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益阳市大通湖管理区三校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考古发现中,能够用于研究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研究中国原始农耕生活”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炭化的稻粒表明当时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于翻土的农业工具,故图①、图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当时还没有产生原始农业。④铜鼎是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的,此时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因此图③、图④不符合题意,BCD项都包含③或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 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变革 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 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D. 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台湾纳入中国版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所以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这些机构都属于边疆管理措施,与中央行政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机构并没有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驻藏大臣的设置与南北分裂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太宗对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了调整,使三省分掌行政、决政、议政之权;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各有专责,互相制约。这表明唐朝( )
A.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 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 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D. 发展了科举考试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唐太宗对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了调整,使三省分掌行政、决政、议政之权;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各有专责,互相制约”可知,唐朝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与题干“唐太宗”“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机构,题干并没有提及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唐朝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在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制度等,题干没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 宋朝书籍产量大增,“多且易致”,从而导致了书价的下降,基本实现了书籍销售价格的平民化。这在中国书籍史上乃至在世界书籍史上,堪称“书价革命”。导致“书价革命”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造纸术的推广 B. 文学作品涌现
C. 印刷术的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宋朝书籍产量大增,‘多且易致’从而导致了书价的下降,基本实现了书籍销售价格的平民化。这在中国书籍史上乃至在世界书籍史上,堪称‘书价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时期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书籍产量大增,引发书价革命,C项正确;造纸术早在西汉时期出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并且得到推广,排除A项;文学作品涌现无法引发书价革命,因为在唐朝时期文学作品也非常丰富,主要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图书刊印,排除B项;对外交流频繁与书价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图中①地区的管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在古时曾是西域一部分
B. 该地在西汉时曾设立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C. 该地最早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唐朝时期
D. 该地在清朝时期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务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的图片可知,①处是我国西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监督地方政务,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正确;西域指的是包含我国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排除A项;西域都护设立于汉朝,在新疆一带,排除B项;西藏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6. 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到统一再到分离的过程。下列事件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渡江战役结束后蒋介石退往台湾,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华民国承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和各种不平等条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7. 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指义和团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C项正确;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而太平天国运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自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与“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不符,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是抗日救亡运动,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呈现的是1930年部分地区党员的成分占比情况,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B. 建党建军原则确立
C. 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D.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1930年部分地区党员的成分占比情况”可知,1930年,该地区党员的成分中,农民所占的比例最高。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A项正确;1929年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确立,排除B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排除C项;北伐战争的时间是1924—1927年,与材料“1930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40年秋,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场上,我八路军健儿在野战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敌后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出击,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以下选项中,与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描述的信息“1940年秋”、“华北”、“八路军健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D项正确;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排除AB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我企盼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这反映出( )
A. 尼克松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B. 中美之间隔阂与猜忌彻底消除
C. 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实现 D. 中美建交是两国人民共同心声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企盼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明确地表达了尼克松政府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为之后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彻底消除”说法错误,此举有利于减少中美之间隔阂与猜忌,排除B项;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为了厘清“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帮助他将①对外开放、②“一国两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填入对应位置。从左至右排列序号,正确的是( )
卡片: 卡片: 卡片: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可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对应的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材料“经济特区”对应的是①对外开放;材料“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对应的是②“一国两制”,D项正确;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对应的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①对外开放;而材料“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对应的是②“一国两制”,而不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项;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对应的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①对外开放;“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对应的是②“一国两制”,而不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对应的是①对外开放,而不是②“一国两制”,排除B项;“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对应的是①对外开放,而不是②“一国两制”;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对应的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①对外开放;“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对应的是②“一国两制”,而不是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选择D项。
12.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 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该部法典是(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汉谟拉比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项正确;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上台后,组织法典编纂委员会,经过6年努力, 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与题干信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与题干信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不符,排除B项;为了整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与题干信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是出自1543年出版的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该图例以生活化的姿势显示解剖的身体。该画充分体现了()
A. 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B. 封建主义的集权特征
C. 以神为中心的哲学 D. 人文主义的思潮内涵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属于科学研究,为了解人类奠定科学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人文主义,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因此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中的图例反映人文主义的思潮内涵,D项正确;基督教神学主张神化上帝,忽视人的客观存在、需要,排除A项;封建主义属于政治角度,《人体的构造》中的图例实际上属于思想角度,排除B项;文艺复兴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材料旨在说明( )
A. 现代工厂开始出现 B.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C. 工业生产竞争激烈 D. 垄断组织形成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美孚石油公司不仅控制了炼油,还掌握或支配了其他很多行业,说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等更加集中出现垄断组织,D项正确;现代工厂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现代工厂制度是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不属于生产关系领域,排除B项;工业生产包含多个领域,工业生产竞争激烈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并升华为一部革命性的宪章——它旨在将美国人联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该“文件”指的是( )
A《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将美国人联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C项正确;《大宪章》是英国在13世纪颁布的文件,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的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排除B项;《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下表为美苏冷战期间签订的部分条约。这些条约内容反映美苏冷战的重要特点是()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963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
1968 《核不扩散条约》 要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得帮助其他国家获得核武器
1974 《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 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A. 旗帜鲜明的战争形态 B. 完全放弃核军备竞赛
C. 非和平非战争的对峙 D. 各领域斗争针锋相对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核不扩散条约》”“《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在冷战中加强了军备竞赛,但又通过签订条约来限制双方在军备竞赛上的发展。双方进行了即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对峙,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美苏双方进入了战争形态,排除A项;材料表明双方通过一系列条约限制对方的核武器发展,并没有完全放弃核军备竞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苏双方在各领域针锋相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8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摘自班固《张骞传》
材料二 沟通中外文明之路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名称。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
(4)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当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答案】(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名称:丝绸之路;史实: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史实: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解析】
【小问1】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汉武帝时面对匈奴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事件,即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通西域。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事西域虽为达到预期目的,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小问2】
名称:根据材料二地图可知,图中的从长安到大秦的“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道路是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史实:根据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因此,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小问3】
史实:根据材料“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具体措施包括迁都洛阳和进一步实行汉化改革。如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小问4】
民族关系:从张骞通西域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可知,各民族间应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8. 近代以来,面对不同的形势中国各阶层都在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阅读 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革,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红《改变中国》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图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
(1)材料一中19世纪四十年代世界力图“改变中国”的事件是什么 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鸿章进行的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谁
(3)材料三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列举一例)。
(4)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模式”
【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意义: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人物:李大钊。(3)最高利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准备: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选一个即可)
(4)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小问1】
事件:根据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革,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力图改变中国的是鸦片战争。
影响: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影响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意义:结合所学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小问2】
理解:根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并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的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人物:结合所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可知,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李大钊。
【小问3】
最高利益:根据材料三“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图人民的最高利益”可知最高利益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准备:结合所学工业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可知,党中央为实现工业化,作出的准备主要有实行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选一个即可)
【小问4】
发展模式:结合所学中国建设道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 蔗糖生产与贸易是一部实现跨国、关联、互动的全球史,折射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因蔗糖大量外销,使种植甘蔗比生产粮食能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东南沿海地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又便利,于是出现了专门种植甘蔗和制糖的“糖霜户”……当时人们也已经研制、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储藏技术。当然,宋代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及由此而衍生 出的对外政策也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蔗糖生产与贸易繁盛的原因。
材料二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甘蔗带到新大陆,此后西班牙、葡萄牙人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地区。繁重的劳动与疾病使美洲劳动力大量死亡,种植园主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17世纪时英国获得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其他产糖的岛屿,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到18世纪,工业品、奴隶、美洲的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在大西洋上不断运转交换(见下图)。
15至18世纪大西洋地区奴隶、蔗糖和工业品贸易的起点与终点示意图
——摘编自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简述蔗糖生产、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蔗糖贸易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工业革命前,糖加工的技术面临几个问题:低效的蔗汁榨取,以风、牛和水为动力的作坊操作的不可靠性和速度缓慢。作为利用蒸汽驱动的工业压榨机加快了速度,成批成箱的蔗糖从生产车间运送出来,并且随着轨道运输与水路运输销往世界市场。 约自19世纪40年代起,当糖的世界市场扩张,许多英国企业家有意在亚洲发展糖厂……中国以各种方式并入这正在萌芽的世界市场和其“日益牢固的经济交易网”,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
——摘编自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3)根据材料三,简述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蔗糖生产与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蔗糖利润丰厚;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便利,出现“糖霜户”;制糖技术较为成熟;社会经济发展,航海技术提升,政策支持。
(2)新现象:甘蔗种植遍及美洲;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英国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
影响:对欧洲:英国获得了巨额利润,加快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美洲经济的发展;对非洲: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丧失大量人口,造成非洲长期贫困。
(3)变化:蔗糖生产的速度加快,销往世界市场;
影响: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
【解析】
【小问1】
原因:根据材料一“宋代时期,因蔗糖大量外销,使种植甘蔗比生产粮食能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可得出,利润丰厚;根据材料一“东南沿海地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又便利,于是出现了专门种植甘蔗和制糖的‘糖霜户’”可得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行销便利,出现“糖霜户”;根据材料一“当时人们也已经研制、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储藏技术”可得出,技术较为成熟;根据材料一“宋代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对外政策也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航海技术提升,政策支持。
【小问2】
新现象:根据材料二“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甘蔗带到新大陆,此后西班牙、葡萄牙人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地区”可得出,甘蔗种植遍及美洲;根据材料二“繁重的劳动与疾病使美洲劳动力大量死亡,种植园主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可得出,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根据材料二“17世纪时英国获得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其他产糖的岛屿,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到18世纪,工业品、奴隶、美洲的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在大西洋上不断运转交换(见下图)。”可得出,英国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
影响:对欧洲:根据材料二“17世纪时英国获得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其他产糖的岛屿,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可得出,英国获得了巨额利润,加快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根据材料二“ 繁重的劳动与疾病使美洲劳动力大量死亡,种植园主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可得出,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美洲经济的发展;对非洲:根据材料二“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可得出,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丧失大量人口,造成非洲长期贫困。
【小问3】
变化:根据材料三“糖加工的技术面临几个问题:低效的蔗汁榨取,以风、牛和水为动力的作坊操作的不可靠性和速度缓慢”“作为利用蒸汽驱动的工业压榨机加快了速度,成批成箱的蔗糖从生产车间运送出来,并且随着轨道运输与水路运输销往世界市场。”可得出,蔗糖生产的速度加快,销往世界市场。
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国以各种方式并入这正在萌芽的世界市场和其‘日益牢固的经济交易网’,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考古发现中,能够用于研究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 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变革 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 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D. 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3. 唐太宗对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了调整,使三省分掌行政、决政、议政之权;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各有专责,互相制约。这表明唐朝( )
A.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 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 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D. 发展了科举考试制度
4. 宋朝书籍产量大增,“多且易致”,从而导致了书价的下降,基本实现了书籍销售价格的平民化。这在中国书籍史上乃至在世界书籍史上,堪称“书价革命”。导致“书价革命”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造纸术推广 B. 文学作品涌现
C. 印刷术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图中①地区的管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在古时曾是西域的一部分
B. 该地在西汉时曾设立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C. 该地最早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唐朝时期
D. 该地清朝时期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务
6. 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到统一再到分离的过程。下列事件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8. 下图呈现的是1930年部分地区党员的成分占比情况,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土地革命蓬勃开展 B. 建党建军原则确立
C. 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D.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9. 1940年秋,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场上,我八路军健儿在野战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敌后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出击,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以下选项中,与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0. 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我企盼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这反映出( )
A. 尼克松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B. 中美之间隔阂与猜忌彻底消除
C. 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实现 D. 中美建交是两国人民共同心声
11. 为了厘清“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帮助他将①对外开放、②“一国两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填入对应位置。从左至右排列序号,正确的是( )
卡片: 卡片: 卡片: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12.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 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该部法典是(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汉谟拉比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13. 如图是出自1543年出版的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该图例以生活化的姿势显示解剖的身体。该画充分体现了()
A. 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B. 封建主义的集权特征
C. 以神为中心的哲学 D. 人文主义的思潮内涵
14. “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材料旨在说明( )
A. 现代工厂开始出现 B.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C. 工业生产竞争激烈 D. 垄断组织形成发展
15. 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并升华为一部革命性的宪章——它旨在将美国人联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该“文件”指的是(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人权宣言》
16. 下表为美苏冷战期间签订的部分条约。这些条约内容反映美苏冷战的重要特点是()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963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
1968 《核不扩散条约》 要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得帮助其他国家获得核武器
1974 《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 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A. 旗帜鲜明的战争形态 B. 完全放弃核军备竞赛
C. 非和平非战争的对峙 D. 各领域斗争针锋相对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8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摘自班固《张骞传》
材料二 沟通中外文明之路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名称。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
(4)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当下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18. 近代以来,面对不同的形势中国各阶层都在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阅读 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革,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红《改变中国》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图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
(1)材料一中19世纪四十年代世界力图“改变中国”的事件是什么 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鸿章进行的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谁
(3)材料三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列举一例)。
(4)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模式”
19. 蔗糖生产与贸易是一部实现跨国、关联、互动的全球史,折射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因蔗糖大量外销,使种植甘蔗比生产粮食能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东南沿海地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又便利,于是出现了专门种植甘蔗和制糖的“糖霜户”……当时人们也已经研制、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储藏技术。当然,宋代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及由此而衍生 出的对外政策也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蔗糖生产与贸易繁盛的原因。
材料二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甘蔗带到新大陆,此后西班牙、葡萄牙人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地区。繁重的劳动与疾病使美洲劳动力大量死亡,种植园主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17世纪时英国获得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其他产糖的岛屿,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到18世纪,工业品、奴隶、美洲的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在大西洋上不断运转交换(见下图)。
15至18世纪大西洋地区奴隶、蔗糖和工业品贸易的起点与终点示意图
——摘编自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简述蔗糖生产、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蔗糖贸易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工业革命前,糖加工的技术面临几个问题:低效的蔗汁榨取,以风、牛和水为动力的作坊操作的不可靠性和速度缓慢。作为利用蒸汽驱动的工业压榨机加快了速度,成批成箱的蔗糖从生产车间运送出来,并且随着轨道运输与水路运输销往世界市场。 约自19世纪40年代起,当糖的世界市场扩张,许多英国企业家有意在亚洲发展糖厂……中国以各种方式并入这正在萌芽的世界市场和其“日益牢固的经济交易网”,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
——摘编自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3)根据材料三,简述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蔗糖生产与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益阳市大通湖管理区三校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