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曾于1992年联合研究中国江西的稻作起源问题。美方专家于1996年、1998
年两次发表研究报告,证实长江中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摇篮。该研究可印证我国(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题干材料可印证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发现于中国。
A项原始农业的发展可用题干研究印证,符合题意;
B项贫富分化的出现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可印证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不能说明贫富分化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阶级的产生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可印证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社会阶级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D项早期国家的形成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可印证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不能说明早期国家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印证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2.甲骨文“王”字,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服”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这说明甲骨文( )
A.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
C.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D.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
【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甲骨文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
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外交之路 B.文化之路 C.科技之路 D.商贸之路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根据提干,“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表明物品在交换,说明丝绸之路属于商贸之路,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丝绸之路对于外交,文化和科技的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4.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孝文徙都洛阳”,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学习中原文化
C.确立鲜卑正统 D.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说明孝文帝旨在学习中原文化。为学习中原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B项正确;
消除民族隔阂说法错误,排除A项;
确立鲜卑正统说法错误,排除C项;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已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说明孝文帝旨在学习中原文化。
5.三国鼎立时,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
民族关系。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 B.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三国都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A项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逐步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不符合题意;
B项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与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与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创了文景之治
C.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D符合题意;
正式确立了科举制的是隋炀帝,排除A;
开创了文景之治在西汉时期,排除B;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文帝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是建立隋朝并统一全国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
7.下面词语是王刚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词。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士族衰落、北强南弱、渴望和平、民族交融、杨坚建国
A.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 B.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C.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 D.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题干“ 士族衰落、北强南弱、渴望和平、民族交融、杨坚建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符合题意;
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与题干信息“杨坚建国”等不符,排除B;
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与杨坚建国没有联系,排除C;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与杨坚建国没有联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隋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僧徒和“吐蕃之境”。“吐蕃之境”就是( )
A.云贵地区 B.台湾地区 C.新疆地区 D.西藏地区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后来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吐蕃之境”就是西藏地区,D项正确;
元朝在云贵地区设置了云南行省,排除A项;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
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新疆地区属于西北边疆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
9.“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这种政策”推行的相厦用是( )
A.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 B.西方殖民者的威胁
C.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D.清朝对外贸易繁荣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A: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是根本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方殖民者的威胁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C项符合题意;
D:清朝对外贸易繁荣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10.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与明代相比,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显著增加,财力雄厚,反映了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项符合题意;
D: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流通货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1.据统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1837年为90万英镑,1843年增加到145.6万英镑,1845年竟达239.4万英镑。这主要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虎门销烟的胜利
C.《资政新篇》的实践 D.总理衙门的设立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同时规定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迅速增加,A项正确;
虎门销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反对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发起的运动,打击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行为,这与英国贸易额的迅速上升无关,排除B项;
《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与题于中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增长无关,排除C项;
总理衙门设立于1861年,不可能推动1843年和1845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增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的认识。
12.“在二次革命中,……英国银行直接向驻沪的中国海军舰只拨给‘善后大借款’的现款,……第二天革命党人进攻江南制造局时,驻上海的中国兵舰即发炮挫败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在1913年也有外国朋友,……对革命党人最有力的帮助,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日本在中国的海军舰只,护送革命党领导人到达安全地带。”上述材料表明( )
A.二次革命得到列强大力支持
B.列强竭力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C.列强对二次革命持完全中立态度
D.列强在二次革命中仅支持袁世凯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发炮挫败了革命党人”“护送革命党领导人到达安全地带”等内容可知,在二次革命中,英国等帝国主义列强主要资助反动的袁世凯一方,对于革命党人的帮助仅局限于保障领导人的安全,这说明列强竭力维护在华侵略利益,支持能够让他们获利的反动政府,B项正确;从革命党人的行为被兵舰挫败可知,二次革命中列强并不支持革命党,也没有保持中立,排除AC两项;
从“护送革命党领导人到达安全地带”可知,在二次革命中,帝国主义列强也为革命党人提供了有限的帮助,并不是仅仅支持袁世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二次革命的认识。
13.下表为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部分)的简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 )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北京 李大钊 散发《劳动宣言》,讲解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长辛店 邓中夏 出席1000多工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演说
上海 陈独秀 参加了“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演讲了劳工问题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北京等地,不少马克思主义者参加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活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A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相关建设情况,无法得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建立,排除B项;
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是1923年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排除C项;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认识。
14.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这段史实可以用于理解(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罪行
B.九一八事变前日军蓄谋已久的准备
C.日军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的过程
D.全民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根据题干中“1931年11月”“齐齐哈尔沦陷”等信息可知,这段史实日军在九一八侵华后,不断侵略东北三省的过程,C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为1894年,与题干中“1931年11月”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
九一八发生的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齐齐哈尔尔沦陷前,排除B项;
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7日,与“1931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九一八相关事件的认识。
1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作出迁都重庆的决定
B.日军从1938年2月开始对重庆进行长达6年又10个月的大轰炸
C.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完成宜昌大撤退
D.《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闪耀在中国大地上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与评判。“《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闪耀在中国大地上”是对《新华日报》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作出迁都重庆的决定”“日军从1938年2月开始对重庆进行长达6年又10个月的大轰炸”“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完成宜昌大撤退”都是陈述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16.1952年,我国某县农村地主阶级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9.709亩下降至2.06亩;富农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人均4.16亩下降为3.39亩;而贫农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的0.76亩上升为2.17亩;雇农占有土地由原先的0.304亩上升为2.66亩。这一数据变化得益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该地率先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1952年”以及占地数据的变化可知,地主阶级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少地的农民土地增多,这是因为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了土地改革,A符合题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时间为1978年,排除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排除C;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题干“1954年9月,……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盛事”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符合题意;
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时间上不相符,排除A;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是指抗美援朝的胜利,排除B;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是土地改革的进行,而不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的召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们代表大会制度即可作答。
18. 关于新发展理念,学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学者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运用和丰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回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它的基本方略是基于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出现以上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
A.研究视角不同 B.研究成果完全因人而异
C.研究数据不足 D.新发展理念还不够成熟
【答案】A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关于新发展理念,学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学者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运用和丰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回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它的基本方略是基于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研究的视角不同,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研究成果完全因人而异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研究数据不足 ,这不是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 新发展理念还不够成熟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9. 邮票是凝结的历史。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在实行“一国两制”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D.都有较大行政自主权和经济特权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厦门经济特区与我国对外开放中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与特别行政区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B项正确;
题干图片中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制度,排除A项;
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
厦门经济特区没有较大行政自主权和经济特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考查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点,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20.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想,他一辈子没离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这体现了袁隆平( )
A.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 B.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精神
C.国际主义、敬业奉献的精神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辈子没离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牺牲精神,不合题意,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精神”体现的是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反映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贡献,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他一辈子没离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体现了袁隆平的敬业奉献精神,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模范人物、主要事迹、取得成就的原因、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1.下图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搜集的一组世界古代建筑的图片,这些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价值是( )
A.能佐证当时社会等级界限分明
B.体现最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水平
C.见证欧亚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D.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D
【知识点】金字塔;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帕特农神庙遗址、罗马大竞技场遗址作为历史遗址,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第一手史料。
A项能佐证当时社会等级界限分明不是题干建筑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价值,不符合题意;
B项体现最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水平不是题干建筑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价值,材料不能体现出最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水平,不符合题意;
C项见证欧亚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不是题干建筑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价值,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在非洲,不能见证欧亚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不符合题意;
D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是题干建筑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价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古代建筑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2.他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国家的最高统治实权,成为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关键人物。“他”是( )
A.汉谟拉比 B.凯撒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被尊为“奥古斯都”,架空了元老院,实际上成了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A项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的国王,不符合题意;
B项凯撒和“元首制”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国家的最高统治实权,成为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关键人物,符合题意;
D项亚历山大建立亚历山大帝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罗马帝国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灵活掌握罗马帝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23.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一系列法律文献被统称为(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儒略历
【答案】D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它们被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具体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
A项《汉谟拉比法典》产生于古巴比伦,它是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
B项《十二铜表法》为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典,不符合题意;
C项《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符合题意;
D项儒略历是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民法大全》的知识。
24. 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控制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手工工场分布广泛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普遍实现自治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控制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可知,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商人投资开办手工作坊,并且雇佣手工业者从事生产劳动的现象,说明这些自治城市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劳动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意大利手工工场分布广泛的信息,排除A项;
“城市普遍实现自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4世纪的意大利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并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25.19世纪上半期,英国患淋巴结核病的人数不断上升。当时英国的著名医生詹姆斯·克拉克爵士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上层阶级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城市的狭窄、工厂及起居室的污浊空气是引发结核病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当时( )
A.财富不均影响资源分配 B.工业化造成的污染严重
C.石油化工产业利弊并存 D.医疗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英国患淋巴结核病的人数不断上升”“城市的狭窄、工厂及起居室的污浊空气是引发结核病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深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没有体现财富不均影响资源分配,排除A项。
石油化工产业产生于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
工业革命时期,技术的提升有利于推动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6.如表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下列最符合的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
C.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拉丁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因此题干信息的主题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B项;
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是指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与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7.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理性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从而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这开辟了理性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从而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B项正确;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不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A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的相关史实。
28.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投降 ②美军参加一战 ③萨拉热窝事件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发生于一战前期,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顺序③④②①,选择D项;
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9.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主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士”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 )
A.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B.论证日本的民族中心论
C.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 D.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答案】C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题干中提到日本认为自己“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美化自己的侵略战争,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种族主义,排除A项;
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中心论,排除B项;
题干中并未提到教育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0.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依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C.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跟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依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体现了双方对于乌克兰的争夺,都意图通过争夺乌克兰意压缩对方的战略空间,说明了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当今世界,C选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A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欧洲一体化无关,B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提现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多极化趋势发展的特征与影响。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 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4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3分)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说明: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作用: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
(3)史实说明: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有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期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等。
(2)根据材料二“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可知,宋辽开放“榷场”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安宁,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史实、宋辽之间的民族关系史实、元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当今应树立的民族观念等知识。
32.“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
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 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 可也;欲民之强,强吾青年其可也。
材料二:《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和内容提要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敬告青年》,《青年 杂志》第 1 卷第 1 期,陈独秀)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青年杂志》 第 1 卷第 5 期,高语罕)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青年与欲望》,《新青年》 第 2 卷第 1 期,陈圣任)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青年之自己教育》,《新青年》第 3 卷 第 4 期,朱如一)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 戒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告之青年。(《告青年》,《新青年》第 5 卷第 1 期,郭仁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近代对“老”与“少”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变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对近 代青年的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一致选择 5 月 4 日作为青年节的理由。(4分)
(4)2023 年是五四运动 104 周年,当代青少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 肩负重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拟写一封面向中学生的弘扬五四精神的倡议书。( 自拟标题,80-100 字)(4分)
【答案】(1)变化:从古代“重老轻少”转变成近代重视青年 原因:①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深重; ②将青年视之为民族复兴的希望。
(2)青年观: ①青年是进步、进取、科学的 ②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 ③青年要有高尚欲望 ④青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作用:①新文化运动使得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的思想解放 运动;②促进青年觉醒,为接下来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3)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有重 要意义; 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
(4)以青春之名·谱爱国华章 今天是“五四”爱国运动 104 周年纪念日。104 年前,一群爱国青年以国家兴衰 为己任,为挽救民族于危难,高举“爱国主义”精神火炬,用热血铸就辉煌。 104 年后的今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秉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 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 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画卷!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1)变化:由材料“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可知,古代“重老轻少”;由材料“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可也;欲民之强,强吾青年其可也。”可知,近代重视青年;原因:由材料“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须求之国民自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种变化原因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深重;将青年视之为民族复兴的希望。
(2)青年观:由材料“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戒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告之青年。”可知,《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有①青年是进步、进取、科学的②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③青年要有高尚欲望④青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使得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青年觉醒,为接下来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可知,5月4日作为青年节,是因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在这一天有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有重要意义;国共两党一致选择5月4日作为青年节,是因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倡议书应该突出五四精神。以青春之名·谱爱国华章;今天是“五四”爱国运动104周年纪念日。104年前,一群爱国青年以国家兴衰为己任,为挽救民族于危难,高举“爱国主义”精神火炬,用热血铸就辉煌。104年后的今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秉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画卷!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古代“重老轻少”转变成近代重视青年原因:①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深重;②将青年视之为民族复兴的希望。
(2)青年观:①青年是进步、进取、科学的②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③青年要有高尚欲望④青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任意两点)作用:①新文化运动使得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促进青年觉醒,为接下来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任意一点)
(3)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有重要意义;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标题正向,突出五四精神;内容结合五四运动史实;倡议合理,具有针对性;字数80—100字左右
示例:以青春之名·谱爱国华章今天是“五四”爱国运动104周年纪念日。104年前,一群爱国青年以国家兴衰为己任,为挽救民族于危难,高举“爱国主义”精神火炬,用热血铸就辉煌。104年后的今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秉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画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青年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下面是古罗马的发展演变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从646年开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
(1)材料一中所说的“全体公民”主要指哪些人?伯里克利所说的民主政治在当时起到什么积极作用?(3分)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③分别填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1,概括西欧庄园的性质。图2中“封君”“封臣”关系形成的纽带是什么?(3分)
(4)材料四中的改革史称什么?此次改革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3分)
【答案】(1)成年男性公民;为公民创造广泛参政的机会,激发公民开拓进取的精神。
(2)①共和国②地中海③屋大维
(3)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土地的封赐
(4)大化改新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帝国的兴亡;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大化改新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可知,“全体公民”主要指成年男性公民;伯里克利所说的民主政治在当时起的积极作用是,为公民创造广泛参政的机会,激发公民开拓进取的精神。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前二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前27年,屋大维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示意图可知,西欧庄园的性质是,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封君”“封臣”关系形成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可知,这就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成年男性公民;为公民创造广泛参政的机会,激发公民开拓进取的精神。
(2)①共和国②地中海③屋大维
(3)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土地的封赐
(4)大化改新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罗马兴起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欧庄园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的认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曾于1992年联合研究中国江西的稻作起源问题。美方专家于1996年、1998
年两次发表研究报告,证实长江中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摇篮。该研究可印证我国(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2.甲骨文“王”字,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服”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这说明甲骨文( )
A.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
C.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D.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
3.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外交之路 B.文化之路 C.科技之路 D.商贸之路
4.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孝文徙都洛阳”,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学习中原文化
C.确立鲜卑正统 D.统一黄河流域
5.三国鼎立时,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
民族关系。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 B.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6.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创了文景之治
C.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7.下面词语是王刚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词。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士族衰落、北强南弱、渴望和平、民族交融、杨坚建国
A.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 B.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C.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 D.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8.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僧徒和“吐蕃之境”。“吐蕃之境”就是( )
A.云贵地区 B.台湾地区 C.新疆地区 D.西藏地区
9.“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这种政策”推行的相厦用是( )
A.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 B.西方殖民者的威胁
C.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D.清朝对外贸易繁荣
10.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1.据统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1837年为90万英镑,1843年增加到145.6万英镑,1845年竟达239.4万英镑。这主要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虎门销烟的胜利
C.《资政新篇》的实践 D.总理衙门的设立
12.“在二次革命中,……英国银行直接向驻沪的中国海军舰只拨给‘善后大借款’的现款,……第二天革命党人进攻江南制造局时,驻上海的中国兵舰即发炮挫败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在1913年也有外国朋友,……对革命党人最有力的帮助,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日本在中国的海军舰只,护送革命党领导人到达安全地带。”上述材料表明( )
A.二次革命得到列强大力支持
B.列强竭力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C.列强对二次革命持完全中立态度
D.列强在二次革命中仅支持袁世凯
13.下表为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部分)的简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 )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北京 李大钊 散发《劳动宣言》,讲解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长辛店 邓中夏 出席1000多工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演说
上海 陈独秀 参加了“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演讲了劳工问题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4.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这段史实可以用于理解(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罪行
B.九一八事变前日军蓄谋已久的准备
C.日军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的过程
D.全民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1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作出迁都重庆的决定
B.日军从1938年2月开始对重庆进行长达6年又10个月的大轰炸
C.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完成宜昌大撤退
D.《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闪耀在中国大地上
16.1952年,我国某县农村地主阶级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9.709亩下降至2.06亩;富农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人均4.16亩下降为3.39亩;而贫农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的0.76亩上升为2.17亩;雇农占有土地由原先的0.304亩上升为2.66亩。这一数据变化得益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该地率先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17.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 关于新发展理念,学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学者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运用和丰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回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它的基本方略是基于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出现以上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
A.研究视角不同 B.研究成果完全因人而异
C.研究数据不足 D.新发展理念还不够成熟
19. 邮票是凝结的历史。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在实行“一国两制”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D.都有较大行政自主权和经济特权
20.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想,他一辈子没离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这体现了袁隆平( )
A.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 B.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精神
C.国际主义、敬业奉献的精神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21.下图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搜集的一组世界古代建筑的图片,这些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价值是( )
A.能佐证当时社会等级界限分明
B.体现最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水平
C.见证欧亚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D.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第一手史料
22.他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国家的最高统治实权,成为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关键人物。“他”是( )
A.汉谟拉比 B.凯撒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23.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一系列法律文献被统称为(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儒略历
24. 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控制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手工工场分布广泛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普遍实现自治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5.19世纪上半期,英国患淋巴结核病的人数不断上升。当时英国的著名医生詹姆斯·克拉克爵士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上层阶级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城市的狭窄、工厂及起居室的污浊空气是引发结核病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当时( )
A.财富不均影响资源分配 B.工业化造成的污染严重
C.石油化工产业利弊并存 D.医疗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26.如表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下列最符合的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
C.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27.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理性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从而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28.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投降 ②美军参加一战 ③萨拉热窝事件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29.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主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士”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 )
A.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B.论证日本的民族中心论
C.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 D.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30.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依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C.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 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4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3分)
32.“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
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 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 可也;欲民之强,强吾青年其可也。
材料二:《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和内容提要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敬告青年》,《青年 杂志》第 1 卷第 1 期,陈独秀)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青年杂志》 第 1 卷第 5 期,高语罕)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青年与欲望》,《新青年》 第 2 卷第 1 期,陈圣任)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青年之自己教育》,《新青年》第 3 卷 第 4 期,朱如一)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 戒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告之青年。(《告青年》,《新青年》第 5 卷第 1 期,郭仁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近代对“老”与“少”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变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对近 代青年的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一致选择 5 月 4 日作为青年节的理由。(4分)
(4)2023 年是五四运动 104 周年,当代青少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 肩负重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拟写一封面向中学生的弘扬五四精神的倡议书。( 自拟标题,80-100 字)(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下面是古罗马的发展演变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从646年开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
(1)材料一中所说的“全体公民”主要指哪些人?伯里克利所说的民主政治在当时起到什么积极作用?(3分)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③分别填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1,概括西欧庄园的性质。图2中“封君”“封臣”关系形成的纽带是什么?(3分)
(4)材料四中的改革史称什么?此次改革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