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学生版 教师版)

高2023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而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也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B. 各地饮食习惯趋同
C. 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发源地 D. 早期文明的相似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000年的两河流域和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公元前4000年的两河流域有种植小麦的历史,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的饮食中有面食,反映出早期文明有相似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推断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发生过改变及改变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各地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罗马是麦类作物的发源地,且事实上小麦的发源地是西亚,排除C项。故选D项。
2. 公元前5—6世纪,戏剧表演逐渐成为雅典城邦重要活动,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戏剧的评审员从普通公民中挑选。戏剧中的所有角色,无论男女,一概由男性扮演。这反映当时( )
A. 文化生活深受民主制度影响 B. 戏剧表演形式逐渐完善
C. 文化政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D. 公民文化素养明显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6世纪(雅典)。根据材料可知,戏剧成为城邦重要活动,且所有戏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雅典民主参与人员主要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说明文化生活深受民主制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得出逐渐完善,排除B项;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说明文化政策并不开放,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体现公民素养明显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3. 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据此可知,两者( )
A. 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B. 最终都成为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
C. 一定程度起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 D. 都构筑起后世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表示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可见两者都体现对人的关注,A项正确;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佛教并非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印度教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佛教在教化社会、构建后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面的作用,排除C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这一观点可用于说明( )
A. 西方城市的兴起有利于文化发展 B. 知识分子的形成促进了城市诞生
C. 商业城市出现削弱了教会的实力 D. 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方国家)。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知识分子的出现,而知识分子的出现有利于当时欧洲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城市与知识分子是相伴而生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城市出现削弱了教会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知识分子的出现,未涉及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5. 17世纪之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1688年后,英国海外贸易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各地的商品、原料源源不断流入利物浦。18世纪末,利物浦人口增长了几十倍,在以利物浦为中心半径2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全国大约60%的重工业。这一区域也成为英国大中城市最集中的地区。利物浦的发展变化反映出( )
A. 英国成为黑奴贸易的最大获利国 B. 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 西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成果丰硕 D. 殖民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1688年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各地的商品、原料源源不断流入利物浦。18世纪末,利物浦人口增长了几十倍,在以利物浦为中心半径200公里的区内,集中了全国大约60%的重工业。这一区域也成为英国大中城市最集中的地区”,可得出,利物浦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得益于殖民扩张,D项正确;材料强调殖民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未体现“英国成为黑奴贸易的最大获利国”,排除A项;“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与历史事实不符合,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成果丰硕”,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中国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在东非肯尼亚沿海地区的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公元9世纪长沙窑瓷器、公元9到10世纪的越窑瓷器、广东产青瓷器和部分北方地区的白瓷及早期安徽繁昌窑的白瓷器。这表明了( )
A. 中国瓷器的技术水平高超
B. 肯尼亚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
C. 肯尼亚沿海地区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
D. 肯尼亚沿海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9到10世纪中国、非洲。根据材料可知,东非肯尼亚沿海地区的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中国瓷器,说明唐宋时期的瓷器随着海外贸易运输到了非洲地区,说明肯尼亚沿海地区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瓷器制作水平,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肯尼亚沿海地区发现了中国瓷器的相关信息,无法据此得出肯尼亚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肯尼亚沿海地区发现了中国的瓷器,无法据此得出中国与肯尼亚经济联系密切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 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 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 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细菌战役”“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D项正确;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与材料中“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生态环境,而非政治格局,排除B项;“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等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 1619—1653年,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一方面阻止在英国本土栽培烟草,另一方面又鼓励按保护关税从弗吉尼亚进口烟草。烟草种植业作为一种特殊经济形态打破了地域限制,为英国扩大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带来了机遇。这反映出( )
A. 英国事实上承认美国的独立性 B. 民主制度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冲击
C. 殖民地与宗主国经济交流频繁 D. 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1653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通过在北美进口烟草,加强北美对英国的经济依赖,促进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利用,D项正确。1783年英国才承认美国独立,排除A项;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才建立了民主制度,排除B项;本题材料没有涉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能得出“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 有学者说:“认真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伏尔泰在盛赞中国的同时也会指出这个帝国浮华背后潜藏的问题;孟德斯鸠在列举中国专制弊端的同时也毫不保留地对其科举、监察等制度表达了欣赏之情。”由此可见,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认为妥协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C. 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 D. 对理性主义的过度追求导致思想禁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研究的并不是中国本身,而是如何借鉴中国的盛衰经验,服务法国的政治改革。他们争论的目的不在于为中国进行好与坏的定性,而在于确定哪些方面可以为法国借鉴,哪些方面需要引以为鉴。由此看来,他们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C项正确;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未体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排除A项;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材料没有体现他们对理性主义的过度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77年,日本以提供幼儿园“唱歌”教材为目的,开始编纂《保育唱歌》。其歌词大量采用古代诗歌,突出“忠”、“孝”思想,注重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国体观念和道德意识,让天皇制思想在国民心中扎根。根据材料可知,《保育唱歌》( )
A. 有利于推进日本的近代化 B. 维护了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C. 旨在培养维护天皇的臣民 D. 为明治维新开展做好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7年(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保育唱歌》突出“忠”、“孝”思想,让天皇制思想在国民心中扎根,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天皇的臣民,C项正确;《保育唱歌》旨在培养维护天皇的臣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日本的近代化,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排除B项;此时明治维新已经开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中国瓷器长期在欧洲被视为一种稀有的奢侈品,而受到欧洲人的追捧,但是到了18世纪后半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量越来越低,直至被完全逐出欧洲市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 B. 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重商主义所导致的贸易壁垒 D. 中国政治动荡和经济的衰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半期(中国欧洲)。18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英国陶瓷逐渐将中国瓷器挤出欧洲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得益于工厂制度的建立,产品产量和效率方面有了明显提升,A项正确;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说法错误,此时也有其他欧洲国家还没有建立起代议制,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后,自由主义开始盛行,排除C项;中国此时属于大一统时期,经济也没有衰退,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
A. 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 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 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 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中“穆斯林”和“巴格达”等关键信息可定位其为阿拉伯帝国,“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因为银行业的发展通常与商业活动的频繁程度密切相关;此外,材料中提到“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金融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能够支持远距离的金融交易,这也是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C项正确;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和材料中“巴格达”这一关键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 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 )
A. 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 建立军事同盟的野心
C. 殖民野心受制于其地缘政治 D. 力图在非洲开展殖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8年(德国)。由材料“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可知德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俾斯麦专注于欧洲事务,并未将侵略目标扩大到世界范围,说明其殖民野心受制于其地缘政治,C项正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法国崛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崛起,所以1888年法国和俄国已经崛起,排除A项;建立军事同盟的野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由材料“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可知俾斯麦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愿望受制于地缘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国内,虽然外省的一些城市,曾先后爆发以工人为主力军的公社运动,但是,第一个举起无产阶级起义旗帜的政权未能与这些城市的公社运动建立联系,于是只得靠自己的力量斗争。这一观点( )
A. 分析了里昂工人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B. 揭示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C. 强调了工人运动应践行人民主权原则 D. 探讨了法国共和制度确立的艰难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后半期(法国)。根据材料“第一个举起无产阶级起义旗帜的政权未能与这些城市的公社运动建立联系,于是只得靠自己的力量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举起无产阶级起义旗帜的政权是巴黎公社,但是巴黎公社并未和巴黎以外地区的工人运动建立联系,最终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因此其失败是必然的,B项正确;材料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指的是巴黎公社,而非里昂工人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工人运动中建立政权的原则,排除C项;法国的共和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而非无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世纪前期,亚非拉的反殖民斗争仅是打击外国侵略的旧式群众运动。到19世纪晚期,又出现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介绍启蒙著作、参照西方政体的新型运动,虽有差异,但前仆后继。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亚非拉经济结构的变动 B. 世界殖民体系发生动摇
C.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 D. 欧美国家侵略方式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期到19世纪晚期(亚非拉)。根据材料可知,亚非拉的反殖民斗争从打击外国侵略的旧式群众运动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介绍启蒙著作、参照西方政体的新型运动,原因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对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自然经济的破坏,这在无形中为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壮大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开始分析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并实践着新型的救国之道,A项正确;此时世界殖民体系还在建立过程中,还未发生动摇,排除B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亚非拉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与材料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亚非拉经济结构的变动,“欧美国家侵略方式调整”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如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英法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B. 英法逐渐失去了经济发展优势
C. 美德迅速崛起威胁到英法 D.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1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首先观察表格中“项目”栏,主要是在1913年,其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联系一战爆发的背景以及数据表格反映的内容综合可知表格反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法的国际地位情况,英法的国际地位仍然是世界的主导,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实质,只是表象问题,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实质,也体现的是表象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强调,“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我们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由此可知,此时苏俄( )
A. 开始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B. 已允许进行私营贸易
C. 积极宣传计划经济的思想 D.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根据材料“靠同个人利益结合,靠经济核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已经允许私营贸易,B项正确;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这一时期苏俄没有开始计划经济,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916年,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中规定了叙利亚西部、安那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划归法国势力范围,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划归英国势力范围,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划归俄罗斯势力范围。这一协定( )
A. 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 B. 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国
C. 缓和了一战导致的东西方矛盾 D. 为战后美国势力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英、法、俄三国通过内部协商瓜分中东地区势力范围,这一范围划分并未考虑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信仰问题,会加剧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B项正确;材料强调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并不能推动阿拉伯国家统一,排除A项;这一协定会加剧东西方矛盾而非缓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势力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有70多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在接受技术援助时,苏联注意了项目的选择,使技术援助集中到冶金、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农机制造等部门。这( )
A. 凸显出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B. 表明苏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C. 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埋下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的隐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有选择地接受外国技术援助,且技术援助集中于重工业部门,这体现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色,埋下了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隐患,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苏联有选择地接受外国技术援助,体现不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排除A项;B项说法夸大,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1929年已经在事实上停止了,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由此可知( )
A. 一战唤醒了欧洲的民族独立意识 B. 政治理论上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
C. 一战使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 一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非洲、欧洲)。据题干“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 17.5 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非洲士兵参与一战的经历,使他们对自身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新的认识,推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对非洲的影响,而非欧洲,排除A 项;题干未体现政治理论上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排除B 项;一战只是对非洲殖民体系产生了冲击,并未使其彻底崩溃,排除C 项。故选 D 项。
2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运用宣传手段,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大战,“言论即战场。宣传得当,战争就会胜利;宣传不当,战争就会失败。”有人将1918年德国军队“士气低落”归因为宣传。据此判断,一战中的舆论战( )
A. 推动了战争的进程 B. 缓和了动荡的时局
C. 扩大了战争的范围 D. 决定了战场的态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的舆论战推动了战争的进程,A项正确;战争中舆论战不能缓和动荡时局,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舆论战并不能扩大战争的范围排除C项;“决定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2. 1912年9月,“伊斯兰联盟”成为印尼最大的民族主义组织,其政纲的第三条是: “提高印尼人的知识水平。”随着印尼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印尼民族教育进入了全盛时期。材料指出了印尼( )
A. 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B. 国内专制独裁统治遭到重大打击
C. 民族解放运动宗教性特色浓厚 D. 民族认同与民族独立的内在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印尼)。据材料可知,伊斯兰联盟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是为了产生民族认同,从而为民族独立做准备,D项正确;据材料“‘伊斯兰联盟’成为印尼最大的民族主义组织,发展民族教育,并不是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国内专制独裁统治遭到重大打击,排除B项;材料讲述伊斯兰联盟发展教育,并没有讲述民族解放运动宗教性特色浓厚,排除C项。故选D项。
23.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有如下协定:“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由此可知,雅尔塔体系( )
A. 导致中国被列强共同宰割 B. 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C. 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 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雅尔塔协定》对协调同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苏联、美国、英国等国无视弱国、小国的利益,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敦促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反映出大国处理国际关系是以维护大国利益为出发点的,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D项正确;华盛顿体系使中国陷入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排除A项;20世纪后半期的雅尔塔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联合国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24. 1956—1991年苏联在美国发行的《苏维埃生活》杂志,主要介绍“苏维埃人民、经济和科学、文学和艺术、休闲和体育”等内容,同时美国也在苏联发行《美国画报》,主要传播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这表明( )
A. 两极格局由紧张对峙趋向缓和 B. 信息化促进经济文化深入交流
C. 美苏呈现交流对抗并存的关系 D. 美苏旨在传播各自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1991年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美苏之间形成冷战对峙局面,双方都在对方宣传本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既是一种文化交流,也有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宣传的意图,体现交流对抗并存,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美苏文化宣传方面的斗争趋向缓和,不能得出冷战形势由紧张对峙趋向缓和,排除A项;材料所述除了体现文化交流,也反映冷战对抗,“经济文化深入交流”“传播各自的生活方式”只强调其中一面,不能完整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材料二
材料三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1)依据材料一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2)结合以上材料卡和所学,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3)阅读材料三,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答案】(1)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建立了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力量,欧洲地位下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3)原因: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解析】
【详解】(1)说明:根据“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新兴西方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等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的确立结合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等信息进行作答即可。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前相比,一战结束后建立了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力量,导致欧洲地位下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3)原因:根据“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从政治上来说,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从经济上来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从文化上来说,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26. 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
——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于世界前列。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
【答案】(1)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儒、道等思想交融;颐养心性,侧重于追求精神享受;成为中国人交往沟通得媒介。
(2)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大量茶叶进口到欧洲市场;茶叶的补养功能和保健功能被认可;美洲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工业革命推动。
(3)重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并应大力宣传;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大力研制新品种,尤其是中高端产品,提高制茶工艺水平;树立民族企业品牌,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与保护;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历史悠久、与儒道等思想交融、追求精神享受、交往沟通媒介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茶叶的大量进口、茶叶的功能获得认可、糖业发展的促进、茶叶走私贸易的盛行和工业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中“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重视传承和宣传、学习外国经验、提升管理经营水平、研制新品种、提升工艺水平、打造品牌、政府重视和保护、营造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进行说明。
三、论述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史著《年代四部曲》将大革命以来的历史分为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革命的年代,肇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法国的社会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资本的年代,掌控资本与科技的胜利者,主宰了抱持传统的失败者;帝国的年代,无与伦比的和平造就出无与伦比的战争,无限进步的希望隐藏着日渐不安的恐惧;极端的年代,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格式化重启,殖民主义衰落结束,在四十年冷战貌似紧张不断的氛围中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黄金的发展时期,但世界随着冷战结束又逐步走向分裂瓦解。
——据【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 1789年至 1991年世界历史发展“分期”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史某一历史分期,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历史分期的主题,不得与材料中的历史分期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1848至1914年是劳工的年代。这一年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在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工业无产阶级,为了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断进行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他们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马克思主义者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国际性的工人组织组建起来。这一时期,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无产阶级尝试建立政权的尝试失败,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大多数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带领下,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是关于学者对 1789年至 1991年世界历史发展“分期”的定义和阐释,结合近代世界史实,提出世界近现代史某一历史分期。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释的,明确历史分期的主题,不得与材料中的历史分期重复。根据材料“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以及无产阶级运动发展可提出历史分期:1848至1914年是劳工的年代;其次,结合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工人运动的发展、国际性的工人组织的出现和巴黎公社等相关史实,对这一历史分期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阐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高2023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而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也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B. 各地饮食习惯趋同
C. 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发源地 D. 早期文明的相似性
2. 公元前5—6世纪,戏剧表演逐渐成为雅典城邦的重要活动,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戏剧的评审员从普通公民中挑选。戏剧中的所有角色,无论男女,一概由男性扮演。这反映当时( )
A. 文化生活深受民主制度影响 B. 戏剧表演形式逐渐完善
C. 文化政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D. 公民文化素养明显提升
3. 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据此可知,两者( )
A. 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B. 最终都成为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
C. 一定程度起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 D. 都构筑起后世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这一观点可用于说明( )
A. 西方城市的兴起有利于文化发展 B. 知识分子的形成促进了城市诞生
C. 商业城市出现削弱了教会的实力 D. 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进程
5. 17世纪之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1688年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各地的商品、原料源源不断流入利物浦。18世纪末,利物浦人口增长了几十倍,在以利物浦为中心半径2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全国大约60%的重工业。这一区域也成为英国大中城市最集中的地区。利物浦的发展变化反映出( )
A. 英国成为黑奴贸易的最大获利国 B. 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 西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成果丰硕 D. 殖民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6. 据中国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在东非肯尼亚沿海地区的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公元9世纪长沙窑瓷器、公元9到10世纪的越窑瓷器、广东产青瓷器和部分北方地区的白瓷及早期安徽繁昌窑的白瓷器。这表明了( )
A. 中国瓷器的技术水平高超
B. 肯尼亚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
C. 肯尼亚沿海地区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
D. 肯尼亚沿海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
7. 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 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 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 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8. 1619—1653年,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一方面阻止在英国本土栽培烟草,另一方面又鼓励按保护关税从弗吉尼亚进口烟草。烟草种植业作为一种特殊经济形态打破了地域限制,为英国扩大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带来了机遇。这反映出( )
A. 英国事实上承认美国的独立性 B. 民主制度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冲击
C. 殖民地与宗主国经济交流频繁 D. 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利用
9. 有学者说:“认真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伏尔泰在盛赞中国的同时也会指出这个帝国浮华背后潜藏的问题;孟德斯鸠在列举中国专制弊端的同时也毫不保留地对其科举、监察等制度表达了欣赏之情。”由此可见,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认为妥协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C. 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 D. 对理性主义的过度追求导致思想禁锢
10. 1877年,日本以提供幼儿园“唱歌”教材为目的,开始编纂《保育唱歌》。其歌词大量采用古代诗歌,突出“忠”、“孝”思想,注重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国体观念和道德意识,让天皇制思想在国民心中扎根。根据材料可知,《保育唱歌》( )
A. 有利于推进日本的近代化 B. 维护了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C. 旨在培养维护天皇臣民 D. 为明治维新开展做好准备
11. 中国瓷器长期在欧洲被视为一种稀有的奢侈品,而受到欧洲人的追捧,但是到了18世纪后半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量越来越低,直至被完全逐出欧洲市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 B. 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重商主义所导致的贸易壁垒 D. 中国政治动荡和经济的衰退
12.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
A. 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 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 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 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13. 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 )
A. 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 建立军事同盟的野心
C. 殖民野心受制于其地缘政治 D. 力图在非洲开展殖民
14. 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国内,虽然外省的一些城市,曾先后爆发以工人为主力军的公社运动,但是,第一个举起无产阶级起义旗帜的政权未能与这些城市的公社运动建立联系,于是只得靠自己的力量斗争。这一观点( )
A. 分析了里昂工人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B. 揭示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C. 强调了工人运动应践行人民主权原则 D. 探讨了法国共和制度确立的艰难性
15. 19世纪前期,亚非拉的反殖民斗争仅是打击外国侵略的旧式群众运动。到19世纪晚期,又出现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介绍启蒙著作、参照西方政体的新型运动,虽有差异,但前仆后继。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亚非拉经济结构的变动 B. 世界殖民体系发生动摇
C.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 D. 欧美国家侵略方式调整
16. 如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英法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B. 英法逐渐失去了经济发展优势
C. 美德迅速崛起威胁到英法 D.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7. 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强调,“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我们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由此可知,此时苏俄( )
A. 开始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B. 已允许进行私营贸易
C. 积极宣传计划经济的思想 D.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18. 1916年,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中规定了叙利亚西部、安那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划归法国势力范围,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划归英国势力范围,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划归俄罗斯势力范围。这一协定( )
A. 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 B. 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国
C. 缓和了一战导致的东西方矛盾 D. 为战后美国势力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19. 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有70多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在接受技术援助时,苏联注意了项目的选择,使技术援助集中到冶金、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农机制造等部门。这( )
A. 凸显出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B. 表明苏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C. 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埋下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的隐患
20.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由此可知( )
A. 一战唤醒了欧洲民族独立意识 B. 政治理论上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
C. 一战使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 一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运用宣传手段,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大战,“言论即战场。宣传得当,战争就会胜利;宣传不当,战争就会失败。”有人将1918年德国军队“士气低落”归因为宣传。据此判断,一战中的舆论战( )
A. 推动了战争的进程 B. 缓和了动荡的时局
C. 扩大了战争的范围 D. 决定了战场的态势
22. 1912年9月,“伊斯兰联盟”成为印尼最大的民族主义组织,其政纲的第三条是: “提高印尼人的知识水平。”随着印尼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印尼民族教育进入了全盛时期。材料指出了印尼( )
A. 政府把发展教育作首要任务 B. 国内专制独裁统治遭到重大打击
C. 民族解放运动宗教性特色浓厚 D. 民族认同与民族独立的内在联系
23.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有如下协定:“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由此可知,雅尔塔体系( )
A. 导致中国被列强共同宰割 B. 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C. 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 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24. 1956—1991年苏联在美国发行的《苏维埃生活》杂志,主要介绍“苏维埃人民、经济和科学、文学和艺术、休闲和体育”等内容,同时美国也在苏联发行《美国画报》,主要传播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这表明( )
A. 两极格局由紧张对峙趋向缓和 B. 信息化促进经济文化深入交流
C. 美苏呈现交流对抗并存的关系 D. 美苏旨在传播各自的生活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材料二
材料三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1)依据材料一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2)结合以上材料卡和所学,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变化。
(3)阅读材料三,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26. 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
——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于世界前列。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
三、论述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史著《年代四部曲》将大革命以来的历史分为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革命的年代,肇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法国的社会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资本的年代,掌控资本与科技的胜利者,主宰了抱持传统的失败者;帝国的年代,无与伦比的和平造就出无与伦比的战争,无限进步的希望隐藏着日渐不安的恐惧;极端的年代,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格式化重启,殖民主义衰落结束,在四十年冷战貌似紧张不断的氛围中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黄金的发展时期,但世界随着冷战结束又逐步走向分裂瓦解。
——据【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 1789年至 1991年世界历史发展“分期”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史某一历史分期,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历史分期的主题,不得与材料中的历史分期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学生版 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