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北京城的四周布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由此可见北京城
A.格局严谨,凸显皇权 B.人口众多,经济繁华
C.城防坚固,交通不便 D.设计不当,充满迷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北京城的四周布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分析可得出,北京城格局严谨,凸显皇权,A项正确;题干强调是北京城的布局,未涉及人口和经济问题,排除B项;北京城作为当时的首都,城防坚固,城内交通便利,而不是交通不便,排
除C项;北京城设立合理,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体现皇权至上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5.乾隆皇帝曾在奏疏中批示道:“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还曾说道“朕中外一视,念其人皆吾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这表明乾隆皇帝
A.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B.具有社会危机意识
C.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注重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和“朕中外一视,念其人皆吾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强调蒙古、汉人等不同民族都属于清朝的臣民,不应区别对待,这些举措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蕴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智慧,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没有体现乾隆皇帝精通多种民族语言,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注重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具有社会危机意识,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而不是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6.某校历史社团以“明清时期的社会”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记录了下面的内容。据此推断,其结论应为明清时期
现象一: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结论:
现象二: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现象三:出现了比较成热的手工业工场
现象四: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现象五: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A.思想文化受到禁锢 B.对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人口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出现了比较成热的手工业工场”“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和“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跨区域贸易兴盛,出现商帮会馆,市镇经济繁荣,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与思想文化方面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对
外贸易发达说法错误,排除B项;图表中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有利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明清小说其主题内容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痛斥腐败官吏的,有谴责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还有描写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A.深受民众欢迎 B.凸显儒家思想 C.还原历史真相 D.涉及题材广泛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反映爱情婚姻”“痛斥腐败官吏”“谴责忘恩负义”“描写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等信息表述可以看出,明清小说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明清小说的主题内容,并没有直接提及是否深受民众欢迎,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清小说涉及题材广泛,凸显儒家思想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小说是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且材料重点在说主题内容多样,并非强调是否还原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18.(18分)某校七年级某班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君主专制强化】
材料一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① 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② 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①组织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②组织机构的设置为何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4分)
【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二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661——1766年清代耕地面积变化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2577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29
雍正二年(1724年) 723642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807156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边疆管辖加强】
材料三
图A明长城示意图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杂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A所示工程修建的重要意义。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特点。(6分)
【科技文化成就】
材料四
图B 清代《红楼梦》插图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指出《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地位。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4分)
【答案】(1)名称:锦衣卫(或东厂)。(2分)
说明:军机大臣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皇权大大强化。(2分)
(2)特征: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具有商业性;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贸易。(一点1分,满分2分)
原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府政策支待,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一点1分,满分2分)
(3)意义:是古代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生产环境;它是连接长城内外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一点1分,满分4分)
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习惯;笼络边疆民族上层;利用宗教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设机构进行管理。(一点1分,满分2分)
(4)因素:八股取士的束缚;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摧残;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读书人的功利心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
地位: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
认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明朝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说明: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期,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皇权大大强化。
(2)特征:根据材料二“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具有商业性;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贸易。原因:根据材料二“1661——1766年清代耕地面积变化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府政策支待,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3)意义:根据“明长城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明长城是古代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生产环境;它是连接长城内外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特点:根据材料“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杂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边疆治理上是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习惯;笼络边疆民族上层;利用宗教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设机构进行管理。
(4)因素:根据材料四“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八股取士的束缚;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摧残;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读书人的功利心态。地位: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认识: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19.(18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唐朝的繁荣与开放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的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编自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1)写出唐朝鼎盛时期的治世名称?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唐朝兴盛原因的分析?简要说明理由?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10分)
(2)据材料一和二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且充分)。(8分)
【答案】(1)“开元盛世”。(2分)
【示例一】判断:同意。(2分)理由:唐太宗选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朝廷重臣。在大批有德有才的能臣辅佐下,唐王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6分)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2分)理由:唐朝走向兴盛的原因除了统治者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之外,还在于统治者能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上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丝绸之路。(6分)
(2)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唐朝的中外交流。(2分)
论述: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很多,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佛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唐朝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广,参与国家多。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中外文明的交往交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6分)
(其它观点只要贴切材料也可。阅卷标准:参考中考阅卷标准)
其他观点举例:
观点一:繁荣与开放促进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观点二:繁荣与开放是唐朝时期重要的时代特征。
观点三:开放促发展,发展促繁荣。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的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
原因:材料一中关于唐朝兴盛原因是在于用人。
(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唐太宗选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朝廷重臣。在大批有德有才的能臣辅佐下,唐王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唐朝走向兴盛的原因除了统治者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之外,还在于统治者能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上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
通道: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
(2)据材料一和二提取信息,自拟论题为:丝绸之路促进唐朝的中外交流。论述: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很多,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
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佛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唐朝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广,参与国家多。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中外文明的交往交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卷(广东深圳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