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安徽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战争频繁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A项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是直接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争频繁是直接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黄天当立可知,这是东汉黄巾起义的口号,公元前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D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都是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农民起义。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时间与口号等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3.依据以下史实和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220年,曹丕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A.2世纪初期 B.2世纪20年代 C.3世纪初期 D.3世纪20年代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世纪换算公元千百位数加1.故我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公元3世纪20年代,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不符,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使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材料是从政治角度考量,不是经济角度,B项不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行省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C项不正确;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使元朝陷入危机,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行省制作用的认识。
5.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不同于以前的是(  )
A.少数民族贵族的威胁 B.少数民族的分裂、叛乱
C.边疆危机 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贵族的威胁、少数民族的分裂、叛乱,边疆危机都是统一多民族的巩固的民族关系,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是外来侵略的矛盾,属于民族问题,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 三项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外来交往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6.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时任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也有类似看法。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D.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被义和团在廊坊围困,狼狈逃回天津。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和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但是不能说明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BD,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7.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总书记接着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焦裕禄精神”的主要体现是(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助人为乐
C.尊老爱幼 D.勤俭节约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焦裕禄是原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任职期间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精神”,A正确,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了对抗状态
C.美国仍顽固坚持对华敌对态度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A:根据题干“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可知,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A项符合题意;
B: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69年彻底结束了对抗状态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可知美国仍顽固坚持对华敌对态度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中美建交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幅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
A.航天科技成就 B.国防科技成果
C.信息技术发展 D.文教事业进步
【答案】A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东方红一号”宣告中国航天时代的到来,“神舟五号成功着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入核心舱”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成就,不是“国防科技成果”,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成就,不是“信息技术发展”,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成就,不是“文教事业进步”,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10.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用作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也都刻在石碑上。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公民大会权力至上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从法令制定前公示讨论到表决投票,再到公示通过的法令的程序,体现了雅典的民主特征。法制是一种结果,通过这种程序体现的是公平,强调的是城邦的民主受到监督。故D符合题意;
城邦接受监督,并不表明城邦通过的法令就彰显民众意愿,排除A;
材料未涉及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B;
材料信息说明的是雅典民主需受到公民的监督,并未说明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排除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11.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接受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 ”,可以看出, 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接受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拿破仑说过: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利剑,一种是思想,从长远而论,思想要比利剑强大得多。”下面拿破仑的事迹可以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发动政变建立新政府 B.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C.建立拿破仑帝国 D.颁布《拿破仑法典》
【答案】D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拿破仑法典》,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3.美国名将谢尔曼说:“要让南方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他的话表明南北战争(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要让南方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材料表明了美国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阻止了分裂A项正确;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排除C项;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下表是1880~1900年欧洲部分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万)。下列属于形成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
  伦敦 巴黎 柏林
1880年 90 60 17
1900年 470 360 270
A.贫富分化问题加剧 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结合所学,1880年到1900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可知,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20世纪中期,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 ,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D.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中期,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 ,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及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订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木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冷战的相关知识。
二、辨析改错(8分)
16.明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错误:   ; 改正:   。
【答案】明朝;清朝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答案为:1、明朝 2、清朝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文字狱”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7.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美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大沽向北京进犯。
   
【答案】将“美国”改为“英国”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准确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军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大沽向北京进犯。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知识。
18.1997年,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被英国侵占的澳门终于回归祖国。
错误:   
改正:   
【答案】澳门;香港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1997年,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被英国侵占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
【点评】考查香港的回归
19.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判断:   
订正:   
【答案】不正确;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是十月革命。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点评】考查十月革命的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我校七(1)班同学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这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3分)
(2)请参照材料一地图将这条路线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2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2分)
(4)结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3分)
【答案】(1)西汉;张骞。
(2)起点A:长安|终点B:欧洲或大秦
(3)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是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相互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所以A长安;B欧洲或大秦。
(3)根据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本题开放性试题,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作用和今天的“一带一路”的背景、作用,简要说明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故答案为:
(1)朝代:西汉;人物:张骞。
(2)起点A:长安;终点B:欧洲或大秦。
(3)地位: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认识:“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点评】本题主要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1.中国外交经历了主权被侵犯到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历史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登场。中方在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 材料一2021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021辛丑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你认为中方底气十足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 材料二图1《乔的笑》是指在哪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让乔冠华开怀大笑?图2《历史性的握手》指中美两国外交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进入21世纪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此提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什么?(2分)
(4) 一样的辛丑,不一样的中国!纵观中国百余年外交的历史演进,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
(2)哪届:第26届;事件:尼克松访华。
(3)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认识: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力强大,才有国家独立的外交,才能提高国际地位。
【知识点】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材料一中图A《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021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中方底气十足的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
(2)哪届:根据“《乔的笑》”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事件:依据图2“《历史性的握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归纳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认识:纵观中国百余年外交的历史演进,中国从屈辱外交到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取得外交成就,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由此我得到的认识是: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力强大,才有国家独立的外交,才能提高国际地位。
故答案为: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
(2)哪届:第26届;事件:尼克松访华。
(3)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认识: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力强大,才有国家独立的外交,才能提高国际地位。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百年屈辱外交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历史兴趣小组对“欧洲史”进行活动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史料划分】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5-15世纪欧洲各方面发展情况的代表,请你进行分类。(写序号)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神曲》 ③租地农场
任务二:【史料解读】
史料一:阵痛中的变革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是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史》
史料二:黑暗中的光明
作为昔日罗马帝国的中心——意大利,商业有所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倒退时期,所以努力复兴古典文化。但“复兴”其实是对现实人类知识和思想的空前解放与再创造,有着积极的作用。
——改编自《看得见的世界史》
(1)政治:   经济:   文化:   (3分)
(2)根据史料一,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3分)
(3)史料二中所指的运动核心思潮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共同影响?(3分)
【答案】(1)①;③;②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
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原因:意大利工商业有所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①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②《神曲》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学作品,③租地农场是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2) 表现:根据史料一“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概括得出,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根据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及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 史料二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原因:根据题干材料“意大利,商业有所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倒退时期,所以努力复兴古典文化”分析得出,意大利工商业有所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新兴资产阶级对教会主宰的中世纪不满);意大利保存有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4)综合材料信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新变化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战争频繁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3.依据以下史实和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220年,曹丕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A.2世纪初期 B.2世纪20年代 C.3世纪初期 D.3世纪20年代
4.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使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5.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不同于以前的是(  )
A.少数民族贵族的威胁 B.少数民族的分裂、叛乱
C.边疆危机 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6.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时任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也有类似看法。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D.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7.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总书记接着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焦裕禄精神”的主要体现是(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助人为乐
C.尊老爱幼 D.勤俭节约
8.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了对抗状态
C.美国仍顽固坚持对华敌对态度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幅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
A.航天科技成就 B.国防科技成果
C.信息技术发展 D.文教事业进步
10.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用作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也都刻在石碑上。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公民大会权力至上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11.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接受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12.拿破仑说过: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利剑,一种是思想,从长远而论,思想要比利剑强大得多。”下面拿破仑的事迹可以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发动政变建立新政府 B.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C.建立拿破仑帝国 D.颁布《拿破仑法典》
13.美国名将谢尔曼说:“要让南方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他的话表明南北战争(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4.下表是1880~1900年欧洲部分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万)。下列属于形成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
  伦敦 巴黎 柏林
1880年 90 60 17
1900年 470 360 270
A.贫富分化问题加剧 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5.20世纪中期,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 ,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D.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二、辨析改错(8分)
16.明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错误:   ; 改正:   。
17.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美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大沽向北京进犯。
   
18.1997年,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被英国侵占的澳门终于回归祖国。
错误:   
改正:   
19.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判断:   
订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我校七(1)班同学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这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3分)
(2)请参照材料一地图将这条路线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2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2分)
(4)结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3分)
21.中国外交经历了主权被侵犯到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历史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登场。中方在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 材料一2021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021辛丑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你认为中方底气十足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 材料二图1《乔的笑》是指在哪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让乔冠华开怀大笑?图2《历史性的握手》指中美两国外交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进入21世纪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此提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什么?(2分)
(4) 一样的辛丑,不一样的中国!纵观中国百余年外交的历史演进,谈谈你的认识。(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历史兴趣小组对“欧洲史”进行活动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史料划分】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5-15世纪欧洲各方面发展情况的代表,请你进行分类。(写序号)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神曲》 ③租地农场
任务二:【史料解读】
史料一:阵痛中的变革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是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史》
史料二:黑暗中的光明
作为昔日罗马帝国的中心——意大利,商业有所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倒退时期,所以努力复兴古典文化。但“复兴”其实是对现实人类知识和思想的空前解放与再创造,有着积极的作用。
——改编自《看得见的世界史》
(1)政治:   经济:   文化:   (3分)
(2)根据史料一,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3分)
(3)史料二中所指的运动核心思潮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共同影响?(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