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历史六月信息押题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区县、学校、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相应位置,并核对监考教师粘贴的考号条形码是否与本人信息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后期,燕国太子丹派壮士荆轲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同学们对这件事的评价很多,下列符合唯物史观的一项是( )
A. 只要杀了秦王,燕国就不会灭亡
B. 秦王进行的战争违背了历史潮流
C. 荆轲是一个壮士,他用生命阻止秦王的暴行
D. 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壮烈,但违背了历史潮流
2. 下表的内容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颁布“推恩令” 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废行省,设“三司”
A. 完善监察制度 B. 开拓国家疆域 C. 强化中央集权 D. 推进民族融合
3. 七年级的同学拟办一份手抄报,准备了以下素材: 戚继光抗倭: 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据此唯断这份手抄
报的主题是 ( )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封建社会的危机
4. 1911年11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刊发文章,介绍了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后,与北洋新军先后鏖战于汉口、汉阳的情况。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二次革命 D. 南昌起义
5. 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能折射出时代精神。下图所示歌曲诞生于(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 195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通过178场义演筹集到了15.2亿旧币,向正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香玉剧社号”。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7.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山东青岛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8. 下图所示的“制度”( )
A. 都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C. 都符合“一国两制”原则 D. 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9. “我以我的信义宣誓……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 古代希腊罗马 B. 古代印度河流域
C. 中世纪的欧洲 D. 封建社会的日本
10. 如图为独立战争后,华盛顿在种植园里指挥黑奴劳动的场景。这说明了美国独立战争( )
A. 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B. 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 使总统的权力扩大 D. 未改变殖民地性质
11. 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规定赋税应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地分摊,公职应该向全体公民开放。这些规定表明法国( )
A. 大革命取得胜利 B. 等级制度受冲击
C. 殖民统治的终结 D. 专制统治被推翻
12. 纪念碑是为了某些人类业绩或事件保存于后人心中而树立起来的建筑,下图的两座纪念碑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位于美国莱克星顿的一座纪念碑 ,碑座上是 位于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上的一座纪念碑,
一尊手握步枪民兵铜像 碑座上的人物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D. 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
13. 某班举办“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主题故事会,除讲述爱迪生、诺贝尔的故事外,围绕这一主题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是( )
A.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B.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C. 瓦特—改良传统的蒸汽机 D. 本茨—制造首辆内燃机驱动汽车
14.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能统领下列历史知识的大概念是(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8年 《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1917年 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2017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A.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 马克思主义成欧洲历史潮流
C 工人阶级实现了伟大使命 D. 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
15. “实体清单”是美国政府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一种贸易管制措施。一旦某个实体被列入清单,其在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将面临严格的限制和审查。2024年2月中国已经有178家企业被美国无辜单边制裁。这反映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 B. 逆全球化思潮表现
C.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D. 有利于国际的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5分,其中,16题12分,17题11分,18题12分。
16.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走进大英博物馆,探寻文物背后故事。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历史》全球巡展源自中国的部分藏品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的文物
藏品序号 名称 简介
① 罗塞塔石碑 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偶然发现该石碑。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1802年,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往伦敦。
② 帕特农神庙浮雕 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拿到当局所谓“许可”,把装饰和雕刻切割下来,运回英国。
③ 《女史箴图》摹本 1860 年,英军从圆明园盗出并携往国外。
④ 犍陀罗佛像 1849 年,英国考古队在巴基斯坦发掘出土,后带回英国。
(1)请将六件文物按时间顺序正确排列。(填字母)
(2)请将上述藏品序号依次填入下图相应的空格中。(填序号)
(3)如果要在大英博物馆的参观留言簿上留下你对文物的评价,你会写些什么
(4)19世纪上半期英国传教士创造了汉译名称“大英”,后被广泛使用。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将“大英博物馆”改译成“英国国家博物馆”,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17. 考古需要历史帮忙,历史也需要考古助力。请跟随考古人员完成考古之旅。
材料一 2014年,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此船为120 年前在此海域沉没的一艘战舰。史料记载,在此交战海域的战舰有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等,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材料二
史料1 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海图 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
史料2 11毫米10管格林炮 2014年9月17日,该炮出水。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
史料3 白瓷餐盘 2015年9月17日,打捞出一批瓷片,拼出瓷盘状。瓷盘中心有两个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远“。上半圈为“CHIHYUAN" (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 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NAVY"。
(1)对“丹东一号”的考古帮助我们了解哪一场战争 你判断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所示史料中,有实物史料、有文献史料,也有兼具实物和文献特征的史料,按上述三个标准对图中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史料序号即可)
(3)你认为“丹东一号”最有可能是哪一艘战舰 请至少写出两条证据。
(4)你在发现和证实沉船身份的考古过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兰(指荷兰)又名红毛番,地近佛郎机(注:明朝人所称佛郎机系指葡萄牙,实际上与荷兰并不相近)。……其人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足长尺二寸。……所役使名乌鬼(指黑人),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其柁(指荷兰船)后置照海镜,大径数尺,能照数百里。
——摘自《明史·和兰传》(以上为明朝人对荷兰的记述)
材料二 1866年,在恭亲王奕 的支持下,清朝官员斌椿及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等受清政府派遣前往欧洲考察。下面材料摘自斌椿《乘槎笔记》对荷兰和英国的描述。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地势低下,居民修治河道,与水中立桩砌石,架木其上,筑楼阁六七层。……通都计桥七百六十座。河之阔处,舸舰迷津(指迷路),商货辐犊(形容聚集)。贸易之盛,为欧土(指欧洲)大都会。……火轮取水器具(即排水机器),用泄亚零海水者。……(荷兰)善筑堤,又善操舟行远(指远洋航行)。南洋(指东南亚)各岛国,自爪哇起,皆建立埠头。市舶之通东南,自荷兰始。 英国的曼彻斯特 中国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织出来的布会被卖到各种地方。织布的工厂有三千多名工人,女工多于男工。工厂都便用蒸汽机,织布工序繁多。机器加工的棉花又白又柔,纺出的棉线比头发还细……一个工厂里的织机就有上万张,片刻不停地工作,每人掌管两三张织机,效率非常惊人。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关于荷兰的记述,你认为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可从人、地、经济、科技等方面进行比较)
(2)概述曼彻斯特工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派遣斌椿出访欧洲的国内背景。
(3)解析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进行阐释说明。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中考历史六月信息押题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区县、学校、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相应位置,并核对监考教师粘贴的考号条形码是否与本人信息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后期,燕国太子丹派壮士荆轲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同学们对这件事的评价很多,下列符合唯物史观的一项是( )
A. 只要杀了秦王,燕国就不会灭亡
B. 秦王进行的战争违背了历史潮流
C. 荆轲是一个壮士,他用生命阻止秦王的暴行
D. 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壮烈,但违背了历史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题目给出荆轲刺杀秦王的事件并说明目的是为了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当时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个事件违背了这个趋势,而且即便荆轲刺杀当时秦王成功,也会有继位者或其它强大诸侯国完成统一,D项正确;只要杀了秦王,燕国就不会灭亡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秦王进行的战争违背了历史潮流说法错误,排除B项;荆轲是一个壮士,他用生命阻止秦王的暴行不符合统一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表的内容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颁布“推恩令” 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废行省,设“三司”
A. 完善监察制度 B. 开拓国家疆域 C. 强化中央集权 D. 推进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地方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秦朝、西汉、宋朝、明朝的统治者通过采取以上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表格内容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未涉及御史大夫、刺史等监察制度,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都是政治举措,与军事上的“开拓国家疆域”无关,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无关,比如胡汉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七年级的同学拟办一份手抄报,准备了以下素材: 戚继光抗倭: 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据此唯断这份手抄
报主题是 ( )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封建社会的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戚继米抗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巩固了国家对边疆的管理。由此判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不属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社会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4. 1911年11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刊发文章,介绍了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后,与北洋新军先后鏖战于汉口、汉阳的情况。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二次革命 D. 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1911年”“介绍了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后,与北洋新军先后鏖战于汉口、汉阳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武昌起义,B项正确;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的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排除C项;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5. 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能折射出时代精神。下图所示歌曲诞生于(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可知,歌曲描写的是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决定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统一全国,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清朝的专制帝制,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是对土地进行改革,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对象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5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通过178场义演筹集到了15.2亿旧币,向正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香玉剧社号”。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通过178场义演筹集到了15.2亿旧币,向正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所以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抗美援朝,B项正确;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B项。
7.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山东青岛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青岛属沿海开放城市,B项正确;经济特区主要是厦门、深圳、汕头、珠海、海南,青岛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排除A项;沿海经济开放区主要有长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排除C项;青岛不属于内地,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所示的“制度”( )
A. 都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C. 都符合“一国两制”原则 D. 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D项正确;三个制度中,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与其它两个制度不符,排除B项;“一国两制”不属于政治制度,是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9. “我以我的信义宣誓……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 古代希腊罗马 B. 古代印度河流域
C. 中世纪的欧洲 D. 封建社会的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和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的欧洲的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C项正确;古代希腊罗马属于古代欧洲文明,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古代印度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是印度,实行种姓制度,排除B项;封建社会的日本是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图为独立战争后,华盛顿在种植园里指挥黑奴劳动的场景。这说明了美国独立战争( )
A. 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B. 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 使总统的权力扩大 D. 未改变殖民地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华盛顿在种植园里指挥黑奴劳动的场景”揭示了美国独立后,并没有废除奴隶制,甚至包括总统华盛顿都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这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存在历史局限性,A项正确;黑奴在北美种植园里的处境并没有因为美国独立而发生改变,排除B项;华盛顿在种植园指挥黑奴劳动,无法得出总统权力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取得了国家民族独立,改变了殖民地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规定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地分摊,公职应该向全体公民开放。这些规定表明法国( )
A. 大革命取得胜利 B. 等级制度受冲击
C. 殖民统治的终结 D. 专制统治被推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规定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地分摊,公职应该向全体公民开放”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B项正确;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攻占巴士底狱表明大革命取得胜利,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法国的等级制度受到冲击,与殖民统治的终结无关,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专制统治被推翻,与材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纪念碑是为了某些人类业绩或事件保存于后人心中而树立起来的建筑,下图的两座纪念碑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位于美国莱克星顿的一座纪念碑 ,碑座上是 位于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上的一座纪念碑,
一尊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 碑座上的人物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争取民族独立斗争 D. 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位于美国来克星顿一座纪念碑”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美国独立战争有关,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据“位于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上的一座纪念碑,碑座上的人物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有关,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殖民统治的斗争。题干中的两座纪念碑反映的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C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排除B项;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某班举办“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主题故事会,除讲述爱迪生、诺贝尔的故事外,围绕这一主题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是( )
A.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B.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C. 瓦特—改良传统的蒸汽机 D. 本茨—制造首辆内燃机驱动汽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可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D项正确;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出版,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B项;瓦特—改良传统的蒸汽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能统领下列历史知识的大概念是(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8年 《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1917年 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2017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A.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 马克思主义成为欧洲历史潮流
C. 工人阶级实现了伟大使命 D. 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可知:无产阶级开始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独立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实践;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表格内容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最早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但受到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的镇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排除B项;工人阶级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义阐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无法印证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实体清单”是美国政府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一种贸易管制措施。一旦某个实体被列入清单,其在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将面临严格的限制和审查。2024年2月中国已经有178家企业被美国无辜单边制裁。这反映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 B. 逆全球化思潮表现
C.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D. 有利于国际的合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实体清单是美国政府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一种贸易管制措施。一旦某个实体被列入清单,其在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将面临严格的限制和审查。2024年2月中国已经有178家企业被美国无辜单边制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逆全球化思潮的表现,B项正确;逆全球化思潮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排除A项;逆全球化思潮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国际的合作,排除C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5分,其中,16题12分,17题11分,18题12分。
16.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走进大英博物馆,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历史》全球巡展源自中国的部分藏品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的文物
藏品序号 名称 简介
① 罗塞塔石碑 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偶然发现该石碑。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1802年,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往伦敦。
② 帕特农神庙浮雕 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拿到当局所谓“许可”,把装饰和雕刻切割下来,运回英国。
③ 《女史箴图》摹本 1860 年,英军从圆明园盗出并携往国外。
④ 犍陀罗佛像 1849 年,英国考古队在巴基斯坦发掘出土,后带回英国。
(1)请将六件文物按时间顺序正确排列。(填字母)
(2)请将上述藏品序号依次填入下图相应的空格中。(填序号)
(3)如果要在大英博物馆的参观留言簿上留下你对文物的评价,你会写些什么
(4)19世纪上半期英国传教士创造了汉译名称“大英”,后被广泛使用。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将“大英博物馆”改译成“英国国家博物馆”,你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2)②①④③
(3)内容:文物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文物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等。
(4)同意;因为“大英国”一词的汉语翻译,最早出自于英国人之手,是为了寻求与“大清国”同等地位而遣词造句出来的,是对大清国鄙视它们的抗争,这一名字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将“大英博物馆”改译成“英国国家博物馆”,应该是出于国家间的平等,消除殖民主义色彩。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东汉六博陶俑”可知是东汉时期的文物;“B.西周康侯簋”可知是西周时期的文物;“C.元青花瓷盘”是元朝时期的文物;“D.良渚玉琮”可知是良渚遗址出土的实物,距今约四五千年;“E.大明通行宝钞”可知是指明朝时期的实物;“F.唐三彩文官俑”可知是唐朝时期的文物,故答案时间先后顺序为:DBAFCE。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偶然发现该石碑。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1802年,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往伦敦”可知,①罗塞塔石碑属于古埃及;根据材料二“帕特农神庙浮雕”可知,②属于古希腊文化遗存;根据材料二“《女史箴图》摹本”可知,③属于中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材料二“犍陀罗佛像”“1849年,英国考古队在巴基斯坦发掘出土,后带回英国”可知,④反映的古印度的文物,因此对照图表显示的地理位置,自左而右依次是②①④③。
【小问3详解】
内容:结合所学大英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可知,大英博物馆里,馆藏的中国文物最大,参观完我最想写下的是文物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文物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等。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近代英国的殖民掠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大英国”一词的汉语翻译,最早出自于英国人之手,是为了寻求与“大清国”同等地位而遣词造句出来的,是对大清国鄙视它们的抗争,这一名字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将“大英博物馆”改译成“英国国家博物馆”,应该是出于国家间的平等,消除殖民主义色彩。
17. 考古需要历史帮忙,历史也需要考古助力。请跟随考古人员完成考古之旅。
材料一 2014年,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此船为120 年前在此海域沉没的一艘战舰。史料记载,在此交战海域的战舰有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等,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材料二
史料1 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海图 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
史料2 11毫米10管格林炮 2014年9月17日,该炮出水。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
史料3 白瓷餐盘 2015年9月17日,打捞出一批瓷片,拼出瓷盘状。瓷盘中心有两个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远“。上半圈为“CHIHYUAN" (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 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NAVY"。
(1)对“丹东一号”的考古帮助我们了解哪一场战争 你判断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所示史料中,有实物史料、有文献史料,也有兼具实物和文献特征的史料,按上述三个标准对图中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史料序号即可)
(3)你认为“丹东一号”最有可能是哪一艘战舰 请至少写出两条证据。
(4)你在发现和证实沉船身份的考古过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依据:120年前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曾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等战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此沉没的。
(2)实物史料:史料2或史料3;文献史料:史料1;兼具特征的:史料3。
(3)战舰:致远舰
证据一:日本所绘海图标识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发现“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证据二:2014年的打捞中发现了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和靖远舰配有,但靖远舰并未沉没在丹东黄海海域。证据三:2015年再次打捞“丹东一号”,发现了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
(4)启示:重视实物史料的价值;注重一手材料;多重证据印证;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黄海海域”“在此交战海域的战舰有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曾经在黄海海域交战,中国失败,致远舰等战舰在此沉没。所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判断依据:根据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曾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等战舰在黄海沉没。
【小问2详解】
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史料2的格林炮和史料3的白瓷餐盘是通过考古发掘的遗物,属于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一般指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文字记载,史料1中的史料“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属于对当时史实的记载,属于文献史料。
兼具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史料3的白瓷餐盘是考古挖掘的遗物,具备实物史料的特征,瓷盘上的篆字验证了当时致远舰的存在,属于文字记载的文献史料。
【小问3详解】
战舰及证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所绘海图标识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发现“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2014年的打捞中发现了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和靖远舰配有,但靖远舰并未沉没在丹东黄海海域;2015年再次打捞“丹东一号”,发现了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
【小问4详解】
启示:根据材料中史料的分析,我们应该重视实物史料的价值;注重一手材料;多重证据印证;在考古的过程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兰(指荷兰)又名红毛番,地近佛郎机(注:明朝人所称佛郎机系指葡萄牙,实际上与荷兰并不相近)。……其人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足长尺二寸。……所役使名乌鬼(指黑人),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其柁(指荷兰船)后置照海镜,大径数尺,能照数百里。
——摘自《明史·和兰传》(以上为明朝人对荷兰的记述)
材料二 1866年,在恭亲王奕 的支持下,清朝官员斌椿及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等受清政府派遣前往欧洲考察。下面材料摘自斌椿《乘槎笔记》对荷兰和英国的描述。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地势低下,居民修治河道,与水中立桩砌石,架木其上,筑楼阁六七层。……通都计桥七百六十座。河之阔处,舸舰迷津(指迷路),商货辐犊(形容聚集)。贸易之盛,为欧土(指欧洲)大都会。……火轮取水器具(即排水机器),用泄亚零海水者。……(荷兰)善筑堤,又善操舟行远(指远洋航行)。南洋(指东南亚)各岛国,自爪哇起,皆建立埠头。市舶之通东南,自荷兰始。 英国的曼彻斯特 中国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织出来的布会被卖到各种地方。织布的工厂有三千多名工人,女工多于男工。工厂都便用蒸汽机,织布工序繁多。机器加工的棉花又白又柔,纺出的棉线比头发还细……一个工厂里的织机就有上万张,片刻不停地工作,每人掌管两三张织机,效率非常惊人。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关于荷兰的记述,你认为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可从人、地、经济、科技等方面进行比较)
(2)概述曼彻斯特工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派遣斌椿出访欧洲的国内背景。
(3)解析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进行阐释说明。
【答案】(1)比较:材料二的记述更符合实际。说明:材料一对荷兰地理位置记述错误,对黑人的认识比较荒诞,对荷兰船只的记述有夸张的成分;而材料二是斌椿亲历荷兰的记述,更真实可信,对荷兰地理状况记、航海活动和殖民活动的记述符合实际,因此材料二的记述更符合实际。
(2)表现:原料来源广泛;工业产品销售世界各地;大量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工人数量众多;工厂规模大;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
背景:洋务运动兴起,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开眼看世界和救亡图存的思潮兴起;清政府出现统治危机等。
(3)观点:15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阐述: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以中国对荷兰的认识为例,由明朝时期的比较模糊,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寻求御敌之道,对荷兰的认识逐渐深入。所以说,15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
【解析】
【小问1详解】
比较:根据材料一《明史·和兰传》对荷兰的记载和材料二《乘槎笔记》关于荷兰的记述进行分析对比,可得出材料二的记述更符合实际。
说明:材料一“和兰(指荷兰)又名红毛番,......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其柁(指荷兰船)后置照海镜,大径数尺,能照数百里”的分析可得出,对荷兰地理位置记述错误,对黑人的认识比较荒诞,对荷兰船只的记述有夸张的成分;根据材料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地势低下,......用泄亚零海水者。……(荷兰)善筑堤,又善操舟行远(指远洋航行)。南洋(指东南亚)各岛国,自爪哇起,皆建立埠头。市舶之通东南,自荷兰始”分析可得出是斌椿亲历荷兰的记述,更真实可信,对荷兰地理状况记、航海活动和殖民活动的记述符合实际,因此材料二的记述更符合实际。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中国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织出来的布会被卖到各种地方”可得出信息:原料来源广泛;工业产品销售世界各地;根据材料“织布的工厂有三千多名工人,女工多于男工。工厂都便用蒸汽机,织布工序繁多”可得出信息:大量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工人数量众多;工厂规模大;根据材料“机器加工的棉花又白又柔,纺出的棉线比头发还细……一个工厂里的织机就有上万张,片刻不停地工作,每人掌管两三张织机,效率非常惊人。”可得出信息: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
背景:根据材料二出处“摘自斌椿《乘槎笔记》(1866年清政府派遣斌椿率同文馆学生3人前往荷兰等欧洲国家游历)”并结合所学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救亡思潮、统治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开眼看世界和救亡图存的思潮兴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出现统治危机等。
【小问3详解】
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中国对荷兰和英国的了解的变化,可得出观点:15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其次,再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外来殖民侵略改变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最后再进行总结升华,呼应观点。示例:观点:15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论述: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以中国对荷兰的认识为例,由明朝时期的比较模糊,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寻求御敌之道,对荷兰的认识逐渐深入。所以说,15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中考历史六月信息押题卷(淄博卷)02(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