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
A.加快了高层人才的流动 B.提供了国家治理人才基础
C.有利于封建政治民主化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的膨胀
2.官缺制度作为清代选任制度中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是满族统治者为保证以本民族为主的旗人的出仕权益,笼络汉人为其统治服务而创设的特有制度,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和调置。据此可知,该制度( )
A.体现了社会的包容开放 B.顺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D.消除了民族交流的障碍
3.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hé,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
4.下列表述中,时间与具体历史实事相符合的是
A.秦朝丞相可以要求御史大夫向其汇报工作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是由于家世门第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
C.唐代“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唐玄宗的腐败无能
D.明太祖要求阁臣对奏章进行“票拟”,最后由他进行“批红”
5.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政务官实行常任制 B.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
C.事务官实行常任制,政务官与政党共进退 D.事务官与政党共进退
6.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中,被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人被录取。朱元璋怀疑当时的考试官有徇私舞弊的倾向,便训斥其考试官,并对考试官严加治罪,随后录取的全部为北方人,史称“南北榜案”。对“南北榜案”成因解释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正在加速 B.南北经济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C.国家对地域政治平衡的需要 D.南北取士不均问题长久存在
7.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下令废除了延续近400年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适应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将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
④自此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完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A.有利于旧贵族势力的壮大 B.容易滋生官员的官僚习气
C.导致资产阶级政权的丧失 D.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9.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10.南朝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并且免除他们的生活费,由当时最著名的五位儒家学者负责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考试及格就授予官职。这一做法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政府保障平民受教育权利
C.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11.自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本朝(宋朝)贵人家选婿,则“榜下捉婿”。这种变化反映出宋朝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士族制度的强化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布衣阶层的壮大
12.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如表所列信息,按朝代正确分类是( )
A “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
B “中书门下”、“行省制”、“台谏合一”
C “内阁制”、“六科给事中”、“科举制”
D “上记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
A.A B.B C.C D.D
13.《新唐书·萧至忠传》载:“始,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大夫,尝让诸御史曰:‘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不敢对,至忠独曰:‘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承嘉惭。至是,承嘉为户部尚书,至忠劾祝钦明、窦希玠与承嘉等罪,百寮震悚。”材料表明,唐朝御史( )
A.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 B.行使相对独立的监察权
C.拥有议事、驳正的权力 D.与大夫的权力相互制衡
14.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部门不断建立健全,大力加强对全国组织工作的领导;党员和干部的吸收、审查、教育、分配、保健等制度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下列属于新中国初期干部制度内容的是( )
A.干部是指在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B.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C.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D.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
15.元朝行省的划界,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元朝的这一措施
A.壮大地方加强各地方间的制衡 B.促进南北区域经济平衡
C.便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 D.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
16.监察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举违法失职的中央机关或地方工作人员,其发展演变历史源远流长。如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二、材料分析题
17.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选官方式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人”制度产生的弊端。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受原来殖民统治的影响,华盛顿任命了大批出身于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担任政府公职。联邦政府被称之为“绅士政府”。这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1829年参与竞选的杰克逊以此为契机,在竞选纲领中宣扬“平民政治说”,“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当选后,他将久已存在于西部和东北部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政党分肥惯例加以系统化,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以后政府如法炮制,连深受人们爱戴的总统林肯,也更换了当时政府1457个职位的人员。
——改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材料二 政党分肥制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文官质量严重下降,政局周期性震荡。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一位官职追逐者刺杀。1883年,美国颁布《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这就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正式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
——改编自国洪梅《〈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党分肥制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它比“绅士政府”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一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B
【详解】题干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B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高层人才流动性和政治民主化,排除A、C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官缺制度作为清代选任制度中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是满族统治者为保证以本民族为主的旗人的出仕权益,笼络汉人为其统治服务而创设的特有制度,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和调置”可知,满族统治者为了保证本民族的出仕权益,同时也为了笼络汉人,设立了官缺制度,以此来使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进行分配和调置,这种方式能够有利于统治者更好地驾驭群臣,进而维护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并不是社会上出现了包容开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设立的官缺制度,并没有体现该制度下官员有什么样的变化,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交流的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以孝廉为标准进行选官的察举制,故选D;分封制是周王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禅让制是部落首领把位置让给贤德之人的一种权力更迭方式,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一项法令,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
4.B
【详解】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是选官的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故选B;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三公,秦朝丞相没有权力要求御史大夫向其汇报工作,A错误;唐代“安史之乱”的根源是中央集权削弱,C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有“票拟”权,D错误。
5.B
【详解】根据所学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关知识,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与内阁共进退,因此B正确;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不是常任制,排除A;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不是与政党共进退,排除C;事务官,即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排除D。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南移进程加速的说法不正确,A项符合题意;明朝初期之所以出现“南北榜案”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的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北方;而设置南北榜则是国家处于地域政治平衡的需要,BC项对于成因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南方的教育水平也高于北方,所以南北取士不均的问题也是长久存在,由此引发了北方士人的怨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北榜案的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下令废除了延续近400年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及所学知识可得,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适应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化,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完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说法过于绝对,④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688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任用个人亲信,政党分肥下使得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容易造成用人不当,每一次选举后人事大变更,这会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D项正确;这一时期旧贵族已经失势,排除A项;滋生官僚习气是在文官制度逐渐成熟之后,随着文官层级的增加,滋生了官僚习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政党政治中出现的任人唯亲现象并不会导致资产阶级政权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试题分析: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九品中正制。
10.D
【详解】南朝梁武帝培养寒门子弟,考试及格就授予官职。这一做法有利于大量寒门子弟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故D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故A错误;寒门子弟是庶族地主,不能等同于平民,且材料主旨不是保证受教育权,故B错误;这些人才未必是实用人才,故C错误。
11.A
【详解】从隋唐到宋代,选官和婚姻中由注重家世门第到家世门第出现弱化,这种变化是由于科举制的完善,弱化了家世门第的影响,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排除B;科举制的完善是原因,不是表现,排除C;这种变化反应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不能说明是布衣阶层壮大,排除D。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六科给事中”、“科举制”在明朝都存在,C正确;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制度,“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A项;B项“行省制”在元朝出现,“台谏合一”“中书门下”在宋朝存在,排除B项;D项“上计制”是秦朝时期的制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实行的制度,“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时期,御史萧至忠认为御史作为监察官员,弹劾奏事可以不受本府长官的约束和限制,直接向皇帝报告,表明唐朝御史行使相对独立的监察权,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御史的品级,排除A项;唐朝御史是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谏官拥有议事、驳正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御史行使监察权无需经过御史大夫的允许,也即御史独立行使监察权,而非御史与御史大夫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D项正确;边区政府和工农民主政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府,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意在以北制南,主要是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和加强地方间的平衡,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于各行省扼险而守,排除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监察权属于相权,而唐代御史台的设立使监察权不再属于相权而是独立的,D项正确;监察并非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而是加强吏治、监察腐败,排除A项;御史台拥有的是监察权而不是行政权,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秦代推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就意味着官僚体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7.(1)标准:德才兼备。影响: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唐诗繁荣。(任答三点,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战国军功授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弊端:不利于选拔人才。(任人唯亲,徇私舞弊或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也给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详解】(1)标准:根据“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得出德才兼备。影响:根据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从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唐诗繁荣等角度分析总结。
(2)制度:根据所学,“任人”可列举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等;“任法”可列举战国军功授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弊端:根据“ 任人(依靠保举)”可分析得出不利于选拔人才。
(3)趋势:根据所学,可从选拔范围趋向广泛;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18.(1)原因: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绅士政府”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
进步之处:否定了“绅士政府”重用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的做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增强了政党的团结和凝聚力,有利于政府推行本党的政策。
(2)示例1
论题: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阐述:美国建国初期,为巩固统治,华盛顿等总统多凭个人意志任命社会名流担任政府公职,建立起不负众望的“绅士政府”。官员的任用、升降等由长官意志决定,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
1829年杰克逊当选总统后,美国开启了政党分肥制的施政。这尽管使部分平民获得了担任公职的机会,然而,平民并非能担任所有公职。这就背离了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和效率原则,并引发了政党互相倾轧、贪污腐败盛行等问题。
1883年《彭德尔顿法》取消了分肥制,逐渐形成了以功绩制为基础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它有助于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竞争,有助于美国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这种文官任用的阶段性,是适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调整革新,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扰,但整体上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示例2
论题:美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启示
阐述:美国文官制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形成。分析其形成历程,可以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先是官员凭意志任命,后出现政党分肥,《彭德尔顿法》才变成了以功绩制为主。这强调“结果”重于“规则”,放松规制有助于打破僵化的体制,突破繁文缛节,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去研究、思考、借鉴他们好的做法。既强调健全制度建设、加强规范,又要与时俱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新理念、新工具,被美国政府借鉴并广泛使用于文官管理中,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增长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有益做法,以“优胜劣汰”的原则为指导,使官员能上能下、加强竞争,促进服务性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之初——1829年的美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以及英国等方面思考即可。美国经济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一“联邦政府被称之为‘绅士政府’。这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可得出“绅士政府”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思想方面,据材料一“‘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英国方面,据材料一“建国之初,受原来殖民统治的影响,华盛顿任命了大批出身于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担任政府公职”可得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第二小问进步之处,据材料一“‘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可得出否定了“绅士政府”重用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的做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据材料一“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可得出增强了政党的团结和凝聚力,有利于政府推行本党的政策。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题目要求围绕“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炼一个论题。
示例1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绅士政府”、政党分肥制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其次,据材料并结合美国文官制度的史实分析阐述,答出形成的过程以及原因和影响。据材料一可知,美国建国初期,为巩固统治,华盛顿等总统多凭个人意志任命社会名流担任政府公职,建立起不负众望的“绅士政府”。官员的任用、升降等由长官意志决定,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1829年杰克逊当选总统后,美国开启了政党分肥制的施政。这尽管使部分平民获得了担任公职的机会,然而,平民并非能担任所有公职。这就背离了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和效率原则,并引发了政党互相倾轧、贪污腐败盛行等问题。据材料二“这就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正式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可得出1883年《彭德尔顿法》取消了分肥制,逐渐形成了以功绩制为基础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据材料二,《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可得出它有助于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竞争,有助于美国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最后总结,这种文官任用的阶段性,是适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调整革新,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扰,但整体上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示例2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绅士政府”、政党分肥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原因和影响,可拟定论题:美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启示
其次,据材料并结合美国文官制度的史实分析阐述。美国文官制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形成。分析其形成历程,可以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答出形成过程,如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先是官员凭意志任命,后出现政党分肥,《彭德尔顿法》才变成了以功绩制为主。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其可取的方面,可以从打破僵化的体制、调健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人力资源管理等角度思考即可。据材料二可知,《彭德尔顿法》强调“结果”重于“规则”,放松规制有助于打破僵化的体制,突破繁文缛节,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去研究、思考、借鉴他们好的做法。既强调健全制度建设、加强规范,又要与时俱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新理念、新工具,被美国政府借鉴并广泛使用于文官管理中,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增长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有益做法,以“优胜劣汰”的原则为指导,使官员能上能下、加强竞争,促进服务性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19.(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四点即可)
(2)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
(3)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二点即可)
【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所学汉代推行察举制;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根据“在能破朋党之私。”得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根据“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得出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根据“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特点:根据“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得出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根据“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得出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根据“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得出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
(3)统合功能:根据“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根据“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得出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根据“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可得出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借鉴价值:根据“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得出人才流动机制;根据“机会均等”得出客观公平理念;根据“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人才激励机制。
20.观点1: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观点2: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可知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根据材料“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可以得出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根据材料“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可知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论述: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其中观点进行论述,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观点,选择一条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紧扣观点。如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在论述时可以从科举实行考试制度,与原来世袭的不同,从而说明这种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不问出身,而把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即可为官,如一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唐朝名相房玄龄等。最后得出结论: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