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遗址,距今约8000年左右,不符合题意;
D.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儒家学说: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产生与发展。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因此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A符合题意;
“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场景,不符合题意,排除B;
“儒家学说: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西汉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
“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至西汉建立之间的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特点。难度适中,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进步,思想文化繁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可作答。“大变革”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3.春秋以前,农业上主要采取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形式,春秋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C.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 D.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也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春秋后,“ 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农耕所取代,其根本原因是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B项正确;
其根本原因不是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以及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农具与牛耕出现的认识。
4.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根据材料“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可知,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C项正确;
题干并未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丰富了粮食作物种类、促进人口流动以及扩大统治范围的问题,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开通影响的认识。
5.下列朝代更替示意图中①③应填写的朝代是( )
A.北魏东晋 B.东晋北魏 C.北魏西晋 D.西晋北魏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南朝的政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国末期,曹魏灭掉蜀国,之后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①对应西晋,西晋短命而亡后,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则进入十六国时期,之后又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南朝是指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是指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③对应北魏。D正确,ABC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
6.导致下表所示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时 间(单位: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 约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对外开放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造成人口数急剧下降。D符合题意,D项正确;
文景之治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
开元盛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对外开放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7. 下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的进步 B.农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的繁荣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可知,从秦半两钱到唐朝的开元通宝最后到北宋时期的纸币拓片,我国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商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符合题意;
ABD与题干货币演变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视频经济繁荣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他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还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
A.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D.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据材料“忽必烈结识中原文士”“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等建议”“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可知,忽必烈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崇尚儒家思想,以汉制治理国家,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没有体现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
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进程,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不能证明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故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符合题意;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B;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作答。
10.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国家经济重心重新移到北方 B.江南地区工商业非常繁荣
C.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D.政府不再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等信息可知,明请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B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北方经济虽然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经济重心依旧在南方,排除A;
材料说明工商业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但并未说明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排除C;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英国商人在华‘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规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 )
A.中外交往的序幕 B.对外贸易的窗口
C.平等协商的先河 D.协定关税的先例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英国商人在华‘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中英协定关税, 这一规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协定关税的先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外交往的序幕 ,不符合题意;
B. 对外贸易的窗口 ,不符合题意;
C. 平等协商的先河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看懂题干含义。
12.下表是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 5000多万元
上表所反映的情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军队数量剧增,军费开支巨大 B.土地大量抛荒,生产严重破坏
C.农户以及农村的耕地数量锐减 D.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框表中北洋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最能说明军阀的割据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D项正确;
军队数量剧增,军费开支巨大,不全面,排除A;
土地大量抛荒,生产严重破坏,不全面,排除B;
农户以及农村的耕地数量锐减,不全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难度适中,分析表格信息,掌握北洋军阀的统治,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初”“要从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悟,故选D项。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体现了实业救国,不属于思想文化觉悟,排除A项。
1896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倡导变法图存,与材料20世纪初不符合,排除B项。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成为近代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4.“抗倭十四载,血战乾坤赤”概括了中国人民进行的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抗倭十四载”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因此,中国人民进行的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故 B 选项正确, AC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
15.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我们可以( )
A.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B.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科举制的废除是教育方面的进步,给出了落后的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新兴的学校,新兴的教育,是新式教育的开端,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
16.《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材料“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C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没有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排除A项;
中共八大没有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排除B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会议没有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7.小明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搜集了“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据材料“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结合所学可知,从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由此可得出小明同学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
1950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实施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现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8.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推进祖国同意大业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D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可知,中共中央重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体现了中央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团结,C符合题意;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材题干反映中共中央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视,无法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兴边富民行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共同繁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一位美国学者曾在书中高度评价我国的一位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里的“他”应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榜 D.钱学森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他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不仅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且还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侯德榜是近代化学家,制出纯碱;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故选A项。
【点评】袁隆平曾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一个是希望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能尽快实现。这就是我的梦粮食安全的梦。”
20.人类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在法学方面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是罗马人。下图是罗马法学发展历程的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十二铜表法》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十二铜表法》颁布的背景是罗马共和国初期是习惯法,法律被贵族垄断,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起来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它颁布的作用体现在《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识记《十二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的法学渊源。
21.646年初,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开始改革。他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日本(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依据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 制、“食封” “俸禄” 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选B ;
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 排除;
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从材料中“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 效仿唐
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结合唐代政治体制分析即可。
22.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是 (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民法典》
【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权力与制度约束的道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将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在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A项正确;
《独立宣言》颁布标志着美国的独立,排除B项;
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和保护私有财产,排除C项;
《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区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民法典》和美国《独立宣言》之间的异同。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有人曾生动描述1830年的一次旅程:“斯蒂芬森先生带着我和他一起坐在发动机的凳子上……你看不到任何前进的原因,除了这个神奇的发动机及其飞似的白烟和节奏匀称、不变的步速。”此次旅程他乘坐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飞机 B.火车 C.电车 D.汽车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依据“斯蒂芬森先生”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交通工具应该是蒸汽机车,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斯蒂芬森以蒸汽机为动力研制成功蒸汽机车,推动了铁路时代的到来,B项正确;
选项ACD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下面哪一项能反映表格中五个历史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
①1924-1929年经济繁荣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 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A.①一②—③一④一⑤ B.②一④一③一①一⑤
C.④一②一④一③一⑤ D.②一④一①一⑧一⑤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战后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暂时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1924-1929年的经济繁荣时期;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经济危机,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所以正确的关系顺序是②一④一③一①一⑤,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史的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对于历史时间加以记忆,将世界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掌握好,同时进行排序方可答对此题。
25.《大国悲剧》有这么一段文字:“它顺利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并对战胜希特勒德国起到保证作用”,该段文字描述的是( )
A.斯大林模式 B.罗斯福新政
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A.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到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迅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战胜德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罗斯福新政,不符合题意;
C.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不符合题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6.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进程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苏联卫国战争主要进程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2年-1943年,苏联获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进程,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27.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说:“(马歇尔计划)在很多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生存问题”,“美国从它面对的世界共产主义安全考虑就必须关注欧洲的复兴”。这一论断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C.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美国从它面对的世界共产主义安全考虑就必须关注欧洲的复兴 ”,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即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展共产主义势力,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题干中没有提及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题意;
B. 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不包括东欧国家,不符合题意;
C. 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1947年时,华沙组织还没有成立,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这里是《泰坦尼克号》、《玩具总动员》等优秀影片的诞生地,是世界知名电影公司、电影演员的汇聚地,这里就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
A.芝加哥 B.底特律 C.华尔街 D.好莱坞
【答案】D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这里是《泰坦尼克号》、《玩具总动员》等优秀影片的诞生地”,结合所学可知,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影城,也是世界电影业的中心,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优秀影片《泰坦尼克号》、《玩具总动员》就来自好莱坞的电影公司,这些影片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水平。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4分)
29.【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材料一:孔子在政治上虽然不得意,但在学术和教育上则有更伟大之成就,更深远之影响。中国此后全部学术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创之思想为主要骨干。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版)》
材料二: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秩序的深刻变动,使得过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权威性,知识分子开始深刻思索社会问题,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上的伟大成就。(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
【答案】(1)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答出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可同等给分);注重道德教育。
(2)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私学勃兴;科学技术的较大进步促使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2)根据材料“ 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秩序的深刻变动,使得过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权威性,知识分子开始深刻思索社会问题,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概括其原因 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私学勃兴;科学技术的较大进步促使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 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答出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可同等给分);注重道德教育。
(2) 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私学勃兴;科学技术的较大进步促使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经过某位皇帝的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盛世局面的名称和当时在位的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盛世局面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使农民“衣食有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在君民关系问题上的认识。(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和举一例史实。(3分)
(4)综合以上探究,分析当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3分)
【答案】(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2)措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若按课本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也可给分)。认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贵君轻)。
(3)开明的对外政策; 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4)主要原因: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的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该盛世局面的特点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2)根据材料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为使农民“衣食有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唐太宗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3)根据材料三“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友好交流。
(4)综合以上探究的内容可知,当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是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知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材料二: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这与近代的哪场近代化探索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外部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案】(1)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活动:洋务运动。
(2)作用:《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也唤醒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可以看出, 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近代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也唤醒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有: 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 ;
故答案为:(1)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活动:洋务运动。
(2) 作用:《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也唤醒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 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着其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显示出作用回答。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回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林三:1954年,某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材料四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命迎与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1)根据材料一指出60多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所取得的两项建设成就?(3分)
(3)材料三中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二、围绕“一五计划的影响”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答案】(1)举措:一五计划。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观点:一五计划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
论证: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至 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成就主要有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二条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家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至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成就巨大,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根据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可得出,观点为一五计划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
论证:根据所学,可从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概括,可得出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至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成就主要有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二条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家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熟记基础知识,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梦的内涵。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3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答案】(1)历史事件:攻占巴士底狱
(2)观点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论:综上所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了不利于发展的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观点2:法律文献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论述: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等一系列法律文献,逐步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国通过了《人权宣言》和《民法典》等法律文献,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各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巩固了革命的成果,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分析英、美、法三国早期资产革命的异同
【解析】
(1)标志: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革命指的是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开始。
(2)本题是观点论述题,答题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分析论述,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意。
示例1:
观点:根据图片材料“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事件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提炼观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论述:以所提取的观点为核心,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实展开论述,重点论述革命带来的影响,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示例2:
观点2:根据图片材料“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图片纵坐标反映的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法律文献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由此可以提炼观点“法律文献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论述:以所提取的观点为核心,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独立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通过的《人权宣言》和《民法典》展开论述,重点论述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带来的影响,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攻占巴士底狱。
(2)观点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论:综上所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了不利于发展的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观点2:法律文献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论述: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等一系列法律文献,逐步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国通过了《人权宣言》和《民法典》等法律文献,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各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巩固了革命的成果,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法国大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2)本题是观点论述题,主要考查的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答题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分析论述,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意。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发现以后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9世纪后期,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事务方面,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世界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世界史·现代卷》
(1)材料一中,发现欧洲和美洲之间航路的航海家是谁?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发现”的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列举欧洲保持“优势地位”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4分)
(3)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据材料三,归纳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3分)
(4)综上所述,概括19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3分)
【答案】(1)哥伦布; 世界市场扩大 , 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表现: 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 ; 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
(3)协约国与同盟国;影响: 欧洲的海外市场不断萎缩; 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受到动摇 ;
(4)市场;科技;战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欧洲前往美洲的航线;依据材料一信息“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是世界市场扩大 , 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欧洲保持“优势地位”表现在: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 ; 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是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之间发起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有: 欧洲的海外市场不断萎缩; 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受到动摇 ;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19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包括市场,战争等
故答案为:(1)哥伦布; 世界市场扩大 , 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表现: 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 ; 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
(3)协约国与同盟国;影响: 欧洲的海外市场不断萎缩; 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受到动摇 ;
(4)市场;科技;战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各自从哪些方面影响欧洲地位的变化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儒家学说: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3.春秋以前,农业上主要采取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形式,春秋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C.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 D.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4.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5.下列朝代更替示意图中①③应填写的朝代是( )
A.北魏东晋 B.东晋北魏 C.北魏西晋 D.西晋北魏
6.导致下表所示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时 间(单位: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 约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对外开放 D.安史之乱
7. 下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的进步 B.农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的繁荣
8.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他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还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
A.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D.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10.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国家经济重心重新移到北方 B.江南地区工商业非常繁荣
C.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D.政府不再重视农业生产
11.“英国商人在华‘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规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 )
A.中外交往的序幕 B.对外贸易的窗口
C.平等协商的先河 D.协定关税的先例
12.下表是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 5000多万元
上表所反映的情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军队数量剧增,军费开支巨大 B.土地大量抛荒,生产严重破坏
C.农户以及农村的耕地数量锐减 D.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3.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4.“抗倭十四载,血战乾坤赤”概括了中国人民进行的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抗倭十四载”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5.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我们可以( )
A.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B.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16.《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小明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搜集了“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8.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推进祖国同意大业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19.一位美国学者曾在书中高度评价我国的一位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里的“他”应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榜 D.钱学森
20.人类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在法学方面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是罗马人。下图是罗马法学发展历程的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十二铜表法》
21.646年初,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开始改革。他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日本(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22.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是 (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民法典》
23.有人曾生动描述1830年的一次旅程:“斯蒂芬森先生带着我和他一起坐在发动机的凳子上……你看不到任何前进的原因,除了这个神奇的发动机及其飞似的白烟和节奏匀称、不变的步速。”此次旅程他乘坐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飞机 B.火车 C.电车 D.汽车
24.下面哪一项能反映表格中五个历史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
①1924-1929年经济繁荣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 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A.①一②—③一④一⑤ B.②一④一③一①一⑤
C.④一②一④一③一⑤ D.②一④一①一⑧一⑤
25.《大国悲剧》有这么一段文字:“它顺利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并对战胜希特勒德国起到保证作用”,该段文字描述的是( )
A.斯大林模式 B.罗斯福新政
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6.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进程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苏联卫国战争主要进程
27.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说:“(马歇尔计划)在很多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生存问题”,“美国从它面对的世界共产主义安全考虑就必须关注欧洲的复兴”。这一论断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C.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
28.这里是《泰坦尼克号》、《玩具总动员》等优秀影片的诞生地,是世界知名电影公司、电影演员的汇聚地,这里就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
A.芝加哥 B.底特律 C.华尔街 D.好莱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4分)
29.【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材料一:孔子在政治上虽然不得意,但在学术和教育上则有更伟大之成就,更深远之影响。中国此后全部学术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创之思想为主要骨干。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版)》
材料二: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秩序的深刻变动,使得过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权威性,知识分子开始深刻思索社会问题,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上的伟大成就。(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经过某位皇帝的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盛世局面的名称和当时在位的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盛世局面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使农民“衣食有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在君民关系问题上的认识。(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和举一例史实。(3分)
(4)综合以上探究,分析当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3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材料二: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这与近代的哪场近代化探索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外部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回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林三:1954年,某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材料四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命迎与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1)根据材料一指出60多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所取得的两项建设成就?(3分)
(3)材料三中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二、围绕“一五计划的影响”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3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发现以后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9世纪后期,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事务方面,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世界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世界史·现代卷》
(1)材料一中,发现欧洲和美洲之间航路的航海家是谁?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发现”的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列举欧洲保持“优势地位”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4分)
(3)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据材料三,归纳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3分)
(4)综上所述,概括19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湖北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