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达标卷
1.某班同学针对“孝文帝迁都缘由”搜集到以下材料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洛阳位居中原腹地,物产丰富且交通便利。由此可知,同学侧重研究的应为孝文帝迁都的(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地理因素 D.文化因素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之间隔阂与偏见消失
B.民族矛盾得到彻底化解
C.民族性格和意识趋于一致
D.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3.如图所示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公元6世纪,我国就有书中记载“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观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下列著作中最有可能阅读到这一记载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四库全书》
5.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6.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缩小南北差距 B.发展农业经济
C.规范统治秩序 D.加速民族交融
7.对如图所示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的战役是( )
A.桂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考古学家在岭南的潮州、汕头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发掘了大量青铜器、陶器,而在这一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则发现各类铁器及造型精美的瓷器,青铜器几乎绝迹。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C.南方社会经济发展
D.南北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9.“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六朝多名士,如王导、谢安顾恺之、王羲之等。六朝能“席卷英豪天下来”的根本原因是( )
A.南方政局稳定 B.南京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文人南迁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墓形从传统梯形竖穴土坑墓变为仿汉族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墓里的壁画也从描绘狩猎、宴饮等场景变为宣传儒家“孝悌”等内容。从变化中可以看出改革带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D.完成了国家统一
11.《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12.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水稻的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人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及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这反映了人口南迁( )
A.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D.促使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13.《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汉人特有的烹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该材料表明影响当时饮食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进步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政府导向
14.“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段描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目的 B.原因 C.结果 D.意义
15.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各地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说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政治相对稳定推动农业水利发展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16.某同学在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时搜集了如图两幅画。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主要特点是( )
A.汉化为主 B.胡汉互鉴 C.交往频繁 D.方式单一
17.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淝水之战”、“人口南迁”、“汉人胡食”、“胡人牛耕”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
18.《宋书》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北方民族大交融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羯 B.氐、鲜卑 C.匈奴、羌 D.鲜卑、羌
20.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如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请回答: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图中①和②政权(或王朝)的名称。
① ② 。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情形。
指出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情况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图示与材料所示信息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本时期所体现出的“大势所趋”。
22.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在什么方面的表现?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
1-10 CDCBC CDCDB
11-20 AACBB BCBBB
21.(1)政权:①魏;②西晋。
(2)情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中原人口迁往南方地区;特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关系: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4)趋势:民族交融出现、统一趋势加强。
22.(1)皇帝:秦始皇。
(2)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等。