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
一、选择题:(28题,每题2分,共56分)
1.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阶层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同时,文化环境宽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A项;商业地位提高、士阶层兴起和学在民间都与宽容时代关联不大,并非最佳选项,排除BCD项。
2. 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中枢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 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B.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项正确;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军机处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叙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只能反映汉朝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可知表明宋明理学家从各个角度来发展宋明理学,以达到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理学在宋代处于统治地位,排除A项;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是明清思想家的主张,排除B项;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仅仅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 构建新儒学体系 B. 提倡知行合一
C. 强调社会责任感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并结合所学可知,张载和顾炎武的思想均体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构建了新儒学体系,重建了伦理秩序,故A、D项错误;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故B项错误。
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三教合一 D. 佛道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前后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后妇女的地位下降了,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对“三纲五常”的恪守,因而造成该现象的出现,A项正确;儒学在战国时期随着孟子和荀子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是在汉代,排除A项;三教合一主要是指佛、道、儒,在魏晋时期就已经由此趋势了,与女性地位的下降关系不大,排除C项;佛道思想未对女性做特别规定,且在宋之前就以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7.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 治学方法之争
B. 世界本原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由“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结合所学可知二陆主张发明本心,综合指两派对治学的方法有分歧,故A项正确;世界本源分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理气关系之争不符合材料分歧要旨,故C项错误;道统思想不是二者分歧关键,故D项错误。
【点睛】“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是关键信息。
8.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唐甄们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本质上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选C;早期启蒙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排除A;早期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不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9.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0. 康德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这反映了启蒙运动( )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肯定人的欲望
C. 是人文主义的发展 D. 歌颂自然人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人的理性是衡量的尺度,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即追求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是人文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排除A项;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人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理性而非自然人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封建斗争的基础上,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表现为把统治者关进“笼子”即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C项正确;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启蒙运动的内容,却没有说明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进一步发展取得的成果,A项错误;批判宗教神学的努力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已经展开,不是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体现,B项错误;促进思想解放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不是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体现,D项错误。
12. 14世纪,在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体现了“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这说明,当时意大利
A. 具有追求平等的理性意识
B. 金钱主义导致了道德沦丧
C. 已摆脱了宗教禁欲的束缚
D. 洋溢着资产阶级进取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14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注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流行,资产阶级锐意进取,证明了“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说明,排除;材料未体现金钱主义导致了道德沦丧,B项排除;C项已摆脱表述错误。故选D。
13.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排除B项;伏尔泰并不反对君主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4.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略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反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主要是要破除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使基督教能更好地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并非要推翻基督教和彻底清除基督教对人信仰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把僧侣变成俗人,打破了罗马教会的等级制度和不可侵犯的地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把俗人变成僧侣,即信仰即得救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信仰即得救,主张以圣经为准,直接与上帝对话,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崇尚自由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A宗教改革,排除;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不符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排除C;启蒙运动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不符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排除D。
16. 《全球通史》关于近代西方某事件的记述:“口口口口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一一‘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口口口口”最确切的内容应当是
A. 智者运动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社会契约时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思想主张,说明该事件是启蒙运动,故D正确。A主要是思想方面,不涉及政治;B和C中不涉及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排除。
17. 欧亚大陆两端的中法两国,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上述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中国和法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结合所学,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反对君主专制,是活跃儒家思想的代表,启蒙思想家通过宣扬理性,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因此这属于二者的共同点,B项正确;倡导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A项;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启蒙思想家的内容,排除C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是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实际上是在探究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速度缓慢原因,这要从中国当时所处的封建社会本身寻找原因,如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宋明理学的盛行和八股取士造成了重人伦、轻视自然科学的文化传统,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对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也是其原因,另外对科技的不重视导致没有相关的专利权观念等也是原因,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鸦片战争前中国国情,且与中国科技发展速度缓慢有直接关系,故答案为B。ACD都不能完整的体现题意,故排除。
19.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A. 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 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C. 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D.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造纸术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火药是资产阶级摧毁骑士阶层武器,B正确,符合题意。
20.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即是指市民文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有关,故本题选择C项。A不是主要原因;B不属于市民文化;D与市民文化没有关系。
21.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辉煌,名作迭出。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楚辞》—屈原 B. 《将进酒》—白居易
C. 《感动天地窦娥冤》—马致远 D. 《水浒传》—罗贯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结合所学知识《楚辞》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A项正确;《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排除B项;《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的曲作家关汉卿,排除C项;《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排除D项。故选A项。
22. 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乾隆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时期
B. 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
C. 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
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方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以徽剧、汉剧等相关内容而形成的,非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项符合题意;乾隆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 这两次革命都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拉平”,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
A.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B.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C. 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
D. 引导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牛顿和达尔文都是在不同领域对于神学致命打击,从而把人从神学限制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A是文艺复兴;B中改变说法错误;西方人一直信奉宗教;D是伽利略成就。
24.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25. 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 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B. 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 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明克有关辐射和物质问题的解释是提出了量子论,而量子论使人类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牛顿力学揭示的是宏观世界物体运动的规律,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量子力学体系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的建立,不是普朗克的成就;D选项错误,量子论是顺应而非改变物理学发展方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领域生动活泼的人文取向与科学的飞跃进步并行”。这时期创造出“科学的飞跃式进步”的优秀人物是( )
A. 牛顿 B. 哈格里夫斯 C. 瓦特 D. 爱因斯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领域生动活泼的人文取向与科学的飞跃式进步并行”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时间范围是14-17世纪的欧洲,符合题意的优秀人物是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A项正确;哈格里夫斯是18世纪60年代的人物,其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时间不符,排除B项;瓦特是18世纪60年代的人物,其发明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时间不符,排除C项;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7. 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
A.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受到宗教界的敌视”“民族主义者……中产阶级……殖民主义者”和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宗教的上帝创世说,受到宗教界敌视,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成为殖民者辩护自己行为的手段,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研究界进入到微观领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牛顿的力学体系为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物体高速运动下的研究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8. 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短的一首现代诗——《人生》,全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一张张叫做互联网的网,充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互联网的发展( )
A. 使北岛的预测变为现实 B. 已经取代传统的“网”
C. 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 D. 使人类生活完全处于互联网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表明人们与网络联系愈加紧密,达到密不可分的地步,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C项正确;诗人北岛的网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关系网,与互联网的含义不同,排除A项;材料中的两个“网”含义不同,没有取代之说,排除B项;使人类生活完全处于互联网中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
二、非选择题(共44分,其中29题22分,30题22分)
29. 十六世纪以来东西方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文化巨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述。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伽利略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他进行了单摆实验、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船舱实验等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不仅靠对自然理性的把握实现了数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而且他要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的规律,他使物理学彻底摆脱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觉、猜测和定性的议论状况。他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摘编自吕增建《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二者科学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答案】(1)贡献: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沟通中西文化(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
数学传入中国);反思并维护传统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
生产经验(或系统总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
特点:注重实用和总结;融合中西方科技文化。
(2)特点:注重实验研究,将观测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实现了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
原因:徐光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发达;西学东渐的影响。伽利略: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伽利略本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中可以概括出徐光启的科技贡献;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实用性和中西结合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西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背景原因型非选择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题干中信息量较大,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方可答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事件所处的背景从而推出事件原因。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按试题设问类型来看主要有:原因性试题、背景型试题。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政治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从材料一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变化的经济、阶级和文化原因。
(4)根据材料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答案】(1)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好。
(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3)变化:由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到以理性为武器进行直接批判。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法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进步。
(4)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4-1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和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破:根据材料“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4-18世纪的欧洲。变化:根据材料“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政治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由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到以理性为武器进行直接批判。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法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进步。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可得出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根据材料“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根据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可得出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根据材料“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可得出中国是君神合一;根据材料“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可得出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根据材料“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可得出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根据材料“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可得出西方法律来自社会;根据材料“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可得出中国法律出于君权。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
一、选择题:(28题,每题2分,共56分)
1.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阶层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2. 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中枢等书籍不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 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B.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4.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5.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 构建新儒学体系 B. 提倡知行合一
C 强调社会责任感 D. 重建伦理秩序
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三教合一 D. 佛道思想的传播
7.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 治学方法之争
B. 世界本原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8.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9.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10. 康德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这反映了启蒙运动( )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肯定人的欲望
C. 是人文主义的发展 D. 歌颂自然人性
11.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12. 14世纪,在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体现了“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这说明,当时意大利
A. 具有追求平等的理性意识
B. 金钱主义导致了道德沦丧
C. 已摆脱了宗教禁欲的束缚
D. 洋溢着资产阶级进取精神
13.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14.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略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5.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崇尚自由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6. 《全球通史》关于近代西方某事件的记述:“口口口口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一一‘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口口口口”最确切的内容应当是
A. 智者运动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17. 欧亚大陆两端的中法两国,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上述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8. 《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官僚体制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9.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A. 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 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C. 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D.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20.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21.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辉煌,名作迭出。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楚辞》—屈原 B. 《将进酒》—白居易
C. 《感动天地窦娥冤》—马致远 D. 《水浒传》—罗贯中
22. 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乾隆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时期
B. 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
C. 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
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3. 这两次革命都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拉平”,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
A.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B.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C. 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
D. 引导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24.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25. 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 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B. 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 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2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领域生动活泼的人文取向与科学的飞跃进步并行”。这时期创造出“科学的飞跃式进步”的优秀人物是( )
A. 牛顿 B. 哈格里夫斯 C. 瓦特 D. 爱因斯坦
27. 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
A.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8. 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短的一首现代诗——《人生》,全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一张张叫做互联网的网,充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互联网的发展( )
A. 使北岛的预测变为现实 B. 已经取代传统的“网”
C. 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 D. 使人类生活完全处于互联网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
二、非选择题(共44分,其中29题22分,30题22分)
29. 十六世纪以来东西方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文化巨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述。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伽利略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他进行了单摆实验、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船舱实验等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不仅靠对自然理性的把握实现了数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而且他要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的规律,他使物理学彻底摆脱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觉、猜测和定性的议论状况。他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摘编自吕增建《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二者科学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政治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从材料一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变化的经济、阶级和文化原因。
(4)根据材料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