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2024年中招三模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24年3月22日上午,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从全国22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两大遗址共同体现了( )
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发现一脉相承的绿松石镶
A.历史古城,尽在河南 B.中原文明,传承绵延
C.城市建筑,历史悠久 D.古城文化,规模宏大
2.下列与《老子·德经》中“大方无隅(棱角),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相符合的思想是( )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辩证法 D.顺应自然
3.“南船北马”是说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而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则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交流。其南北两端分别是( )
A.洛阳苏州 B.余杭涿郡 C.洛阳余杭 D.涿郡苏州
4,“蕃坊”形成于唐中后期,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在华聚居区,其办事机构“蕃坊司”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事务、招徕商人和外商朝贡等事宜。这反映了当时( )
A.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 D.开放包容的国家姿态
5.宋初,南方地凶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现象反映出宋朝(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D.经济重心南移
6.如下“鸡鸣驿”和“急递铺令牌”都具有鲜明的元代特色。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共1400余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里、15里或20里设一铺。这主要反映了元朝( )
鸡鸣驿 急递铺令牌
A.疆域辽阔 B.贸易繁荣 C.交通发达 D.战争频繁
7.这一地区不但是东亚海域国际商贸转运站,更具有中国东南海疆藩篱的作用,却被荷兰殖民者所窃取,直到明清易代之际才回归祖国。促使“这一地区”回归祖国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8.观察图示,可知我国古代政府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政治联烟 B.册封首领 C.文化控制 D.因俗而治
9.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B.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C.《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D.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0.开平矿务局成立后,为了适应煤产量的不断提高和运输需要,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开始通车,1886年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到19世纪末,总资产已近六百万两,是洋务派所办采和业中成效最显著者。这表明开平矿务局的设立( )
A.促进中国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 B.推动中国教育文化的繁荣
C.有利于外国商品大堂进入中国 D.促进了洋务运动走向成功
11.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了下面示意图,该图的标题应是( )
A.新民上主义革命的开始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国其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D.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12.抗日战争时期,蒙边骑兵、蒙汉抗日游击队、回民义勇队等抗日武装先后组建,新疆各族人民为支援抗日纷纷组织募集活动。这些史实可用于说明的论点是( )
A.中国最先开辟反法西斯战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C.抗日战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敌后抗日根据地获得蓬勃发展
13.如表中高考作文题目折射的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1956年:《生活在幸福的时代》 A.“一五”计划完成,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B.经济特区建立,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91年:为“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之辩撰写发言稿 C.姓“资”姓“社”讨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94年:《尝试》 D.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A.A B.B C.C D.D
14.“虽然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这主要是因为抗美援朝( )
A.有利于实施“一五”计划 B.增强了人民军队的实力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D.提升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15.随着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之前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了,大量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涌入东方,他们在亚非的许多城市从事商业经营,一个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就此建立。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
A.强化了亚非地区的统治 B.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D.推动了手工工艺的发展
16.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 )
A.推动城市兴起 B.强化国王权力 C.摆脱教会控制 D.关注人的发展
17.下图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三位人物所施行政策的共同点是( )
亚历山大二世 林肯 明治天皇
A.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C.都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D.都解放了奴隶或者农奴
18.欧元各种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12颗星代表了欧盟国家之间的活力与和谐。背面主图案是桥梁,象征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这一设计理念主要基于( )
A.欧洲各国根本矛盾化解 B.欧洲一体化的时代主题
C.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美苏两极格局快速瓦解
1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在某次会议中谈道:“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混合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的不同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的。”下列行动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德国突袭波兰 B.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C.珍珠港事件爆发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0.Cha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甚至能完成撰写论文、邮件等任务。随后,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出台措施进行监管,如中国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提案。这说明( )
A.科学技术需要合理利用 B.人工智能将会代替人类
C.人工智能发展十分迅速 D.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增长
非选择题(5大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6分)
材料一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的驿路交通网。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相关中外道路建设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原因。(4分)
(2)请再列举促进古代交通的大型工程一例,并阐述其作用。(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864年,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是“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主要代表,……20世纪初“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被边缘化。
材料二 在晚清中国,官方宣导“中体西用”的论调,其隐而不宣的一个前提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自身进行怎样的改革,绝不可以触动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一个“中体西用”的命题,竟然成为晚清权贵阶层拒绝变革、抵挡世界潮流于门外的借口和绝佳的挡箭牌。
——余治平《“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封建主义充斥,欲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近代中国出现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什么?(1分)请另说出一位代表人物。(1分)
(2)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2分)
(3)除“中体西用”思想以外,近代中国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还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思想?(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图1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 图2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性着装 图3 21世纪初的中国女性着装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材料三
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3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结构表(单位:%)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30年
第一产业 49.1 40.0 35.1 27.3
第二产业 29.1 35.7 37.9 40.6
第三产业 21.8 24.3 27.0 32.1
材料二 统一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7.5%,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德国很快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科技创新光芒,让世界瞩目。
——摘编自《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材料三 一战爆发前,英德两国利用科技建造巨型铁甲战舰,军备竞赛日趋火热。战争爆发之后,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先进武器无论是掌握在谁的手里,都必然形成一种“开战即胜利”的暗示。
——摘编自余忠剑《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0-1930年,德国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并举一例德国当“让世界瞩目”的科技创新。(1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分)
25.请阅读下面大事年表,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6分)
时间 事件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河南省内乡县中考三模历史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