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甘肃省平凉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甘肃省平凉市2024届中考历史5月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地处黄河上游的临夏,在距今5000—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原始先民们在河流两旁的台地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的彩陶文化。印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 B. 1950年临夏出土的“彩陶王”
C. 《史记》的记载 D. 纪录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
2. 冷战结束后,美、俄、中、日、欧盟五大力量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它们都在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实现和平共处。由此可见,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 文化多样化 B. 社会信息化 C. 政治多极化 D. 经济全球化
3.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 16世纪时,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白银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城市)之后,中国商人便蜂拥前去了,由于中国银价昂贵,以银标示的丝价很低,中国的产品贩运到马尼拉能获100%的利润,而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获利仍可高达100%—300%。材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欧洲与美洲的碰撞 B.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C. 欧美政治革命爆发 D. 欧洲工业革命兴起
5.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6. 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意在强调苏俄(联)( )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斯大林模式的功绩
C.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7.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 一国两制”获得了广泛认同
C. 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D. 海峡两岸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8. 下列两幅地图的变迁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深化 B. 经济重心的转移
C. 政权并立的延续 D. 华夏正统的沦丧
9. 2021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年,全球网络诈骗案共造成553亿美元的损失,同比增长15.7%。这表明( )
A. 全球面临人口剧增压力 B. 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巨额财富
C. 新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D. 电子商务已完全取代传统商务
10. 西汉初年,允许私人和王国铸钱,如吴王刘濞大量采铜铸钱,富同天子,并以此作为对抗中央的资本。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 B. 尊崇儒术 C. 实行盐铁专营 D. 统一铸币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小题6分,其余每小题8分,共30分。)
11.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改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交易所里的人们陷入巨大的恐慌,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股票价格下跌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出最新价格。一天之内,数万投资者破产。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股票价格暴跌的直接影响,并指出美国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材料二 在布隆迪的田间地头,有一位专家就像农民一样劳作,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水稻专家杨华德。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摘编自《〈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杨华德:稻香使情深》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路精神”的内涵,并指出古丝绸之路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水稻专家杨华德“感动中国”的原因,并列举一位与杂交水稻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要求与当今时代的主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
——引自广告词
材料二: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70年代以后只需3至5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被污染,全世界约有15亿人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由此引发的疾病多达50余种。……2013年1月中旬,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
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爱因斯坦
(1)材料一中的“吸引了世界”、“转动了世界”、“点燃了世界”分别指这三位历史人物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2)材料二的报告中,前一组数据主要说明了什么?
(3)请从所学历史知识中举一例证明爱因斯坦话语的正确性。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甘肃省平凉市2024届中考历史5月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地处黄河上游的临夏,在距今5000—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原始先民们在河流两旁的台地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的彩陶文化。印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 B. 1950年临夏出土的“彩陶王”
C. 《史记》的记载 D. 纪录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出土的“彩陶王”属于当事人留下的一手实物史料,最有说服力,属于主要依据之一,B项正确;论坛是后人讨论的形式,不是主要依据,排除A项;《史记》属于后人编写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排除C项;纪录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属于再创作的文艺作品,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2. 冷战结束后,美、俄、中、日、欧盟五大力量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它们都在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实现和平共处。由此可见,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 文化多样化 B. 社会信息化 C. 政治多极化 D. 经济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们都在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实现和平共处。”可得出冷战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方面,而不是文化、信息、经济等,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D项正确;“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是指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东汉末年出现的诸侯割据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主要指发生在同一个阶级集团内部,而五代十国是一段大分裂时期,政权并立,其实质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而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4. 16世纪时,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城市)之后,中国商人便蜂拥前去了,由于中国银价昂贵,以银标示的丝价很低,中国的产品贩运到马尼拉能获100%的利润,而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获利仍可高达100%—300%。材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欧洲与美洲的碰撞 B.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C. 欧美政治革命爆发 D. 欧洲工业革命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6世纪时,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城市)之后,中国商人便蜂拥前去了,由于中国银价昂贵,以银标示的丝价很低,中国的产品贩运到马尼拉能获100%的利润,而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获利仍可高达100%—300%”分析可得出,题干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中国商人将中国产品贩运到马尼拉,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这体现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全球统一性的开始,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美洲和亚洲的之间的商业联系,与欧洲与美洲的碰撞无关,排除A项;1640年英国开始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此时处于17世纪40年代,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8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反映了我国的对外政策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向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并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项正确;AB两项也是我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但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一国两制”构想是为了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 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意在强调苏俄(联)( )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斯大林模式的功绩
C.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的身份,斯大林实行了国家的工业化政策,开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B项正确;列宁1921年春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与“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不符,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快速发展,排除C项;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没有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B项。
7.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 一国两制”获得了广泛认同
C. 海峡两岸有着高度文化认同 D. 海峡两岸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可知,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强调交流的久远,且没有涉及很久之前的海峡两岸交流往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获得了广泛认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诗人余光中”,未提及“海峡两岸的民众”,因此,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列两幅地图的变迁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的深化 B. 经济重心的转移
C. 政权并立的延续 D. 华夏正统的沦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至东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采用中原的国号制度等,体现出民族交融的深化,A项正确;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唐朝之后,经济重心才开始转移,排除B项;根据“内迁少数民族”可知,这两幅图主要讲述是民族交融,而不是政权并立,排除C项;从图片中无法得出华夏正统的沦丧,排除D项。故选A项。
9. 2021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年,全球网络诈骗案共造成553亿美元的损失,同比增长15.7%。这表明( )
A. 全球面临人口剧增压力 B. 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巨额财富
C. 新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D. 电子商务已完全取代传统商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年,全球网络诈骗案共造成553亿美元的损失,同比增长15.7%”可知,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迅速,但网络诈骗案也增长迅速,说明新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剧增压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B项概括不全,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且材料无法说明电子商务已完全取代传统商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西汉初年,允许私人和王国铸钱,如吴王刘濞大量采铜铸钱,富同天子,并以此作为对抗中央的资本。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 B. 尊崇儒术 C. 实行盐铁专营 D. 统一铸币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西汉初年,允许私人和王国铸钱,如吴王刘濞大量采铜铸钱,富同天子,并以此作为对抗中央的资本”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实施“推恩令”是解决王国问题,强化中央集权。尊崇儒术是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盐铁官营也是汉武帝为强化中央经济控制权的一种举措。实施“推恩令”、尊崇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均无法直接改变“吴王刘濞大量采铜铸钱,富同天子,并以此作为对抗中央的资本”这一局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小题6分,其余每小题8分,共30分。)
11.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改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交易所里的人们陷入巨大的恐慌,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股票价格下跌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出最新价格。一天之内,数万投资者破产。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股票价格暴跌的直接影响,并指出美国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答案】(1)目的: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爆发;措施:实行罗斯福新政;
(3)看法:改革是的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根据“(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得出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影响:根据“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直接原因:根据“1929年10月24日”可得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导致股价下跌;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面对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小问3详解】
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改革的性质,改革与国情的结合等角度分析,可得出改革是的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等。
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材料二 在布隆迪的田间地头,有一位专家就像农民一样劳作,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水稻专家杨华德。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摘编自《〈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杨华德:稻香使情深》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路精神”的内涵,并指出古丝绸之路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水稻专家杨华德“感动中国”的原因,并列举一位与杂交水稻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要求与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1)内涵:交流互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利共赢;作用: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原因:潜心科研;提高了粮食产量;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科学家:袁隆平;
(3)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题:和平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涵:根据“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得出交流互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利共赢;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得出潜心科研;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得出传递中非友好情谊;
科学家:结合所学可得出还有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问3详解】
要求:根据“ 冷战结束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得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题:根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可得出是和平与发展;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
——引自广告词
材料二: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70年代以后只需3至5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被污染,全世界约有15亿人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由此引发的疾病多达50余种。……2013年1月中旬,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
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爱因斯坦
(1)材料一中“吸引了世界”、“转动了世界”、“点燃了世界”分别指这三位历史人物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2)材料二的报告中,前一组数据主要说明了什么?
(3)请从所学历史知识中举一例证明爱因斯坦话语正确性。
【答案】(1)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改良蒸汽机;发明碳丝灯泡。
(2)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3)如一战中飞机的使用或二战中原子弹的使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物和成就:据材料“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吸引了世界”指的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转动了世界”指的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点燃了世界”指的是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
【小问2详解】
说明:据材料二“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70年代以后只需3至5年.”可知,数据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小问3详解】
证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一战中飞机的使用或二战中原子弹的使用,证明爱因斯坦话语的正确性,这告诉我们尊重科学,支持科学;正确地运用科学,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等。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1)原因:忽必烈个人雄才大略;汉族地主武装的支持。
民族政权:金、西夏、吐蕃等。
政治格局: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分裂格局。
(2)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汉化措施。
原因: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
(3)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可知,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忽必烈个人雄才大略;汉族地主武装的支持。
民族政权:根据所学蒙古统一的过程相关知识可知,蒙古政权统一过程中灭金、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
政治格局:根据所学元朝统一的意义相关知识可知,元的统一结束了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分裂格局,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小问2详解】
共同点:根据材料“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可知,政治上和教育上的举措,元朝都是学习中原王朝,汉化措施。
原因:根据材料“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可知,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
【小问3详解】
趋势: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中元朝统一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甘肃省平凉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