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1.(2023海南,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2.(2023广东,3)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3.(2022广东,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4.(2022全国甲,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考点2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5.(2021山东,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6.(2023新课标,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7.(2023山东,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考点3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8.(2023湖南,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9.(2021全国甲,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考点4 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10.(2022浙江6月选考,19)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
11.(2022湖南,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2.(2021广东,13)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三年模拟练
1.(2024北京丰台期中)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由此可知,周朝 ( )
A.社会舆论决定君王的决策
B.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形成多渠道舆论监督机制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2024吉林省吉林市一模)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 )
A.宗法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西汉与东汉实行相同的制度
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D.统治集团借此维系封建秩序
3.(2024湖南永州一模)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
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
4.(2022山东济宁育才中学一模)清代有官员上奏折建议: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降谕批评说: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殊为不合。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向来奏折内从无抬写之例,此时军机大臣奉公守法,和衷办事,何用汝辈阿谀奉承!据此可知( )
A.内阁大臣受到军机大臣的管辖
B.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C.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
D.嘉庆帝有意压制军机处地位
5.(2024河南名校联盟大联考)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组成了第一届内阁。唐绍仪强调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袁世凯则不经过内阁副署发布王芝祥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唐绍仪及其同盟会的四个阁员被迫辞职。上述现象表明( )
A.责任内阁制度受到英国政治的影响
B.唐绍仪为争夺最高权力不择手段
C.袁世凯的独裁行径破坏了宪政体制
D.同盟会成制衡袁世凯的重要力量
6.(2024河南新乡期中)下表所示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代表 成分 共产 党员 政府 人员 少数民 族代表 商界和 宗教代表 学者 代表 民运 领袖
占比(%) 14.2 13.5 3.1 1.4 18.8 12.8
代表 成分 国民 党员 军界 代表 妇女 代表 地主、 士绅 代表 其他 代表 —
占比(%) 3.8 6.6 5.6 17.4 2.8 —
A.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C.“三三制”原则在党内首次提出
D.边区基层政权组织架构完善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B 2.D 3.D 4.C 5.C 6.B
7.A 8.D 9.C 10.D 11.C 12.C
1.B 材料展示了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百石卒史的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为加强皇权,增强了尚书台的作用。图中,地方封国的鲁相增设一名卒史竟需要如此烦琐的流程,且决定权掌握在中央皇帝手中,说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巩固,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行政中枢权力逐渐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传统社会道德秩序问题,排除C项;由流程图及题干材料并不能得出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出身高门士族的比例大幅增加,说明当时门阀士族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削弱,D项正确。东晋时期的高门士族主要指北方南下的士族而非江南士族,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
3.D 图示显示出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明确的六部,这样划分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中机构的变化与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4.C 皇子皇弟在地方“手握重权”,有可能危及中央统治,到唐玄宗时,专门在京城修建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又仿此建“百孙院”,这一做法加强了对皇子皇孙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选C项。
5.C 从表格信息可知,三代皇帝调整措施的基本思路是降低王国的地位、裁撤其机构并减少其职官俸禄,其目的是便于中央对王国的控制,从而起到维护国家政治统一的作用,故C项正确。精简地方行政机构、节约中央财政开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B两项排除。汉初皇帝只是想削弱王国的权力,消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并未彻底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故D项错误。
6.B 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说明州的权力有所扩大。根据材料“‘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权力也随之大增,这容易导致地方豪强割据,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形成的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东汉时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的逐渐形成容易导致地方出现豪强势力,“抑制”表述错误,排除C项;东汉时期,州刺史逐渐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不再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这并未强化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
考场速决
根据材料时间“东汉后期”,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推知不利于国家统一。
7.A 材料涉及张载对封建制的看法,他将地方分权作为纠正“不简”“不精”的办法,他认为应当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在履行一定职责的基础上,享有必要的权力,这样“则事无不治者”,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张载对封建制的认知,没有体现张载主张恢复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材料中张载主张适度扩大地方权力,而非健全中央机构,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选任的问题,D项错误。
8.D 公元前27年,古罗马已经进入帝国时代,由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组成的元首顾问议事会依然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这表明罗马帝国初期依然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
9.C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某陪审员在进入法庭审案前,有“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恳求,他便消了火气,这说明陪审员审案易受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法庭的陪审员为抽签产生,并不都是具备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不能保证审案的公平公正,反映了雅典抽签选举这一直接民主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这只是古希腊一部文学作品对某一陪审员的描述,并不能说明古代雅典的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故A项错误;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审案易受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并不完备,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雅典某陪审员进入法庭前受到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未体现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故D项错误。
10.D 美国制宪会议上大小州之间矛盾重重,但是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即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照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分别照顾了小州和大州利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D项正确。
11.C 美国是由北美13个殖民地联合组建的国家,无论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因此在美国参议院每州都平等地拥有两个席位;德意志帝国是经过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的,普鲁士在帝国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故选C项。
12.C 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在其占有优势的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梯也尔辞职,这说明法国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公社,且巴黎公社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法国资产阶级两大政治势力的斗争,故A项错误;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是主权在民的体现,而非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但不能说明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故D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B 2.D 3.D 4.D 5.C 6.A
1.B 根据材料“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可知,周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一些国家大事会采取征询民众意见的做法,说明此时仍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B项正确。社会舆论影响君主决策,A项“决定”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未涉及舆论监督机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周朝属于奴隶制王朝阶段,奴隶主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排除D项。
2.D 材料中汉、唐、宋三个朝代关于往例的提法,可以概括为祖宗之法,这些祖宗之法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对其的统治是有益的,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排除A项;西汉与东汉在制度建设上并不完全相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宋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排除C项。
3.D 材料“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成千上万的公民……发言机会”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流程存在弊端,D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并非寡头政治,排除A项;雅典公民具备基本的权利,排除B项;雅典公民具有较高的公民责任意识,排除C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嘉庆皇帝批评官员奏折中关于“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的建议,表明嘉庆帝反对提升军机处的地位,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无权管辖内阁大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嘉庆帝反对提升军机处的地位,并非奏折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袁世凯则不经过内阁副署发布王芝祥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可知,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宪政体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度的建立受到英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绍仪坚持民主政治,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同盟会成制衡袁世凯的重要力量,排除D项。
6.A 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表格可知,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的来源广泛,说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得到发展,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确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首次提出“三三制”原则,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情况,涉及各个阶层,与其层政权组织关系不大,排除D项。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