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下 03 论述题(13道)(广东专用) 含答案解析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下 03 论述题(13道)(广东专用) 含答案解析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反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2.论述题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种“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运用所学史实证明。(要求紧扣所选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100字)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实行的政策及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句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泥婆罗(今尼泊尔)……赤土(今泰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太祖曾刻碑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真宗赵恒,曾作《励学篇》一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摘编自何忠礼《宋代政治史》
(1)“科举取士”开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与前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的不同?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50字左右。)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 唐太宗允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 带去了包括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在内的大量物品, 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农药、历法等书籍。
材料二: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西夏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松赞干布是哪个政权的首领?材料体现了唐太宗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指出材料二中两个政权的建立者?
(2)综合本题所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论述?
6.当代许多流行歌曲歌词蕴含历史信息。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直接由宋词谱曲,重新传唱:歌曲《精忠报国》,反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我马生涯;《好汉歌》是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尾曲,《水浒传》的故事原型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哇”唱出受压迫农民的反抗心声。
请选择一首你熟悉的、与宋代历史有关的歌曲,围绕歌曲歌词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7.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者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幅地图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与南宋的都城,并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选择3张图片,并选取下列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述过程中包括3个史实,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书写工整。)
8.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1)结合材料填空
唐朝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 技术在航海领域的应用。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简表
朝代 主要措施
隋朝 隋炀帝时,A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明朝 考生解释题目,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清朝 1901年,清政府以科举制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表中字母A对应的内容。
(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10.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径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当时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2)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12.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氏夫人(1498—1557),广西壮族抗倭英雄。明嘉靖32年,倭寇入侵,…… 瓦氏夫人主动请缨……采用祖传兵法练兵,讲究“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功,七人共分之”。她还给部队规定了“四不许”和“五斩”,狼兵军纪严明,受到江浙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战斗中,瓦氏夫人使用双刀杀敌,锐不可当……瓦氏英勇善战,大败倭寇的事迹广为传扬……“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当地还留有“平倭墩”、大捷山等遗迹。
——据《抗倭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等整理
材料二
时间 人物 事迹
1653年 顺治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1697年 康熙 亲率清军击败噶尔丹,平定叛乱
1727年 雍正 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1759年 乾隆 调动清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瓦氏夫人抗倭取胜的原因。
(2)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两个人物及其事迹,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朝代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宋 二府三司制 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
元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设内阁
清 南书房、军机处 设立驻藏大臣、设立伊犁将军
(1)根据材料,指出哪一位皇帝设立了军机处。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三个相互关联的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观点:重视贤才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论述:唐太宗统治时期,知人善任,轻徭薄赋,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政治稳定,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结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三个皇帝统治政策的共同点是重视贤才,这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观点: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
论述: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实行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唐玄宗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
结论: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贞观遗风”可知,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重视人才,所以可以拟定标题为重视贤才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结合唐太宗时期、唐玄宗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政策展开论述,最后得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三个皇帝统治政策的共同点是重视贤才,这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的结论。注意: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反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根据题干图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贞观遗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都获得发展,其原因是都重视人才的培养。所以可以拟定标题为: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结合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采取的重用人才的措施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的结论。注意: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反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2.
选择第三种发展模式: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科技文艺繁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册封、和亲等方式,例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民族为中心的相互交往,呈现出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因此唐朝时期符合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第三种发展模式。
【详解】依据“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可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时代,中央王朝很强大,应属于第三种模式。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和亲、设立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和亲: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设立机构管理:如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今新疆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玄宗册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
3.(1)政策:对外开放。原因:唐朝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活跃,商品贸易活动频繁;思想文化上开放包容;对外交往频繁,如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民族交往频繁密切,民族文化习俗相互交流融合。
(2)观点: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论述:唐朝时期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这一对外政策推动了中外交往,如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唐代中外交往的频繁,有利于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唐朝文化,也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详解】(1)政策:由材料一可知,唐朝陆路和海陆交通发达,对外交往范围广,国家多,这体现了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大的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作答。如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活跃,商品贸易活动频繁;思想文化上开放包容;对外交往频繁,如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民族交往频繁密切,民族文化习俗相互交流融合。
(2)本题是开放性小论文题。首先分析材料,依据“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可知,题干材料的主题是关于唐代对外开放,由此可以提炼一个观点“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从对外政策的角度,唐朝时期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从对外交往表现的角度,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最后小结,唐代中外交往的频繁,有利于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唐朝文化,也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4.(1)朝代:隋朝;不同: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实现了以才取仕。
(2)观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科举制的繁荣;论述:宋朝时期,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打压武将的权利,重视文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社会上习文之风盛起,“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典型的社会现实的写照,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加强了宋朝的统治。
【详解】(1)朝代: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科举取士”开始于隋朝;不同: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与前朝的选官制度重大的不同在于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实现了以才取仕。
(2)观点论述。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先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如,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科举制的繁荣,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论述:宋朝时期,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打压武将的权利,重视文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社会上习文之风盛起,“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典型的社会现实的写照,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加强了宋朝的统治。注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1)吐蕃;开明的民族政策;赵匡胤;元昊
(2)观点:古代民族间交往以和为主
论述: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间友好交往的史实数不胜数,说明了古代民族间交往虽然有战,但以和为主,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赞干布是吐蕃的首领。材料“唐太宗允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体现了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根据“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西夏名义上向宋称臣”可知,材料二中的两个政权是北宋和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 ,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2)根据材料一反映的文成公主入藏和宋夏和约可归纳出观点:古代民族间交往以和为主。学生可根据观点,结合材料内容以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间交往有和平与战争两种方式,但以和为主,如: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间友好交往的史实数不胜数,说明了古代民族间交往虽然有战,但以和为主,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6.题目:《精忠报国》——岳飞英勇抗金。
论述:岳飞精忠报国,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主要战役是取得郾城大捷,岳飞率军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与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统治,向金求和,解除了岳飞兵权,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岳飞抗金,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之战。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详解】题目:根据材料“歌曲《精忠报国》,反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我马生涯”可选择:《精忠报国》。《精忠报国》与岳飞抗金相关,反映了岳飞爱国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由此可归纳出题目为:《精忠报国》——岳飞英勇抗金。论述:学生可围绕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岳飞精忠报国,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主要战役是取得郾城大捷,岳飞率军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与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统治,向金求和,解除了岳飞兵权,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岳飞抗金,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之战。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7.(1)北宋都城:开封(汴京、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杭州);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选择:图①②③
观点①: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论述:唐朝与吐蕃签订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竖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参照汉族文字创制契丹文字。契丹货币体现了宋辽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朝统一全国后,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管辖。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结论:这一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仍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选择:图④⑤⑥
观点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论述:《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应运而生。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技术先进,配备指南针技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宋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宋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详解】(1)北宋都城:根据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可知,北宋的都城是开封(汴京、东京);南宋都城:根据材料一中金、南宋和西夏形势图可知,南宋的都城是临安(杭州);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三张图可以看出,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娱乐生活更加多样,科技发展,社会处于变化发展中,因此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选择:根据题目要求选择3张图,一般根据相同点、差异对比性、因果关系、前后联系等原则进行选择。例如选择图①②③。
观点①:①②③分别体现了唐波会盟碑,契丹货币和宣政院印,都属于民族交往交融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得出观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论述:结合3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体现其民族交往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唐朝与吐蕃签订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竖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参照汉族文字创制契丹文字。契丹货币体现了宋辽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朝统一全国后,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管辖。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结论:这一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仍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选择:图④⑤⑥,分别是《清明上河图》,纸币铜板拓片,宋代海船,其核心内容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可以得出观点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围绕3张图对应的历史信息,阐述历史信息中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而体现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例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应运而生。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技术先进,配备指南针技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宋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宋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8.(1) 玄奘 指南针
(2)观点:唐宋对外交往频繁。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唐朝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玄奘,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指南针技术在航海领域的应用。
(2)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正确,论述时,史实准确,能支持观点,如,观点:唐宋对外交往频繁。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
9.(1)A:进士科。
(2)评分要求:至少选择两个相关的历史事件;含观点、史论、结论三个部分;观点明确(围绕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方向性错误;史论结合不少于两个史实加论述,表述成文,得出结论。
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的延续,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观点)
论述:科举制自从诞生开始,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史+论)
科举制使读书人发奋学习成为社会风气,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史+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举制的延续,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结论)
示例二
观点:八股取士不利于国家发展。(观点)
论述:明清以后的八股文的答题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让读书人只会死读“四书”“五经”,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史+论)
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必须由八个部分组成,这种形式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只能选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史+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八股取士”不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结论)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的延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利有弊。(观点)
论述:科举制在诞生初期,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史+论)
但随着科举制的延续,科举制也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约束知识分子,笼络人才的手段,尤其到明清以后,科举制逐渐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属性,例如,明朝八股取士的推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束缚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史+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举制的延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利有弊。(结论)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所以A应填进士科。
(2)根据材料“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可归纳出观点一为:科举制的延续,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论述:学生可围绕观点,从科举制度对选官、促进读书人发奋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科举制自从诞生开始,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读书人发奋学习成为社会风气,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认为科举制的延续,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考生解释题目,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可归纳出观点二:八股取士不利于国家发展。论述,学生围绕观点,从八股取士的实行禁锢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明清以后的八股文的答题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让读书人只会死读“四书”“五经”,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必须由八个部分组成,这种形式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只能选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综上所述,我认为“八股取士”不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学生也可根据科举制度的延续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归纳出观点三为:科举制的延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利有弊。论述:从科举制度创立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科举制在诞生初期,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科举制的延续,科举制也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约束知识分子,笼络人才的手段,尤其到明清以后,科举制逐渐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属性,例如,明朝八股取士的推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束缚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综上所述,我认为科举制的延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利有弊。
10.(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11.(1)①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税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②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观点是正确的。主题:以民为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论述:唐太宗采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故得民心者,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有可能繁荣昌盛。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税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结合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及所学知识,拟定主题为以民为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学生可围绕观点,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自成得到百姓拥护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太宗采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故得民心者,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有可能繁荣昌盛。
12.(1)①作战军队训练有素;②得到当地群众拥护;③瓦氏夫人英勇善战。(写出两点即可)
(2)示例1:
所选事迹: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雍正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观点:清朝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论述: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雍正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有效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结论:综上所述,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进程。
示例2:
所选事迹:康熙亲率清军击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调动清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康熙亲率清军击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调动清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结论:由此可见,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发对分裂。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功,七人共分之”得出作战军队训练有素;根据材料“狼兵军纪严明,受到江浙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得出得到当地群众拥护;根据材料“瓦氏夫人使用双刀杀敌,锐不可当……瓦氏英勇善战”得出瓦氏夫人英勇善战。(写出两点即可)
(2)根据表格内容,任选2个人物事迹,如选择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雍正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这两个史实都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属于巩固清朝统治的,因此可确定观点为:清朝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述的时候结合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即可,如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雍正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有效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最后结论进行升华,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进程。
13.(1)人物:雍正皇帝。
(2)示例:
信息:郡县制、行省制、驻藏大臣
观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
论述: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清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辖。
结论:从秦朝到清朝,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详解】(1)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2)论述:本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任选三个事件作答,如选郡县制、行省制、驻藏大臣。其题目可以拟定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
结合所学,论述可以使用:郡县制、行省制、驻藏大臣在我国实行的意义。如: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清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辖。
综上所述,从秦朝到清朝,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下 03 论述题(13道)(广东专用) 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