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进士之科,得人为盛。”这段话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A: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但还未设进士科,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国家取士…… 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土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项符合题意;
C:唐太宗时科举制得到完善,C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并未创立科举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2.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3.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包括 (  )
①都吸收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②曾与北宋或南宋政权并立
③曾与北宋或南宋达成过和议 ④都被蒙古政权所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①根据所学知识,辽、西夏、金这3个少数民族政权都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并且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文明的优点,故①正确;
②根据所学知识,辽与北宋并立,金与北宋、南宋并立、西夏与北宋、南宋并立,这3个少数民族政权都曾经与宋朝并立过,故②正确;
③根据所学知识,辽与宋签订过“澶渊之盟”。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西夏建立后,连年与宋交战,两败俱伤。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故③项正确;
④被蒙古政权所灭的是西夏和金,辽是被金所灭,故④错误;
故A①②③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民族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辽宋的和战∶北宋初年对辽用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澶渊之盟∶宋真宗时,渲州之战后签订,宋给辽岁币,辽宋维持和平局面。宋夏的和战∶西夏建立后,连年与宋交战,两败俱伤。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4.读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趋势图,回答第9题。
下列关于右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A阶段的突出表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B阶段时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
③A、B阶段的共同特点是游牧文化兴盛
④民族交融有助于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①根据所学知识,公元五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①正确;
②根据所学元朝时民族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故②正确;
③A、B阶段的共同特点时民族交融,而不是游牧文化兴盛,故③项错误;
④根据所学,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④正确;
故B①②④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元朝的统治相关的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5.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亮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由关键词明朝宰相制度,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来看,都是都与君主专制有关。对外交往材料找不到依据,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没有涉及,明朝的文化只有“八股取士”靠边,不能入选,排除BCD,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明朝的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6.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最为繁荣,景德镇窑器居多,这说明此时期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发达的,A符合题意;
农耕技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
CD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什么?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2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2分)
(3)材料三中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得益于唐朝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1分)
【答案】(1)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鉴真。
(4)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1)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指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交往的史实包括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等。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杰出高僧是玄奘和鉴真。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繁荣与开放。
故答案为:
(1) 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 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鉴真。
(4) 繁荣与开放。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列举一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3分)
【答案】(1)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3)特点:朝贡贸易,在于宣扬国威,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事例:明朝郑和下西洋。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解析】(1)根据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水路沟通和加强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可知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根据材料“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有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3)根据材料“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可知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是:朝贡贸易为主,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此种贸易的典型事例是:明朝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故答案为:
(1)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3) 特点:朝贡贸易,在于宣扬国威,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事例:明朝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的影响、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等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进士之科,得人为盛。”这段话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2.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3.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包括 (  )
①都吸收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②曾与北宋或南宋政权并立
③曾与北宋或南宋达成过和议 ④都被蒙古政权所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读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趋势图,回答第9题。
下列关于右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A阶段的突出表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B阶段时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
③A、B阶段的共同特点是游牧文化兴盛
④民族交融有助于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亮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6.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什么?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2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2分)
(3)材料三中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得益于唐朝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1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列举一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