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1单元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梯度作业(含解析)

第一单元 第1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福建高考真题)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2.(2024·海南儋州期中)它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其评述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家族性
B.嫡长子继承制的进步性
C.王位世袭制的必要性
D.封建君主制的可行性
3.(2023·山东潍坊昌乐一中)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2023·陕西山阳中学)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5.(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理由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完善了官僚管理体制
D.反映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6.(2024·山西朔州校考)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7.(2024·陕西咸阳校考)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8.(2023·北京丰台期末)如表展示了清朝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从中可以看出(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
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将谕旨抄录备案
A.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B.中枢机构相互制约
C.皇帝掌控军国要务 D.权力分割过于繁密
9.(2024·湖南名校联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朝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情况统计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地方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能力提升
10.(2023·广东高考真题)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11.(2023·陕西宝鸡期末)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12.(2023·河南南阳期末)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13.(2023·河南信阳期末)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谓之条旨”。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这一体制的形成( )
A.有利于封建皇权的稳固
B.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
C.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D.使中央行政权发生转移
14.(2023·河南鹤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
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第一单元 第1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福建高考真题)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C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材料中“商王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通过“当地部族进贡、商王赏赐、当地部族派人随从”等方式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巡视一方”指的是在自己国家疆域之内巡视,故“巡视一方”不会“扩大商朝疆域范围”,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仍是众邦国林立的状态,部族之间并未形成血缘认同,被巡视之处给商王纳贡,接受赏赐,产生政治认同,而不是“血缘认同”,被巡视的地方派人加入商王队伍只会起到随从助威的作用,产生政治认同,也不会形成“血缘认同”,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纳贡、赏赐”在当时主要属于政治行为,不是商业行为,对加强内服外服商业联系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海南儋州期中)它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其评述的是( B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家族性
B.嫡长子继承制的进步性
C.王位世袭制的必要性
D.封建君主制的可行性
解析:根据“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可得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避免纷争,是一种进步,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材料评述的主要内容,排除。故选B项。
3.(2023·山东潍坊昌乐一中)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A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析: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政治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陕西山阳中学)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B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解析:依据材料“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藩镇的存在会威胁中央权力,“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理由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 A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完善了官僚管理体制
D.反映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理由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可知,这样会减少皇帝阅读奏文的时间,便于批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完善”说法绝对,排除;D项错在“完善”,排除。故选A项。
6.(2024·山西朔州校考)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C )
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以岭北行省管理蒙古族,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汉族等民族,其帝国构建蕴含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C项正确;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A项;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排除B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有利于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 D项。故选C项。
7.(2024·陕西咸阳校考)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可知,明朝初期,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中后期,宦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反映的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是皇帝权力增强的表现,而非衰落,排除B项;“已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明朝,宦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而非掌握,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北京丰台期末)如表展示了清朝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从中可以看出( C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
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将谕旨抄录备案
A.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B.中枢机构相互制约
C.皇帝掌控军国要务 D.权力分割过于繁密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奏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掌控军国要务,C项正确;材料涉及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不能说明军机大臣统领百官,排除A项;中枢机构相互制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只是军机处的日常工作,未涉及权力分割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湖南名校联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朝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情况统计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地方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特征:层级日益细密;省级行政区的设置逐渐成为常态;地方治理方式多样化;县级政区始终是最稳定的层级。
因素: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展。
(2)示例:时段: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利有弊。
论述: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崇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等政策,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析:(1)特征:从政府层级分析,得出层级日益细密;从一级政区的设置分析,得出省级行政区的设置逐渐成为常态;从地方行政区划分析,得出地方治理方式多样化;从县级行政区分析,得出县级政区始终是最稳定的层级。因素:从中央集权分析,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治理方式分析,得出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从国家疆域分析,得出国家疆域的扩展。
(2)时段: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分析,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利有弊。论述:首先,分析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即可。其次,分析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如: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能力提升
10.(2023·广东高考真题)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D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根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且结合时代背景,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如西晋时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甚至东晋皇室南迁后,相继掌权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排除 A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陕西宝鸡期末)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B )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的信息,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材料的实质,排除C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河南南阳期末)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D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项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因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权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项;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河南信阳期末)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谓之条旨”。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这一体制的形成( A )
A.有利于封建皇权的稳固
B.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
C.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D.使中央行政权发生转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执掌“票拟”权和司礼监执掌“批红”权,皇帝用司礼监的“批红”牵制内阁的“票拟”,以达到平衡政局、稳固皇权的目的,A项正确;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丞相在明代已被废除,内阁权力不同于丞相的权力,排除C项;行政权主要由六部掌握,中央行政权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河南鹤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
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我认为,学者“制度规划可以减少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是有道理的。
评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问题,为了维护统治,从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结论:制度规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延续制度的稳定。
解析:开放性试题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查要求,根据材料可以发现三个意思: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的不稳定性;实施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制度选择和制度规划的差异;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对制度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从而推动制度的创新性。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立论皆可,立论点总结出来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比较熟悉或者容易论证的观点进行立论。如根据材料“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可以得出观点: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进行评析论证时可以从秦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说起,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问题,针对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为了维护统治,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断完善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从而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1单元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梯度作业(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