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89年,他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在位时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故这位皇帝应该是隋文帝,A项正确。BCD不符合“589年,他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句描述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出自杜甫的《忆昔》,描述的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杜甫的《忆昔》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开元盛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个帝王治国措施的共同点都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列历史人物中在唐玄宗时被提拔为宰相的是( )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璟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姚崇之后是宋璟。④⑤正确,D符合题意;
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是唐太宗时的大臣,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唐朝著名的历史人物。
4.观察如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唐代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根据图片可以看到,唐朝墓葬出土了多国的钱币,这说明唐代中外交往非常频繁,中外贸易十分繁盛,C项正确;
唐代有统一的货币,如开元通宝就是统一的货币,排除A项;
图片显示了唐朝墓葬出土了多国的钱币,并未发现其他类别,排除B项;
唐代中外铸币技术高超在图片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5.记载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的珍贵历史文献是( )
A.《西游记》 B.《史记》
C.《齐民要术》 D.《大唐西域记》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 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D符合题意;
《西游记》是明朝时期的小说,排除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
《齐民要术》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玄奘西行将所见所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即可作答。
6.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其中"后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的(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毛泽东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子不会做。”这样评述是基于他统治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C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
B,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B不符合题意;
D,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之后发生的情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涉及的人物与影响。
7.“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做人莫做军”说明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藩镇割据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 “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做人莫做军”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臣的地位大大提高,武将得不到重用,C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
重武轻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
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中后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即可作答。
8.“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宋金议和的相同内容是( )
A.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B.元昊向宋称臣
C.南宋向金称臣
D.宋朝给辽、西夏、金岁币。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1004年澶州之战, 宋军打退辽军。1005年, 辽与宋议和,宋辽盟约——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北宋与西夏连年战争,双方损失惨重。1044年, 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1141年, 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南宋每年给金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D符合题意;
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是宋金议和的内容, 排除A;
元昊向宋称臣与宋夏议和相关,排除B;
南宋向金称臣是宋金议和的内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右起抵抗。抗金将领中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的是( )
A.寇准 B.岳飞 C.秦桧 D.韩世忠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其中,抗金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B符
合题意;
寇准是北宋名臣,排除A;
秦桧是主和派,排除C;
韩世忠与郾城大捷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的偏安。难度较低,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广州 C.杭州 D.东京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A符合题意;
B,广州是当时的著名海港,B不符合题意;
C,杭州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C不符合题意;
D,东京是北宋都城,政治和文化中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1.《□史.地理志.序》谓:"……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中描述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描述的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该朝代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2.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创立管理地方行政区划的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中书省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政区
划与管理制度是行省制,D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
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
郡县制出现于元朝之前,不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度。难度较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忽必烈”,掌握行省制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3.《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剃头、杂耍和表演等。与该情景有关的地方是( )
A.草市 B.瓦子 C.早市 D.勾栏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舍).宋代许多穷苦人在瓦子(瓦舍)中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故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走到了当时被称作瓦子的地方。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风貌,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仙”之称
B.苏轼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
C.最负盛名的元杂剧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D.词的发展黄金时期是元朝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唐朝诗人杜甫有“诗圣”之称;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排除A;
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排除B;
最负盛名的元杂剧是汤显祖的 《牡丹亭》,C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词的发展黄金时期是宋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史实。
15.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汉武帝时大力开辟了海上交通,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6.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如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隋朝、南宋、秦朝 B.辽、南宋、明朝
C.秦朝、隋朝、唐朝 D.辽、南北朝、明朝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明朝的建立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亡后,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结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据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摘录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辽、南宋、明朝,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的相关史实。
17.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哪个朝代从外国引进的(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明朝时从外国引进的。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从外国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种类。
18.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率军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后,他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文天祥抗元 D.岳飞抗金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和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作用。
19.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明代李时珍对中医发展贡献极大用毕生精力编写,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伤寒杂病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一部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C项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D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时珍的医学贡献和《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
20.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统治长达276年。明朝政权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爆发反抗朝廷的农民起义 B.清军入山海关
C.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城 D.清朝迁都北京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政权灭亡的标志的相关史实。
21.清朝管理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伊犁将军 B.军机处 驻藏大臣
C.宣政院 西域都护府 D.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答案】D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清政府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的机构是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762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了驻藏大臣、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22.在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郑和 D.郑成功
【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突出贡献。
23.清初的统治者进人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 )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商业贸易 D.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B,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不受统治者重视,B不符合题意;
C,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C不符合题意;
D,中央集权不属于国之大计的范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4.雍正四年,因江西主考官查嗣庭出试题"维民所止",有人诬告"维止"二字是把雍正的头砍掉。于是雍正下令将查氏革职问罪。结果,查嗣庭在狱中冤死。本案说明清朝推行( )
A.文化专制政策 B.言论自由政策
C.严刑酷法政策 D.科举选官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题干可以看出,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A符合题意;
B,言论自由政策与题干表达不符,B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不能体现推行严刑酷法政策,C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不能体现推行科举选官政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明确题干意思,注意准确识记文字狱的有关内容。
25.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描写的内容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这部作品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选项A符合题意;
《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B不符合题意;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C不符合题意;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红楼梦》的内容与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
14分,共50分)
26.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三: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朝文化传播四方……
(1)采纳魏征建议,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 材料一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三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哪种形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发展中华文明,你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1)唐太宗;虚心纳谏
(2)农业发展;商业繁荣;店铺林立。
(3)和平交往;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友好交往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采纳魏征建议,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唐太宗;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虚心纳谏;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 ,体现在 农业发展;商业繁荣;店铺林立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的是文化的和平交往;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友好交往等 ;
故答案为:(1) 唐太宗;虚心纳谏
(2) 农业发展;商业繁荣;店铺林立
(3) 和平交往;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友好交往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辽宋夏金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后一阶段是南宋与金的对峙。这一时期,宋朝与少数民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三次议和的相同内容是: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什么?(2分)
(2)宋太祖对此采取哪些措施?(3分)
(3)北宋给辽岁币的议和盟约叫什么?“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是什么议和的内容?(2分)(4)从军事上看,宋朝在三个议和条约中多年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岁币的原因是什么?从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的角度看,岁币又起了什么作用?(3分)
【答案】(1)“权”指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地方节度使的财政权力;“兵”指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2)宋太祖重用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取代节度使的行政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采取各种措施削弱武将的军事权力。
(3)澶渊之盟;宋金议和。
(4)①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屡战屡败。②岁币促成了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和平安宁,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1)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根据材料可知,方镇指的是地方节度使,“权”“钱”“兵"指的分别是节度使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2)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稍夺其权指的是重用文臣担任州县长官,陆续取代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制其钱谷指的是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指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解除或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聚堆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3)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澶州之战后,宋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古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议和被称为澶渊之盟;“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是1141年宋金议和的内容,由此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4)本题考查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在军事上战斗力低下,屡战屡败。议和后通过送“岁币”客观作用是促成了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和平安宁,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也有利于边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故答案为:(1)“权”指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地方节度使的财政权力;“兵”指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2)宋太祖重用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取代节度使的行政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采取各种措施削弱武将的军事权力。
(3)澶渊之盟;宋金议和。
(4)①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屡战屡败。②岁币促成了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和平安宁,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澶渊之盟,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
——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初造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而死者大半……隋炀帝不听臣谏,不顾百姓,曾三下江都,几至辽左,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留居京城时间不足一年,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
——摘编自张宏亮《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三:《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炀帝残暴统治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造成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
(4)材料四反映的宋朝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4分)
【答案】(1)措施:改革官制和和地方行政制度,制定新的选官制度;整顿吏治。
(2)表现:徭役繁重;挥霍无度。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3)职权: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 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4)积极: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可知,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改革官制和和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可知,隋文帝为巩固统治制定新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可知,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整顿吏治。
(2)根据材料二“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初造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而死者大半……隋炀帝不听臣谏,不顾百姓,曾三下江都,几至辽左,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留居京城时间不足一年,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可知,隋炀帝残暴统治表现在徭役繁重;挥霍无度。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灭亡。
(3)根据材料三“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可以看出通判的职权很广泛,涉及地方行政司法等一切事务,知州分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这就分散了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1)措施:改革官制和和地方行政制度,制定新的选官制度;整顿吏治。
(2)表现:徭役繁重;挥霍无度。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3)职权: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 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4)积极: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隋炀帝残暴统治的表现和造成的影响,通判的职权和作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作用。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9.制度创新和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简表(部分)
朝代 阶段 表现
隋朝 创立 ①_______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完善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②_______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_______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明朝 衰落 实行④_______,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能死读“四书”“五经”。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取官志》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的简表。(4分)
(2)材料二中的“帝”是谁?(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清朝时设置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请写出该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说说该机构设置的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呈现什么特征?(3分)
【答案】(1)①隋炀帝;②殿试;③宋朝;④八股取士。
(2)材料二中的“帝”是指:明太祖或者朱元璋。
(3)军机处。意义: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者写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4)特征: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不断强化)。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女皇武则天;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2)据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可知,材料二中的“帝”是明太祖。在中央,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清朝时设置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该机构的名称是军机处。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呈现的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故答案为:
(1) ①隋炀帝;②殿试;③宋朝;④八股取士。
(2) 材料二中的“帝”是指:明太祖或者朱元璋。
(3) 军机处。意义: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者写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4) 特征: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不断强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89年,他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2.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句描述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个帝王治国措施的共同点都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列历史人物中在唐玄宗时被提拔为宰相的是( )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璟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4.观察如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唐代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5.记载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的珍贵历史文献是( )
A.《西游记》 B.《史记》
C.《齐民要术》 D.《大唐西域记》
6.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其中"后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的(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7.“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做人莫做军”说明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藩镇割据
8.“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宋金议和的相同内容是( )
A.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B.元昊向宋称臣
C.南宋向金称臣
D.宋朝给辽、西夏、金岁币。
9.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右起抵抗。抗金将领中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的是( )
A.寇准 B.岳飞 C.秦桧 D.韩世忠
10.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广州 C.杭州 D.东京
11.《□史.地理志.序》谓:"……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中描述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创立管理地方行政区划的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中书省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13.《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剃头、杂耍和表演等。与该情景有关的地方是( )
A.草市 B.瓦子 C.早市 D.勾栏
14.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仙”之称
B.苏轼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
C.最负盛名的元杂剧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D.词的发展黄金时期是元朝
15.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6.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如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隋朝、南宋、秦朝 B.辽、南宋、明朝
C.秦朝、隋朝、唐朝 D.辽、南北朝、明朝
17.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哪个朝代从外国引进的(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8.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率军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后,他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文天祥抗元 D.岳飞抗金
19.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明代李时珍对中医发展贡献极大用毕生精力编写,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伤寒杂病论》
20.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统治长达276年。明朝政权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爆发反抗朝廷的农民起义 B.清军入山海关
C.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城 D.清朝迁都北京
21.清朝管理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伊犁将军 B.军机处 驻藏大臣
C.宣政院 西域都护府 D.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22.在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郑和 D.郑成功
23.清初的统治者进人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 )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商业贸易 D.中央集权
24.雍正四年,因江西主考官查嗣庭出试题"维民所止",有人诬告"维止"二字是把雍正的头砍掉。于是雍正下令将查氏革职问罪。结果,查嗣庭在狱中冤死。本案说明清朝推行( )
A.文化专制政策 B.言论自由政策
C.严刑酷法政策 D.科举选官政策
25.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描写的内容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这部作品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
14分,共50分)
26.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三: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朝文化传播四方……
(1)采纳魏征建议,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 材料一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三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哪种形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发展中华文明,你得到的启示。(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辽宋夏金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后一阶段是南宋与金的对峙。这一时期,宋朝与少数民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三次议和的相同内容是: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什么?(2分)
(2)宋太祖对此采取哪些措施?(3分)
北宋给辽岁币的议和盟约叫什么?“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是什么议和的内容?(2分)
(4)从军事上看,宋朝在三个议和条约中多年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岁币的原因是什么?从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的角度看,岁币又起了什么作用?(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
——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初造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而死者大半……隋炀帝不听臣谏,不顾百姓,曾三下江都,几至辽左,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留居京城时间不足一年,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
——摘编自张宏亮《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三:《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炀帝残暴统治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造成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
(4)材料四反映的宋朝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4分)
29.制度创新和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简表(部分)
朝代 阶段 表现
隋朝 创立 ①_______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完善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②_______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_______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明朝 衰落 实行④_______,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能死读“四书”“五经”。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取官志》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的简表。(4分)
(2)材料二中的“帝”是谁?(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清朝时设置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请写出该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说说该机构设置的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呈现什么特征?(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