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12市联考中考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答题卡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条形码粘贴处
0
0
0
0


请注意粘贴范
注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指
缺考

定的栏日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和姓名,用2B铅笔在“考场
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已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项3请注意题号顺序,不得擅自更改题号。
缺考信息点由
监考员填写
8
8
9L9
.9」L9L9
■■1GO7ABGD13ABGD19I□回D四25围E回■
选择题答题区
2AGD8AB□GD14B 回D20四26四
1.用2B铅笔填涂:
3I C四9B□GD15B 回D21D27AC
2.修改时用塑料橡皮擦干
4A C 10ABGD16A8 D22□D□28A□GD
净后,重新填涂所选项
3.填涂的正确方法是:■
5ABG@11ABGD17ABD23B回29Bc□
■■6B□回回12BG四18B回D24□四30 四四■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红线框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31.(1)
(2)
(3)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或者作任何标记
历史答题卡
第1面(共2面)》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红线框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32.(1)
(2)
33.(1)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或者作任何标记
(2)
(3)》
历史答题卡
第2面(共2面)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本试卷共8页,33 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
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800年的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区内广泛分布着红烧土墙体残块。此外,还发现疑
似半地穴房基遗迹及数座可能具有不同用途窖穴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灰坑。该遗址可印证当
时居民 ( )
A. 阶级分化明显 B. 形成祖先崇拜 C. 已能制作陶器 D. 过着定居生活
2. 秦简《为吏之道》规定:要准确把握民众的才智能力,以任用合适的官吏,而不能根据官禄决定
其任职。任用了不适当的人才,只能暴露出长官的昏庸。这表明,秦朝 ( )
A. 规范官吏政治行为 B. 崇尚儒家思想
C. 官吏选拔量才任用 D. 社会矛盾激化
3. 题3图是“大一统局面的发展”的主题结构图。①处可填写 ( )
(
五铢钱
监督官吏
盐铁专卖


察举制
打击诸侯
思想控制
大一统局面
的发展
增强财力,
北击匈奴

崇儒

刺史制

推恩令

)
题3 图
A. 丝绸之路 B. 西域都护 C. 修筑长城 D. 文景之治
历史 第1页(共8页)
4.《梦溪笔谈》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yào) 靴(xuē) (长筒靴)、有蹀(dié) 躞(xiè) 带(能挂小物品的衣带),皆胡服也。”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纺织行业的发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民族习俗的交融 D. 北方经济的恢复
5. 唐朝考生通过省试中举后,还要通过吏部“铨选”,即通过“身”“言”“书”“判”四个内容的选拔
考试合格后才能被授予官职。据此推断,唐朝科举考试 ( )
A. 注重综合能力 B. 官员选拔标准严格
C. 注重公平公正 D.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6. 宋代时期的民间技艺,不仅数量、名目繁多,也产生了大量杰出的艺人,仅宋人周密《武林旧
事》一书中记录的当时艺人就有55类,共515人。这反映了宋代 ( )
A. 雕版印刷快速发展 B. 偏安江南无力北伐
C. 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D. 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7. 元朝建立后,废铜钱,改交子、会子,发行元宝钞。元宝钞当时通行全国各地包括漠北、畏兀儿
和西藏,也曾流通于高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这表明,元朝 ( )
A. 纸币成为主要货币 B. 商业经济繁荣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海陆交通发达
8. 对联:“驾宝船,下西洋,云帆高张声浩荡。怀善意,柔远人,波澜壮阔情未央。”该对联描述的
历史英雄人物是 ( )
A. 鉴真 B. 文天祥
C. 郑和 D. 戚继光
9. 明朝中后期,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出《几何原本》,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
新篇章;利玛窦也在其日记中向欧洲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政治、地理、物产、机械、科学等各方
面的基本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
A. 东西差距逐渐减小 B. 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C. 闭关锁国政策废止 D. 西学改变国人观念
10.题10图所示时间轴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其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 )
郑成功 中俄签订 清廷设 清朝设置 土尔扈特部
收复台湾 《尼布楚条约》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回归祖国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题10图
1762年
1771年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 第2页(共8页)
11. 题11 图是近代安徽歙县土地买卖平均价格统计表。据此判断,与下表土地价格变化相关
的是 ( )
年份 两/亩
1831—1840 15.51
1841—1850 10.48
1851—1860 9.28
题11 图
A.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民族工业春天的来临
C. 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D.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12. 晚清时期,不少进步人士积极利用国际法谴责列强侵夺。如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四川举人王昌麟
提出:“闻《万国公法》割地而不赔费,赔费则不割地,今倭约兼而有之”。该现象反映了 ( )
A. 近代西方外交理念传入 B. 日本扩张受到遏制
C. 清廷重视维护国家利益 D. 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13.1898年9月14日,美国驻华大使康格在发给国务卿的信函中提道:“虽然皇太后似乎被邀
‘帮助’管理政府,但实际上她已接管最高权力,皇帝目前至少被有效地剥夺了权力。”该信函
出现的背景是 (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中华民国成立
14.1911 年冬《职官录》收录的全国各省州县地方行政长官中完全没有本省籍为官者,但辛亥革 命后,绝大多数省份都出现了众多本省籍的地方行政长官。这说明 ( ) A. 革命暗含巨大危机 B. 民主政治基础扩大
C.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 中央政府权力加强
15.1917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刊文:“顷见胡适之先生《文学刍议》,极为佩服。其斥骈文不
通之句,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据此表明,钱玄同 ( )
A. 倡导实业救国 B. 宣传马克思主义
C. 响应五四运动 D. 支持文学革命
16.1926年成立的广州工会号召广州各行各业的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加强团结。广州工 会自成立后迅速发展,同年10月,下属工会发展到206个,会员19373人。由此可知 ( )
A. 列强的侵略受到遏制 B. 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
C. 国民大革命发展深入 D.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
)
)17. 题17图是1938年发表的《露营之歌》(节选)。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题17图
历史 第3页(共8页)
A. 红军长征遭遇重重困难 B. 工农革命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C. 全民族抗战的必胜信念 D. 解放军战士乐观自信的态度
18. 题18图是新中国成立初召开的全国英雄/劳模代表会议。国家举办这些会议旨在 ( )
会议 全国工农兵劳动 模范代表大会 全国先进生产者 代表会议 全国群英会
时间 1950年9—10月 1956年4—5月 1959年10—11月
受表彰人数 劳动模范464人 先进生产者4703人 先进生产者3267人
受表彰集体 模范集体52个 先进集体853个 先进集体2565个
题18 图
A. 推进三大改造进程 B.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激发人民劳动热情 D. 加快现代化建设
19. 题19图是某部电影台词摘录。据此推测,该电影台词描述场景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
今天,1977年12月10日, 一定有很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走来 走向考场 …… 我们沉睡了十一年,我们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 一个智 者,叫醒了我们 …… 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吧!
题19图
A.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建设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科教兴国的施行
20 . 1972年2月21 日,《纽约时报》 一篇评论指出:“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既证明了美国外 交政策的重大变化,也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新地位……
双方最高领导人愿意抛开古老的偏见,并开始努力寻求能否建立一种新的互利关系。”
该报评论的是 ( )
A. 中日建交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尼克松访华
D. 中美正式建交
21. 在古代雅典,公民可以自由地提出建议、进行辩论,并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城邦重要事务,可
以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讲。这表明,雅典 ( )
A. 发展民主政治 B. 培养集体精神
C. 扩大公民范围 D. 提升公民素质
历史 第4页(共8页)
22. 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
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知识分子又因其高深学问和求学精神吸引着大批学术
追随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大学。据此可知,中世纪城市 ( )
A. 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C. 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
D. 促进了城市教育的发展
23.1560年,彼得·勃鲁盖尔完成了名为《儿童之戏》的绘画。这幅画描绘了240余名儿童正在
玩的80余种游戏。儿童与游戏均匀地布满整个画面,远处则有河流、树木、教堂等,自然与社
会融为一体。该绘画 ( )
A. 反映了欧洲庄园制的瓦解 B. 彰显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 关注人的天性和现实幸福 D. 具有鲜明的神学主义色彩
24.1832年,著名的《萨德勒报告》揭示了童工的悲惨境况,在棉纺织行业,童工的数量甚至占到
劳工总数的2/3,他们每天工作长达十四五个小时,而其收入仅是成年劳工的10%~20%。该
报告可以用来佐证 ( )
A. 工厂工作环境的恶劣 B.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 “三角贸易”的危害 D. 工业资本家的无情压榨
25.1858年《华盛顿邮报》刊登:“在堪萨斯州两个陌生人相遇,见面礼是互相用枪指着问‘拥护
还是反对奴隶制 ’如果回答相背,马上开枪射击。”该报道可用于研究美国 ( )
A. 独立战争 B. 南北战争
C. 罗斯福新政 D. 经济危机
26. 威尔逊在一战前后对美国国家身份的塑造,实际上起到了为20世纪的美国提供风向标的作
用。他为崛起的美国勾画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身份与国际角色——“自由卫士”和“世界领
袖”,这实现了新形势下美国自我认知的转变。这表明美国 ( )
A. 调节了战后各国的矛盾 B. 追求世界霸权
C. 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D. 完成国家统一
27. 题27图是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画中人物分别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
题27图
A. 法西斯的实力增强 B.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C. 美苏间的对抗升级 D. 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历史 第5页(共8页)
28.20世纪70年代,欧洲抱团了,日本拥抱美国了,亚非拉虽力量不大,好歹也建了一个100多国 家的朋友圈,阿尔巴尼亚等国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集赞76个。该现象表明 ( ) A. 冷战格局的瓦解 B. 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C. 欧洲联合的兴起 D.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9.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催生政治极化、种族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
展赤字、和平赤字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世界各国应 (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 增强科技研发的能力 D.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0.“十分钟定制意大利高级丝巾”“在线定制 AI 虚拟主播”“人形机器人‘李白’‘杜甫’现场作 诗”……这些是来自2023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成果缩影。据此说明,科技发展( ) A. 改变了消费观念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丰富了人类生活 D. 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农谚包括关于耕作、选种、锄地、施肥、播种、育田等内容,绝大多数简洁明了,即便没 有种地经验的人也可以拿来就用。我国农谚起源也相当久远,如《诗经》中的“上天同云,雨 雪雾雾”,且流传至今。同时,农谚类型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别,如河北等地的“谷雨前后,种瓜 种豆”,江苏等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费洁心《中国农谚》
材料二 中国占比较高的农谚类型数量分布统计表
气象类农谚 水稻类农谚 小麦类农谚 棉花类农谚 蚕桑类农谚
25.16% 14.56% 11.45% 3.95% 1.13%
——游修龄《论农谚》 材料三 农谚不仅描绘着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和大国的灿烂文化图景,更是我们传承发展提升
农耕文明、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重要文化源泉。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农谚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示农谚类型占比较高的原因。(4分)
历史 第6页(共8页)
(3)从下述内容中任选其一,举例说明农谚的价值。(4分)
①科学价值 ②历史价值 ③现实价值
32.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① ②
1931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第一 时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 1936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 严厉驳斥其散播的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 了自己的和平主张
1931年9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二次宣言, 反对一切投降帝国主义的政治集团与派别 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声 援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布对日战争 宣言 1936年12月19日,周恩来:只要蒋介石答 应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条件,就释放他 回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
(1)根据材料信息,分别指出表中①、②对应的历史事件。(4分)
(2)材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据此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
近现代史知识加以阐释。(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33.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7世纪后期以来,英国煤炭产量迅速增加。1700年,英国的煤产量大约是1500年 的10倍,是世界其他国家煤产量总和的约5倍;1750—1755年,英国煤炭产量为423万吨,
1801—1805年1296万吨;1846—1850年为5096.8万吨。
——弗里兹《煤的历史》
历史 第7页(共8页)
材料二 1938—1950 年欧洲煤炭产量如下表所示:(单位:公吨/年)
年份 国家 1938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比利时 29585 15833 22784 24300 26690 27850 27300
法国 47562 35017 49298 50500 43290 51200 50840
荷兰 13659 5225 2958 3200 11030 11700 12250
西德(鲁尔) 138400 35800 55300 74800 87030 103240 110760
英国 231000 186000 193000 199000 212740 218600 219760
——彼得·R · 奥德尔《石油与世界霸权:石油危机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国煤炭产量增加的原因及
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该时期欧洲煤炭产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6分)
(3)近年来,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倡导的生活方式。请你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设
计宣传标语。(4分)
历史 第8页(共8页)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答案
快速对答案
、选择题
1~5 DCACB 6~10 DBCBD 11~15 AABAD 16~20 CCCBC 21~25 ADCDB 26~30 BCDAC
二、非选择题
31.(1)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继承性;涉及内容丰富;地域差异显著;口头传承,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小麦和水稻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蚕桑是主要经济作物,农业社会的纺织原料:古代先民在长期实
践中注重总结气候、节气等与农业生产安排的关系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3)示例:
①: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了解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指导
农业生产。
②:农谚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和价值观,是我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农谚至今依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气象预报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促进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和思考。(4分,言之成理即可)
32.(1)①:九一八事变(或日本侵略东北)。(2分)
②: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2分)
(2)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阐释: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和反对投降帝国主义的政治集团和派别,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抵抗。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
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
局的关键,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
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1950年,
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我国安全,随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决定人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
赋分标准:
观点明确。(2分)
观点(0一2分)
观点较明确。(1分)
没有明确观点。(0分)
史实准确,论证合理,阐释具有思想深度。(3一4分)
阐释(0一4分)
史实较准确,论证较合理,阐释具有一定思想深度。(1一2分)
史实不准确,阐释不清晰。(0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3一4分)
表述(0一4分)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1一2分)》
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晰。(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12市联考中考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