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制度创新是南朝历史发展的一大特色,下列属于隋朝制度创新的是( )
A.皇帝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皇帝制,不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隋朝制度创新”,拿它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理解识记备选项回答。
2.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 D.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开元盛世”的描述,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D符合题意;ABC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开创的局面,隋文帝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局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
3.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便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鉴真与玄奘;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不符合题意;
B.隋唐时期最突出的历史阶段特征繁荣昌盛,这个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文化昌盛,四夷臣服,对外开放,同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经济文化往来,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理解分析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史称“安史之乱”。下列各项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①节度使权力膨胀 ②唐朝由盛转衰
③皇帝荒废朝政 ④形成藩镇割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皇帝荒废朝政,朝政日益腐败;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朝由盛转衰和形成藩镇割据属于安史之乱的影响,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细心分析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其中,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B.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C.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D.宋神宗大力支持保守派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 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 ”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这也为其变法的失败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题干未体现,排除A;
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排除B;
宋神宗大力支持改革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6.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位置位于北宋的东北,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位置位于北宋的西北,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金起源于东北,其位置不可能在辽的左边,A不符合题意;
B项北宋应位于南面,B不符合题意;
D项西夏位于西北地区,其位置应该靠上,而不是与北宋齐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宋和少数民族证券并立的内容。
7.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说:“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这位领袖的主要功绩是( )
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
C.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D.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答案】D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根据材料“ 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 ”结合所学可知,铁木真(成吉思汗)最大的贡献是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D符合题意;
忽必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排除A;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排除B;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族的兴起。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即可作答。
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B.促进了西欧新式武器的制造
C.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后,印刷术让文化传播开来,为文艺复兴兴起创造了条件;火药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它们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促进了西欧新式武器的制造 ,不符合题意;
C. 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9.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属于抵抗外来侵略,他们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是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A项正确;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属于农民起义,排除B项;
文字狱不属于巩固边疆,排除C项;
闭关锁骨是对外政策,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
10.著名学者郭沫若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挽联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郑成功
【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D.依据题干信息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强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除了荷兰殖民者,与祖国分离38年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文天祥,不符合题意;
B.戚继光,不符合题意;
C.岳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
11.清朝前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朝前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进行治理;还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这样掌握起来难度小一些。
12.嘉庆元年(1796年)时,国库存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19年(1814年)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这主要说明清朝出现( )
A.财政危机 B.官场腐败 C.军备废弛 D.文化繁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嘉庆元年(1796年)时,国库存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19年(1814年)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体现了嘉庆以后清朝经济衰退,出现财政危机,这是因为清朝的政治腐败导致导致经济衰退,国力变弱。
A项财政危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材料二: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策。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材料三: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1)措施: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精简机构,选用廉吏。局面:贞观之治。
(2)目的:巩固宋朝统治,使宋朝长治久安。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意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贞观之治”;重文轻武的政策;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可知,唐太宗实行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根据材料一“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可知,唐太宗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根据材料一“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可知,唐太宗精简政府机构,选用廉吏。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本题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二“ 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策。 ”可知,宋朝为了巩固宋朝统治,使宋朝长治久安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根据材料三“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可知,行省制度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 措施: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精简机构,选用廉吏。局面:贞观之治。
(2) 目的:巩固宋朝统治,使宋朝长治久安。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 意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元朝的行省制度。难度较大,识记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4.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12分)
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领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救学用书
材料二:元朝形势图(1330年)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置使我国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3分)
(2)认真观察元朝疆域图,说出其主要特点。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是什么?(3分)
(4)宣政院辖地指的是今天哪个地区?宣政院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答案】(1)时间:公元前60年。地区:新疆。
(2)特点:元朝疆域辽阔,它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拓展: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越了汉唐时代,今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机构:澎湖巡检司。
(4)地区:西藏。意义: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使我国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的拓展是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为了加强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辖,元朝分别设置了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我国对边疆地区治理的认识是加强边疆的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辖地是今天的西藏地区,那么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或西藏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和元朝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在我国农耕文明史上,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如下图)
材料二: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即招揽)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对在海外招商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
材料三:(清代)城市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在几个大城市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商业中心,流传“四聚”的说法。清代经济较发达地方,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市镇分布合理密度也大,其经济功能出现了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商业的发达,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其中,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势力的两大商帮。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4分)
(2)根据概朝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了管理海贸易设置的机构。(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1)工具:曲辕犁;筒车。
(2)表现:鼓励海外招商;注重对外贸易;整个国家的海岸线全线开放。机构:市舶司。
(3)表现: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经济功能出现单一化和专业化趋势;出现财力雄厚的富商(商帮)。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1)唐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改进创制了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材料一第一幅图是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的曲辕犁;材料二第二幅图是唐朝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根据材料二“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即招揽)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可知,宋朝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之一是鼓励海外招商;根据材料二“对在海外招商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可知,宋朝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之二是注重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可知,宋朝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之三是整个国家的海岸线全线开放。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根据材料三“(清代)城市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在几个大城市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商业中心,流传‘四聚’的说法”可知,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根据材料三“清代经济较发达地方,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市镇分布合理密度也大,其经济功能出现了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可知,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功能出现单一化和专业化趋势;根据材料三“随着商业的发达,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其中,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势力的两大商帮”可知,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出现财力雄厚的富商(商帮)。
故答案为:(1)工具:曲辕犁;筒车。
(2)表现:鼓励海外招商;注重对外贸易;整个国家的海岸线全线开放。机构:市舶司。
(3)表现: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经济功能出现单一化和专业化趋势;出现财力雄厚的富商(商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制度创新是南朝历史发展的一大特色,下列属于隋朝制度创新的是( )
A.皇帝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便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4.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史称“安史之乱”。下列各项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①节度使权力膨胀 ②唐朝由盛转衰
③皇帝荒废朝政 ④形成藩镇割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其中,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B.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C.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D.宋神宗大力支持保守派
6.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7.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说:“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这位领袖的主要功绩是( )
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
C.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D.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B.促进了西欧新式武器的制造
C.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9.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0.著名学者郭沫若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挽联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郑成功
11.清朝前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嘉庆元年(1796年)时,国库存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19年(1814年)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这主要说明清朝出现( )
A.财政危机 B.官场腐败 C.军备废弛 D.文化繁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材料二: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策。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材料三: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历史意义。(4分)
14.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12分)
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领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救学用书
材料二:元朝形势图(1330年)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置使我国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3分)
(2)认真观察元朝疆域图,说出其主要特点。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是什么?(3分)
(4)宣政院辖地指的是今天哪个地区?宣政院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在我国农耕文明史上,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如下图)
材料二: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即招揽)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对在海外招商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
材料三:(清代)城市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在几个大城市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商业中心,流传“四聚”的说法。清代经济较发达地方,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市镇分布合理密度也大,其经济功能出现了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商业的发达,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其中,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势力的两大商帮。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4分)
(2)根据概朝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了管理海贸易设置的机构。(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