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夷坚志》是南宋的文言志怪集,内容大多记录宋人奇闻异事以及普通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特殊之事。书中描绘了临安城中:瓦市有“卖冻鱼吴翁”;太庙前徐道寿在此居住,“以鬻香为业”:清晨街头“有卖豆乳者来,数女妇从宅出就买”等场景。这有助于了解
A.中外经济联系的频繁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主流文学体裁的发展
2.下图为 16-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建立的贸易据点及路线示意图。殖民者的商业活动客观上
A.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B.促成了区域商业中心的崛起
C.拉大了东西方的经济差距 D.推动了东南亚地区走向联合
3.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
A.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
B.意在获取经济效益
C.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
D.有助宣扬中国国威
4.唐中期,长安城内修建了专门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客户坊”,到五代时“又听人入财拜官,以财多少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贾,布在列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
C.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5.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进口货物简表,该表反映出( )
年份 棉布(万匹) 棉纱(担)
1871—1880年 9272 67782
1881—1890年 9012 71239
1895—1905年 7342 106754
A.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洋布充斥中国城乡市场
C.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D.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6.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7.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8.下表是1843-1913年外国人在上海开设洋行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一阶段上海( )
时间 1844年 1854年 1876年 1913年
洋行(家) 11 120 200 1145
A.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实现了金融近代化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而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这一时期贸易情况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合作不断加深
C.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D.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10.古代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而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丝绸更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异常繁荣 B.东西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C.航海技术十分发达 D.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生活
11.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A.商业水平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商业规模的扩大
12.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在如图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中 ③处的商品应为
A.茶、丝 B.工业产品 C.黑奴、象牙 D.原棉、烟草
1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根据下图航线,判断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线的一组国家
A.英法俄 B.英美俄 C.荷英俄 D.英荷法
14.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这些契约( )
A.增加了商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 B.维护了商人群体的利益
C.维护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权威性 D.体现了对社会权利保护
15.有学者以单位海关两统计中国棉货、棉纱、棉花的进口值,1920年到1931年棉货、棉纱进口值从高峰期约2.56亿降至约1.11亿:1913年到1931年棉花进口值从300多万升至1.79亿。这表明此时( )
A.中国棉纺织技术超越西方 B.传统小农经济依然根深蒂固
C.工业成品的进口比重增加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16.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称:在西半球,美国为了奉行门罗主义,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但到了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强调睦邻政策,即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互惠贸易政策。美国政策的变化是基于( )
A.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B.拉丁美洲实力增强
C.经济危机冲击美国 D.殖民体系已经瓦解
17.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下列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诗句中,不属于唐朝商业的是
A.“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B.“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D.“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8.21世纪初,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19.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20.1921年,列宁提出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一“新的探索”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实施“五年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镈、铚,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锵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图1 西汉时期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2 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22.【世界贸易与物种交换】
材料一 17世纪时,全球各地的有钱人开始饮用、吸用、食用来自遥远异地的珍奇植物。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有三百年时间,它们是世界贸易领域最珍贵的农产品。……它们的魅力实在太强,最后一个又一个的政府决定,与其花费巨资防范人民上瘾,还不如向享用这些美味东西的人收税,同意人民使用,甚至栽种这些植物。
——摘编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软性”的瘾品-巧克力、较淡的美洲烟草、东方来的茶叶和咖啡——之所以能打败古德曼所谓的摇摇欲坠的欧洲自种瘾品的文化,这也是原因之一:软性瘾品更能配合新兴资本主义秩序的需要。不但如此,这些瘾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商品。它们为商人赚的钱,为国库增加的收入,比它们在喝走气啤酒、吃大麻籽面包的旧秩序下能获得的可多得多了。
——摘编自戴维·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简介17世纪世界贸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世界贸易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
23.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在随后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增长率分别14.8%和20.9%,而同期农业增长率分别为5.5%和2.0%。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既无法满足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无法为工商业产品提供市场。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为提升自身及所在民主共和党的威信,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开始推行”断村运动”。运动初期,政府向全国所有行政里(村)无偿提供水泥,用于乡村公共基础建设,意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助、协同精神。70年代末,政府推动行政村成立了开发委员会,重点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以及农村工厂。80年代,运动进入国民自发阶段,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承担。80年代末,这条韩国自行摸索出的农村现代化之路基本结束。
----摘编自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韩国“新村运动”进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A
6.C
7.D
8.B
9.C
10.D
11.A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C
19.D
20.B
21.(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示例一: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22.(1)来自美洲、亚洲、非洲的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等物种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媒介;欧洲、亚洲主导世界范围的贸易活动;政府高度重视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和糖等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习惯;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但,加剧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23.(1)原因: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激化社会矛盾;农村发展滞后制约了韩国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韩国总统朴正熙为提高威信和得到农民的支持。
(2)特点:由韩国政府主导;注重激发农民的自主、积极性;分阶段有序推进;持续时间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测试(答案)--2023-2024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