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24年历史中考模拟
本试卷共6页,共29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计50分。
1. 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 史前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 东晋时期,洞庭湖的渔业发达,在南迁人口增多后,又出现了许多小鱼塘,洞庭湖周围的渔业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有“仓廪充实”之说。淮南地区土地肥沃,同时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这里每年“良畴万顷”,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这说明( )
A. 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东晋时南方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地
C. 北民南迁推动江南商业发展 D. 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3. 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不管茶商们从运量、运费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都首选大运河,将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地区。这一史实直接表明大运河( )
A. 带动了沿岸城镇兴起 B. 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强化了对南方的统治 D. 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
4.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历代政府都非常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观察下图,①处填写最恰当的是( )
A. 北庭都护府 B. 澎湖巡检司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5. 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 北方人口南迁 B.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政府严禁垦荒 D.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6.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下图的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最终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认知被打破始于( )
A.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B.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C. 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D. 《南京条约》的签订
7. 下图为1913年福州200名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的场景。这反映了()
A.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中华民国深得民心 C. 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D. 思想解放有了发展
8. 下表是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年),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 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927年 7—9月,参加八七会议,并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 2月,建立中国最早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 1月,写给林彪的回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B.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 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最终成熟 D. 北伐战争由开始到走向胜利
9.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题干中称赞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10. 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时,有同学用《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佐证(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 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 只
A. 解放区物产丰饶 B. 人民群众鼎力支持
C. 国际社会充分认可 D. 人民军队英勇无比
11.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巩固了新生政权 B. 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
C. 打击了美国霸权 D.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12. 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个“新制度”( )
A. 有助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 B.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C. 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 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确定明确方针
13.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 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14. 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1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6据下表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法典》部分内容
倘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倘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A.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 彰显自由民的尊贵身份
C. 建立了完善法律体系 D. 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17. “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 古代两河流域 B. 古代恒河流域
C. 古代日本社会 D. 中世纪的欧洲
18. 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A. 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 B. 扩大了城市的自主权
C. 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 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19. 下图是创作于1858年的漫画《泰晤士老爹的子女》。该漫画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 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 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飞速发展
20. 如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巴黎公社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第一国际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21. 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A. 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 “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 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22. 下边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下列哪一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的比重上升?
A. 内燃机 B. 蒸汽机 C. 发电机 D. 计算机
23. 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
A. 《共产党宣言》 B. 《凡尔赛条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开罗宣言》
24. 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
主题:____________ 内容: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 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25.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这里的“它”是指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3分,29题12分,计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鼓励西方投资修建铁路,甚至在他们管辖的省份中建立工厂,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但他们只想保持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它……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
——摘编自【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维新和革命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可以说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开端。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的“自强”运动是哪场运动?结合材料概括有哪些措施?依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局限性。
(2)材料二认为推动中国变革的两股力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并指出两股力量分别推动的两次变革。
(3)材料三中“这次思想革命”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农具。1950—1953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此外,不少农民开始盖新房,添置生产资料,购买各种生活消费品。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材料二 实施农业合作化,有历史必然性,个体经营因不能解决水利问题而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于是农村出现了农业互助组织。农业合作化以后,公有公营模式建立,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实践的发展需要调整了土地政策,“大包干”开始风行。这种政策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势。
——摘编自李荣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再思考》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生产产量、均粮、均收入等统计表》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指出“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对比两种土地政策的共同之处。
(3)从材料三的表格中可看出,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9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坚持的理念。
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殖民地最终摆脱了英国宗主国的控制而获得独立,同时也进行了社会政治改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联邦制共和国。独立战争和改革二者构成了美国革命。美国革命与当时西欧社会政治躁动相互呼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
——《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拿破仑时代》
(1)写出材料一中“英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的“法律”是什么?据材料概括“英国革命”的影响。
(2)据材料概括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并指出该战争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材料三中“旧制度”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有哪些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以上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
29. 改革与一个国家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下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金融业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农业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以工代赈 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亚历山大二世“给农民自由”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这样做的主观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至1925年苏俄(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镇江市2024年历史中考模拟
本试卷共6页,共29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计50分。
1. 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 史前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随着周平王迁都,周王室势力大减,导致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纷纷起来争霸,春秋战国成为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 东晋时期,洞庭湖的渔业发达,在南迁人口增多后,又出现了许多小鱼塘,洞庭湖周围的渔业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有“仓廪充实”之说。淮南地区土地肥沃,同时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这里每年“良畴万顷”,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这说明( )
A. 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东晋时南方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地
C. 北民南迁推动江南商业发展 D. 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南迁人口增多后”“渔业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有“仓廪充实”之说”“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这里每年‘良畴万顷’”,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提到了淮南地区,不能代表南方,排除B项;题干材料提到渔业、农业的发展,没有提及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3. 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不管茶商们从运量、运费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都首选大运河,将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地区。这一史实直接表明大运河( )
A. 带动了沿岸城镇兴起 B. 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强化了对南方的统治 D. 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南方的茶叶就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北方地区”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北方的茶叶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表明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经济往来,B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材料直接表明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材料没有涉及沿岸城镇的发展情况,也没有涉及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或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历史,历代政府都非常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观察下图,①处填写最恰当的是( )
A. 北庭都护府 B. 澎湖巡检司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唐代都护府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东南地区的管理机构,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驶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
5. 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 北方人口南迁 B.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政府严禁垦荒 D.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导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D项正确;北方人口南迁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排除B项;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下图的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最终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认知被打破始于( )
A.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B.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C. 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D.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图示和“这一认知最终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世界”秩序以中华为中心,直到1840年,英国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D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是造成错误认知的原因,而不是打破之一的原因,排除A项;英国向走私鸦片和林则徐虎门硝烟都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7. 下图为1913年福州200名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的场景。这反映了()
A.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中华民国深得民心 C. 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D. 思想解放有了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1913年福州200名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说明了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D项正确;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不属于政治领域,反映不出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后,女性能够聆听讲座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反映不出中华民国深得民心,排除B项;题干现象发生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与新式学堂广泛建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是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年),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被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 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927年 7—9月,参加八七会议,并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 2月,建立中国最早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 1月,写给林彪的回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B.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 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最终成熟 D. 北伐战争由开始到走向胜利
【答案】A
【解析】
据“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年)”可知,毛泽东先后参与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革命运动,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逐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A项正确;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与题干时间信息“1924—1930年”不符,排除B项;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等著作,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题干时间信息“1924—1930年”不符,排除C项;北伐战争无法概括表格中毛泽东的全部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9.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题干中称赞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抗战初期”“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以判断为太原会战中取得的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 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时,有同学用《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佐证(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 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 只
A. 解放区物产丰饶 B. 人民群众鼎力支持
C. 国际社会充分认可 D. 人民军队英勇无比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中的数据“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挑子20.6万副”“船只8500只”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解放区物产丰饶,国际社会充分认可,民军队英勇无比都没有在表格信息中体现出来,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巩固了新生政权 B. 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
C. 打击了美国霸权 D.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A项正确;“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说法错误,港澳台尚未回归,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霸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个“新制度”( )
A. 有助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 B.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C. 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 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确定明确方针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确定明确方针的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 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学习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A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B不符合题意;图片中年代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代表大会,C不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 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D项正确;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A项;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据下表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法典》部分内容
倘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倘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A.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 彰显自由民的尊贵身份
C. 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D. 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同样是被损坏眼睛,自由民受害与奴隶受害,处罚是不同的,这体现奴隶的地位之低,因此,这两项规定从本质上是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由民的尊贵身份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无法得出是否完善,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强化中央集权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 古代两河流域 B. 古代恒河流域
C. 古代日本社会 D. 中世纪的欧洲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宣誓礼表示要忠诚于自己的封君,以他的朋友为朋友,以他的敌人为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其特点是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因此这一仪式应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恒河流域、古代日本社会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 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A. 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 B. 扩大了城市的自主权
C. 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 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表明庄园法庭对违法公共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理,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法庭起到维护庄园秩序的作用,D项正确;“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不代表危及领主人身安全,排除A项;庄园法庭的审判不会扩大城市的自主权,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下图是创作于1858年的漫画《泰晤士老爹的子女》。该漫画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 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 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给伦敦的泰晤士河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泰晤士河充满了大量的传染病菌,给伦敦市带来了威胁,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排除A项;“1858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飞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如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巴黎公社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第一国际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建立了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A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一国际成立在1864年,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1. 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A. 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 “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 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可知,这属于经济领域,这使明治政府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B项正确;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这是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排除A项;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日本没有确立共和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下边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下列哪一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的比重上升?
A. 内燃机 B. 蒸汽机 C. 发电机 D. 计算机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使用的燃料是煤炭,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煤炭使用量处于高峰状态;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它以电磁学为理论指导,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内燃机的主要动力是石油,从此时开始,石油逐渐成为重要的能源,故A符合题意;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3. 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
A. 《共产党宣言》 B. 《凡尔赛条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开罗宣言》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及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922年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的新秩序,B项正确;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签署于二战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24. 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
主题:____________ 内容: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 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均出现在二战之后,反映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B项正确;一战后初期的世界与题干事件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冷战结束于1991年,与题干事件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这里的“它”是指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世贸组织的成立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协调了各成员间的贸易政策,共同管理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A项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BC项都是当今的区域性经济组织。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3分,29题12分,计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鼓励西方投资修建铁路,甚至在他们管辖的省份中建立工厂,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但他们只想保持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它……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
——摘编自【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维新和革命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可以说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开端。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的“自强”运动是哪场运动?结合材料概括有哪些措施?依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局限性。
(2)材料二认为推动中国变革的两股力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并指出两股力量分别推动的两次变革。
(3)材料三中“这次思想革命”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措施:修建铁路,建立工厂,建立现代化军队(任答两点)
局限性:只想保存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它(或只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没有变革落后的制度)。
(2)力量:维新和革命(或维新派和革命派)两股力量;变革: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任答2点)
(4)历程: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从经济工业化到政治民主化到思想科学化)
【解析】
【小问1】
运动:根据材料一“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洋务运动。
措施:根据材料一“鼓励西方投资修建铁路,甚至在他们管辖的省份中建立工厂,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措施有修建铁路,建立工厂,建立现代化军队。
局限性:根据材料一“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但他们只想保持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它”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因此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统治。
【小问2】
力量:根据材料二“革命和维新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可知,推动中国变革的两股力量是革命和维新。
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在19世纪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其高潮是戊戌变法,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推翻封建专制体制的辛亥革命运动。
【小问3】
事件:根据材料三“‘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因此材料内容中“这次思想革命”指的是新文化运动。
影响:根据材料三“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根据材料三“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我国传统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但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问4】
历程: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我国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在不同阶层的领导下先后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点。
2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农具。1950—1953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此外,不少农民开始盖新房,添置生产资料,购买各种生活消费品。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材料二 实施农业合作化,有历史必然性,个体经营因不能解决水利问题而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于是农村出现了农业互助组织。农业合作化以后,公有公营模式建立,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实践的发展需要调整了土地政策,“大包干”开始风行。这种政策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势。
——摘编自李荣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再思考》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生产产量、均粮、均收入等统计表》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指出“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对比两种土地政策的共同之处。
(3)从材料三的表格中可看出,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9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坚持的理念。
【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
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共同之处: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有历史必然性);都是以公有制为前提;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等。(任答一点即可)
(3)变化:粮食产量(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都大大提高。
变化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理念: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维护农民利益(关注民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尊重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任答三点)
【解析】
【小问1】
事件:根据材料“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土地改革,土地制度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问2】
共同之处: 根据材料二“ 实施农业合作化,有历史必然性,个体经营因不能解决水利问题而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于是农村出现了农业互助组织。”和“根据实践的发展需要调整了土地政策,‘大包干’开始风行”可知,这两种土地政策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根据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公有公营模式建立,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这种政策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势。”可知,这两种土地政策都是以公有制为前提,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小问3】
变化:根据材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生产产量、均粮、均收入等统计表》”可知,1979年后,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人口、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都大大提高。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得到发展。
【小问4】
理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坚持的理念有: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维护农民利益(关注民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尊重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殖民地最终摆脱了英国宗主国的控制而获得独立,同时也进行了社会政治改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联邦制共和国。独立战争和改革二者构成了美国革命。美国革命与当时西欧社会政治躁动相互呼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
——《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拿破仑时代》
(1)写出材料一中“英国革命”领导阶级。“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的“法律”是什么?据材料概括“英国革命”的影响。
(2)据材料概括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并指出该战争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材料三中“旧制度”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有哪些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以上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
【答案】(1)阶级:资产阶级;法律:《权利法案》
影响: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
(2)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关系:美国独立战争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
(3)“旧制度”:封建制度;
影响: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或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将欧洲新秩序推广道欧洲其他地区);促进了民族主义觉醒。
(4)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解析】
【小问1】
阶级:根据材料一“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的领导阶层是资产阶级。英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法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影响:根据材料一“通过革命,英国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以法律制约王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小问2】
性质:根据材料二“北美殖民地最终摆脱了英国宗主国的控制而获得独立,同时也进行了社会政治改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联邦制共和国。独立战争和改革二者构成了美国革命。”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关系:根据材料二“美国革命与当时西欧社会政治躁动相互呼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
【小问3】
旧制度:根据材料三“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旧制度”指的是欧洲的封建制度。
影响:根据材料三“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可知,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或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将欧洲新秩序推广道欧洲其他地区)根据材料三“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可知,促进了民族主义觉醒。
【小问4】
主题:根据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材料三拿破仑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主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
29. 改革与一个国家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下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金融业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农业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以工代赈 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亚历山大二世“给农民自由”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这样做的主观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至1925年苏俄(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1)历史事件: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主观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2)变化:上升;
原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共同原因:从本国国情出发。
【解析】
【小问1】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要给农民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为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主观目的:根据材料“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并结合沙皇的地位可知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小问2】
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可知为上升。
原因:根据材料信息“1921年”可知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小问3】
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小问4】
共同原因:结合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可知共同原因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附属学校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二次中考模拟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