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英国在1722年颁布的《定居就业与救济法》中赋予了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力。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由国家统一管理,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B.英国建立起当时西方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英国福利制度的不断发展激化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的扩大
2.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
A.庄园成为中古英国的基层单位 B.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 D.庄园普通民众实现了基层自治
3.现代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治型,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政府主导型,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B.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C.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D.政府态度对社区模式有重要影响
4.《西方社会史》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段叙述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 )
A.庄园与农奴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不断强大的王权 D.城市自治运动
5.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介于国法和家规之间还有乡约,乡约有一套入约民众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般认为是北宋昌氏兄弟创制的《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宋代乡约( )
A.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B.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D.经政府利用推广具有约束力
6.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
A.封建等级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等级君主制
7.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要求对失业现象最为严重的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失业工人救济处,拟定救济计划和预算;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经1953、1956年两次修订,适用于全国范围所有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这说明( )
A.劳动保障从应急性救济走向制度化 B.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C.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8.乾隆年间《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记》载:虎门山塘河一带的染漂作坊,“渐致纠壅河浜,流害匪浅。”“缘虎丘田虽低瘠幸赖河水清肥”,由此苏州府“出示严禁,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由此可见清朝( )
A.加强基层教化 B.重视社会治理 C.商业市镇繁荣 D.生活环境优化
9.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
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 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0.2009年,为减少财政赤字,希腊政府宣布削减福利,引发了民众不满。这说明福利国家政策
A.不利于社会稳定 B.不能长久地实施
C.增加了政府负担 D.扩大了贫富差距
11.中世纪的意大利米兰、威尼斯等城市的市民对城市行政机构有监督和控制权,对城市事务的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市民可以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决策过程,包括土地使用、建筑规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意大利城市自治有着深厚的传统 B.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断强化
C.意大利地方开始出现分裂的苗头 D.封建领主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
12.中古西欧授予土地者为封君,接受土地者成为封臣。13世纪时,德国一个男爵有20个封君,还有一个甚至有43个封君。这说明中古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彻底瓦解 B.封建贵族力量发展壮大
C.存在政治上的分裂割据 D.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
13.陆世仪在《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 )
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
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
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
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
14.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15.1980年以来,市场价值的重新被发现和利用,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成为当代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这一改革( )
A.使基层治理全面走向市场化 B.反映了政府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C.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 D.强化了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16.《礼记·王制》中提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孟子·梁惠王下》强调:“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这反映出
A.中国有着尊老养老的传统 B.古代中国救济的重点在灾民
C.历代社会救济主体是政府 D.中国救济思想植根久远历史
二、材料分析题
17.中古西欧是西欧封建社会从兴到衰并孕育新社会诸多因素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基础。在中世纪,这些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三 基督教不仅将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还将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这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相互竞争,相互厮杀;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摘编自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哪些“自由”,并归纳产生此现象的因素。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所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
——摘编自唐紫叶《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
——摘编自《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创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基层管理制度而言,在秦朝已经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二千余年以来,典型意义上的乡官逐渐沉沦,但基层治理的基本结构依然保持不变。专制政府在利用乡民治理乡民方面似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最早便是秦汉的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明中期王守仁巡抚江西时更是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
材料二 宋代兴起的乡约组织,在当时还是同约之间德业相劝的民间组织,其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行政组织教化功能相对较弱的局限。明清时期,乡约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大清通礼》中专门规定“宣讲圣谕之礼”……与吕大钧、黄佐倡办乡约的身份不同,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等儒者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巡抚、知县等地方官吏,他们兴办乡约是为了治理自己管辖下的乡村社会。在这些体制内政治精英的倡导与政府的扶助下,乡约的管辖范围得以扩大,约束力度得以加强,实施效果亦更容易得到证。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三 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0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乡级基层组织“管理结构”的具体内容。指出王守仁“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的措施。
(2)例举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乡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三、论述题
20.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围绕“欧洲中世纪”,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大约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反映了英国济贫和扶助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建立起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政府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这也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干预的重要表现,故D项正确;A、C两项说法材料并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并没有英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内容,无法体现英国建立起当时西方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故B项排除。
2.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封建领主庄园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司法体系,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C项正确;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封建社会的基层单位,但是材料中并没有具体描述庄园与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14、15世纪以来,欧洲王权与市民相结合,共同打击封建领主,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王权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排除B项;庄园是封建领主控制农奴和奴隶的工具,对内领主具有较强的自治权,对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不涉及庄园普通民众实现了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自治型社区管理采用小政府、大社会,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会作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中有政府拨款也有社区组织参与,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中大政府、小社会,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会作用,由此可见,自治型、混合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共性为政府与社区结合,C项正确;题干当中是从行为主体角度进行表达,并没有提及市场化的资源配置问题,排除A项;题干三种模式是政府与社会权限分配的比例问题,而非纵向的自上而下问题,排除B项;题干当中描述的是三种模式,而非是三种模式形成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确立关系的仪式,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奴制度、不断强大的王权、城市自治运动,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有助于邻里乡人互相劝勉,相互协助救济,重视道德和礼俗,体现了道德教化的功能,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乡约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未体现对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B项;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利用推广乡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体制是等级君主制,故D正确;封建等级制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政体,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君主专制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政体,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要求对失业现象最为严重的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失业工人救济处”可知,这是一个应急的救济措施,1953年和1956年政府两次修订《劳动保险条例》,使得拉动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和制度化,A项正确;1956年《劳动保险条例》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和职工,不是社会全覆盖,排除B项;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是1993年,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渐致纠壅河浜,流害匪浅”“缘虎丘田虽低瘠,幸赖河水清肥”可知,苏州虎丘一带的染坊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苏州府“出示严禁,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说明政府重视社会治理,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府对染坊污染环境的治理,没有体现基层教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府对染坊污染环境的治理,没有体现商业市镇繁荣,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府对染坊污染环境的治理,没有体现生活环境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排除A;对人们的剥削通过户籍制度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佃户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
10.C
【详解】福利国家政策需要政府承担大量的财政支出,因此会增加财政负担,故C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意大利米兰﹑威尼斯市民对城市行政机构有监督和控制权,对城市事务的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城市一直充分尊重和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即意大利城市自治有着深厚的传统,A项正确;此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还未产生,时空观念错误,排除B项;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分裂”说法错误,排除C项;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才产生,之后才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德国一个男爵有20个封君,还有一个甚至有43个封君”可知,一个封臣接受众多封君的土地,有着很多封君,反映了封君较多,存在着政治分裂割据,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封君封臣制度此时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力量的壮大,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邻、里、乡构成中国古代乡里控制体系的基本结构。“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表明乡约汇集了“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等诸种乡村事务,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乡里制度的实质。因此,材料表明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D项正确;“治乡三约”属于地方治理,不是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排除A项;B项是户籍制度,材料强调地方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户籍制度是赋税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两者不能互为补充,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材料“催驱赋役”可知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户籍制度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以来(西方)。根据材料“1980年以来,市场价值的重新被发现和利用,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成为当代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可知,1980年以来,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说明政府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B项正确;使基层治理全面走向市场化,“全面”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没有体现居民的自我管理,排除C项;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这是弱化了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材料“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体现的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救济思想,D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救济的对象并非都是灾民,B排除。故选D。
17.(1)“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份自由。
因素:日耳曼人的传统观念与罗马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2)特点: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存,王权较弱。
(3)影响:中古西欧社会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
【详解】(1)根据材料一“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可得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根据材料一“……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可得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司法自由;根据材料一“……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可得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财产自由;根据材料一“……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可得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身份自由。根据材料一“……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在中世纪,这些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逐渐融为一体”,可得出,产生此现象的因素是:日耳曼人的传统观念与罗马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可得出,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是: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根据材料三“基督教不仅将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还将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可得出,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是: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三“……这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可得出,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是:教权与王权二元并存;根据材料二“……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可得出,王权较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西欧社会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
18.(1)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行自治管理。
(2)变化:削减福利项目加强福利服务管理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积极影响: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可以得出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根据“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可以得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可以得出实行自治管理;根据“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可以得出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根据“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可以得出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2)变化:根据材料二“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可知,削减福利项目;根据“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可知,加强福利服务管理;根据“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可知,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根据“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可知,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并结合所学从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
19.(1)内容: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措施:推行十家牌法
(2)范本:《吕氏乡约》
特点:乡约的兴办者多为地方官吏(或体制内政治精英);内容以宣讲圣谕为主;以治理管辖为目的;管辖范围扩大;与法律合流;更具有约束力(或实施效果更容易得到保证)。
(3)积极:提高了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消极:限制私人医保的做法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过度的社会保障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就基层管理制度而言,在秦朝已经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乡级基层组织“管理结构”的具体内容是: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措施:根据材料一“……专制政府在利用乡民治理乡民方面似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最早便是秦汉的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明中期王守仁巡抚江西时更是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的措施是推行十家牌法。
(2)范本: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吕氏乡约》。特点:根据材料二“……《大清通礼》中专门规定‘宣讲圣谕之礼’……与吕大钧、黄佐倡办乡约的身份不同,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等儒者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巡抚、知县等地方官吏,他们兴办乡约是为了治理自己管辖下的乡村社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乡约的兴办者多为地方官吏(或体制内政治精英);内容以宣讲圣谕为主;以治理管辖为目的;根据材料二“……在这些体制内政治精英的倡导与政府的扶助下,乡约的管辖范围得以扩大,约束力度得以加强,实施效果亦更容易得到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管辖范围扩大;与法律合流;更具有约束力(或实施效果更容易得到保证)。
(3)积极:根据材料三“……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0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提高了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根据材料三“……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还有: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消极:根据材料三“……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限制私人医保的做法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作用还有:过度的社会保障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0.示例1:中世纪是“黑暗时代”。
论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总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混乱、压抑的年代,许多因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示例2:中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论证: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欧洲中世纪蓄积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示例3:中世纪在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论证:示例1+示例2。
总之: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漫漫长夜,但是黎明的曙光终将来临。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题目要求是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设问及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根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可知,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提炼的观点“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对“黑暗”与“光明”分别进行论述,如黑暗: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光明: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自治兴起。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后,围绕观点,进行总结升华,说明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当然也可以选择中世纪的其中一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如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或中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选择这两个论题的其中之一进行论述时,可以选择“中世纪在黑暗中孕育着光明”这个论题里面的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