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薛城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答案)

九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2024.5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1.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独具色,这些考古发现( )
三星堆青铜面具 司母戊鼎 山西陶寺铜器 江西新干青铜双面
A.确定了中华文明新的起源 B.动摇了中原文明传统核心的地位
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了中华文明文化交融的趋势
2.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
A.郡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3.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中这样记载:“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 D.以法治国
4.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项工程,它的完工使国家南北的交通更加便利。人们可以从余杭乘船北行直达涿郡,西行直达洛阳。这项工程是( )
A.秦国都江堰 B.秦朝灵渠 C.隋朝大运河 D.明长城
5.写学习笔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下图是小明学习某朝代经济发展史时写的笔记,此判断该朝代是( )
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7.《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 )
A.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B.官吏盘剥引发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8.清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广州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材料体现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重农抑商 D.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9.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10.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C.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11.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寻国家出路。以下观点与所关联的人物对应准确的是( )
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④“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一洪秀全 B.②一李鸿章 C.③一梁启超 D.④一孙中山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是( )
A.公车上书 B.一二·九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3.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工人运动首次高潮失利后,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随后,决定( )
A.发起五四运动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召开中共一大 D.进行工农红军长征
14.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其中“直插心脏”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百万雄师渡长江 D.南京解放
15.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改造再到农村改革三部曲。这一系列自我调整是为( )
A.摧毁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依据教材构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思维导图(如图)。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经济建设的市场化 B.现代中国工业化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社会生活信息化
1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8.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提到“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些原则”指的是( )
A.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个中国原则
19.“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20.建于15世纪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不再盖住封闭的空间,开有窗洞的圆顶让阳光射了进来,反映出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这一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盛行的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蒙昧主义 D.自由主义
21.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然而,美式民主制度设计的初始逻辑就是围绕资本利益运作,注定是“少数人的民主”。材料中的“制度设计”的奠基之作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历史研究坚信资本主义将因阶级斗争而被推翻,并被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代替。”指导这一斗争和运动的理论来源于( )
A.《查士丁尼法典》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23,“新政不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是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材料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 )
A.彻底清除经济危机 B.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C.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4.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战后幸存的超级大国之间“令人不安的僵持状态”和“不是和平的和平”的状态将会长久存在。这种状态结束于(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约”“华约”对峙 D.苏联的分裂解体
25.《自然》杂志指出,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减产、持续高温等灾害,将导致未来25年内全球收入减少19%。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4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由此可知,我国政府( )
A.有效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 B.坚决反对大国霸权主义
C.持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积极推动全球发展治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6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的历史人物。(2分)
材料二 隋唐统一后,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时期“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的典型事例。(2分)归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体现的时代特征。(2分)
材料三 宋元时期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各大发明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邵庆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创新性科技成就。(2分)写出元朝为维护“全国性的统一”,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新突破。(2分)
材料四 明朝君主的意志与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这对清朝统治者极具诱惑力。……清朝将儒学置于极高的地位,统治者认识到儒家文化与政治之间联系密切,具有政治合法性功能。
——摘编自朱金春《华夏性与边疆性:多民族国家在清代的构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使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事件。(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7.(16分)海权,即海上权利,是一个国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权力。中华民族的海洋之路“辉煌与屈辱”并存,但始终没有放弃走向海洋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以及更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唐代海路的对外交通有很大的发展,与日本、朝鲜等地以至非洲都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的对外交通格局。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由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册)》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海路对外交通”地位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按照航海的实力,发现“新大陆”的不应该是西班牙人,而应该是中国人。这似乎是西方学者几乎一致的看法,但是他们忽略了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不同的国内背景的分析,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郑和下西洋的明朝初年,国内并无这种需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霸占一丝一毫的海外殖民地。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中日军费筹措对比:
清朝政府——1894年6月30日,李鸿章提出添募士兵、加强北洋舰队等方案,并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军费。清政府一开始竟然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经过反复商议,户部最后也只答应负责筹措150万两。即便这样,这笔钱直到战争爆发也未全部到位。
——摘编自舒健《钱都去哪儿了?——清政府的军费筹措与甲午战争的惨败》
日本政府——到1881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20年的造舰计划,准备每年造3艘,共造60艘。可是到了第二年,这个计划又改了,它以8年为期,每年造6艘,一共造48艘。1889年的时候,国会又增加107万日元海军经费,使得海军经费占到全国总财政支出的11.7%。
——摘自纪录片《走向海洋》
(3)材料三中,从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军费筹措结果的不同,能够得出中国战败的政治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哪一条约加剧了甲午战败后国家命运的危机?(2分)
材料四 新中国海防建设走过由海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9-1956年)、海防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1978-2012年)、新时代的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在此历程中,建立健全了陆、海、空一体化海防体系;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反击外来侵略,捍卫了海疆主权和国家领空、领海安全,维护了祖国统一。
——陈明富、秦婧《新中国70年海防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4)根据材料四列举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防成就?(2分)
(5)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2024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Awaken New Depths)。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的认识。(2分)
28.(18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回首往事,我们寻求借鉴,汲取智慧,瞻望未来。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40年代王权与自由的斗争中,当王权因冲破传统而否定自由之后,自由也冲破传统而否定王权,王权与自由在战争的激烈冲突中各自走向最极端,这就是革命。
——摘编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2分)1688年发生的哪一事件,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2分)革命后逐渐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此。……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弗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归纳从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期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原因。(2分)
材料三 二战后很长时间内,美国多任政府均把实现欧洲一体化作为美国的重要战略。在美国看来只有统一强大的欧洲才能有效地“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又可以避免德国民族主义死灰复燃,欧洲复兴也是美国经济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鉴于政治上和经济上新的局面,美国决定重新调整对欧关系,对欧洲一体化实行有条件的支持。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逐渐清晰,形成了“新欧洲”战略,积极介入欧盟扩大事务,支持亲美国家入盟,以此增加约束和控制欧盟的筹码。
——摘编自华芳《美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其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四 20世纪末,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时代潮流。……跨国公司作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发展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罗清和《政治经济学(第5版)》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2分)
(5)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中国通过哪些努力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活力?(2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2024.5
一、选择题
1-5 DCBCA 6-10 BDBCA 11-15 DCBAD 16-20 CBBDA 21-25 DCD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0分。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
26.(16分)
(1)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2分)
(2)典型事例: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日本大化改新;新罗学习唐朝的制度、科学成就等;(符合题意的其他事例也可,2分)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2分)
(3)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纸币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地方治理: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设澎湖巡检司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4)历史事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
(5)主要因素:国家形势、政府政策、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科技文化发展等(回答正确一点可得2分,共4分,多答不加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7.(16分)
(1)变化:由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到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2分)变化的原因: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答出一点即可,2分)
(2)不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增进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分)“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2分)
(3)政治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国防建设;日本政府重视国防建设,增加海军经费。(答出一点即可,2分)条约:《马关条约》(2分)
(4)海防成就: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2019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山东号”航空母舰正式入列我国海军,它的入役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5)认识: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历史,砥砺前行,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言之有理即可,2分)
28.(18分)
(1)1640年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分)光荣革命;(2分)
意义: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或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或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巨大影响等。(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2)变化:由贸易的边缘地位到逐步改善,再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2分)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革命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3)变化:由支持欧洲一体化到有条件支持再到积极介入欧盟扩大事务。(2分)
原因: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的需要;欧盟实力增强;冷战的兴起与结束。(任答一点,2分)
(4)主要表现: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成为主要载体。(每个要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2分)
(5)努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贸易往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挑战,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和发展。(2分。答出一点得1分,最多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薛城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