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分)
1.大运河的开凿与下列皇帝关系密切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大运河开凿时的在位皇帝是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于605年派人开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根据材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的意思是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是对大运河的评价,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大运河的作用,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殿试制度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最早出现在(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明成祖统治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等知识,重点掌握殿试制度的出现。
4.唐朝“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文体活动的兴盛
C.政治风气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晁衡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 A项释迦牟尼,印度人,佛教创始人,他没有西行取经,时间也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项鉴真,唐朝高僧,东渡日本,为中日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与题干“西行”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玄奘,唐明高僧,为求取佛取佛义,西行天竺,是把印度佛教、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第一人,为中印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故C符合题意;
D项郦道元,北魏时期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材料中“西行取经”是解题关键,由于对材料把握不准确,B选项鉴真是解答此题的最大干扰因素。
6.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 根据题干”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可判断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C 正确;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
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的内容,排除 AD ;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的史实。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7.宋太祖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与材料表达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重文轻武 B.改革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用武将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意思是我挑选100个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即使他们都贪污腐败,也比不上一个武将的危害大。因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措施与材料表达的观点相符合的是重文轻武,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选用下面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描述的是北宋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描述的是南宋和金并立的历史,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在地图中无法体现,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因不满政府偏安江安,不思进取而作,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南宋和金的对峙, D 选项正确;
AC .宋辽对抗,宋夏和议都发生于北宋时期,排除 AC;
B .北宋与金没有形成对峙局面,金与南宋对峙,北宋已经灭亡,排除 B;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主要考查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对峙的特点。
10.南宋时,有一位阿拉伯商人到福建泉州经商,他应该去当时的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市舶司 B.蕃坊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
11.“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 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有人说,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腹地。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 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 )
A.山东 山西 河南 B.山东 山西 河北
C.山西 河南 河北 D.山东 河南 河北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山东、山西和河北,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3.下列连线搭配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隋——杨坚——京杭大运河
B.唐——颜真卿——《送子天王图》
C.宋——司马迁——《资治通鉴》
D.元——关汉卿——《窦娥冤》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是著名的元曲家,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D项正确; 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排除B项;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古代相关人物与成就及生活年代。
14.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论》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人类文明也因此得到极大发展。材料充分强调了( )
A.印刷术、火药和磁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创造
B.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彰显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C.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尘
D.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 根据“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人类文明也因此得到极大发展”可知其反映的是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15.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 )
A.泥活字 B.木活字 C.锡活字 D.铜活字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泥活字,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木活字,不符合题意;
C.锡活字,不符合题意;
D.铜活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6.“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明朝。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废除丞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皇权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B.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C.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D.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戚继光抗倭;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过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指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个人看法,带有主观意识,不同的人对同一人物或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ACD三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个人看法,都属于历史观点,不符合题意;
B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区别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
18.假如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A.到赵州桥上散步 B.阅读《金刚经》
C.看颜真卿书法 D.观看《窦娥冤》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中国古代文学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唐朝人不可能观看,D项符合题意;赵州桥建于隋朝;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金刚经》印制于唐朝。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 ”,结合所学可知,《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符合题意。
19.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的是( )
A.在南方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米饭
B.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
C.一边喝茶一边看吴承恩的《西游记》
D.驾驶配备指南针的船去海上捕鱼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占城稻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A项所述可以看到;纸币在北宋时出现在四川地区,B项所述可以看到;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宋代无法看到他写的《西游记》,C项所述宋江朝时不能看到;指南针出现在宋代,D项表述在宋代可以看到。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社会风貌相关知识。
20.明朝建于1368年,统治长达276年。在历史上,标志着大明王朝统治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 )
A.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D.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标志着大明王朝统治被推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朝灭亡的标志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明朝灭亡的标志记。
21.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为一个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图中字母所示名称与清代疆域的“四至”对应正确的是( )
A.葱岭 B.黑龙江 C.南海诸岛 D.太平洋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我国疆域辽阔。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A项葱岭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对应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的疆域四至,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表中耕地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说明( )
表 1661~1766年耕地面积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A.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B.玉米、甘薯作物得到推广
C.政权一直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D.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表格及所学知识可知,表中耕地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说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ABC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则材料反映出清王朝( )
A.军机处办事效率高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D.盛世稳定物产丰富
【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根据“(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知,这则材料反映出清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雍正帝时创设军机处,其职能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仪式的完善 C.君权的强化 D.地方的无权
【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 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处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由帝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去执行,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探究一】制度保障稳定
材料一:
图1 唐朝行政建制示意图 图2 元朝行政建制示意图
【探究二】措施维护统一
材料二: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这个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大航海。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大航海时代就代表中国积极参与,且在海洋贸易与维护中国的海权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我们今天完全可以在英雄郑成功的身上挖掘出另一层的文化价值,那就是海洋英雄。
——据苏文菁《海洋英雄郑成功》
【探究三】政策指引发展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示意图,指出元朝在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写出此时随着民族的交融孕育出的一个新的民族的名称。(6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郑成功被尊崇为“海洋英雄”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事例加以印证。并写出1684年清政府为巩固东南海防采取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7分)
【答案】(1)举措:建立行省制度。民族:回族。
(2)理由:积极参与海洋贸易与维护中国的海权。事例:1662年收复台湾。措施:设置台湾府。
(3)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鼓励海外贸易到严厉限制海上贸易)。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但最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4)从各民族交往、政治制度、统治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因而蒙古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大一统政权的少数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为了管理这空前辽阔的疆域,元代创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元朝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各个民族间进行了许多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回族。
(2)根据材料二“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大航海时代就代表中国积极参与,且在海洋贸易与维护中国的海权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可知,郑成功被尊崇为“海洋英雄”的理由是他在海洋贸易与维护中国的海权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放,巩固祖国的东南海防。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材料四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变化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
(4)本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1)举措:建立行省制度。民族:回族。
(2)理由:积极参与海洋贸易与维护中国的海权。事例:1662年收复台湾。措施:设置台湾府。
(3)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鼓励海外贸易到严厉限制海上贸易)。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但最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4)从各民族交往、政治制度、统治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统治、民族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宋朝的对外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元朝的统治、民族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宋朝的对外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
26.“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唐朝 唐朝的兴盛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过渡,到玄宗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与西汉的盛世不同,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有着贞观时期和开元时期两个高峰,其间存在着数十年的低迷状态。
清朝 清朝建国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盛世,一般称为“康雍乾盛世”。与以前的盛世不同,这一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以前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清朝两个盛世局面的主要不同点。(6分)
(2) 盛世是合力的产物。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中任选一个,简析其出现的原因。(要求:写出盛世名称,史实3个及以上,史论结合)(6分)
【答案】(1)唐朝盛世局面期间出现了数十年的低迷状态;清朝盛世局面期间,君主专制高度发达,没有出现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
(2)选择: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人才济济;政治制度革新,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减轻人民负担;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人民群众的作用。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1)解题时紧扣“不同点”,然后依据材料中“唐朝的兴盛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过渡,到玄宗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与西汉的盛世不同,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有着贞观时期和开元时期两个高峰,其间存在着数十年的低迷状态”“与以前的盛世不同,这一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以前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等信息从唐朝盛世局面期间出现了数十年的低迷状态;清朝盛世局面期间,君主专制高度发达,没有出现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等方面去分析归纳。
(2)解题时需要依据题干中“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然后任选一个进行论述原因,如选择贞观之治进行阐释;唐太宗统治时期,年号是“贞观”,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人才济济;政治制度革新,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减轻人民负担;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人民群众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并识记唐朝、清朝两个盛世局面的主要不同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等盛世局面以及其出现的原因等知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隋朝人口和经济统计表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三千多万人 一千九百多万顷 长安太仓
隋盛时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洛阳合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图(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建立于哪一年?如表反映了隋朝怎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隋朝开凿了什么伟大工程?(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哪个朝代的行政机构图?和图1相比,图2行政机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7分)
【答案】(1)时间:公元581年。经济形势:隋朝的人口、垦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隋朝成为了国力强盛的王朝。工程:隋朝大运河。
(2)图1:元朝。重大变化:中央没有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出现中枢秘书机构内阁;产生特务机构;地方实行三司制。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于581年;根据“隋朝人口和经济统计表”可知,反映了隋朝的人口、垦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隋朝成为了国力强盛的王朝。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隋朝开凿的伟大工程是隋朝大运河。
(2)根据材料二“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元朝的行政机构图;图2是明朝的行政机构图;和图1相比,图2行政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中央没有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出现中枢秘书机构内阁;产生特务机构;地方实行三司制。
故答案为:
(1)时间:公元581年。经济形势:隋朝的人口、垦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隋朝成为了国力强盛的王朝。工程:隋朝大运河。
(2)图1:元朝。重大变化:中央没有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出现中枢秘书机构内阁;产生特务机构;地方实行三司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隋朝的经济状况、大运河的开通、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分)
1.大运河的开凿与下列皇帝关系密切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3.殿试制度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最早出现在(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明成祖统治时期
4.唐朝“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文体活动的兴盛
C.政治风气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5.“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晁衡
6.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7.宋太祖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与材料表达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重文轻武 B.改革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用武将
8.选用下面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
10.南宋时,有一位阿拉伯商人到福建泉州经商,他应该去当时的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市舶司 B.蕃坊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1.“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12.有人说,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腹地。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 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 )
A.山东 山西 河南 B.山东 山西 河北
C.山西 河南 河北 D.山东 河南 河北
13.下列连线搭配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隋——杨坚——京杭大运河
B.唐——颜真卿——《送子天王图》
C.宋——司马迁——《资治通鉴》
D.元——关汉卿——《窦娥冤》
14.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论》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人类文明也因此得到极大发展。材料充分强调了( )
A.印刷术、火药和磁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创造
B.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彰显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C.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尘
D.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5.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 )
A.泥活字 B.木活字 C.锡活字 D.铜活字
16.“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7.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B.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C.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D.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18.假如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A.到赵州桥上散步 B.阅读《金刚经》
C.看颜真卿书法 D.观看《窦娥冤》
19.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的是( )
A.在南方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米饭
B.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
C.一边喝茶一边看吴承恩的《西游记》
D.驾驶配备指南针的船去海上捕鱼
20.明朝建于1368年,统治长达276年。在历史上,标志着大明王朝统治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 )
A.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D.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21.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为一个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图中字母所示名称与清代疆域的“四至”对应正确的是( )
A.葱岭 B.黑龙江 C.南海诸岛 D.太平洋
22.表中耕地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说明( )
表 1661~1766年耕地面积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A.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B.玉米、甘薯作物得到推广
C.政权一直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D.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则材料反映出清王朝( )
A.军机处办事效率高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D.盛世稳定物产丰富
24.“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仪式的完善 C.君权的强化 D.地方的无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探究一】制度保障稳定
材料一:
图1 唐朝行政建制示意图 图2 元朝行政建制示意图
【探究二】措施维护统一
材料二: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这个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大航海。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大航海时代就代表中国积极参与,且在海洋贸易与维护中国的海权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我们今天完全可以在英雄郑成功的身上挖掘出另一层的文化价值,那就是海洋英雄。
——据苏文菁《海洋英雄郑成功》
【探究三】政策指引发展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示意图,指出元朝在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写出此时随着民族的交融孕育出的一个新的民族的名称。(6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郑成功被尊崇为“海洋英雄”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事例加以印证。并写出1684年清政府为巩固东南海防采取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7分)
26.“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唐朝 唐朝的兴盛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过渡,到玄宗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与西汉的盛世不同,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有着贞观时期和开元时期两个高峰,其间存在着数十年的低迷状态。
清朝 清朝建国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盛世,一般称为“康雍乾盛世”。与以前的盛世不同,这一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以前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清朝两个盛世局面的主要不同点。(6分)
(2) 盛世是合力的产物。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中任选一个,简析其出现的原因。(要求:写出盛世名称,史实3个及以上,史论结合)(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隋朝人口和经济统计表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三千多万人 一千九百多万顷 长安太仓
隋盛时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洛阳合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图(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建立于哪一年?如表反映了隋朝怎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隋朝开凿了什么伟大工程?(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哪个朝代的行政机构图?和图1相比,图2行政机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7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