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
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这说明( )
A. 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B. 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文明
C.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独特性 D. 古代文明在交流中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可以看出古代文明之间有交流,D项正确;传说不一定是真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文明的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故C项正确。 A项只适合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阶段特征不符,故错误。B项文化专制与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故错误。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百家争鸣”“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结合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的关系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 清政府规定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凡违者以发边充军论处。清政府同时也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国商人私雇中尉人当差,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禁止外国商人传递信息,禁止外国商人在非指定商馆居住等。这些规定
A. 确保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C. 不利于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是重农抑商的具体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禁止外国商人在非指定商馆居住等”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阻碍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不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国领先世界,排除AB;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成立的实业团体统计情况(单位:个),表中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
时间 数量
民国元年 40余
1913年6月 95
1915年12月 107
A. 国际环境日益改善
B.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 民主共和观念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实业团体的增多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一战的发生等说明国际环境不能说是日益改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的问题,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1948年8月到12月,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分批从香港北上,奔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这说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D. 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支持,促进人民民主革命的成功,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应该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材料显示这一时期还未取得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在建国前夕1949年9月的新政协会以的召开,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A. 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 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 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 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并且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足以证明中国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姿态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当然并不意味着中国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也并不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和当今中国的外交方针是矛盾的,本身问就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7. 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在他的名著《古代城邦》一书中写到,“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 他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这一论述表明古代雅典( )
A. 公民是城邦民主的主体 B. 利用宗教维系城邦秩序
C. 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权利 D. 注重强化公民群体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雅典公民是城邦的公民,因此公民必须服从城邦的意志,因此公民的自由权利会因此受到损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对民主的参与,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B项;公民为城邦造船或加入法定的宗教并不是对公民群体意识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一时间可表述为( )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纪年方法为公元纪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 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经营,主要通过劳役地租的方式控制农奴和自由农民,此外,庄园还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
A. 庄园生产实行集体劳作 B. 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C. 庄园接受国王直接管理 D.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据材料“庄园制经营、庄园法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既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也是行政组织,即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劳作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排除A项;国王不直接管理庄园,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庄园不仅是经济单位,还是行政单位,D项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公元646年1月1日,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由此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展开,这场变革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该变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 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C.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 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公元646年(日本)。据材料“这场变革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是具体的内容,并不是变化,排除A项;“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手段和方法,不是变化,排除B项;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已经是独立的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如果研究西亚15—16世纪的历史,可以搜集( )
A. 伊斯兰教创立的史料 B. 阿拉伯帝国商业贸易的史料
C. 笈多帝国兴起的史料 D. 东西方陆路贸易垄断的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西亚。题干限定时空是15-16世纪西亚,据所学可知,15、16世纪地处西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造成东西方陆路贸易受阻,西欧人只好另辟蹊径,开辟海上航线,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灭亡于13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笈多帝国统治区域位于南亚,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4——18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事件。其中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近代科学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4——18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8世纪,欧洲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其中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是启蒙运动,C项正确;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排除A项;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主张“因信称义”,排除B项;科学革命重视经验和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32年改革拉开了议会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这说明,英国( )
A. 社会变革具有激进性 B. 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稳定成熟
C. 公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 D. 议会阻碍了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阐述了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历程,体现了选举权范围的逐步扩大,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渐进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革的渐进性,而非激进性,排除A项;据材料“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普选权,公民在选举权上并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应了议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 B. 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
C.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18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14-1918年间正值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只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进出口货物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当时国内产业大多数并未掌握先进的技术,排除B项;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国内环境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材料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 领导力量是旧式阶级 B. 加剧了本地的贫穷
C. 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D.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可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亚洲爆发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包括伊朗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等,C项正确;领导力量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6. 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一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据此可知,英国的文化侵略( )
A. 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B. 导致印度文化冲突激烈
C. 加速了印度民族文化殖民化 D. 阻碍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为印度各地提供了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背景,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这说明英国的文化侵略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A项正确;英国的文化侵略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未涉及印度文化冲突,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文化侵略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的进步,而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英国的文化侵略并不会阻碍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解析题:(52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每一次科学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孕育和滋养,自然科学与哲学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据张云龙、马淑欣《论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勾连——基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视角》整理
材料二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具体见下表)。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每个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简表
中心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时期 1540—1610年 1660—1730年 1770—1830年 181O—1920年 1920年至今
——摘编自潘教峰等《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基于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支持、科技革命的历史分析与前瞻》
(1)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思想解放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2)据材料二及所学,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角度分别说明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答案】(1)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代科学随之兴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或君主立宪制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推动法国工业化进程。
德国:国家统一的推动;君主立宪制为德国科学的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19世纪中期起,德国工业迅速崛起,为德国科学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题干要求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自然科学与思想解放相互交织、如影相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能够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可结合科学革命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等史实加以论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
按照题干要求从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进程。德国:国家统一;君主立宪制确立;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工业迅速崛起。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答案】(1)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任答3点)
原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任答2点)
(2)背景:城市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病”的出现(人口密集、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成本高、生活舒适度下降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缩短了城乡距离。(任答2点)
(3)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任答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十万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得出,速度快、规模大;据材料一中城市化发展的时间1750-1851,可知,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展开;据材料一“英国的近代城市化无先例可循”得出,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处于自由主义时期,所以英国城市化又具有“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据材料一“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第二小问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原因,结合近代英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从政治上说,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经济上说,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可知,城市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病”的出现;根据材料二“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可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可知,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缩短了城乡距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到2017年(中国)。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等;根据材料三“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管理能力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
【答案】(1)方式:商路贸易;战争。认识:无论是和平的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
(2)三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意义: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问,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得出战争方式。根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得出商路贸易。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无论是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问,根据材料“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得出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
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这说明( )
A. 传说是研究历史重要史料 B. 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文明
C.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独特性 D. 古代文明在交流中传播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清政府规定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凡违者以发边充军论处。清政府同时也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国商人私雇中尉人当差,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禁止外国商人传递信息,禁止外国商人在非指定商馆居住等。这些规定
A. 确保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C. 不利于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是重农抑商的具体体现
4. 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成立的实业团体统计情况(单位:个),表中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
时间 数量
民国元年 40余
1913年6月 95
1915年12月 107
A. 国际环境日益改善
B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 民主共和观念发展
5. 1948年8月到12月,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分批从香港北上,奔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这说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D. 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A. 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 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 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 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7. 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在他的名著《古代城邦》一书中写到,“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 他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这一论述表明古代雅典( )
A. 公民是城邦民主的主体 B. 利用宗教维系城邦秩序
C. 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权利 D. 注重强化公民群体意识
8.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这一时间可表述为( )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
9. 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经营,主要通过劳役地租的方式控制农奴和自由农民,此外,庄园还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
A. 庄园生产实行集体劳作 B. 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C. 庄园接受国王直接管理 D.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0. 公元646年1月1日,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由此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展开,这场变革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该变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 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C.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 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1.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如果研究西亚15—16世纪的历史,可以搜集( )
A. 伊斯兰教创立的史料 B. 阿拉伯帝国商业贸易的史料
C. 笈多帝国兴起的史料 D. 东西方陆路贸易垄断的史料
12. 14——18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事件。其中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近代科学兴起
13. 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32年改革拉开了议会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这说明,英国( )
A. 社会变革具有激进性 B. 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稳定成熟
C. 公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 D. 议会阻碍了社会发展
14.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 B. 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
C.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材料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 领导力量是旧式阶级 B. 加剧了本地的贫穷
C. 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D.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6. 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一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据此可知,英国的文化侵略( )
A. 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B. 导致印度文化冲突激烈
C. 加速了印度民族文化殖民化 D. 阻碍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进程
二、材料解析题:(52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每一次科学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孕育和滋养,自然科学与哲学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据张云龙、马淑欣《论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勾连——基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视角》整理
材料二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具体见下表)。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每个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简表
中心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时期 1540—1610年 1660—1730年 1770—1830年 181O—1920年 1920年至今
——摘编自潘教峰等《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基于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支持、科技革命的历史分析与前瞻》
(1)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思想解放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2)据材料二及所学,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角度分别说明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