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大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大联考第二次模拟
历史
辽宁省14地市中考命题研究组命制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9道题,满分70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考试时长共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说明: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如图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C.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3.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如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5.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
A.《洛神赋图》 B.《天王送子图》 C.《清明上河图》 D.《耕织图》
6.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7.对如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 B.正面战场地位遭到削弱
C.全民抗战取得重大成果 D.日本“囚笼”政策破产
8.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9.40多年来,它“先行先试”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它“先行示范”正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指( )
A.深圳 B.汕头 C.厦门 D.珠海
10.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11.列宁指出:“在民主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全体,但仍然是奴隶主的全体,奴隶是除外的。”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全体人民的民主 B.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C.妇女和外邦人的民主 D.沦为暴民政治的民主
12.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为话题进行讨论。如图是四位同学准备的发言卡片,你认为具有说服力的有( )
甲:文艺复兴完全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经过中世纪低潮以后的全面复兴。 乙: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古,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丙:文艺复兴是当时的人们不满教会的精神控制,试图完全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一场运动。 丁:文艺复兴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础。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丁
13.如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4.下面年代尺上呈现的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各个阶段发生的重大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世界的相对稳定
B.②雅尔塔会议为战后新的世界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
C.③欧洲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步走向联合
D.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15.如图呈现的是德国小伙儿威廉的生活片段。为他的快乐生活提供了如此便利的直接原因是( )
打算去奥地利度假 带上护照和欧元就OK了 一国驾照各国通行哦 计划在荷兰工作啦
A.联合国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欧洲联盟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C.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了区域化合作 D.世贸组织有利于成员国贸易自由化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
16.(11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示意图,指出东晋至北宋时期政府官员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制度(2分)。
【科技领先】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水平。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宋代发明的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3分)。
【文化繁荣】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元】关汉卿《窦娥冤》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清】曹雪芹《红楼梦》
甲 乙 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甲、乙、丙的文学形式,并任选一位文学家进行介绍(6分)
17.(12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识读表格】
材料一: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它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干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请从城市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2分)。
【分析材料】
材料二: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前后中国出现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带来的重要影响。(4分)
【解读图表】
图1:1953—1957年国家经济发展比例 图2: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3)观察图1,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结合图2总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2分)
18.(8分)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现代化的发展史,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通过努力逐渐解除各种束缚而获得自身解放的历史。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材料二:近代法国史学家薛纽伯曾说:“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现在社会是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摘自[法]薛纽伯《现代文明史》 材料三:“机器人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 ——摘自人民日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1)材料一中的“古学复兴”指什么?梁启超认为其意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薛纽伯认为“现在社会”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并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欧美国家颁布的法律文献及其内容予以说明(任举一例,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使人得到解放的?“机器人革命”对人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19.(9分)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某校九年级同学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开辟新道路】
图一 丝绸之路 图二 新航路的开辟
(1)为了开辟和保障图一的路线,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图二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范围产生了什么意义?(2分)
任务二:【确立新制度】
材料一:这个制度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日福泽谕吉(1885年)
(2)根据表格中的历史信息,材料一中的制度指的是?材料二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分)
任务三:【制定新政策】
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
生产情况/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39 19.70 44.24
工业产值(亿卢布) 102.51 14.0 77.39
(3)根据表格,简述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哪一政策?(1分)
任务四:【彰显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世界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新的思想理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2个伟大思想理论,论证“思想创新引领时代进步”。(4分)
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大联考第二次模拟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1.C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从“非一族形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民族在各族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3.B
4.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赋粮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由图表可提取信息——北宋年间南方所占比重过半,经济地位提升。
5.C
6.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逐步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而深入中国内地,东南沿海率先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并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7.A 8.C 9.A 10.A
11.B【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12.D【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与意义。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并非完全恢复,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13.C【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据示意图可知,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人口逐渐转化为从事工业的工人,故C项正确。殖民战争发生在17世纪下半叶,英国与荷兰、法国等进行殖民地争夺,排除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1688年,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1918年,排除D项。
14.D【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全球关系的发展变化。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没有正式形成。
15.B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
16.(1)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举制。
(2)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3)甲:词,乙:曲,丙:小说。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一生创作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创作和修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三位文学家任选其一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1)本问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学会识读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图表呈现的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数据,观察可知,比例呈上升趋势。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与完善有利于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平民也有机会从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2)李约瑟高度赞誉宋代科技成就的领先地位,围绕此作答即可。列举宋代发明的史实,需简要介绍其发明者或功能作用等信息。
(3)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发展,在唐代以后大致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阶段历程。介绍文学家需交代其生活时期、身份地位、代表作、文学风格、个人品质等。
17.(1)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抗战前后,中国工厂由沿海省份迁入内地省份/中国工业内迁;为大后方工业重建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保存民族工业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任答一点即可)。
(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上升;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工业布局要合理,各产业要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等。(结合题干,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具备在表格、数据、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1)由表格中的城市如上海、武汉等可知,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大城市。
(2)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沿海工业破坏严重,为保留民族工业实力,我国工业内迁至抗日大后方。
(3)图1为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经济发展比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发展重工业,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其它产业。图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促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4)本问为开放性问题,围绕工业布局、产业分布、国民经济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8.(1)文艺复兴;摆脱教会“神权至上”的思想束缚,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独立宣言》规定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
(3)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对人的体力解放;“机器人革命”实现了对人的脑力解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等提出更高要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料的分析与理解。涉及文艺复兴、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次工业革命等史实。
(1)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可判断是文艺复兴运动,梁启超先生认为其影响主要在于思想解放。
(2)由“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可知,薛纽伯认为法律对人的意义在于平等。例举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文献时,选取其中与“平等”相关内容。
(3)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
19.(1)开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保障: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2)君主立宪制;明治维新。
(3)新经济政策。
(4)观点:思想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论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年代里,预见了其剥削本质。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斗争便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形势,将其不断地发展、创新。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之,只有不断进行思想理论的创新,国家才有强大的发展动力,才能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涉及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对西域的管理、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君主立宪制、日本明治维新、苏俄新经济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中外史实。
(1)张骞凿空后逐渐开辟出丝绸之路。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由分散孤立,联系成一个整体。
(2)材料一中“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可知,制度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二中“废旧制,立新政”“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可知,事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3)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得俄国经济得以在一战之后恢复和发展。
(4)论述中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流畅、条理清晰。紧密围绕思想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论述。能答出各思想产生的影响,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大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