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材料综合题提分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材料综合题提分
一、基本特点
材料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通常是罗列两到三段材料,并根据材料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
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并且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题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方法(一读二审三写)
1. 读问题
(1)问题词、答案来源词、答案方式词、分值(答几条)
(2)根据答案来源词,判断答案的出处
①根据材料:答案源于材料
②根据所学知识:答案源于所学
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源于材料+所学
④综上:找到几则材料探讨的共同主题,谈认识,建议
(3)答案方式词(归纳、概括、列举、变化)
①归纳概括:找出关键词或者句子,进行提炼、整合
②列举:直接从材料或书本中举例说明。
③变化:从A到B,两个阶段的状况同时表述出来
④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⑤评价或影响:注意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2.审材料
(1)审什么:导语、正文、出处、注释 ——明确考查知识点
(2)怎么审:有几句,材料结构,勾出关键信息(关键句子,标点,连接词),精准定位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3.写答案
(1)紧扣题意,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2)答题内容要准确,不要脱离材料和相关知识,随意发挥。
(3)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当使用书面语。注意按问题、按分值列点,分值大的,要多角度归纳答案,分值小的,要简洁些,遵循的原则是“贵精不贵多”。
三、回答材料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不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2.不认真审题,只看个大概,就开始答题;
3.丢题落题的现象仍然存在;
4.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较弱;
5.错别字较多。
1.让我们一起游历长安,感受唐朝气象。
材料一:《唐长安城》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节选
(1)据材料一,列举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材料二体现了哪一文学形式?材料一中“鸿胪寺”印证了材料二中哪句内容所描绘的景象?
(2)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角度解释材料中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概括这些现象产生的共同条件。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1)表现:东西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铺多;行业多;朝廷设立了管理机构;胡商在城内进行经济活动等。
文学形式:诗歌。
印证了:“万国衣冠拜冕旒”。
(2)联系:商业繁荣吸引外国商人和使节来唐,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放;活跃的中外交流促进了商业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唐朝文化吸引外国使节来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共同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
(3)历史地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国家。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唐长安城》”涉及的关键信息“西市、东市”可知,东西市是主要的商业区;根据关键词“酒肆、食店”等可知,商铺多;根据关键词“丝帛行、米行”等信息可知,行业多;根据关键词“市署、平准署”等可知,朝廷设立了管理机构;根据关键词“西市胡商”可知,胡商在城内进行经济活动等。
文学形式:根据材料二“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并结合所学唐朝的文学发展可知,体现的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
印证了:结合所学唐朝知识的可知,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因此可以印证“万国衣冠拜冕旒”这种对外交往的盛况。
(2)联系:结合盛唐景象的相关可知,可选角度:商业繁荣吸引外国商人和使节来唐,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放;活跃的中外交流促进了商业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唐朝文化吸引外国使节来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等。
共同条件:结合所学盛唐景象相关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
(3)历史地位: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国际化大都市、唐诗等信息,可知唐朝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国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左部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一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 中部绘男女舞伎相对而舞; 右部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
——绘于韩休(开元二十八年去世)墓东壁的《乐舞图》(局部)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
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①曲线图中唐朝气温的特点和图②人口变化的趋势,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研究盛唐历史的第一手还是第二手史料 观察材料二,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广州港”的影响力。
(4)综合上述探究,概述唐朝兴盛的原因。
【答案】(1)气温的特点: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人口变化的趋势:增长(上升)。
联系: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
(2)材料二:第一手(史料)。
信息:唐朝舞蹈的姿态(乐器种类、植物品种、服饰样式);体现民族交融;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3)特点: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
影响力:影响到波斯湾、红海等地;重要的商业港口;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4)原因: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中外交往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气温的特点:根据图①曲线图可知,唐朝气温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
人口变化的趋势:根据图②人口变化图可知,唐朝人口呈现增长(上升)趋势。
联系: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气温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人口呈现增长(上升)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
(2)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乐舞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也称为原始史料,是指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由同时代或者距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因袭,《乐舞图》属于第一手(史料)。
信息:根据材料二“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男女舞伎相对而舞”等和图片可知,唐朝舞蹈的姿态(乐器种类、植物品种、服饰样式);体现民族交融;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3)特点:根据材料“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可知,“唐代文化”的特点是: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
影响力:根据材料三“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 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可知,“广州港”的影响到波斯湾、红海等地;是重要的商业港口;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4)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因此唐朝兴盛的原因有气
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乐舞图》可知,民族交融能促进唐朝兴盛;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外交往、国家统一促进唐朝的兴盛。(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写出材料一中该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他总结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政比较谨慎。他鼓励臣下指摘君主过失,开怀纳谏,目的是避免政治上的过失。他懂得澄清官治的重要性,注意精兵简政,重视刺史、县令等“亲民之官”的人选,使得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二,归纳“他”的治国理念。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选自《旧唐书》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答案】(1)制度:科举制。
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他”:唐太宗。
治国理念:以民为本。
(3)历史事件: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他:根据材料“他总结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百姓好比是水”可知,“他”
是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正确认识君民的关系,明确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材料一 通过体育了解历史。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马术、摔跤、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传播至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
——摘编自王俊奇《唐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二 通过妇女了解历史。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征收的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平民妇女参与商业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济活动较少。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材料三 通过诗歌了解历史
序号 作者 诗名 诗歌节选 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读
① 柳宗元 《乐府杂曲 鼓吹饶歌 高昌》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 示例: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
② 李白 《哭晁卿衡》注:晁衡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③ 孟郊 《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尽长安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诗①的示例,把表格②和③填写完整。
【答案】(1)特点:①唐朝是体育文化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②体育项目既有传承,也有创新。③民俗体育蓬勃发展,双向交流。原因:唐代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民族交融加强;中外交流频繁;统治者的支持;(社会风气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背景:①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3)解读:②唐朝时,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等来华(开放的对外政策,同等给分),学习盛唐文化,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发展;③唐朝实行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教育的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可知,体育活动范围广;根据材料“蹴鞠、马术、摔跤、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可知,体育项目多;根据材料一“唐代不仅传承了……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可知,体育项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根据材料二“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可知,民俗体育蓬勃发展;根据材料一“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可知,体育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也有些项目远播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可知,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所以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有①唐朝是体育文化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②体育项目既有传承,也有创新。③民俗体育蓬勃发展,双向交流。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政策、对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唐代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文化开放、民族交融加强、中外交流频繁、统治者的支持。
(2)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考虑,如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唐朝商品经济繁荣;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女性可以广泛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所以其形成的背景有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3)②:根据材料诗歌节选“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可知,诗句反映的是唐朝时,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等来华,学习盛唐文化,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③:根据材料诗歌节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诗句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教育的发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法。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人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
挤。
材料二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与隋唐时期的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开始于哪一朝代?完善于哪一朝代?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1)方式:秦汉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主要以门第高低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2)朝代:隋朝;唐朝。
(3)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一“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法。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人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挤。”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2)朝代:根据题干“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时期创立了殿试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产生在隋朝,完善在唐朝。
(3)影响:根据材料“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
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新式农业工具。贞观末上,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三 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及的是对哪一制度的完善?这一制度相较于过去的选官制度有何优势?
(2)阅读材料二、说说唐朝农民发明的新式农业工具有哪些?请列举一例。“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具备了哪些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答案】(1)科举制度;
优势: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选拔范围,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2)筒车,曲辕犁;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的完善,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3)特点:地域范围广;友好方式;交往内容广泛。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可知是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基础。
优势:关于科举制度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选拔范围,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2)新式农业工具:根据材料二“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新式农业工具。”可知,唐朝农民发明的新式农业工具有筒车,曲辕犁。
条件:根据材料二“贞观末上,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的完善,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作答。
(3)特点:根据材料三“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可得出地域范围广;根据材料三“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可得出友好方式;根据材料三“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得出交往内容广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 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
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
(2)材料二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他的一生和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 “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请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表现:官方使节出访频繁;民间商贸、文化交流规模大。
(2)僧人:玄奘。
著作:《大唐西域记》。
(3)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文化的吸引。
史实: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得出官方与民间并举,交往频繁,内容丰富,和平交往;据“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得出文化交流规模大。
(2)僧人:根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僧人是玄奘;唐太宗统治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在那烂陀寺求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回到长安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可得出信息: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可得出信息: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文化的吸引。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遣唐使、鉴真等事迹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推进着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唐以后,藩镇势力不断壮大,中央政府对马匹的需求量扩大,回纥限于生产水平以及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也希望通过与中原贸易来获取丝织品等无法自足的物品,为此唐与回纥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绢马贸易。在贸易进行过程中,回纥饮食文化随之传入唐朝,胡饼、烧饼、搭纳等胡食盛行。同时,坦胸女装盛行,不管士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或穿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贸易往来的不断繁盛,使回纥人需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从事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他们开始仿效唐人起居生活,建宫殿、穿汉服,还采用了唐的开元历法,社会发展趋于文明。
——姚三刚《安史之乱后唐与回回绢马贸易之互动影响》
材料二
①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打退了辽军。
②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
③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边界贸易场所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④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⑤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⑥金初将东北的女真人大批迁入中原,这些人多习汉语,衣汉服,仿效汉族生活。女真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元朝为了巩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态,实行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实现了运行有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回绢马贸易的影响。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阐明理由。
主题 序号 理由
战争冲突 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
盟约议和
③⑥ 北宋与辽、西夏进行边界贸易,女真人与汉人杂居、通婚
(3)请从元朝的地方制度、边疆地区管辖、民族交融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运用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
【答案】(1)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丰富了唐朝的服饰和饮食的种类;促进了回纥逐渐开始定居生活;促进了回纥社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唐与回纥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任意三点即可)
(2)①⑤,②④,宋夏和约,澶渊之盟;经济文化交流。
(3)不唯一,选择地方制度或民族交融,言之有理即可。这里选择“边疆地区管辖”:元朝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元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直接管辖。
【详解】(1)影响:依据材料一“中唐以后,藩镇势力不断壮大,中央政府对马匹的需求量扩大,回纥限于生产水平以及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也希望通过与中原贸易来获取丝织品等无法自足的物品,为此唐与回纥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绢马贸易。”可知,唐朝与回纥的绢马贸易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据“在贸易进行过程中,回纥饮食文化随之传入唐朝,胡饼、烧饼、搭纳等胡食盛行。同时,坦胸女装盛行,不管士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或穿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可知,唐朝与回纥的绢马贸易丰富了唐朝的服饰和饮食的种类。据“贸易往来的不断繁盛,使回纥人需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从事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他们开始仿效唐人起居生活,建宫殿、穿汉服,还采用了唐的开元历法,社会发展趋于文明。”可知,唐朝与回纥的绢马贸易促进了回纥逐渐开始定居生活,促进了回纥社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唐与回纥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2)据所学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相关史实有:①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打退了辽军。⑤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盟约议和有②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④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其理由是辽与北宋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③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边界贸易场所进行交换,互通
有无。⑥金初将东北的女真人大批迁入中原,这些人多习汉语,衣汉服,仿效汉族生活。女真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这两项反映的是经济文化交流。
(3)说明:根据题意从元朝的地方制度、边疆地区管辖、民族交融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进行说明即可。如:选择“边疆地区管辖”:元朝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元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直接管辖。
9.宋朝的制度建设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祖宗之法”是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所立下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防弊”(防止统治出现弊病),事事都要事先做出防范,利用周密的制度加以制约。为收括地方权力,太祖的宰相赵普曾经建议有三,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宋代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平均每年取士约360人,远胜唐、元、明、清。与前代不同,北宋共有宰相71人,进士出身65人,其余宰执大臣153人,进士出身139人,南宋时比例更高。宋代贡举原则上向所有男性公民开放,士子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虽有一些具体的限制,但至少对工商业者的限制并不严格,这也是与前代相比的进步之处。唐及五代之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人,宋神宗熙宁四年改革,废除诗赋,考察《诗》、《书》、《易》、《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还需针对时政提出对策。
——摘编自《宋朝简史》
(1)依据材料一,“防弊”具体指什么?针对赵普的三项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宋初统治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制相较于唐朝有何变化。结合所学,说说科举制对宋朝发展的意义。
【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兵变政移,分割宰相事权,加强赋财政收入,杯酒释兵权及设枢察院等控制兵权。
(2)扩大科举名额,取消限制,完善科举内容;促进教育文化发展,特别是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也选拔很多政治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详解】(1)“防弊”:根据材料一“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所立下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防弊”(防止统治出现弊病),事事都要事先做出防范,利用周密的制度加以制约”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稍夺其权”是指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划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制其钱谷”是指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
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归中央掌控。后来义陆续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收刘归中央。“收其精兵”是指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设置枢密院负责管理军事,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些措施对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变化:根据材料二“科举考试是宋代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平均每年取士约360人,远胜唐、元、明、清。与前代不同”可知变化为扩大科举名额,根据材料二“宋代贡举原则上向所有男性公民开放,士子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虽有一些具体的限制,但至少对工商业者的限制并不严格,这也是与前代相比的进步之处”可知变化取消限制,根据材料二“唐及五代之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人,宋神宗熙宁四年改革,废除诗赋,考察《诗》、《书》、《易》、《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还需针对时政提出对策”可知变化为完善科举内容。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教育文化发展,特别是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也选拔很多政治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案】(1)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澶渊之盟
(3)女真族
【详解】(1) 影响: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可知,影响是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 名称:根据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名称是澶渊之盟。
(3) 民族:根据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和所学可知,岳飞是抗金名将,此时正是宋金对峙时期,材料三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
11.【文学中的历史】
材料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答案】(1)表现: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经济高度繁荣,商业繁华;文化高度发达;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社会风气开放等。
(2)原因:宋朝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由于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其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改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表明文学艺术灿烂辉煌;“街市上,熙熙攘攘”可知,唐朝经济高度繁荣,商业繁华;“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表明文化高度发达;“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表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妇女引领着时尚”,表明社会风气开放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并结合所学从宋朝时期海外贸、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发展打破时空限制等角度分析,例如宋朝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由于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其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改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2.【汉字的书写与传播】
材料一:
东汉画像装的书写者,书写材料为简牍,坐姿为跪坐,书写姿势为“握卷写” 南北朝《北齐校书图卷》,书写者坐在胡床上,左手持纸卷,右手执笔,正在书写 北宋《解盐图》,一盐官在高坐具上垂脚而坐,书写姿势为“伏纸写”
材料二:汉字不仅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它还为周边国家所使用,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日文,现在仍夹用汉字。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且汉字被多个民族共同使用,成为大范围社会交际和文化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李滨英《中华汉字对周边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到北宋书写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汉字传播的历史影响。
【答案】(1)变化:书写材料由简牍变为纸张;书写姿势由跪变为坐;书写姿态由“握卷写”变为“伏纸写”。
原因:纸张的普及;民族交融。
(2)历史影响: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书写材料为简牍,坐姿为跪坐,书写姿势是‘握卷写’”“书写者坐在胡床上,左手持纸卷,右手执笔”“书写姿势为‘伏纸写’”分析可知,从东汉到北宋书写形式的变化体现在书写材料由简牍变为纸张;书写姿势由跪变为坐;书写姿态由“握卷写”变为“伏纸写”。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材料发生变化,纸张得以普及,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深入,导致书写的材料、姿态等发生变化。
(2)影响:根据材料“它还为周边国家所使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汉字被多个民族共同使用,成为大范围社会交际和文化沟通的桥梁”分析可知,汉字传播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1)原因:忽必烈个人雄才大略;汉族地主武装的支持。
民族政权:金、西夏、吐蕃等。
政治格局: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分裂格局。
(2)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汉化措施。
原因: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
(3)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可知,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忽必烈个人雄才大略;汉族地主武装的支持。
民族政权:根据所学蒙古统一的过程相关知识可知,蒙古政权统一过程中灭金、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
政治格局:根据所学元朝统一的意义相关知识可知,元的统一结束了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分裂格局,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2)共同点:根据材料“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可知,政治上和教育上的举措,元朝都是学习中原王朝,汉化措施。
原因:根据材料“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可知,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
(3)趋势: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中元朝统一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推动,某老师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生产工具的革新】
(1)依据下列图片写出相应生产工具的名称。
任务二 【水利工程的兴建】
(2)写出下面材料一表述的水利工程开通的意义。
材料一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任务三 【商业发展的突破】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发展有何新突破?
材料二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任务四 【经济格局的演变】
(4)观察下面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
行业 发展成就
农业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著名的粮仓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方纺织业胜过北方
制瓷业 南宋制瓷业中心在南方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领先世界
商业 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四川
海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中心在南方地区
(5)综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名称: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图三:秧马
(2)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突破:宋代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4)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南迁,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推动。
(5)因素: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社会环境等。
【详解】(1)名称: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如耕地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因此,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根据所学可知,秧马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因此,图三是 :秧马。
(2)意义:根据材料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的意义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突破: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通晓不绝”可知,这体现出,宋朝商业发展已突破时间的限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可知,这体现出,宋朝商业发展已突破空间(市坊)的限制。因此,宋代商业发展的突破是:
(4)原因:根据表格信息中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南方都超过恶灵北方,反映出南宋时,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南迁,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推动。
(5)因素:综合上述探究活动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开头,商业发展的突破可以归纳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社会环境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材料二:雍正三年(1725)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乾隆九年(1744),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请再举一例中国对外和平交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写出清朝“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答案】(1)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政策:闭关锁国。
消极影响: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可知影响是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根据材料一“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可知影响是拓展了贸易往来;根据材料一“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可知影响是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可知影响是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史实: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可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政策:根据材料二“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并结合所学清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可知,是指实行闭关锁国。
消极影响:结合所学闭关锁国的影响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6.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将这种由各地推荐人才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考察、举荐)。察孝廉(考察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对象是……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材料二: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材料四: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换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清朝文人徐大纯《时文叹》
(1)材料中的“察举制”的特点是什么?察举的对象是“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这与董仲舒提出的什么建议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隋炀帝和武则天各有何贡献?
(3)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政策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造就了宋朝怎样的局面?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世人为什么会对凭八股考取功名的人作如此辛辣的嘲讽?明朝政府为什么只考“八股文”?
【答案】(1)特点:通过推荐选拔人才;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贡献: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武则天时期创立了殿试制度。
(3)政策:重文轻武;局面: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原因: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原因: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将这种由各地推荐人才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考察、举荐)。”可知,察举制通过推荐选拔人才。
建议: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特点:根据材料二“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隋唐的科举制由政府主导且自由报考。
作用:根据材料二“……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隋唐的科举制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了殿试制度。
(3)政策:根据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
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文官,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科举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出的文治局面。
(4)原因:根据材料四“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换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可知,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因此有材料四的评价。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只考“八股文”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及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单元主题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与民族交融
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材料二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观察材料一中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将空白处填补完整。从表格中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斗争”和“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史实。
【答案】(1)政权外立;隋唐。国家统一或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2)贡献: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外部: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
内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详解】(1)表格信息: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应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对应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信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民族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呈现国家统一或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的趋势。
(2)贡献:根据材料二“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可知,康熙、乾隆、雍正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
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斗争”的历史事件有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历史事件有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
西北地区挑战:准噶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 应对:平定叛乱 设立 ① (机构) 东北地区挑战:沙俄入侵 应对:雅克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南地区挑战:西藏叛乱 应对:雍正设立 ② (机构) 乾隆实行金瓶掣签制 东南地区挑战:郑氏割据势力 应对:收复 ③ 设置 ④ (机构)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复习清朝前期边疆治理问题时,整理了图表。请将其中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指出清朝解决边疆问题的历史意义。
【答案】(1)①伊犁将军 ②驻藏大臣 ③台湾 ④台湾府。
(2)贡献: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中华文化在边疆地区进一步渗透和发展。
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1)①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北地区,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因此,①处填写“伊犁将军”。
②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南地区,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27年,雍正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因此,②处填写“驻藏大臣”。
③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清王朝在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因此,③处填写“台湾”。
④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因此,④处填写“台湾府”。
(2)贡献:根据材料二“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可知,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是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根据材料二“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可知,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是中华文化在边疆地区进一步渗透和发展。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边疆问题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因此,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角度作答即可。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改革地方管理方式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答案】(1)特点:在地方区域设置上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非地方官。历史作
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对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2)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处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
【详解】(1)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元朝行省制的特点是:在地方区域设置上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根据“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可知,元朝行省制的特点是: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非地方官。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对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2)影响:根据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可知,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将地方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一分为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如何处理: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需要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
20.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的“八王之乱”迫使北方人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史称“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率)过江淮。百年间南渡人口已达95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约18%。南朝宋武帝刘裕“务农重织”,从而呈现出“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代经济分布图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重新实行更为严苛的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封闭了江、浙、闽 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了仅留的对外通商口岸。但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即使是紧闭大门,也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总结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举出一项宋代商业发展成就。宋代经济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清代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 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在“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下,中国的大门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答案】(1)原因: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南方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成就:大河流域和运河沿岸兴起许多商业城市;东京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市民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如出现了早市、夜市等,乡村出现了草市;货币更加丰富,有金属货币和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的范围更广,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设有管理贸易的市舶司,商业贸易中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等等。
影响:宋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3)政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政治方面: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得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
策(如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限制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社会方面:官吏腐败,贪腐盛行,官僚机构冗沉,出现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减弱;土地兼并严重,人民困苦不堪,激化了社会矛盾等等。
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落后于世界工业化的趋势。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的‘八王之乱’迫使北方人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可知,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一“南朝宋武帝刘裕‘务农重织’”可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成就:根据材料二“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大河流域和运河沿岸兴起许多商业城市;东京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市民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如出现了早市、夜市等,乡村出现了草市;货币更加丰富,有金属货币和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的范围更广,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设有管理贸易的市舶司,商业贸易中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等等。(任举一例)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3)政策:根据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重新实行更为严苛的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封闭了江、浙、闽 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了仅留的对外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晚期实行严格的对外贸易,即闭关锁国政策。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皇帝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得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如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清朝后期,官吏腐败,卖官鬻爵,贪腐盛行,官僚机构冗沉,出现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减弱;土地兼并严重,人民困苦不堪,激化了社会矛盾。清朝后期,工业革命在欧美进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落后于世界工业化的趋势。这些都说明“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下,中国的大门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
材料二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大一统”更大程度上表达出“大统一”的含义,即大范围、大规模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疆域、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统一,以及怎么看待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等内容。清前期所宣扬的“大
一统”,包含了以上两种内涵。
——《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的史实依据。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炼)
【答案】(1)依据:在东南地区,清政府将台湾地区纳入清朝版图,设立台湾府管辖;在西南地区,清朝统治者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还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在西北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好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在东北地区,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与沙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观点: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建立后创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详解】(1)依据:依据材料“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台湾、西藏、新疆、东北雅克萨等采取的措施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清政府在东南地区将台湾地区纳入清朝版图,设立台湾府管辖;在西南地区,清朝统治者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还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在西北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在东北地区,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与沙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依据材料“具体表现为疆域、政治、文化、经济……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有疆域、政治、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可以从各个方面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论述,如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以选取的史实有秦朝郡县制、汉朝刺史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等,论述时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例:观点: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朝
建立后创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他观点如:经济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2.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1)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官僚队伍”是通过什么制度形成的?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有何意义?
材料二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什么制度以“加强皇权”?为了稳固政权,宋朝又实行什么政策?
材料三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期间经历一个过程,……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材料四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案】(1)制度:科举制;
创立时期:隋朝,或隋炀帝时期;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三省六部制;
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3)“改组”: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4)机构:军机处
(5)基本趋势: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或皇权逐渐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相权逐渐削弱。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及问题“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官僚队伍’是通过什么制度形成的?”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官僚队伍”是通过科举制形成的。
诞生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诞生于隋炀帝时期,或者隋朝也可以。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根据材料二中“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加强皇权”实行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稳固政权,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
(3)“改组”:根据材料三中“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的“重大改组”是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4)机构:根据材料四中“偏房”、“雍正时代”、“权力中心”等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的“偏房”指的机构是军机处。
(5)基本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表明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或皇权逐渐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相权逐渐削弱。
23.古代农业发展
材料一
③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贾思勰《齐民要术》 ⑤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杂。——汉景帝
④(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现象。
(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的领域。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1)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重视将农业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并著书立说;提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扩大经济作物种植;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任答两点)
(2)领域: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重视农业生产;重农抑商观念深厚;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等。(任答两点)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①秧马”“②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一“③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贾思勰《齐民要术》”“④(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徐光启《农政全书》”可知,重视将农业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并著书立说;提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根据材料一“⑤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杂。 ——汉景帝”“⑥《雍正皇帝亲耕图》”可知,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任答两点)
(2)领域: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可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相关的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观念深厚,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等。因此,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与农业相关的领域。
24.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古代中国拥有大量科技成就,佐证了我国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科技成就
事件 影响
A______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拉伯商人把B______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阿拉伯人把中国发明的C______和火器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13课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地区早期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普遍发展到一年两熟——二作制。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宋代,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黄樛稻”的推广,对于南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强势崛起。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材料三 隋至清期间GDP总量与科技发现总量的变化
时间断面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GDP总量(10亿) 31.1 45.6 75.6 60.0 61.8 228.6
科技发现总量 4 18 48 15 24 60
(注:“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朱永俊,赵晓春《我国古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1)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一中A、B、C三处填上宋元时期外传的三大发明将句子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技术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隋至清某一历史时期手工业领域一例,说明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1)句子补充:A: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C:火药。
(2)主要表现: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的推广;“江东犁”“犁刀”“铁搭”等农具的发明与推广;“占城稻”“黄樛稻”等稻种的推广。
重大影响: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例子及影响:宋朝:制瓷业发达,如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瓷器的大量生产和外销,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提升了宋朝的国际影响力;明朝:棉纺织业发展,如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兴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详解】(1)句子补充:A处:根据材料一“宋元科技成就”框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A:活字印刷术;根据材料一“宋元科技成就”框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B:指南针;根据材料一“宋元科技成就”框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C:火药。
(2)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普遍发展到一年两熟——二作制”可概括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的推广;根据材料二“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可概括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江东犁”“犁刀”“铁搭”等农具的发明与推广;根据材料二“宋代,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黄樛稻’的推广”可概括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占城稻”“黄樛稻”等稻种的推广。
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地区早期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长江流域强势崛起”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技术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例子及影响:根据材料三“隋至清期间GDP总量与科技发现总量的变化”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制瓷业发达,如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瓷器的大量生产和外销,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提升了宋朝的国际影响力;明朝,棉纺织业发展,如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兴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政治统治 隋炀帝开创①,唐朝时不断完善该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实行②,严格规定考试内容和答卷文体格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中外交往 图1图1是唐朝高僧③,他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2图2是明朝航海家④,他率船队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图3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⑤,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图4图4为清朝前期政府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它反映了清朝实行⑥政策。
(1)材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设计的表格。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⑤⑥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设计任务。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和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
【答案】(1)①科举制;②八股取士;③鉴真;④郑和;⑤玄奘;⑥闭关锁国。
(2)举措:隋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举行“长庆会盟”等;明清时期: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
【详解】(1)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唐朝时不断完善该制度,因此①处是科举制;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内容和答卷文体格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因此②处是八股取士;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③处是鉴真;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航海家郑和,他率船队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因此④处是郑和;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因此⑤处是玄奘;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政府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它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⑥处是闭关锁国。
(2)举措: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可知,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举行“长庆会盟”等;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可知,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材料综合题提分
一、基本特点
材料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通常是罗列两到三段材料,并根据材料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
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并且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题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方法(一读二审三写)
1. 读问题
(1)问题词、答案来源词、答案方式词、分值(答几条)
(2)根据答案来源词,判断答案的出处
①根据材料:答案源于材料
②根据所学知识:答案源于所学
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源于材料+所学
④综上:找到几则材料探讨的共同主题,谈认识,建议
(3)答案方式词(归纳、概括、列举、变化)
①归纳概括:找出关键词或者句子,进行提炼、整合
②列举:直接从材料或书本中举例说明。
③变化:从A到B,两个阶段的状况同时表述出来
④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⑤评价或影响:注意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2.审材料
(1)审什么:导语、正文、出处、注释 ——明确考查知识点
(2)怎么审:有几句,材料结构,勾出关键信息(关键句子,标点,连接词),精准定位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3.写答案
(1)紧扣题意,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2)答题内容要准确,不要脱离材料和相关知识,随意发挥。
(3)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当使用书面语。注意按问题、按分值列点,分值大的,要多角度归纳答案,分值小的,要简洁些,遵循的原则是“贵精不贵多”。
三、回答材料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不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2.不认真审题,只看个大概,就开始答题;
3.丢题落题的现象仍然存在;
4.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较弱;
5.错别字较多。
1.让我们一起游历长安,感受唐朝气象。
材料一:《唐长安城》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节选
(1)据材料一,列举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材料二体现了哪一文学形式?材料一中“鸿胪寺”印证了材料二中哪句内容所描绘的景象?
(2)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角度解释材料中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概括这些现象产生的共同条件。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左部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一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 中部绘男女舞伎相对而舞; 右部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
——绘于韩休(开元二十八年去世)墓东壁的《乐舞图》(局部)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①曲线图中唐朝气温的特点和图②人口变化的趋势,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研究盛唐历史的第一手还是第二手史料 观察材料二,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广州港”的影响力。
(4)综合上述探究,概述唐朝兴盛的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写出材料一中该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他总结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政比较谨慎。他鼓励臣下指摘君主过失,开怀纳谏,目的是避免政治上的过失。他懂得澄清官治的重要性,注意精兵简政,重视刺史、县令等“亲民之官”的人选,使得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二,归纳“他”的治国理念。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选自《旧唐书》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4.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材料一 通过体育了解历史。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马术、摔跤、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传播至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
——摘编自王俊奇《唐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二 通过妇女了解历史。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征收的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平民妇女参与商业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济活动较少。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材料三 通过诗歌了解历史
序号 作者 诗名 诗歌节选 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读
① 柳宗元 《乐府杂曲 鼓吹饶歌 高昌》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 示例: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
② 李白 《哭晁卿衡》注:晁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
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 片绕蓬壶。
③ 孟郊 《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诗①的示例,把表格②和③填写完整。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法。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人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挤。
材料二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与隋唐时期的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开始于哪一朝代?完善于哪一朝代?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
民还发明了新式农业工具。贞观末上,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三 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及的是对哪一制度的完善?这一制度相较于过去的选官制度有何优势?
(2)阅读材料二、说说唐朝农民发明的新式农业工具有哪些?请列举一例。“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具备了哪些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 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
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
(2)材料二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他的一生和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 “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请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
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推进着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唐以后,藩镇势力不断壮大,中央政府对马匹的需求量扩大,回纥限于生产水平以及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也希望通过与中原贸易来获取丝织品等无法自足的物品,为此唐与回纥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绢马贸易。在贸易进行过程中,回纥饮食文化随之传入唐朝,胡饼、烧饼、搭纳等胡食盛行。同时,坦胸女装盛行,不管士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或穿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贸易往来的不断繁盛,使回纥人需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从事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他们开始仿效唐人起居生活,建宫殿、穿汉服,还采用了唐的开元历法,社会发展趋于文明。
——姚三刚《安史之乱后唐与回回绢马贸易之互动影响》
材料二
①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打退了辽军。
②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
③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边界贸易场所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④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⑤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⑥金初将东北的女真人大批迁入中原,这些人多习汉语,衣汉服,仿效汉族生活。女真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元朝为了巩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态,实行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实现了运行有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回绢马贸易的影响。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阐明理由。
主题 序号 理由
战争冲突 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
盟约议和
③⑥ 北宋与辽、西夏进行边界贸易,女真人与汉人杂居、通婚
(3)请从元朝的地方制度、边疆地区管辖、民族交融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运用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
9.宋朝的制度建设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祖宗之法”是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所立下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防弊”(防止统治出现弊病),事事都要事先做出防范,利用周密的制度加以制约。为收括地方权力,太祖的宰相赵普曾经建议有三,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宋代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平均每年取士约360人,远胜唐、元、明、清。与前代不同,北宋共有宰相71人,进士出身65人,其余宰执大臣153人,进士出身139人,南宋时比例更高。宋代贡举原则上向所有男性公民开放,士子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虽有一些具体的限制,但至少对工商业者的限制并不严格,这也是与前代相比的进步之处。唐及五代之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人,宋神宗熙宁四年改革,废除诗赋,考察《诗》、《书》、《易》、《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还需针对时政提出对策。
——摘编自《宋朝简史》
(1)依据材料一,“防弊”具体指什么?针对赵普的三项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宋初统治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制相较于唐朝有何变化。结合所学,说说科举制对宋朝发展的意义。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1.【文学中的历史】
材料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2.【汉字的书写与传播】
材料一:
东汉画像装的书写者,书写材料为简牍,坐姿为跪坐,书写姿势为“握 南北朝《北齐校书图卷》,书写者坐在胡床上,左手持纸卷,右手执笔,正在书写 北宋《解盐图》,一盐官在高坐具上垂脚而坐,书写姿势为“伏纸写”
卷写”
材料二:汉字不仅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它还为周边国家所使用,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日文,现在仍夹用汉字。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且汉字被多个民族共同使用,成为大范围社会交际和文化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李滨英《中华汉字对周边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到北宋书写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汉字传播的历史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14.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推动,某老师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生产工具的革新】
(1)依据下列图片写出相应生产工具的名称。
任务二 【水利工程的兴建】
(2)写出下面材料一表述的水利工程开通的意义。
材料一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任务三 【商业发展的突破】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发展有何新突破?
材料二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任务四 【经济格局的演变】
(4)观察下面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
行业 发展成就
农业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著名的粮仓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方纺织业胜过北方
制瓷业 南宋制瓷业中心在南方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领先世界
商业 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四川
海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中心在南方地区
(5)综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材料二:雍正三年(1725)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乾隆九年(1744),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请再举一例中国对外和平交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写出清朝“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16.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将这种由各地推荐人才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考察、举荐)。察孝廉(考察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对象是……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材料二: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
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材料四: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换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清朝文人徐大纯《时文叹》
(1)材料中的“察举制”的特点是什么?察举的对象是“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这与董仲舒提出的什么建议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隋炀帝和武则天各有何贡献?
(3)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政策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造就了宋朝怎样的局面?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世人为什么会对凭八股考取功名的人作如此辛辣的嘲讽?明朝政府为什么只考“八股文”?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及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单元主题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与民族交融
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材料二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观察材料一中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将空白处填补完整。从表格中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斗争”和“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史实。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
西北地区挑战:准噶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 应对:平定叛乱 设立 ① (机构) 东北地区挑战:沙俄入侵 应对:雅克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南地区挑战:西藏叛乱 应对:雍正设立 ② (机构) 乾隆实行金瓶掣签制 东南地区挑战:郑氏割据势力 应对:收复 ③ 设置 ④ (机构)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复习清朝前期边疆治理问题时,整理了图表。请将其中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指出清朝解决边疆问题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改革地方管理方式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20.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的“八王之乱”迫使北方人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史称“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率)过江淮。百年间南渡人口已达95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约18%。南朝宋武帝刘裕“务农重织”,从而呈现出“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代经济分布图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重新实行更为严苛的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封闭了江、浙、闽 海关,只
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了仅留的对外通商口岸。但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即使是紧闭大门,也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总结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举出一项宋代商业发展成就。宋代经济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清代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 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在“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下,中国的大门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
材料二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大一统”更大程度上表达出“大统一”的含义,即大范围、大规模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疆域、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统一,以及怎么看待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等内容。清前期所宣扬的“大一统”,包含了以上两种内涵。
——《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的史实依据。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炼)
22.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1)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官僚队伍”是通过什么制度形成的?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有何意义?
材料二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什么制度以“加强皇权”?为了稳固政权,宋朝又实行什么政策?
材料三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期间经历一个过程,……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材料四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3.古代农业发展
材料一
③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贾思勰《齐民要术》 ⑤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杂。——汉景帝
④(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现象。
(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的领域。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4.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古代中国拥有大量科技成就,佐证了我国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科技成就
事件 影响
A______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拉伯商人把B______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阿拉伯人把中国发明的C______和火器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13课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地区早期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普遍发展到一年两熟——二作制。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宋代,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黄樛稻”的推广,对于南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强势崛起。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材料三 隋至清期间GDP总量与科技发现总量的变化
时间断面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GDP总量(10亿) 31.1 45.6 75.6 60.0 61.8 228.6
科技发现总量 4 18 48 15 24 60
(注:“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朱永俊,赵晓春《我国古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1)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一中A、B、C三处填上宋元时期外传的三大发明将句子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技术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隋至清某一历史时期手工业领域一例,说明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政治统治 隋炀帝开创①,唐朝时不断完善该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实行②,严格规定考试内容和答卷文体格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中外交往 图1图1是唐朝高僧③,他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2图2是明朝航海家④,他率船队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图3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⑤,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图4图4为清朝前期政府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它反映了清朝实行⑥政策。
(1)材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设计的表格。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⑤⑥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设计任务。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和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材料综合题提分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