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高二历史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反而对文公曰:“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对着太阳,南面而治),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这反映出当时( )
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 B.礼乐观念仍具现实影响力
C.士阶层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D.治国理念愈加注重务实性
2.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 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
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 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
3.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单靠征收地税往往捉襟见肘,于是或“贪诸土货,下令恤商”,或积极与周边少数民族沟通,进口马匹以武装军备。这反映了唐末藩镇( )
A.否定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恢复
C.形成与中央对抗之势 D.成为中央财政主要来源
4.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
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 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
5.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
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 ”观念 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
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
6.从乾隆朝开始有了“天朝体制”的外交用语。据《清实录》统计,带有“天朝体制”术语的40篇敕谕中,乾隆帝有23篇,嘉庆帝有2篇,道光帝有11篇,咸丰帝有4篇。该术语在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就从清朝皇帝的敕谕中消失了。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体系走向解体 B.时局的演变影响外交理念
C.天朝上国的迷梦彻底破灭 D.晚清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
7.1906年,时人建议关于募集新学资金等“公益事业”所涉及的民间公产不能“官不经手”,应在各州县“设立公产调查局,由该州县选举公正绅商数人……禀由地方官给予照会,调查本邑公产若干,作为兴办公益之用”。这表明时人认识到( )
A.官绅合作是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 B.救亡与兴办公益应相互结合
C.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具有必要性 D.基层力量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8.民国时期所编《阜宁县新志》列出了23种职业,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员、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邮务员、商人、渔人、矿工、工人、军人、警察、伶人、杂业等。“农中有士,商中有士,工中有士”的局面成为现实。上述职业构成表明( )
A.社会结构多元化加强 B.小农经济趋于解体
C.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化 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9.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某次会议,会场“主席台前左边和右边台柱上,一幅对联为‘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台沿挂着‘民主专政’的布质标语,‘拥护全苏大会’的条幅标语举目可见”。据此判断,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 )
A.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通过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C.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0.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从经营权限上理顺了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税费全面取消从经济层面上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理顺了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这说明党制定农村政策( )
A.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为前提 B.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D.旨在平衡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11.与研究西方文明的传统观点不同,德国古史学家迈耶和英国历史学家伯里都认为,应该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区域文明的传播与扩展 B.西方文明产生于古代希腊和罗马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起源 D.临近大河是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
12.至少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各城市就达成了各种双边条约,这些条约常常规定对方的公民享有在已方境内定居、拥有财产和从事工业、贸易的自由;设立商人法庭,依据商法裁决条约双方公民之间的商事纠纷。据此可知( )
A.近代国际法体系初步形成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流
C.意大利统一的条件已成熟 D.城市自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13.17世纪后,荷兰人将甘蔗种植中心转移到中南美洲,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数以万吨糖被运至欧洲码头,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因富有逐渐进入上流社会,几乎把持了当时英国政治。这主要表明( )
A.蔗糖消费渐趋平民化 B.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
C.洲际贸易推动阶层变动 D.商业革命范围呈现扩大
14.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面临民主革命与改革的艰巨任务亟待完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印第安土著居民受历史文化传统束缚
B.独立前殖民者实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遗毒
C.该地区并未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冲击
D.美英等国长期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的影响
15.二战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西方社会的福利增长呈现出刚性升势,但其经济增长却是周期性地在萧条与增长之间摇摆。因此,在某些时刻,西方社会普遍出现“超水平的社会福利”。最符合材料中“某些时刻”表现的是( )
A.20世纪40年代末,“马歇尔计划”实施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化浪潮兴起
C.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持续蔓延
D.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活跃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答案
1-5 BBBDA 6-10 BCADB 11-15 ADCBC
16.(1)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宗藩关系的建立;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任意三点)
(2)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
(3)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
17.(1)原因: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趋势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西方市民社会发展及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力量的发展、壮大。
(2)基本特征:以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为引领的现代化阶梯型治理;多主体高效协同的整体性治理;遵循人民至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民本公平包容治理;德治为先,法治、自治、共治、智治并举的刚柔并济治理;是突破边界,城市一乡村、城市一区域之间的跨域互动融合治理。
(3)认识:以治理理念创新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思想引领;以城市治理机制创新开辟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创新推动城市治理的软实力建设。
18.示例一论题:长城铸就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阐述:在古代,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基本功能是保家卫国,秦统一后,将原韩、赵、魏等国长城连接起来,特别是在汉代,大一统的民族精神逐渐固化,并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同化作用,而后在历史合力的驱使下,长城以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族中来,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近代,抗日战争中血肉长城概念的产生最具代表性,长城的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富,逐渐发展出忠诚团结、不惧牺牲等现代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并为各族各界人士所认同,正是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在“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普遍认同中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保家卫国、抢险救灾的壮举往往被艺术家们通过长城这个有形的形象艺术地表现出来,长城也逐渐成了一种具有固定内涵的政治话语和媒介话语,长城的这种历史性变迁反映出在中华大地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不断形成与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青年更要弘扬长城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起新时代新的长城。
示例二论题:长城精神的历史演变。
阐述:在古代,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基本功能是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承载,长城的持续修造,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特质,维系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近代以来,长城逐渐被赋予民族文化象征的意义,长城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抗战中形成了血肉长城,宣扬不畏牺牲、誓死卫国的国民品格,为长城注入了现代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民族象征符号;今天,长城经历了土石长城、血肉长城、精神长城的历史变迁,长城精神已经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已经深刻烙印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在长城精神的号召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我们应大力弘扬长城精神,继续发挥爱国精神、拼搏精神、斗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以新时代的长城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