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安徽省名校之约大联考中考导向压轴信息卷历史试题(含部分解析)

安徽省2024年名校之约大联考·中考导向压轴信息卷
历史(开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右图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的实物例证。器壁三面及底部的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秦统一中国后,仍以此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2.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兼具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从文学角度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3.隋唐时期,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宋代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参考并入仕做官。这一变化( )
A.赋予了商人以政治特权 B.增强了科举制的开放性
C.清除了抑商政策的影响 D.加剧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4.“元代行省具有两重性质,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始终主宰着行省”。据此可知,行省的设置( )
A.加剧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B.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C.扩大了元朝的版图面积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5.阅读下表,据此判断我国明清时期( )
明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明永乐四年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密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A.朝贡贸易体系完善 B.海防政策逐渐保守
C.对外贸易往来规范 D.东南沿海祸乱不断
6.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完成了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宣传了西方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7.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建立的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 B.工作重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C.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 D.国共关系从合作走向对峙
8.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取决于改革开放的影响 D.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力
9.《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反映了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等高频词大量出现时,应该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0.“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如果把三大宗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该材料意在强调( )
A.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B.伊斯兰教赢得民众支持
C.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半岛的统一 D.伊斯兰教教义更易接受
11.跨学科学习助力知识贯通。下图为物理课代表绘制的电路图,表示17世纪后期某国家一项法律颁布带来最高权力的转移(如图:打开S1,闭合S、S2,L灯亮)。他描述的是( )
A.美国的1787年宪法 B.英国的《权利法案》
C.法国的《人权宣言》 D.美国的《独立宣言》
12.18世纪中期,木材匮乏引发能源危机,使得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为内燃机的出现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来源,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气时代。材料意在强调( )
A.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格局 B.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工业革命是一柄双刃剑 D.能源转型推动工业革命产生
13.“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与材料中“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应的两部著作分别是( )
A.《物种起源》《天演论》 B.《物种起源》《共产党宣言》
C.《海国图志》《天演论》 D.《海国图志》《拿破仑法典》
14.如果该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这场战争中发生分裂,那么在1917年和1941年的时候,欧洲的民主国家就不会得到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援助,之后也不会有那个与苏联对峙的强国了。这场战争指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5.右侧漫画名为《福利为何会超载》,该漫画意在说明( )
A.社会保障制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B.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过度福利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福利政策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二、辨析改错(8分)
16.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民国10年,从北京法租界到南湖红船,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
(2)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3)1956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大跃进”,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
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
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
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的条约名称。并说明“举人联名上书”的意义。(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和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回答如何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这一严峻问题,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 美国首先发出明确的对苏遏制与对抗的信号……西欧各国从经济上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改革的“布拉格之春”是东欧国家怀疑、拒绝乃至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情绪表达和改革实践……不断独立的亚非民族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和发展经济的任务,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据《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材料一中,反法西斯国家为了什么目的达成怎样的“共识”?根据材料一,概述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4分)
材料二 互联网对人类互动能力和全球相互联系的影响远远超过火车、飞机、电报和无线电……随着苏东集团的转轨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几乎覆盖全球……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进行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可能……强大的日本经济早已与美国经济和德国经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和印度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复兴是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1992年,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巴西里约热内卢,17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大约2400名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地球峰会”。
——据《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条件。概括现代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4分)
(3)综上所述,归纳二战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新状态。(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阅读表格内容,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事件 产生的影响
A.______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______ 它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步骤。同时,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促进近代美洲资本主义文化的形成。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使非洲丧失将近一亿的精壮劳动力。
D.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C两处对应的历史事件。(4分)
(2)根据表格内容,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从B、E中任选一项,撰写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6分)
(3)综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文明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安徽省2024年名校之约大联考·中考导向压轴信息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D B B A B C A B D B B C
1.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所统一的计量器。商鞅变法中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材料强调的是对计量器的统一,而不是强调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排除A项;该文物为公元前344年颁布的标准计量器,秦统一全国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B项;商鞅方升反映的是经济上的措施,与统一文字的举措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
2.解析:“天子”是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少数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题干材料与儒家思想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民族交融的情况,未涉及交融趋势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词兼胡汉与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无关,排除D项。故选B。
3.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重文轻武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放宽了对工商业子弟的限制,因此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也增强了科举制的开放性。题干反映的是放宽了对工商业子弟入仕为官的限制,并不是赋予商人政治特权,排除A项;“清除了抑商政策的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坚持抑商政策,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从隋唐到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统治基础得到扩大,并没有涉及政治腐败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
4.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行省的设置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地方,确保统治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题干信息中虽然说明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但没有提供与割据势力有关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提及行省对民族之间交融的促进作用,排除B项;行省主要是为中央授权和控制地方而设立,并没有直接涉及版图扩张问题,排除C项。故选D。
5.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对于沿海居民的管控越来越强,海外贸易也逐渐垄断为一口通商,这说明明清时期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朝贡贸易体系完善,排除A项;明清时期逐渐限制对外贸易,而非规范,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海防政策,未涉及东南沿海祸乱,排除D项。故选B。
6.解析:根据题干“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对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和顽固势力愚昧守旧的思想状况进行了痛切的批判和鞭挞,还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在广大士庶民众中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思想启蒙。戊戌变法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变法图强,不是宣传西方思想,排除C项;戊戌变法是维护清朝统治的,且最终失败,并没有摧毁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
7.解析: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图2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题干所示时间国家性质始终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两次转变,分别是1927年八七会议和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排除B项;从土地革命到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从对峙再次走向合作,排除D项。故选A。
8.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既是中国长期努力的结果,也与广大友好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材料中的局面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世纪提出的号召,均与题干材料中的1971年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9.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的高频词汇。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事件发生,排除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阶级斗争、上山下乡等事件出现,排除B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庭联产、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等事件频现,排除D项。故选C。
10.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助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材料未涉及民众是否支持伊斯兰教,也没有提到教义是否容易接受,排除B、D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强权推广伊斯兰教,不是在说明伊斯兰教对半岛统一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A。
11.解析:据题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电路图描述的是17世纪后期的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国王成为国家象征,议会拥有最高权力,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题干所示时间国家性质始终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其他选项事件发生的时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12.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能源转型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其他选项均指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BC项。故选D。
13.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生物生存竞争指《物种起源》,阶级斗争指《共产党宣言》。其他选项的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14.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场战争是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的强大奠基,使其1917年在一战中向同盟国宣战,1941年二战中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二战后美苏对峙。其他选项的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15.解析:根据漫画可知,漫画中象征政府的人陷入了泥潭,他一手拿着象征福利资金的钱袋子,一手拿着象征政府财政的账单,这说明过度的福利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制度的确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这一制度有利于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但与漫画反映的内涵不符,漫画也没有反映出效率与公平的兼顾,排除ABD项。故选C。
二、辨析改错(8分)
16.【×】(1)“北京”改为“上海”
【√】(2)
【×】(3)“‘一五’计划”改为“三大改造”
【×】(4)“大跃进”改为“分田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马关条约》;(2分)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分)
(2)①对日本: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日本称霸和奴役亚洲的野心;改变日本社会观念(军人地位提升);巨额赔款有助于日本近代化发展等。(任答2点即可,2分)②对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赔款增加人民负担;促进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促进民族觉醒;清政府腐败进一步暴露,统治进一步削弱等。(任答2点即可,2分)③对国际: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改变东亚国际格局;改变西方侵略方式,进入资本输出阶段等。(任答2点即可,2分)
18.(1)避免战争;(1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1分)美苏“冷战”对峙;西欧联合;东欧国家运用苏联模式改革;亚非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2分)
(2)互联网的影响、苏东集团的转轨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任答2点即可,2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任答2点即可,2分)
(3)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言之有理即可,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A:张骞通西域;C:三角贸易。(4分)
(2)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或殖民掠夺。(2分)
示例:B: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E: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引申和发展,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B、E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4分)
(3)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言之有理任答2点即可,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省名校之约大联考中考导向压轴信息卷历史试题(含部分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