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中分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 第二次月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周王还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这一现象说明,西周王朝( )
A.已建成全国交通网 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统治制度比较完善
2.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立督抚,形成了三重监察网络。此外,皇帝还时常派监察御史巡视州县,察举“天下有司宫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明代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增大地方的司法权力 B.实现吏治的有效整饬
C.惩治民众的不法行为 D.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3.汉代统治者提出:“讼理刑狱,必原父子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虽然汉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但在司法实践中,出于伦理而促使法官缘情疏法之事比比皆是。这一反差表明( )
A.儒家伦理成为汉律的核心思想 B.政府注重司法的教化功能
C.统治者推行宽刑仁政治国理念 D.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之外
4.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五年后彻底征服英格兰。1086年8月,威廉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由此在英国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威廉的这一做法( )
A.实现了英国的统一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导致了封君封臣制的瓦解
5.2006年开始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古代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收入,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田赋征收开始于秦朝 B.两税法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
C.赋役长期并行,明朝役逐渐并入赋税 D.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政府只征收地税
6.表1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表1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口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7.据《雅典政制》记载:公元前355年以后,雅典所有起诉案均由公民法庭审理,并且雅典公民大会的立法权也部分丧失。富人多在公民大会,而穷人则多在公民法庭。穷人受到陪审员权力和重要性的吸引参加公民法庭,可以剥夺富人财产,向富人施加压力。这表明雅典( )
A.权力制约平衡逐渐形成 B.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C.社会阶层矛盾比较尖锐 D.贵族政治渐趋式微
8.美国高级文官大多是专业技能较高的精英,主要被安置在行政部门的高层政治和管理职位上。他们在联邦政府中主要被总统、内阁成员所依赖,根据其专长处理复杂行政事务,并在颁布的行政规章、条例和阐释政策方面极大凸显知识精英的身份。据此判断,美国高级文官制度( )
A.阻碍了平民进入政府任职 B.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C.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D.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9.1910年,清政府由载泽主管的度支部,要求各省在清理财政的基础上,由清理财政局编制省预算,然后经督抚核准上报度支部,再由度支部汇总中央各部院的预算经费,编制全国预算草案,最后提交资政院审核。此规定( )
A.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财政体制的近代化 D.增加了清政府财政的灵活性
10.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 )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
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 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
11.明后期,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出现了商人把大量资金投入丝织业生产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 )
A.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 B.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
C.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 D.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
12.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第二章 细菌战役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13.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
14.图2是学者依据《第六次浪潮》一书整理的1830~201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该图表明( )
图2
A.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 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C.能源危机引发社会矛盾 D.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15.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原棉自美国进口。经济史学者罗斯托曾感叹,“美国为自己在南方建立了一种传统社会,这个社会是兰开夏郡的附属品,以后则是英格兰纺织厂的附属品”。他意在说明( )
A.国际产业链分工不平等 B.英国强迫美国成为原料产地
C.英国殖民统治根深蒂固 D.南北战争造成美国贸易亏损
16.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英国近代运河体系( )
A.推动英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C.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有利于提高商品国际竞争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护照是公民出入本国国境时,由本国发给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护照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以下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护照的实行概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护照制度的变化并加以阐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由此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事故频发、童工现象的普遍化等,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改革主义者的极大关注。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工厂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一系列工厂立法的颁布,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像大多数后发展国家一样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地在传统社会内部完成的,而是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与冲击下移植产生的。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引进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新式企业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近代化产业,中国近代的工厂制度也由此而产生。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形成和发展主要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明代以来,凇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一中分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 第二次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选必一第1课所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周天子通过常行、常巡对王畿内、外的事务施加一定的影响,虽与秦朝的中央集权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毕竟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故选B项;“已建成全国交通网”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周王巡视相悖,排除A项;“中央集权”不合史实,西周时期中央间接管理地方,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统治制度比较完善”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周王通过常行、常巡管理地方相悖,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形成三重监察网络……皇帝还时常派监察御史巡视州县”可知,明朝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监察,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实现吏治的有效整饰,故选B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没有体现司法权力相关内容,排除A项;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的目的是对官吏的管理,而不是惩治民众,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地方吏治的管理,而非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讼理刑狱,必原父子君臣之义”“出于伦理而促使法官缘情疏法之事比比皆是”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司法量刑中不仅要根据法律,还要考虑社会伦理和情理,加之在司法实践中伦理而疏解法律的情况,表明政府在司法层面注重强调教化功能,故选B项;材料仅反映汉代司法实践受儒家伦理影响,体现不出儒家伦理是否是汉律的核心思想,排除A项;宽刑仁政主要强调统治者减刑或免刑,宽厚待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在司法过程中重视教化人民,无法判断推行宽刑仁政治国理念,排除C项;结合所学,汉代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立法权和司法权统一行使,并未分离,均掌握在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手中,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初期的封君封臣制度确立的原则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与封臣是契约性的松散的关系,王权有限,威廉实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加强了君主的地位,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故选C项;威廉登上英格兰的王位是在封建制度框架下的运作,依然是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割据状态,还未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排除A项;英国通过1534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让所有等级的领主……‘臣服礼’并宣誓效忠”可知,威廉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封建制度的强化,导致了封君封臣制瓦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逐渐并入赋税,故选C项;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是我国田赋的开端,排除A项;两税法以资计税,征税标准以过去的人丁为主变成了以土地和财产为主,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非只征收地税,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天宝十四年(755)相比,乾元三年(760)的不课户、不课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会导致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但是表格数据着重凸显的是“不课户”“不课口”数量减少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众多藩镇大都摆脱了中央控制,排除C项;土地兼并会导致“不课户”“不课口”数量减少,但这仅是表格数据的表象所在,而不是问题的“本质”,并且表格数据还涉及了“管户(或口)总数”“课户(口)”,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雅典富人多在公民大会,而负责所有起诉案和部分立法权的公民法庭多吸引了穷人参与,且可以剥夺富人财产,向富人施加压力,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特征明显,故选B项;题干只提到了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且提到公民法庭可以向富人施加压力,这也不属于权力的制约平衡,因为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应该是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排除A项;题干只区分了富人和穷人参与不同的政治活动,但并未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所述时间为公元前355年之后,当时雅典已经不存在贵族政治,而是实行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高层政治和管理职位……知识精英的身份”可知,高级文官被总统、内阁成员所依赖,这有利于专业精英发挥作用,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故选项;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规定,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任用精英并不代表会阻碍平民进入政府任职,排除A项;美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反映的是总统与联邦法院之间的制衡关系,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博弈,排除B项;为了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清末新政期间,载泽在对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全盘调查统计之上,基本上明晰了国家可税资源的分布与征收途径,然后在信息充分和可计算的基础上,来决定国家税收的征收方式与使用方向,这样就将全国的财政资源完整、统一、公开地呈现出来,以便知情与使用,促进了国家财政体制的近代化,进而推动国家迈向理性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并没有完成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历史结局,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题干所述及的财政改革措施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清政府清末新政中财政预算流程,而“灵活性”是指其具体运作层面,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超过了孝廉”“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可知西晋南朝时重视利用考试来选拔官吏,故选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朝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排除A项;据材料“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可知贵族子弟在国子学中仍是需要考试的,排除C项;科举制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商人把大量资金投入丝织业生产的新动向”使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是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属于新的经济因素,故选D项;“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这里只在少数行业里出现,与城镇规模无关,排除A项:“明后期,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这属于民间自发的行为,政府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B项;“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已经开始了,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细菌战役”“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故选D项;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与材料中“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不符,排除A项;“哥伦布大交换”属文明交流的范畴,而不是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排除B项;“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等信息,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穆勒是强调要保护穷人,强化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控制,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由此可推知这一思想针对的是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故选B项;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合,排除A项;这一思想针对的是阶层分化,主张增强政府职能,以缩小贫富差距,排除C项;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资本形态,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合,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据“1830~201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及所学可知,图片中的四波高峰情况来看,都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选项;图片中1929—1939年大萧条时期,电气化和化学品发展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所以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与图片不符,排除A项;图片信息中没有主导世界秩序的主体,不能得出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社会矛盾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原棉自美国进口,等于工业革命后,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上游,负责工业生产,美国南方种植园则成为了英国纺织工厂的原料产地,处于国际分工的下游,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产业链分工不平等,故选A项;19世纪中期之前,美国早已经独立,上述产业分工并不是英国强迫美国的产物,排除B项;英国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早已经在1783年结束,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所述英美在国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美国南北战争无关,且这也不是该学者想要说明的问题,所以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从1757—19世纪90年代陆续开通多条运河,这有助于促进国内贸易发展,故选B项;运河的修建有利于改善交通状况,并不能推动英国经济高度繁荣,排除A项;英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世界工厂”,排除C项;运河的修建有助于改善交通状况,不能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8分)
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护照通行范围由国家严格限定到全面放开。(2分)
阐释:新中国护照通行范围随着外交政策的调整而变化。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往来,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2分);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西方国家建交,护照通行范围仍严格限定(2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联系增多,护照签发范围全面放开。(2分)
18.(12分)
(1)影响:有利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工厂立法,促进教育、医疗等的进步;但工厂制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因素:西方近代工业企业的示范;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先进人士的倡导和实践;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19.【答案】(24分)
(1)因素:自然环境恶化;棉纺织技术发达;漕粮缴纳成本高;士大夫的支持;“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任答四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与国内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发展;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为江南其他有漕粮缴纳困难的地区提供借鉴;深化了明代贡赋体制的货币化进程。(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议会逐渐掌握税收大权;有法律体系的保障;社会福利的支出比重逐渐增加。(6分)
20.【答案】(12分)
参考示例一:
论题: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
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占据了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崛起,及至一战,英国经济受到重创,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
综上,英镑国际地位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而变化。
参考示例二:
论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化
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欧洲遭受重创,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无序状态。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多极化趋势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美元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国际货币体系往往反映着国际力量的对比,也是世界局势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分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