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郑口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质检三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早期真正能够进入文明阶段的只有埃及、巴比伦、印度与中国。因为这些地区有大河或河谷以及由此造成的广袤的冲积平原,广袤的平原便于农耕,而宽阔的大河便于灌溉。由此可见,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B.地理环境 C.社会分工 D.社会制度
2.西亚的《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的法老统治、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于世界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这反映出,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是
A.都属于海洋文明 B.古印度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C.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D.雅典民主政治最具优越性
3.753年,伦巴第人威胁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下图),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丕平出兵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这表明,当时
A.欧洲孕育着社会转型因素 B.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
C.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具备 D.独立的民族教会有望建立
4.在奥斯曼帝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苏丹。苏丹拥有全国税费名义上的所有权,财政税收系统由财政总监掌管,直接向苏丹负责。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A.税收系统比较完善 B.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C.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D.土地分配十分不均
5.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6.1541年,新教加尔文派入主日内瓦,之后不久便颁布了《教会法案》,以此作为市民思想行动的规范,如将参加公共活动的严格守时作为市民的义务,而公开进行不符合宗教要求的歌舞娱乐活动的市民则要被判处监禁。这些规定
A.蕴含了勤俭的教化诉求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体现了信仰得救的主张 D.贯彻了平等的法治精神
7.下图为一位高三学生在学完某国近代政治制度后,用物理电路知识绘制的图示。由此可推知
A.大权控于国家元首手中 B.帝国议会制衡政府首脑
C.国民居于权力核心地位 D.联邦议会控制立法大权
8.1864年,马克思利用《资本论》的准备材料,为第一国际起草《成立宣言》。第二年,他又利用政治经济学知识为国际工人协会撰写《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纠正国际工人协会内部的错误思潮。由此可见,第一国际的成立
A.推动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B.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9.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1851—1873年) 3.3 5.0 3.8
1874-1890年 1.7 5.2 (1870—1890年)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英国成为当时工业发展最迅速国家
C.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D.美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德国
10.19世纪70年代,艾哈迈德在苏丹宣讲《古兰经》教义,谴责富人、官吏和外国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并提出要把“《古兰经》和先知的圣训作为社会的指导原则”。1881年,艾哈迈德宣布自己是“众所期待的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与殖民者作斗争。这反映出苏丹独立运动
A.阻止了苏丹的殖民化进程 B.源于宗教信仰的矛盾
C.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D.具有一定本土化色彩
11.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列宁等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从最初“暂时论”“退却论”到“必由之路论”,即最终把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列宁等领导人认识的变化
A.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
C.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适应了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
12.手纺车被甘地看成是“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能良药”“除了小纺轮上的小纺锤,我那简单的头脑别无所求”“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回到纺车时代去”成为甘地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口号。甘地的这些主张
A.意在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 B.初步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自治
C.彰显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 D.有利于培养自信合作的民族精神
13.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
A.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体现了大小国家的共同意志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解决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14.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更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A.反映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 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发生变化 D.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15.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希望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援助要求。马歇尔声称美国的援欧计划不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贫穷、饥饿和混乱,促使欧洲出现一种有益于自由体制得以存续的政治和社会条件。由此可知,美国的本质意图是
A.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B.挑起与苏联的冷战
C.遏制共产主义发展 D.缓解美国生产过剩
16.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亚洲、非洲获得独立的国家有越南、印度、朝鲜、苏丹、突尼斯、加纳等二十余国。这说明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民族独立意识的产生
C.各国人民积极联合反帝 D.英法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困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摘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菲律宾,把大庄园制度移植到菲律宾,大肆掠夺菲律宾人的私有土地和村社的公有地。17世纪以后,菲律宾的土地日益集中在大庄园主和天主教会的手中。殖民者规定,除酋长和他们的长子以外,所有的人都必须服劳役。此外,殖民者还对菲律宾居民横征暴敛,任意增加苛捐杂税,并强迫菲律宾人向殖民当局出售产品,价格由殖民当局规定,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为弥补劳力的不足,大庄园主和教会封建主购买奴隶从事劳作,虽然西班牙颁布法令禁止在各殖民地蓄奴,但在菲律宾并未完全执行。
——摘编自张卫良《论16—18 世纪菲律宾的经济》
材料二
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废除西班牙原有的殖民体制,在掌握最高权力的前提下,对菲律宾人进行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教育,教授菲律宾少数上层人士“治国的本领”,让菲律宾政府出面解决国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认可权来源于美国。1909年,美国规定:美国商品输入菲律宾完全免税;菲律宾的原料和制成品在一定的限度内完全可以免税输入到美国。同时美国加大对菲律宾资本输出,将资金投入到原料生产和出口作物的加工行业中。在文化上,美国在菲律宾兴办学校,推广英语,让菲律宾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国统治。
——摘编自田敏《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西班牙和美国对菲律宾殖民政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不同于西班牙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梳理出经济发展脉络:
国家宏观调控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
世贸组织 福利国家 欧共体 中间阶层 跨国公司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20.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编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二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并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该学者总结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共性,指出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据材料“有大河或河谷以及由此造成的广袤的冲积平原”可得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不是经济水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与社会制度无关,排除D项。
2.C【解析】根据“存在于世界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可知,在古代世界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文明,由此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项正确。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都不属于海洋文明,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古代印度和古代雅典的文明,B、D两项概括不全,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3.B【解析】教皇为国王加冕,维护国王所在家族的王位继承权,国王为教皇打败敌人,反映出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B项正确。当时西欧处于中世纪前期,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是在中世纪晚期,排除 A 项;材料所述为8世纪,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尚不具备,排除C 项;独立的民族教会的建立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开始以后,排除D项。
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掌控着全国的财政税收,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的君主权力高度集中,C 项正确。仅凭“财政税收系统由财政总监掌管”无法说明奥斯曼帝国的税收系统完善,排除 A 项;奥斯曼帝国确实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但材料体现不出政教合一,排除 B项;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并不意味着土地分配不均,排除D项。
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地的管控,不能得出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排除 A 项;贸易量的增大如果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贸易量过大”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排除 D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将 严格守时作为市民的义务, 进行不符合宗教要求的歌舞娱乐活动 要被判处监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教的《教会法案》对市民行动做出规范要求,守时和限制参加歌舞娱乐活动均是《教会法案》的规定,体现了新教对教徒勤劳、节俭的要求,A 项正确。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排除 B项;因信称义是指信徒凭借信仰就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而无须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做中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信仰得救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对市民思想行动的规范,无法体现平等特征,排除 D项。
7.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宰相控制议会,同时人民只能通过议会维护个人权益,这说明皇帝掌控了国家大权,A 项正确。图片中帝国议会受内阁控制,无法制衡政府首脑,排除B项;国民只能通过议会表达个人诉求,国家元首总揽国家各项权力,居于核心地位,排除C项;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都要受到皇帝和宰相的控制,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宰相控制了立法权,排除 D项。
8.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第一国际的工人进行宣传,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材料主要反映了第一国际的成立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排除 A 项;“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与史实不符,据所学可知,第一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并不顺利,排除B项;“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资本论》的内容,并不是第一国际成立的影响,排除 D项。
9.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虽然英法美德工业均在增长,但英法增速缓慢,美德快速增长,并赶超英法,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A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德增速均高于英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增长率,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增速是最快的,排除 D项。
10.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是近代北非的主流宗教,材料中苏丹马赫迪起义以伊斯兰教为指导,并通过伊斯兰教神话传说号召人民反抗侵略者,这正是其革命斗争本土化的体现,D项正确。马赫迪起义最终失败,并未能阻止苏丹的殖民化进程,排除 A 项;马赫迪起义源于民族矛盾的加剧,排除B项;马赫迪起义是具有反帝色彩,并没有反封建使命,排除C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列宁这一正确认识,肯定了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A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苏俄革命已经结束,且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认识,排除 B项;列宁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排除C 项;斯大林模式适应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
12.D【解析】根据材料“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能良药”“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得,印度“独立之父”甘地提倡手纺车和“土布运动”,反对西方工业化,旨在培养印度国民的自信和合作的民族精神,进而达到反抗殖民统治的目的,D项正确。“土布运动”即手纺车运动,甘地主张印度回到自然经济中,而不是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是在二战后,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近代社会的农耕文明相较于工业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彰显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
13.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英法等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国际秩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二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国际秩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由此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C 项正确。“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与雅尔塔体系不符,排除 A 项;“体现了大小国家的共同意志”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符,排除B项;“解决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战争”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体现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增加,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1940年德国攻击英国,标志着绥靖政策完全破产,排除 A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英国国内的变化,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无关,排除B
项;材料强调二战时期对人民的动员,无法看出主流意识的变化,排除 C 项。
15.C【解析】根据材料“促使欧洲出现一种有益于自由体制得以存续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可知,美国企图通过援助欧洲国家扩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帮助欧洲恢复发展经济是美国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本质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排除 A 项;1947 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排除 B项;缓解美国的生产过剩、寻求市场不是美国此举的本质意图,排除 D项。
1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期,亚非20多个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这表明世界殖民体系正在走向瓦解,A 项正确。亚非各国民族独立意识产生于18世纪末 19世纪初,排除B项;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无法得出,各国人民积极联合反帝,排除 C 项;英殖民统治的结束是在 20世纪 90年代初,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1)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探索;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维护英国社会的稳定;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为西方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参照;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借鉴。(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特点:西班牙:建立大庄园制度,奴役当地民众;暴力掠夺财富;利用奴隶进行生产。(4分,任答两点即可)
美国: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进行民主政治宣传;掠夺原料及商品、资本输出;文化渗透。(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获取菲律宾民众好感,减少殖民阻力的现实需要;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广阔的市场与原料。(6分)
19.示例:
关键词: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中间阶层。
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2分)
阐述:1929 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8分)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使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特点: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亚非拉等殖民地从属于欧洲。(2分)
(2)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2分)
因素:凡尔赛体系不合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国际联盟的软弱;英法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波兰;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6分,任答三点即可)
(3)积极影响:在整体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郑口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